《百喻经》六则译文资料

合集下载

《百喻经》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翻译: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
譬如五个人合买了一个婢女,其中一人吩咐这婢女道:
与我浣衣。

给我洗衣裳。

次有一人复语浣衣。

另有一人也说要洗衣裳。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婢女就对他说,先给前面那位洗。

后者恚曰:
后说者怒道:
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
我与他一道买了你的,为何独独他能这样?
即鞭十下。

就鞭打她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其他四人也想为何他独独可以这样,于是也就各鞭打她十下。

五阴亦尔。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也是这样。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以种种烦恼为因缘合成了人这个身体,而这身体中的五阴常常用生老病死无穷无尽的苦恼来鞭笞折磨众生。

注释:
①搒:击打。

百喻经

百喻经

百喻經尊者僧伽斯那著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引言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

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

唯愿說之。

”佛言:“善哉!”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

故說‘或有或無’。

”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

”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

”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

”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

”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

”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

”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曰:“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

”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

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

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

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復爾。

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於日日中轂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

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轂取。

”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

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即乾無有。

《百喻经》六则.ppt.Convertor

《百喻经》六则.ppt.Convertor

百喻经》六则佛经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了成语。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愚人食盐参考译文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

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

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

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

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内容解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参考译文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内容解析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参考译文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毘舍闍鬼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毘舍闍鬼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二鬼愕然,竞无所得。

人语鬼言:尔等所诤,我已得去。

今使尔等更无所诤。

毘舍闍者,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中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

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翻译:昔有二毘舍闍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

从前有两个饿鬼,共有着一只小箱、一根棍杖、一双木屐。

二鬼共诤,各各欲得。

两个鬼争执起来,都想各自拥有这三样东西。

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

吵嚷了整整一天,无法平分。

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这时有一个人走来,见了这般情形,便问道: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瞋恚乃尔?这箧、杖、屐有什么奇异,你们争执得这般怒气冲冲?二鬼答言:二鬼答道: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牀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我这箧么,能产生一切东西,衣服、饮食、牀褥、卧具之类生活用品,都可从里面得到;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执了这根杖么,怨敌就降服,不敢再对抗了: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

穿上这屐么,能令人自在飞行,毫无阻碍。

此人闻已,即语鬼言:这人听罢,便对鬼说道: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

你们稍稍退后一点,我会为你们平分的。

鬼闻其语,寻即远避。

鬼听了这话,便即刻远远地避开了。

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

这人说时迟那时快,抱箧,捉杖,蹑屐,飞腾而去。

百喻经

百喻经

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 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 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 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 译文】 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 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 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 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 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 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 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 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 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 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 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 笑他。
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 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 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 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 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 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 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 是用寓言说教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 的一部著作。该书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 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包含的教诫,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 《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 修多罗藏》 过许多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的经典,这些寓言大多 描述幽默可笑的事情,极具讽刺性,因而它有很大 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南朝时期,印度僧人求那 毗地法师来中国讲法时,将其翻译成中文,收寓言 故事98则,因名之《百喻经》 故事98则,因名之《百喻经》。 它从梵文译成汉 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人生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 去理性判断。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 面地审时度势。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人生启示 一旦犯了错误,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切不 可信口雌黄,欲盖弥彰。
第六则:《驼瓮俱失》 人生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一定要 学会花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2012-6-6 行知中学 龙堂文 2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人生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 佳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人生启示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 而放弃一切努力;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 步一个脚印。
总结: 1、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2、了解事情的简单经过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 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整体把握,多角度分析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百喻经》六则
2012-6-6
行知中学
龙堂文
1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采用寓言 譬喻的方式说理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 《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 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 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 也不无启发意义。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宝箧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着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着生死魔王债主的缠着,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涅槃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磨大石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翻译: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譬如有人磨治一块大石头,花费许多气力,历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玩具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用去的功夫极大,期望的目标轻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磨治大石块,譬喻做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做成小牛,譬喻为了名望,互相攻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做学问么,研究思索精微的玄理,广泛通晓种种知识,理应步步实践,去求得那遥远但究竟圆满的殊胜之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一旦为了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长过患。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20)·人说王纵暴喻二十、人说王纵暴喻原典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①仰:命令。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不阑迦叶的学说: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百喻经》故事六则,欢迎大家阅读。

《百喻经》故事一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百喻经》故事二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哲人食盐之杨若古兰创作昔有哲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哲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有益于道.如彼哲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翻译:过去有一个笨拙的人,到他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滋味缺乏.主人晓得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感到菜的滋味好多了,就喃喃自语道:“这滋味所以如许美,是因为有盐的原因.加了这一点尚且滋味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蒙昧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本人痛苦.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因而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添加一点道行,把本人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觉得可以添加美味,因而空口吃盐,以致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过去有人,痴无聪明,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说话:“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哲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成尽,是故不饮.”尔时世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过去有个人,笨拙没有聪明,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觉得是水,立即追逐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以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他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觅水,此刻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何不喝呢?”哲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成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世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丰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克不及得售,心生疲厌,觉得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喷鼻.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喷鼻运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价格昂贵,不断没有人买.经过了很多天,也不克不及卖出去.心里感到很腻烦,十分苦恼.看见他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发生了一个设法:不如把沉喷鼻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因而就把沉喷鼻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逐个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逐个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滋味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因而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欠好的.你只需尝一个,就晓得了.”买果子的人说:“我此刻应当逐个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样能晓得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讨厌得吃不下,因而全都扔了.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克不及战役,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说话:“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因为害怕,不克不及战役.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疆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他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此刻在哪里?为何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曾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样酿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觉得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法子.你听我的话,必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当把骆驼的头砍上去,骆驼天然就出来了.”因而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上去.杀死骆驼以后,又打破了瓮.如许笨拙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新百喻经文言文翻译

新百喻经文言文翻译

原文:牧牛者,见牛走失,追寻数里,不得。

夜深人静,忽闻牛鸣于林间,乃急往寻之。

至林中,见一老翁,手持牛角,牵牛而来。

牧牛者喜,欲拜谢,老翁曰:“吾非牛也,汝误矣。

吾闻汝追寻牛久,特来助汝。

”牧牛者感其德,乃留宿林中。

翌日,牧牛者欲还,老翁曰:“吾助汝寻牛,非图报也。

然汝不知牛性,若放任之,必致再走失。

吾有一法,可保牛不失。

”牧牛者曰:“愿闻其详。

”老翁曰:“牛性喜静,汝宜常以牧牛之事,牵牛于静处。

又牛性喜食草,汝宜常以草喂之。

如此,牛自不离汝矣。

”牧牛者归,依老翁之言,牧牛于静处,常以草喂之。

果如老翁所言,牛不再走失。

牧牛者深感老翁之德,遂拜谢而去。

译文:牧牛之人,见牛走失,追寻数里,不得。

夜深人静,忽闻牛鸣于林间,乃急往寻之。

至林中,见一老翁,手持牛角,牵牛而来。

牧牛者喜,欲拜谢,老翁曰:“吾非牛也,汝误矣。

吾闻汝追寻牛久,特来助汝。

”牧牛者感其德,乃留宿林中。

次日,牧牛者欲还,老翁曰:“吾助汝寻牛,非图报也。

然汝不知牛性,若放任之,必致再走失。

吾有一法,可保牛不失。

”牧牛者曰:“愿闻其详。

”老翁曰:“牛性喜静,汝宜常以牧牛之事,牵牛于静处。

又牛性喜食草,汝宜常以草喂之。

如此,牛自不离汝矣。

”牧牛者归,依老翁之言,牧牛于静处,常以草喂之。

果如老翁所言,牛不再走失。

牧牛者深感老翁之德,遂拜谢而去。

此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的规律,才能避免走失。

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珍惜他人给予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前行。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

百喻经全文注释译文【译文】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釪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

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鉢釪。

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鉢釪,现在想寻回来。

」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

」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

」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鉢釪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

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

」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当时众人无不大笑起来。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错误的知见,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那儿丢失了鉢釪,却到这儿来寻找一样。

【原典】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④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俗语Simghala音译),梵文Simhala,巴利文Sihala,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系译自阿拉伯语Sil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
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
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
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
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
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