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环境法比较共23页
中日生态环境保护的比较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日生态环境保护的比较及带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6cb02d6195f312b3169a5dd.png)
上英美等发达国家,把产业和经济增长 作为第一目标。以第一次全国国土综合 开发计划为指导,在政府的指导和保护 下,大量的工厂相继建成,石油化工、 钢铁、造船、电子机械、汽车等一些重 工业和化学工业急速发展起来。国民经 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原材料和能源的消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和保护,日本 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2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我国的环境政策可以追溯到上世
纪50年代,当时为了缓和资源的不 足,提倡节省资源和废物的“综合利 用”。到70年代初,仍继续推行废物 再利用政策。1973年,在北京举行了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制定了关 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 草案),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才 真正起步。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保领 导小组,成为最初的环境保护机构。 1978年把“国家必须保护环境和自然资 源,防止污染和其他灾害的发生”写
今后需结合体制改革和制度创 新,建立更高效合理的环保机制和严格 的管理监督体制,以保障环保政策和措 施的顺利执行。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方 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强
国民思想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另 外,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借鉴国 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加快我国 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本问义人.国土计画孛考无为呻】.中
目
万方数据
社会形态实现了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 会的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 动的污染治理向全方位生态保育的根 本转变。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循 环型社会基本法》,确定了建设循环 型社会作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 目标。基于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 重要性,在日本政府的《环境白皮 书》中,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 略。2004年5月,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 在内阁会议上又提出了“环境革命” 的概念,强调应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追求便利和舒适的观念,改变盲目 消费把大量资源变为垃圾的社会现 状。
中日环境会计发展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环境会计发展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5da110f6bd97f192279e9ed.png)
第3章中日环境会计发展比较及对我国启示3.1中日环境会计发展比较中国和日本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均相对较晚,但发展情况各异,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日本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以下就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和具体实践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和日本存在的差距,以探索我国接下来环境跨级的发展之路。
3.1.1环境会计的定义及分类的比较在中国环境会计又名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制度,以有关环保法律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等对企业财务成本的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我国起步较晚,对于环境会计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认识与研究,依旧停留在环境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局限的改进一环境会计基本原理的研究上,而环境会计整体核算体系建立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还未提到议事上来。
因此,环境会计的定义紧紧围绕着环境会计的基本要素、核算环境成本费用和计量企业的环境绩效活动。
在日本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目前定义并未得到统一。
有两种观点:一是环境会计是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并向外部或内部的利益关联者报告的一系列行为。
另一种认为,环境会计是企业一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为目标,将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效果尽可能的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计量、分析报告的工作。
3.1.2中日环境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不同理论上,日本环境会计专家将环境会计成本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传统成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可以看出日本环境会计成本定义上还存在概念交叉、边界模糊的特点。
在中国,环境成本是指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的其他成本。
通过比较,两国在基本理论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主要是各个环境要素的确认、定义的边界的区别。
日本更注重环境业绩指标的制定及公司环境业绩指标的考核。
3.1.3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比较日本政府确立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后,开始了推行环境会计的进程,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日住宅区空气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比较
![中日住宅区空气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8d7acabdd3383c4bb4cd2be.png)
介绍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健康尤其重要。
评估人类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的健康风险则需要一个详细的对室内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
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它包含两种或更多结合苯环,并能从各种燃烧过程中产生(Li et al.,2005)。
环境中主要的多环芳烃来源包括机动车辆,发电系统,焚烧和生质燃烧。
室内环境中,多环芳烃则普遍来自烹饪,吸烟,焚香等等。
第一个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测量在1950年代于伦敦实行,至此以后,日常监视器就被安装到全球各地。
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室外多环芳烃空气污染,而因为现在人们较多时间都在室内,室内多环芳烃空气污染逐渐被重视起来。
几个研究也表明室内空气的多环芳烃浓度要比室外高。
此外,多环芳烃被发现多依附于那些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上,它们可以到达人体内的下呼吸道,因此人们也提高了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关注。
室内空气中的多环芳烃,尤其是那些低分子量个体,主要来自于室内排放源。
不同的生活习惯能够导致不同的住宅空气多环芳烃污染的模式。
例如,使用樟脑丸会大量释放萘,烹饪的油烟也有大量的三苯环的多环芳烃。
然而,关于生活习惯对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的可用信息很少。
居民生活习惯,比如中国和日本的烹饪方式是不同的。
中国居民通常使用油炸或者烤的方式,而日本人通常煮或者生吃食物。
因此,中国杭州和日本静冈被选为研究居民生活习惯对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的城市。
杭州大约有410万居民,是中国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该市的年平均降雨量和气温分别为1456毫米和17.8摄氏度。
静冈市是日本静冈区的省会,拥有大概70万居民。
该市的年平均降雨量和气温分别为2322毫米和16.3摄氏度。
在以上两个城市中,汽车尾气是周围空气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
杭州市和静冈市住宅区空气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程度在目前的研究中已得到测量。
这个研究的目标是:(1)评估选中的居住区的室内和室外多环芳烃浓度;(2)评估居民生活习惯对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找出这两个城市中,居民区空气中的多环芳烃排放来源。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3a5de7551810a6f5248644.png)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与借鉴摘要:日本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
它们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环境管理上学习日本的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环境管理启示一、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概述中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规划与计划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等。
下面择要分类评述。
(一)指令控制制度。
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国务院1998年l1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单位提出,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报环境主管部门批准。
十几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已经从过去单一项目的评价转为区域性的综合评价;从过去单纯建设项目评价发展到规划、政策评价。
2.总量控制制度。
它是指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净化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把污染排放总量限制在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我国实行的是容量、目标、行业3种形式的总量控制。
控制对象包括12种污染物,其中大气污染物指标3个、废水污染物指标8个、固体废物指标1个.3.“三同时”制度。
该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只有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才能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污染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
它是指对特定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依法要求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
这项制度的实施,一般采取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的限期治理决定。
中日环境法比较
![中日环境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173a4a869dc5022aaea00a4.png)
日本对过错的理解经历了从主观学说向客观学说的发展进路,尤其在当前公
害案件使用的是高度注意义务这种极为严格的客观过失判定标准。造成这种 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环境法直接确立的无过错责任,没有经历环境过错 责任原则的矛盾阶段。而日本在公害问题爆发的情况下仍适用过错责任立法, 因此通过在司法实践逐渐对过失含义的修正来达到救济目的。
为给他人造成环境权益、财产和人身权益以及其他权益的损害,包括财产的损害和 非财产的损害,狭义的环境损害指人为日常的、反复的活动下所产生的破坏维持人
类健康和安适生活的环境,而间接损害公众之权利或利益货有损害之虞的事实,亦
即以环境为媒介,损害人民健康或有危害之虞者。 • 按照日本学者大塚直先生对于环境损害的观点:广义上环境损害是指因环境影
特定性等特征”。
•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抗辩事由包括:不可抗 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过错和第三人的损害。但在环境损害赔偿 中,抗辩事由主要有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和第三人的损害三种。
•
•
(2)日本立法中“公害无过失责任”的抗辩事由
日本《大气污染防止法》第25条第3款、《水质污染防止法》第20条第2 款、《矿业法》第113条和《水洗炭业法》第19条均是将不可抗力作为法院 对减免无过失责任斟酌的要素。按照规定,损害发生与天灾或其他不可抗力 竞合时,法院在认定损害赔偿责任及其金额时,可以将其作为斟酌的要素。 其中,法条中所谓天灾等不可抗力,指地震、火山爆发、暴风雨、战争、社 会动乱等这些天灾地变。第三者的行为也可以作为例外意义上的不可抗力。 所谓斟酌要素,具体到个案中,就是根据个案的主客观情况可以减免责任也
则。 • 总的来说,在环境损害赔偿领域,出现“我国采用普遍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日
中日环境法比较
![中日环境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b4c384b3c1ec5da50e27066.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003-1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003-08-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06-2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002-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2-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999-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1998-0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摘录) (1997-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摘录) (1997-0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9年修正) (1997-0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中国环境法
• 立法过程中强调立法计划和体系,使得环境立法侧重体 系结构,而不是直接针对具体环境问题 • 民众多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而少采取诉讼的方法 • 司法部分在推动环境保护实施方面保守,更多是消极以 及微弱的
2.中日环境法体系的比较
体系
– 共同点
• 建立都相对较早 • 污染防治法相对完整,执法机构单一 • 自然保护法比较零散,执法部门分散
中日环境管理比较差异及对策
![中日环境管理比较差异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11c7117a76e58fafab003e8.png)
摘要: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环境产生的巨大冲击,世界各国对本国环境的监控和管理都十分重视。
日本环境管理基本思想与制度的形成从20世纪中期,历经一个曲折到最终高效成功的过程。
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成功防治产业污染的奇迹,这得益于其日趋完善的、极富日本特色的环境管理体系。
本文通过对中日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差异论述,启示我们在立法监督机制方面我国地方权力要扩大;我国环境政策实施主体的行政不作为问题急需解决;在环境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及公众的作用;管理制度的指导应转变为“环境优先”原则;环境管理制度的内容需要细化;大力依靠法律、法规和自治团体在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中的监督和推动作用,最后根据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缺陷做出几点简单的对策措施。
二、中日环境政策比较(一)中日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日本环境政策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业急剧发展引发的严重公害事件频仍、公众诉讼案件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制定的,中国则没有那么直接的背景,中国的环保事业起步时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社会还比较平稳,政府还没有日本当时那样的压力,所以,中国环境政策制定之初,便没有日本旨在解决尖锐的公害问题那样的现实针对性和作紧迫性,因而也就在政策力度上有所欠缺。
7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社会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随着公害问题的有效解决,政府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国际环保运动浪潮的推动,日本进入全面环境保护阶段。
1971 年日本组建了环境厅作为政府机构开始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并于1977 年制定了《环境保护长期规划》,1978 年通过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等多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政策涵盖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在70 年代起步的,但由于经济社会背景的差异,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政策制定一直比较滞后,直到1979年才制定了第一部综合的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关于中日环境保护措施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日环境保护措施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18009ebe23482fb5da4c80.png)
关于中日环境保护措施的对比分析作者:孙然程宪涛刘昕宇徐鹤轩金雪姬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2期摘要: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垃圾分类回收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改善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日本当今垃圾分类回收发展较为领先。
本论文通过两国的垃圾分类回收现状的对比分析,学习日本垃圾分类回收的经验和方法,促进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的普及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环境改善。
关键词:中国垃圾分类回收日本垃圾分类回收环境保护一、当今世界垃圾产生状况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给地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多以及垃圾生产率的上升,世界的垃圾回收问题十分严重。
2016年,全球城市产生了20.1亿吨固体垃圾,相当于每人每天产生0.74公斤的碳足迹。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到2050年,每年产生的垃圾将比2016年增加70%,达到34亿吨。
二、当今世界垃圾分类回收特点1、垃圾分类回收情况由国家发展状况不同而有差异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差异的不同,垃圾的管理也有阶段性的差别。
在发达国家垃圾收集率几乎接近100%。
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和消费习惯、生活垃圾成分等,制订了相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计划和实施办法,垃圾分类回收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水平低,垃圾被任意丢弃。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地方自治体的主导下,不进行垃圾收集,各自丢弃的情况很多。
如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多的南亚等急剧开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垃圾分类回收率极低。
2、垃圾分类回收技术发展较为迅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回收也进入了“科技化”、“智能化”时代。
在一些发达国家,整个垃圾回收、处理的流程基本上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而是垃圾车将垃圾载入垃圾场后,由系统进行检测,将可回收、再利用的直接剥离出来,使垃圾处理能够安全、自动化、环保、高效。
中日环境政策研究
![中日环境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100a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2.png)
中日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国际合作:中日两国在环境政策上的合作与交流 交流方式:通过国际会议、论坛、展览等方式进行交流 合作成果:中日两国在环境政策上的合作成果,如共同研发环保技术、共同推进环保产业等
Part Five
中日环境政策在国际合作中 的地位
Part Two
中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日本: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注重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中国:强调政府主导,政策执行较为严格 日本:强调市场机制,政策执行较为灵活
中国:政府主导,政策法规为主
中国:注重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严 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作与交流:中日两国在环 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情
况
Part Six
挑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需 要加大治理力度
机遇:绿色经济成为全球趋势,中 日两国可以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挑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日益突出,需要寻求平衡
机遇:中日两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可 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 题
中日环境政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 中日环境政策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具体措施 中日环境政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效果评估 中日环境政策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中日环境政策对生态保护的重 视程度
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环境改善的 影响
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Part Four
汇报人:
中日两国在环保产业上的投入和研发 中日两国在环保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日两国在环保政策上的合作与交流 中日两国在环保产业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课件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27887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d.png)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2 园林类型比较
▪ C在游览的交通方式方面,两国都有舟游、路游(日本称回 游)、坐观三种。中国园林选择以动游为主,以路游为主;而 日本园林则是以静观为主,以舟游为主(虽然在后来池泉式回 游园有所发展,但仍不失舟游特征)。步移景随的路游是山型 园林的特征,而坐舟静观的舟游是水型的特点。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4 造园思想比较
(6)在园林活动方面,提取了茶道、歌道、花道等进行对 比。
A茶道方面,中国是有茶无道,故园林中有茶饮而无茶庭。日 本是有茶有道,故园林中有茶道且有茶庭。
B在花道上,中国人把它当成艺而日本人把它当成道,故花道 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不仅是把园林插花和盆景作为园林的点 缀,而且园林中大量使用修剪树。把大树小型化,是日本 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不同。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2 园林类型比较
(2)依据地域来划分,中国古典园林明显地呈现出南北的特征, 表现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风格。
而日本的古典园林南北差异不如中国的那么大,所谓的北方 园林(东北地方)、中部园林(新釜至山口的本州和四国)、南 方园林(九州地方),只不过是为了比较方便而进行的划分, 日本园林界倒是没有严格的这种划分。由此也可见其南北 差异之微。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4 造园思想比较
(5)园林中的美术分为绘画和书法两部分。
▪ A绘画方面,中日两国都表现为绘画与园林在历史阶段和形 式上的统一性。但中国的山水画占统治地位,数量多于佛画, 而日本的山水画发展较慢,没有形成统治地位,数量少于佛 画。故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文人诗画园林的特征较为强烈.而日 本的古典园林则偏于佛家园林形同为山水画,中国人画的是 中国山水,而日本人画的是日本山水,故在园林中表现为中 日两国的特征山水形式。在画家参与园林创作上,中国更趋 向于造园家同时也是画家,而日本则较少,表现为更为纯粹 的造园家。但是,日本的园林理论书中的绘画图解表现较为 充分,而中国的则不然。在绘画的陈设品上,中国的园中室 内绘画作品较多,而日本的相对来说较少从绘画内容上看, 中日两国都崇尚道家的思想和隐居的人物。
中日环境保护政策比较分析
![中日环境保护政策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1c33b1e53a580216fcfe37.png)
中日环境保护政策比较分析【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亟需转型,合理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保护政策及其有效执行是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与日本环境保护政策产生背景、政策体系、政策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日本环保政策的有益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日;环境保护;政策比较一、中日环境保护政策产生背景日本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工业急剧发展引发公害事件频繁发生、公众诉讼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制定的;到了70年代公害事件得到有效解决,日本逐步进入全面的环境保护阶段,80年代日本面对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1994年正式通过《基本环境法》并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一系列新的环境政策,特别是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政策目标,使日本的环境政策向着国际一体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总的看来,日本国内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发展优先,环境与经济并重时期以及可持续发展优先、确立循环型社会理念三个阶段。
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建国初期,环保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环保政策的制定也没有像日本那样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70年代中国环境保护刚刚起步,1972年6月,中国派团参加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以此为契机,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兴起。
环境政策从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兼顾社会发展转变,并逐步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发展原则成为环境政策基本原则。
80年代,我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两难抉择,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被相应提出。
然而,21世纪初,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排污交易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d18c7244b35eefdc8d333cf.png)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生态化和“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特征,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等。
而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本土文化相复合、变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将谈谈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主要从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两方面来论述。
一般的手法主要包括意境、空间和材料三方面。
而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指园林风水及禁忌方面的手法。
(一)一般手法上的差异。
1.从意境创造上看。
书香与禅意可以分别代表中日园林意境的差异。
中国园林偏重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
其主体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着力于在园林中再现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通过真山真水、花草树木的配置,特别是通过为数众多的诗、画、文、题、联、匾、额等点景之作,表达深刻的寓意,处处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追求、审美情趣和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趣向,使文人在对自然的体悟中感受个体生命的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道家推崇精神上的超然尘外,主张人格身心的绝对自由,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调整心绪,所以意境趋于“人之喜”。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智水、佛味和物之哀。
其主体是武士园林或僧人园林。
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因为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所以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写意,更多地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
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物哀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表达的是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体现的是一种由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而触发、引生的低沉、悲愁、优美、纤弱、哀戚的情绪。
其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中日农村环境管理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日农村环境管理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54e9a37852458fb760b5616.png)
·5·中日农村环境管理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贾小梅1,董旭辉1*,于 奇1,王亚男2(1.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北京 100029;2.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摘 要】 日本与我国在历史上同属传统的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通性。
日本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适应,政府也数次推动乡村振兴。
对比研究中日两国农村环境管理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虽然两国在农村环境管理上有相似性,但也有较大不同,我国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必须走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循序渐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的具体举措上,日本也有较多可借鉴之处:一是以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保障农村环境管理;二是以精准的财政补贴支撑农村环境管理;三是以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服务农村环境管理;四是以规范的行业和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环境管理;五是以亲民务实的环境宣传教育助力农村环境管理。
【关键词】 中日;农村环境管理;城镇化;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X321-022 【文章编号】1674-6252(2019)02-0005-005【文献标识码】A【DOI】10.16868/ki.1674-6252.2019.02.005资助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2017ZX07401-002)。
作者简介: 贾小梅(1981—),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环境管理研究,E-mail :17280694@ 。
*责任作者: 董旭辉(1964—),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环境管理制度研究,E-mail :dongxuhui@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又滞后于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成为短板中的短板。
中日环境犯罪问题的比较
![中日环境犯罪问题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ebd1058a26925c52cc5bf2d.png)
中日环境犯罪问题的比较上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在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正如日本学者原田尚彦所言:“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是伴随着社会的高度产业化而出现的现象。
环境问题,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先进国家中共同的烦恼”。
面对紧迫的环境问题,各国无不开始对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其中不乏采用刑法手段对环境问题予以规制,以刑法特有的威慑力和强制力有力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但是,由于刑法本身的特殊性,如何适宜地运用其控制环境犯罪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者乃至司法界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同时也成为学界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中日环境犯罪问题进行比较,试图探寻可资借鉴的立法及理论,以期对我国的环境犯罪立法的完善及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环境犯罪的立法模式比较(一)两国立法模式对比分析20世纪6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事件屡屡发生,使得环境问题成为日本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些环境事件促使日本加速了环境立法的进程。
1967年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了六种损害环境的形态及相应的处罚,该法成为日本政府综合防治公害的法律基础。
1968年,日本制定了《空气污染防治法》、《噪音管制法》,1969年制定了《救济公害造成的健康损害的特别实施法》,1972年又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行政法规。
在1970年日本的第64届国会上,对《公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修改,并制定和修订了14部与公害相关的法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犯罪制裁法》(简称《公害罪法》),该法虽仅有7个条文,却以特别法的形式形成了日本环境刑事制裁的基本模式,表明了刑法在环境保护中已经开始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开创了制订公害刑法单独立法的先例,该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先进的环境刑事立法。
纵观日本的环境刑事立法,可归纳其立法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立法模式的多元化,呈“一主两辅”模式。
中日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比较以及启示
![中日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比较以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60bf3f19e8b8f67d1cb9bf.png)
中日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比较以及启示发表时间:2013-10-21T16:38:38.920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丽莎李超[导读]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与化肥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
王丽莎李超[摘要]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文章将我国和日本农业生态环境政策进行比较,基于二者之间的比较,提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政策农村污染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研究(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一直以来,我国环境污染的控制重点一直都放在城市与工业污染两个方面,农村污染以及其防治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基本上还未构建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未进行相应的监测工作;第二,农村企业污染管理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农村城镇中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落后,同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也未向农村方面发展。
1、现代化农业生产所引起的各种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与化肥数量最大的一个国家,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
不仅使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者还威胁到了空气的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管理的落后所引起的生活污染。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聚居点所产生的生活污染也因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落后直接将其排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导致其周围出现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几乎全都是直排,造成农村聚居点周围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逐渐恶化,使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3、县镇企业所引起的工业污染。
县镇企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一个重要途径,但因受到自然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为粗放式经营,同时其技术含量也较低,正是因为其存在的这些特点,不仅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同时对企业周围居民所造成的污染危害更为直接和严重。
另外随着城市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城市产业布局的改变,很多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逐渐向农村转移,使得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呈梯度格局,产生了一种“东污西进”的现象,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日本环境与中国的对比
![日本环境与中国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99f72f79e314332396893f5.png)
打扫卫生剪影2:
此时此刻, 回想广州餐 厕 馆服务员清 所 扫餐馆门口 文 的场景,一 化 般是用扫把 将垃圾从餐 环 境 馆交接区域 保 直接扫往马 护 路旁就草草 了事。如此 关 一则容易造 注 细 成灰尘飞扬, 节 二则只是垃 圾位置的转 礼 移。 节
篇 章 3
洗刷街道的服务员:专注 洗刷街道的服务员 专注
厕 所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关 注 细 节 礼 节 篇 章 14
日本
3、灭火器拉环方向为纵向式,易于借 灭火器拉环方向为纵向式, 方便打开; 力,方便打开;
专注的司机
—我们的司机
厕 所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关 注 细 节 礼 节 篇 章 15
我们的司机每天均会对实 际行程内容作详细记录。 包含何时开车、何时停车 ,开车地点、停车地点,各段行程所行走的公里数等。同时每天都对车厢 内进行卫生清洁。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习惯于关注细节。
厕 所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关 注 细 节 礼 节 篇 章 13
日本
消防器材(灭火器) 消防器材(灭火器)
公 司
固定方式:日本采用镶入式,如此可 固定方式 解决灭火器被碰损的隐患。 灭火器本体: 灭火器本体: 1、喷射管采用搭扣固定方式,可避免 塑料管长期盘绕,因温差变化而可能导 致的塑料管龟裂问题; 金黄色的提拉环,与黑色形成颜色 2、金黄色 金黄色 偏差,便于寻找(颜色管理);
环境保护之
厕 所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关 注 细 节 礼 节 篇 章 1
卫生管理
垃圾回收站 卫生写实
打扫卫生剪影
打扫卫生剪影1:
厕 所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关 注 细 节 礼 节 篇 章 2
一位老太太正在用蘸湿的抹布来回地擦拭着玻璃窗。玻璃窗的里、 外表面,窗沿的每一个角落均不放过。日本整洁的环境就是这样依 赖每个人一起来保持的。
中日垃圾分类对比课件
![中日垃圾分类对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b405d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5.png)
将垃圾分类,尽可能的回收利用;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物品进行多次利用,增加物品的利用效率。
减 少 垃 圾
当你日常外出时,常备一个购物纸袋,购物时尽量不用塑料袋;当你买菜时,如果可能,拎上你的菜篮子,千万不用塑料袋;当你在外用餐时,请带上一个饭盒,不要用泡沫饭盒来盛餐;自觉做好垃圾分类;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支笔,减少垃圾产生。
01减 少 占 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02减 少 环 境 污 染
03变 废 为 宝
可回收垃圾
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
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废灯管
废 电 池
杀 虫 剂
废油漆桶
过期药品
废 墨 盒全国电池年消耗量为30亿只,因无回收而丢失铜740吨、锌1.6万吨、锰粉9.7万吨。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汞、锰、镉、铅、锌等,处理方法不当,进入土壤、空气和水体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回收处理废旧电池的企业还很少,回收率不足2%,因此很多环保人士收集了废旧电池之后无处处理。
质,这些废物只能通过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是垃圾填埋不仅会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填埋1t垃圾占地约3m3),而且填埋常的渗出液容易污染其周围的土壤和水体.
卫生填埋
焚烧法是在高温下将垃圾燃烧成灰渣,再填埋.
焚烧发电
焚烧法的缺点是投资大,消耗大量电能在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如重金属,CO,HCL,SO2和NO2等)和某些致癌物质,尤其是二噁英,这些都使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