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 消化系统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小肠在胃的下方。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ppt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再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2)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器官?2.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怎样的?3.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初中食物的消化教案

初中食物的消化教案

初中食物的消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掌握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2. 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3. 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食物的消化过程。

2.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1.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2. 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教学准备:1. 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示。

3. 食物样本(如面包、蔬菜、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如何被身体吸收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简要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15分钟)1. 展示食物消化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描述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3. 教师总结食物消化过程,强调各阶段的重要性。

三、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15分钟)1. 展示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示,引导学生观察。

2. 学生描述各消化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3. 教师讲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引导学生理解。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食物样本。

2. 学生观察食物样本,分析其消化过程。

3. 各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邀请营养师或医生,讲解食物消化与健康的关系。

2. 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自己一顿饭的消化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组成。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食物样本,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物消化过程的基本知识,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为保持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作业设计方案》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作业设计方案》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掌握相关观点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诠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食物的消化过程:口腔消化、胃部消化、小肠消化。

2. 食物的吸收机制:小肠吸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

2. 难点:食物在小肠的吸收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展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增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食物在口腔、胃部和小肠的消化过程及小肠的吸收机制。

3.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观察食物在模拟消化液中的变化,了解消化过程。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5. 结论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6.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食物消化与吸收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制作食物消化与吸收的模型,展示给同砚。

3. 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食物消化与吸收的科普文章。

4. 观察自己的饮食习惯,分析食物在自己身体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七、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内容。

2. 模型展示的创意和质量。

3. 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和观点奇特性。

4. 饮食习惯分析的逻辑性和深度。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食物消化与吸收的讲座。

2. 参观医院或实验室,了解更多关于食物消化与吸收的知识。

3. 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学案》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2. 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

3. 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食物的消化过程:1. 咀嚼:食物进入口腔后,通过咀嚼,食物被细分成较小的颗粒,增加食物表面积,有利于后续消化酶的作用。

2. 食管:咽喉部将食物送入食管,食管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3.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中含有胃液,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4.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吸收器官,食物在小肠中经过进一步的分解和吸收。

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增加吸收面积。

5. 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二、食物的吸收过程:1. 糖类:在小肠内,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2. 脂肪: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通过肠壁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进入血液。

3. 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起到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导学活动:1. 观察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通过观察模拟食物在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路径和过程。

2. 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食物成分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和方式,了解食物成分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过程。

3. 思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讨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营养摄取和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和生活习惯。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应该注意合理搭配饮食,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导学案一、导入食物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但你知道食物是如何在我们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吗?今天我们将进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过程吧!二、目标1. 了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2. 掌握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3. 理解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4. 认识食物在体内被吸收的方式。

三、理论知识1.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将淀粉分解成糖类。

2.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食物进入胃部后,胃蠕动和胃液的作用下,食物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开始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3. 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中经过胰液、胆汁和肠液的作用,被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肠壁被吸收到血液中。

4. 食物在大肠中的消化:在大肠中,水分和少许的矿物质被吸收,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四、实践操作1. 观察生动图,了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2. 制作实验,观察酵素对淀粉的作用,了解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3. 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切片,了解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

五、讨论与总结1. 你觉得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2.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3. 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什么新的认识或体会?六、拓展延伸1. 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种类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2.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3. 请撰写一篇文章,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稳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知识;2. 制作海报或PPT,展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3. 收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相关知识,分享给同砚和家人。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珍惜食物,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身体健康!。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3.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4. 能够描述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课件。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可选择食物模拟消化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模型或图片,介绍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功能。

2. 讲解每个器官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

三、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实验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

四、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10分钟)1. 讲解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

2. 说明食物在胃里被胃液消化的过程。

3. 强调食物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胆汁分解并被吸收的步骤。

五、小结与复习(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消化与吸收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整理消化与吸收过程的知识点或完成相关习题。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生物《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需说明:课内共用4课时,每周3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地位和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是《标准》确立的“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线的重要内容之一,设计和重视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通过该主题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良好地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单元的组成情况:本单元一共分为四个专题,消化系统的组成;不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及相应器官的结构特征;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描述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形态、结构特征;探究活动的祖师实施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专题的划分及联系:将这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如专题一重点讲器官,专题二重点讲物质,专题三则侧重物质的消化过程,专题四则联系实际。

看似四个专题间区别性较大,实则相互联系,步步推进,由宏观可见的器官---到里面的食物--再到食物微观的分解过程学习方式及预期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搜集食品袋、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实物模型等,充分利用网络、家庭、社区等资源;使学生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认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注意食品安全,养成良好地卫生饮食习惯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分析口腔、胃小肠的结构;说出不同食物的消化过程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食物的消化过程,辨认不同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解释;尝试观察和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图片;对比、分析小肠、胃、口腔的结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自身健康的饮食方式,形成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说出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名臣、作用及食物来源;举例输出无机盐和维生素在食物里的来源及缺乏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在能力目标上,比较不同果蔬维生素C的含量,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和制作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通过学生搜集有关营养成分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认同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观点,关注食物的安全,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主题单元问题(说明:设计3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1、营养物质存在于那些食物里面及它们的作用?设计2、食物是如何被一步步地消化成小分子物质的?3、消化系统包含哪些器官及它们的结构特征?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二、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三、教学难点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四、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

(PPT)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

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

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

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

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

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

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生:消化系统。

师:非常好。

所以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PPT)(老师一边显示课件依次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车间。

)生:口腔咽食管大肠(板书:口腔咽食管胃小肠肛门)师:而它实际上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

这家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

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

(板书: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教师引导学生在PPT上认识各个消化腺的具体位置)师: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人体的消化腺,并且它们生产的消化液也各不相同。

例如:板书: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唾液胆汁胰液胃液肠液胆囊师:唾液腺分泌的是唾液,它就是我们说的口水。

一种无色微浊粘稠状的液体。

那大家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开始热闹得猜测起来了,有同学说是10L,另一个同学说是500g,又一个同学说是1L……)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

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

(再介绍肝脏分泌胆汁时教师拿出肝脏模型)师:告诉大家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模型,它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到这个墨绿色的囊状的结构贮存和浓缩起来,大家这个结构是什么吗?生:胆囊。

师:很好。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那肝脏是不是分泌肝液?生:不是,肝脏分泌的是胆汁。

师: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都会对食物进行精细加工。

请大家看黑板,我们可以看到因此消化道和消化腺就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

现在大家已经对这个厂有了个总体大致的了解,现在老师想请我们各个学习小组间来场比赛,既然是比赛当然要有奖品。

活动:找车间挂牌师:现在在每组桌上都放有一个学习档案,里面有一张人体食品加工厂的示意图和11张写有各个工作车间名称的卡片,请大家把卡片都粘在示意图合适的位置上,给各个车间挂上正确的车间牌。

老师呢要来看看到是哪两个小组具备最佳团队精神,又快又正确地挂好了这些车间牌,我要把他们的作品展示一下,完成好后请大家签上你们的名字。

(活动期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也很兴奋,很快就有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作品在教师手上了。

)师:大家看这是两份我们中间完成得最快的两份的作品,他们是否都是最佳团队小组?还得要大家认同,请公证员们帮老师公证一下。

生:其中一份大肠和小肠这两个车间挂反了,另一份是正确的。

师:很好。

那在座的小组你们的作品有没有××最佳小组一样的,只是我们欠缺了时间。

(很多小组都举起了手。

)师:很好。

大家都能挂上正确的车间牌了。

可是有时候这家工厂也不得不去医院里接受检查,因为加工的食品不卫生而使某个车间发生了病变,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吃的东西不卫生而闹肚子疼了。

请大家来谈谈当时的感受,来到医院后,医生是怎么给我们看病的?生:我来到医院后医生先给我量体温,验血,然后在我的肚子上按按问我哪里疼,最后给我配了一些药,他还告诉我是哪个器官出毛病了。

师:那你佩服他吗?生:恩。

师:我也很佩服医生,所以我前几天就跑到医院里去采访了他,他说诊断腹部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触摸诊断方法,也因为腹部症状与腹内器官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临床上利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对医生检查腹部疾病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临床常用的也就是书本161页介绍体表腹部四区法:以肚脐为中心划一条水平的线和一条垂直线,这样整个腹部就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位于右上方的被称为右上腹,下面的就是右下腹,位于左上方的被称为左上腹,相应的下面的就是左下腹。

师:要大家在这张腹部体表示意图上去辨认各个分区消化器官分布情况,大家能辨认吗?生:辨认不出来,我们不是医生。

师:那老师撕去这张,换上这正面透视图,那现在大家能辨认了吗?生:可以了。

师:那现在开始吧。

请大家辨认一下在各个分区有哪些器官分布着?把你辨认的结果与书本161页的表格核对一下,都一样吗?生:我看到不一样了,在书本上的表格中右上腹没有大肠,而在图上我明明看到有大肠。

师:这个同学眼睛可真尖,提得真好。

确实如他所说,那在人体的右上腹到底有没有大肠分布?这个问题太专业了,所以我也请教了医生,他告诉我在人体的右上腹确实有大肠分布着,大家可以把“大肠”写到书本表格中,要相信你们雪亮的眼睛。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已经认识了这家厂的各个工作车间,咦,在每个工作车间都有一些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着,再看上去,在一个古代搅拌机(是古代的“磨”,在这里暂且称它为古代搅拌机。

)的中间伸出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这是什么?生:舌头。

师:我们还看到米饭和苹果正在它上面快乐得跳跃着,它们接下来会去哪里呢?生(一同学说):口腔。

生(另一同学说):咽(经过学生自己互相小声讨论,得出应该它们是去口腔而不是咽。

)师:然后沿着这条流水线它们游历了整个厂,那它们会在这家厂里经历些什么?在每个车间里工作的工人们拿着工具又会它们做什么呢?(学生思考中……,看他们的表情这些问题有点难度。

)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写一篇什么呢?米饭和苹果吃的最多的还是什么?生:米饭。

师: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米饭“历险记”》,米饭来到这家厂里的第一站是哪里?在那里它会遭遇些什么?生:口腔。

(板书:三、口腔内的消化和吸收)(学生还在思索老师的第二个问题。

)师:在口腔车间里工作的有哪些工人?这些工人分别对米饭做什么?请每个同学好好想想,如果你有不清楚的,请你来提问。

(学生在小声地讨论着,思考着,但他们没提问。

)师:大家怎么都不提问?都清楚这些工人的工作了?真的?那老师来考考大家,知道这个拿着水壶的工人在赶什么呢?在浇水?生:不是,他是唾液腺,把分泌的唾液浇到口腔中。

师:非常好。

那米饭在口腔车间里有没有发生变化?生:发生了。

师:哪些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我们来归纳一下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物理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

先回忆一下哪一类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一类是化学变化?生:(全体同学)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生:(一个同学)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物理变化。

师:那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变化过程?生:牙齿和舌头师:如何参与的?生:牙齿的咀嚼(切割和研磨)和舌头的搅拌。

(板书: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师:在这里这种加工过程可称为物理性消化。

可见牙齿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可不容我们小看。

(教师拿出各种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各种牙齿的作用和名称。

)活动: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师:一个成年人的牙齿数目有28—32颗不等,如果一个成年人他的第三颗臼齿全部长全的话,他就有32颗牙齿。

(PPT展示成人不同牙齿数目的口腔让学生感受。

)现在请大家拿起镜子对着镜子数一数你一共有几颗牙齿?你的门齿、犬齿和臼齿又各有几颗?(在学生感受的同时教师分发牙齿模型,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不同形态和它们的功能。

)师:再请每个同学留意一下你是否长了龋齿了呢?(学生赶紧拿起镜子照照,看看是不是长了龋齿?)师:大家看到了吗?有没有看到自己牙齿上有一个黑黑的小洞或黑斑?那你们知道这龋齿是如何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呢?(一起把书本翻到了164页和165页,一起了解龋齿的发生和预防)师:老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目标没有蛀牙。

(大家都笑了。

)师:我又想到我们遗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生:有。

师: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当我们细细咀嚼一口米饭时,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这原本淡而无味的米饭变得有点甜了。

(学生齐声回答。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嘛。

那现在知道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了吗?生:(一同学说)是糖。

师:具体是糖类的哪一种?生:是麦芽糖。

师:又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过程?如何参与的?生: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将结构复杂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师:原来麦芽糖是这样变出来的呀。

而在这里这种加工方式被称为化学性消化。

师:请大家看黑板,从刚才的了解中我们知道在口腔中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那大家知道口腔对米饭有没有吸收作用?(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着,但是都不能很肯定。

)师:有一些同学说得很对,口腔对食物没有吸收作用。

师:(看手表)看来今天我们只能将《米饭“历险记”》,这个故事述说到口腔了,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会陆续把这个故事述说完整,让大家了解米饭在其它车间发生哪些变化?希望每个同学回去后能认真复习一下今天的内容,也可以去想想这《米饭“历险记”》如何续写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