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一)
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将围绕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
2.消化液在消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3.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
4.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饮食心得,探讨如何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他们认识到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食物消化与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关键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掌握唾液、胃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
3.掌握食物消化与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分析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第1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3.强调消化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爱身体健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深入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2.教学策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从食物消化到营养物质吸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对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图解、模型、互动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消化系统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如“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值”、“食物纤维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等,完成一份小组研究报告。
-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并录制视频,分享给全班同学。
5. **个人反思总结**:
-写一篇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学习消化和吸收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感悟。
4.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部分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2.学生们对生活中的饮食与健康问题较为关注,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章节的兴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
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
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七年级生物下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
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法: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新课学习知识应用拓展知识课堂反思布置课外作业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学习方法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七年级生物下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北师大版(1)(1)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二课时)
课题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二)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时
3
教学目标
①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②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③ 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④ 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三)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
⑤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教学难点
①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②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④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解释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或图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2)体会消化系统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食物的消化过程。
(3)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2、教学难点(1)化学性消化的过程和原理。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消化系统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2、消化系统模型。
3、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淀粉、唾液、碘液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每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去了哪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消化系统的组成(1)利用多媒体展示消化系统的图片,结合消化系统模型,向学生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2)详细讲解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如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位置和功能。
(3)介绍消化腺,如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以及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和消化液的作用。
2、食物的消化(1)物理性消化通过举例,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等,让学生理解物理性消化的概念和作用。
(2)化学性消化以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为例,讲解化学性消化的过程和原理。
例如,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肠液中的淀粉酶最终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被胃蛋白酶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肠液中的蛋白酶最终消化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中被胆汁乳化,然后被胰液和肠液中的脂肪酶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5.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 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阐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过程。
4. 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介绍营养物质在肠道被吸收的过程。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现象。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强调营养物质的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图。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食物中营养物质名称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认真程度和操作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3. 准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地考察,如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设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
收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二节教学目的:
1。
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
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
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
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
能量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
消化腺分为两类。
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
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
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
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
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
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
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
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
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
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
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
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
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
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
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
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
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
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
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