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成分

合集下载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2. 各成分的比例: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3.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a. 氮气:不易燃烧,不支持生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防腐。

b. 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光源(如霓虹灯)。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e. 水蒸气和杂质:影响天气变化,关乎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空气各成分含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展示多媒体课件。

3. 实验演示:用实验器材展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各成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空气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并简述各成分的作用。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作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加与空气成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定空气质量等。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比例和用途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比例和用途

1、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

稳重憨厚的氮气兄弟(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3、氧气的用途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

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由于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利用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制做焊枪和割枪,进行金属的气焊和气割;在炼铁炼钢的生产中通入富氧空气(利用氧气),提高炉温,加速冶炼过程,提高冶炼质量;制做液氧炸药和火箭中的液态氧助燃剂等。

利用氧气可供给呼吸的性质,医疗时急救病人、高空、潜水、登山等缺氧环境中供给所需的氧气。

现在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继歌厅、舞厅、酒吧之后,氧吧又成为后起之秀,使生活在繁忙都市的人可以坐下来,吸氧休息,放松调整。

4、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1)很多电灯泡里都灌有氮气,因为这样可以减慢钨丝的氧化速度,使灯泡经久耐用。

(2)充氮包装,把贵重而罕有的画页、书卷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圆筒里。

有许多产品也采用充氮包装。

干燥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干燥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干燥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干燥空气的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

以下是它们的平均含量:
1. 氮气(N2):约占空气的78%,是最主要的成分。

2. 氧气(O2):约占空气的21%,是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生存所需的气体。

3. 二氧化碳(CO2):约占空气的0.04%,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的气体,同时也是温室气体之一。

4. 水蒸气(H2O):含量变化较大,通常比较低,但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可能较高。

5. 微量气体:包括氩气(Ar)、氦气(He)、氖气(Ne)、氪气(Kr)等,它们的含量非常低,通常在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空气的成分和含量随地理位置、气候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以上数据为一般情况下的平均含量。

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的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造成的,现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百分数是体积分数。

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变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碳现象: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磷现象:产生大量白烟硫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而不纯的氢气(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体积总量的4.0%~74.2%)遇明火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必须要验纯。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使管口始终向下,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证明已纯。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再检验时,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氢气检验。

②还原性:实验装置特点: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b.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尽快全部排出空气,使H2与CUO充分接触);c.试管口不加橡皮塞(便于试管中气体导出,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成分构成
空气是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以下是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描述:
1.氮气(N2):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空气中约78%的体积。

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对人体和环境没有直接的危害,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引起窒息。

2.氧气(O2):氧气是空气的第二大成分,占据了空气中约21%的体积。

氧气对维持地球上生物的呼吸过程至关重要,维持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燃烧过程。

3.水蒸气(H2O):水蒸气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它的含量可根据环境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水蒸气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形成云、雨、雾等天气现象。

4.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重要气体成分,含量约为0.04%。

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热能,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成分外,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和微量元素,例如:氩气(Ar)、氦气(He)、氖气(Ne)、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

此外,空气中还可能含有悬浮的颗粒物、污染物、花粉等微观物质,这些都会对空气的质量和作用产生影响。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及其成分;2、掌握主要气体的名称、分布和性质;3、认识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请学生谈谈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起源和组成。

2、引导学生回忆各种天气状况下感受到的不同的空气成分。

二、新课讲解1、讲解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气体、固体和液体组成的,其中气体为主要成分。

空气中的气体有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氦气等成分,其中氮气和氧气占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最大,分别约为78%和21%。

气体成分 | 摩尔分数氮气(N2) | 78.084%氧气(O2) |20.946%氩气(Ar) | 0.934%二氧化碳(CO2) | 0.040%氦气(He) | 0.0005%2、讲解主要气体的名称和性质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和生命活动。

氧气:无色、无味、无臭,可燃,支持燃烧和生命活动。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易溶于水,不可燃,不支持人的呼吸和生命活动。

氩气:无色、无味、无毒,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和生命活动。

3、讲解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二氧化碳是生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

氧气是人和其他生物体呼吸的必需品,是火和生物燃烧的必需品。

而氮气则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

4、讲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某种或某些物质浓度升高,超过了自然界环境容量,使空气质量降低,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导致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化石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废弃物等。

5、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空气污染。

三、板书设计蓝利剑:看见、听见;黄利器:看不见、听不到;(标出各种气体成分的排比式)四、巩固练习1、请根据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 摩尔分数氮气(N2) | __________%氧气(O2) | __________%氩气(Ar) | __________%二氧化碳(CO2) | _________%氦气(He) | _________%2、总结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空气的成分和含量

空气的成分和含量

空气的成分和含量
一、空气的成分和含量
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N2)约占78%,氧(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39%(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约占0.031%,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气(H2O)等。

二、空气成分相关例题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A.氧气ㅤㅤ
B.稀有气体ㅤㅤ
C.氮气ㅤㅤ
D.氢气
答案:D
解析:因为空气中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所以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空气中不含有氢气,故不能得到氢气,D正确。

空气的成份实验报告(3篇)

空气的成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

2. 掌握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3. 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通过燃烧红磷或白磷,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从而可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弹簧夹、导管、橡皮塞、烧杯、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红磷、白磷、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 夹紧弹簧夹,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将瓶内的空气分成五等份,并做好记号。

3. 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或白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 观察燃烧现象,红磷或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氧气被消耗。

5. 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的体积,该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

6.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五、实验现象1. 红磷或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氧气被消耗。

2. 冷却后,瓶中白烟慢慢消失,说明五氧化二磷粉末溶于水。

3. 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瓶内液面上升,说明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降低。

六、实验分析及结论1. 通过实验,观察到红磷或白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说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1/5。

2.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0%。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烫伤。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实验室卫生。

3. 重复实验,求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并了解了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安全操作,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导入】谜语1: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谜语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越往高处他越少。

【学生互动】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能帮助我们验证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回顾历史:在地球的历史上,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曾经几度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空气约形成于3.5亿年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775年
法国化学家 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组成的1/5的结论,到1892年瑞利和拉姆齐才发现了稀有气体。

现在我们知道了,干燥洁净的气体主要由氮气( )、氧气( )和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组成的另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及少量的其他气体。

【实验探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他是怎么证明的呢?你能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学生交流思路】思路1: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很难
思路2:将氧气除去,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相对
容易。

看一下,《实验探究4-1》P79
【实验思考】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运用化学方法出去氧气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刚刚进行的实验在哪些环节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这些误差?
【小结】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为了研究物质的某些性质或优化物质的某些性能,经常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一句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再不引入新的气态杂志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