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三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四足太阴脾经(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五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七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八手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九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十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原穴)阳池: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简便取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十一足少阳胆经(井穴)足窍阴: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简便取穴:四趾外侧爪甲角的根部。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原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十二原穴”或“十二经原穴”,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曲泉、关元俞、气海俞、命门、大椎、膏肓等。
原穴是经脉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重要部位,也是调节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原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原穴常用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中,也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例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原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气,缓解胃肠道疾病;关元穴是脾经的原穴,刺激关元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穴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一、含义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都在阴经。
[解说],《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之原穴,分布于手足三阳经上。
[解说],《难经·六十六难》二者兼容,去膏之原与肓之原后,补手少阴之原(神门),从而使十二脏腑之原穴完备,直用至今。
[见表]五脏原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而六腑则在输穴之外,专设原穴。
《难经·六十二难》认为,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在输穴之外另有一原穴。
二、原穴与原气的关系原穴与原气有关。
《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说明原气源于肾,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焦、中焦、下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
三、临床应用1.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若按压某穴有压痛、敏感现象;或观察到该穴有形态、色泽变化;或测定出有电位、电阻变化,可诊断出该穴所属脏腑有原气损伤的病变。
[例如]2.治疗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①防病保健作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②治疗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而使脏腑功能协调。
单独使用:某脏原气亏虚,取其原穴补之,如肺气虚则补太渊。
配合使用:如原络配穴,即指表里两经原穴与络穴交叉配伍应用,取先病、已病、重病、新病脏腑或经脉的原穴,配以与之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络穴同用。
又称“主客配穴”“夫妻配穴”。
[例如]综上所述,原穴具有三大作用:反应脏腑原气之盛衰;诊断脏腑之病变;调节肾间动气,维护正气,抗御外邪,治疗脏腑病变。
中医十二原穴和十五络穴
1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
2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3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 4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 5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6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络穴《大钟》
7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
8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
9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
10足阳明胃经----原穴《太冲》,络穴《丰隆》
11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 12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络穴《飞扬》
13任脉之络穴《鸠尾》
14督脉之络穴《长强》
15脾之大络穴《大包》。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五络穴表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手太阴)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手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足阳明)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足太阴)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手少阴)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手太阳)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足太阳)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足少阴)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手厥阴)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手少阳)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足少阳)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大敦井木;足厥阴)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十二募穴表。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九针十二原》释义
《灵枢·九针⼗⼆原》释义《灵枢·九针⼗⼆原》原⽂:黄帝⽈: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五脏五腧,五五⼆⼗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六腧。
经脉⼗⼆,络脉⼗五,凡⼆⼗七⽓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为经,所⼊为合,⼆⼗七⽓所⾏,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五会,知其要者,⼀⾔⽽终,不知其要,流散⽆穷,所⾔节者,神⽓之所游⾏出⼊也,⾮⽪⾁筋⾻也。
观其⾊,察其⽬,知其散复。
⼀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御之,⽓⾄⽽去之。
凡将⽤针,必先诊脉,视⽓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五脏之⽓,已绝于内,⽽⽤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静。
治之者辄反其⽓,取腋与膺。
五脏之⽓,已绝于外,⽽⽤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不去,则精泄;害中⽽去,则致⽓。
精泄则病益甚⽽恇,致⽓则⽣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原,⼗⼆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五节⽓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原。
⽽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
阳中之太阳,⼼也,其原出于⼤陵,⼤陵⼆。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
阴中之⾄阴,脾也,其原出于太⽩,太⽩⼆。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
凡此⼗⼆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久疾之不可取者,⾮其说也。
夫善⽤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探汤;刺寒清者,如⼈不欲⾏。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正往⽆殆,⽓下乃⽌,不下复始也。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
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中医十二原穴歌诀一、命门穴,手腕关节中央,心神圣位挥。
命门穴是人体“燃油”之所在,其位置在手腕关节的正中央。
命门穴有神灵之意,用于提升保健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5-10分钟。
二、神门穴,千层门中央,提神醒脑痛忘挥。
神门穴位于千层门的正中央,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神门穴来治疗头痛、眩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按压时可用食指、中指交替轻揉,每次5分钟左右。
三、天突穴,辅助神门,气血交汇挥。
天突穴位于心口的正中央,是一处气血交汇的要点。
用于辅助神门穴的作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起到激活心灵的作用。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四、督脉穴,身腰椎中线,保健全身挥。
督脉穴是人体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保健的核心穴位。
其位置在腰椎的正中线。
按摩督脉穴可以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食指轮流压按,每次5-10分钟。
五、任脉穴,脐中点上下,脏腑调和挥。
任脉穴位于脐中点正上方和正下方,是整个人体的气血调节中心,能够调和脏腑的运行。
任脉穴经常按压可防止内脏下垂、改善肠胃蠕动等症状。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六、关元穴,下腹部中央,精气盈仓挥。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正中央,为人体“生命之门”,是一处盈仓之所。
按压关元穴对于增强内脏功能、防止疾病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七、中极穴,会阴部中央,调理五脏六腑挥。
中极穴位于会阴部的正中心,是整个人体的调理之所,其特别适宜用来调理五脏六腑。
按摩中极穴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按压时可用拇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八、气穴,下颌骨下缘,气血通畅挥。
气穴位于下颌骨的下缘,与口鼻的气息有关,气血通畅。
按摩气穴可以帮助人体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预防一些呼吸道疾病。
按压时可用食指轻揉按压,每次5分钟左右。
九、膻中穴,心下印,通脉调和挥。
膻中穴位于心下印处,是心脏的“总指挥”,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十二原穴 - 配图本
十二原穴苟芽山童辑录什么是原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叫原穴。
十二经皆有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也是说当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所以无论采用针灸、理疗或是刺络放血,都是选取相应的原穴来进行治疗的。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十二原穴。
太渊穴肺经原穴【作用】补益肺气,止咳化痰,调气利水。
【主调理】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
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穴大肠经原穴【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主调理】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中医大词典——2版》)【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调理】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
太白穴脾经原穴【作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调理】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十二原穴的位置及功能主治一、前言十二原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被广泛运用于针灸、按摩等疗法中。
本文将介绍十二原穴的具体位置及其功能与主治。
二、十二原穴的位置十二原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沿着背部一条线,共有12个穴位。
具体位置如下:1.十二原穴(B-BO-2):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2.大杼穴(B-BO-1):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缘旁开2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3.飞扬穴(B-BO-6):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4.华盖穴(B-BO-7):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5.维道穴(B-BO-9):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6.肺俞穴(B-BO-13):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7.心俞穴(B-BO-14):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5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8.督俞穴(B-BO-16):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9.肝俞穴(B-BO-18):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0.胆俞穴(B-BO-19):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1.脾俞穴(B-BO-20):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12.胃俞穴(B-BO-21):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缘旁开4寸,在肩峰上缘与脊中线之间。
三、十二原穴的功能主治十二原穴有着多种功能与主治,下面将具体介绍:1.十二原穴: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肝经、明目开窍,主治头痛、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
2.大杼穴:疏肝利胆、解郁开窍,主治胸胁胀痛、呕吐、黄疸等症状。
3.飞扬穴:清肝明目、开窍平志,主治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癫痫等症状。
4.华盖穴:清热降火、清脑醒神,主治头晕目黑、昏迷、中风等症状。
5.维道穴:疏肝解郁、宽中舒胆,主治胸胁胀满、黄疸等症状。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
中医人必备: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此文不看太可惜!小编导读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在脏腑联系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
研究经络,不仅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十二原穴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更值得细究。
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
赶紧看正文吧!太渊【类属】手太阴肺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八会穴,脉会。
【位置】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肱桡肌的尺侧,桡动脉处(或尺侧或桡侧),第一或第二腕横纹处,相当于寸口部位。
(图1)图1 太渊【五节】皮节(掌后第一或第二横纹)、脉节(桡动脉分支)、筋节、骨节(腕关节)。
【取穴方法】患者握拳,医者先定位桡侧腕屈肌腱,定好后让患者手放松。
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深部可以摸到另一个肌腱(拇长屈肌腱),在其桡侧缘与肱桡肌的尺侧,有一个较大的缝隙(在桡动脉的尺侧或桡侧)。
循摸此缝隙时,需要来回屈伸腕关节,按压时患者会感觉比其他部位酸。
【刺灸法】直刺,0.1~0.2寸。
可悬灸(禁重灸)。
因为有动脉,针刺时应该徐徐进针,针会滑过动脉壁;向脉节直刺,医者不必刻意用手拨开动脉。
【针感】缓慢进针,刺激要轻缓,出现的是一种轻微酥麻的极微细针感,沿着手太阴肺经传到鱼际处,有时会往上走,甚至在特殊状态能传到肺。
【功效】补益肺气,调气利水。
【主治】因肺气虚所致的久咳不愈,白稀痰,咳喘,肩背痛寒;尿不尽,遗尿,尿频,尿色变,卒遗矢;气短自汗,少气,乏力,胸闷,心悸,心痛;逆气;经闭;水肿,肿胀;目赤痛,白翳,数欠,咳血,呕血。
【现代研究】太渊可改善肺通气量,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太白【类属】足太阴脾经原穴。
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土。
【位置】第一跖骨头的后侧缘,趾跖筋膜下,在第一跖骨下、展肌之上的缝隙中。
(图2、图3)图2 太白1图3 太白2【五节】皮节、脉节、筋节、骨节。
【取穴方法】从大都,即第一跖骨头内侧的最高点,沿着第一跖骨和展肌之间的缝隙往近端循摸,可以感觉到一个向下的空隙——跖骨头的近端处(下坡之处)有一切迹(不是所有人都能触及这个切迹),按压时有酸痛感。
原穴的神奇功效
原穴的神奇功效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臵,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臵一原。
【原穴】五俞穴的一种。
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臵在腕或踝关节附近。
《针灸聚英》:「所过为原。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
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
其名称是: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脾--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原穴配伍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摘要】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原穴的变化,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穴的配伍是以原穴配合相应的特定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五络穴表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手太阴)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手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足阳明)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足太阴)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手少阴)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手太阳)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足太阳)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足少阴)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手厥阴)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手少阳)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足少阳)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大敦井木;足厥阴)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八脉交会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
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