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简述原穴的含义及应用
原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十二原穴”或“十二经原穴”,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曲泉、关元俞、气海俞、命门、大椎、膏肓等。
原穴是经脉气血在体内运行的重要部位,也是调节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原穴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原穴可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原穴常用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中,也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例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原穴,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气,缓解胃肠道疾病;关元穴是脾经的原穴,刺激关元穴可以增强脾脏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穴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
什么是原穴和本穴一、含义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腧穴,称为原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循行于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上,又称“十二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都在阴经。
[解说],《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之原穴,分布于手足三阳经上。
[解说],《难经·六十六难》二者兼容,去膏之原与肓之原后,补手少阴之原(神门),从而使十二脏腑之原穴完备,直用至今。
[见表]五脏原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而六腑则在输穴之外,专设原穴。
《难经·六十二难》认为,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在输穴之外另有一原穴。
二、原穴与原气的关系原穴与原气有关。
《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说明原气源于肾,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焦、中焦、下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
三、临床应用1.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若按压某穴有压痛、敏感现象;或观察到该穴有形态、色泽变化;或测定出有电位、电阻变化,可诊断出该穴所属脏腑有原气损伤的病变。
[例如]2.治疗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①防病保健作用: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②治疗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而使脏腑功能协调。
单独使用:某脏原气亏虚,取其原穴补之,如肺气虚则补太渊。
配合使用:如原络配穴,即指表里两经原穴与络穴交叉配伍应用,取先病、已病、重病、新病脏腑或经脉的原穴,配以与之相表里脏腑经脉的络穴同用。
又称“主客配穴”“夫妻配穴”。
[例如]综上所述,原穴具有三大作用:反应脏腑原气之盛衰;诊断脏腑之病变;调节肾间动气,维护正气,抗御外邪,治疗脏腑病变。
原穴络穴郄穴的功能主治
原穴络穴郄穴的功能主治原穴•原穴为人体穴位之一,位于足阳明胃经。
•原穴主要功能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原穴主治胃痛、胃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按揉原穴可以缓解胃痛、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穴络•穴络是中医学中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部穴位之间连接起来的通道。
•穴络起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保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穴络包括经络和络脉,经络贯穿全身分为十二经络、八脉、奇恒之脉等。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经络阻塞可以导致疾病产生。
郄穴•郄穴是指位于人体穴位的一种,位于手太阴肺经。
•郄穴有很多主治作用,对于肺部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郄穴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闷、肩背痛等疾病。
•按揉郄穴可以舒缓上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增强肺部功能。
郄穴的主治作用•对于咳嗽和气喘,按揉郄穴可以舒缓呼吸道的急性症状,缓解痰多、喉咙干痛等症状。
•对于咳血,按压郄穴可以止血,减轻咯血的症状。
•对于胸闷和肩背痛,按揉郄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胸闷不适和痛感。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按揉郄穴可以增强肺部功能,提高免疫力,使疾病更快康复。
郄穴的按揉方法•郄穴位于手掌尺侧,手腕横纹上四分之一处。
•可以使用食指、中指或拇指按揉郄穴。
•以适当的力度按压,可以出现酸胀感为宜。
•按揉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
注意事项•按揉穴位时要保持指甲整洁,避免刺激皮肤。
•按揉时要适度用力,避免过度刺激。
•按揉穴位前要洗手,保持清洁。
•按揉时要注意放松身体,避免紧张和压力。
总结原穴、络穴和郄穴都是人体穴位中的重要穴点,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通过按揉这些穴位,可以缓解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按揉这些穴位,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原穴_络穴_郄穴_下合穴_八会穴_八脉交会穴_募穴_明细表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十二原穴 - 配图本
十二原穴苟芽山童辑录什么是原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特定穴,叫原穴。
十二经皆有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意思就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可以先取原穴,然后再去找配伍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也是说当脏腑出现不适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十二原穴上来。
所以无论采用针灸、理疗或是刺络放血,都是选取相应的原穴来进行治疗的。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十二原穴。
太渊穴肺经原穴【作用】补益肺气,止咳化痰,调气利水。
【主调理】呼吸系统及心胸疾患等。
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掌取穴,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合谷穴大肠经原穴【作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主调理】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隐疹,丹毒,疔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中医大词典——2版》)【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取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调理】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中国针灸学词典》)【定位】仰卧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搏动处取穴。
太白穴脾经原穴【作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调理】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介绍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穴位。
下面是它们的详细介绍。
一、原穴原穴是指人体经络主穴的起始点,也是气血运行的起点。
原穴有12个,分别是太冲、大敦、昆仑、曲泽、商丘、陷谷、解溪、涌泉、足三里、曲池、膀胱俞、大陵。
这些穴位一般位于四肢、躯干的近端,能够调节和平衡整个经脉系统的运行。
二、络穴络穴是指经络上与其他经络相连接的穴位,能够联接不同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络穴有14个,分别是太白、阳溪、合谷、青灵、支沟、合谷、阳溪、风市、列缺、外充、山间、梁丘、曲泽。
络穴一般位于体表,常用于治疗不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三、郄穴郄穴是指人体经络的分支穴位,位于原穴和经俞穴之间,能够调节和平衡经络的气血运行。
郄穴有12个,分别是腰阳关、中渚、承满、咳会、鱼际、肩贞、渊腋、颡子、肺俞、胸注、胆俞、胁俞。
郄穴一般位于躯干和四肢之间,常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和症状。
四、募穴募穴是指人体经络上能够使之通达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的运行。
募穴有12个,分别是睛明、微泪、鼻通、颊车、蝦蟆、脚蟾、韧带、关门、胆白、大横、胞际、齿关。
募穴涉及面部、四肢和躯干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相关区域的气血循环和功能。
五、俞穴俞穴是指人体经络上对应相关脏腑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的功能。
俞穴有54个,分别是3个胆俞、3个胃俞、3个大肠俞、3个三焦俞、3个小肠俞、3个胆囊俞、3个膀胱俞、3个心俞、3个脾俞、3个肺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肾俞、3个包络俞、3个胆经俞。
俞穴位于体表和躯干部位,可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以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的病症。
六、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指主要经脉与其他经脉交会的穴位,能够调节和平衡八脉的运行。
八脉交会穴有8个,分别是合谷、曲池、强间、承浆、承山、任脉、督脉和血海。
这些穴位位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不同部位,常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关脏腑和经络的疾病和症状。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募穴明细表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
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些腧穴。
有原穴、络穴、五输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郗穴、下合穴、八会穴、交会穴。
(1)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部位的穴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叫“十二原”。
脏腑的经气与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
六条阳经的原穴是单独存在的,排列在输穴之后,而六条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以输为原。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太冲;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六阴经的原穴见五输穴中的输穴。
(2)络穴:是具有联络表里两经作用的穴位。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络穴,十二经就有十二个络穴,再加任脉络穴、督脉络穴与脾之大络,共有十五穴,固称“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里;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手太阳小肠经络穴—支正;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公孙;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钟;足厥阴肝经的络穴—蠡沟;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飞阳;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光明;任脉的络穴—鸠尾;督脉的络穴—长强;脾之大络的络穴—大包。
(3)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称为“五输穴”。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穴”;如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穴”;如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穴”;如经气所行,象水流在通畅的河中,称为“经穴”;如经气充盛,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
从井穴到合穴,就象从无数的源头小溪流到江河,各条江河的水最后汇总到大海。
用来比喻人体的气血由四肢的源头末端流到脏腑的过程。
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商;荥穴—鱼际;输穴—太渊;经穴—经渠;合穴—尺泽。
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冲;荥穴—少府;输穴—神门。
经穴—阴郗;合穴—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五输穴:井穴—中冲;荥穴—劳宫;输穴—大陵;经穴—间使;合穴—曲泽。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2015-06-22 14:20阅读:⼀、⼗⼆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注:每条经络9个要⽳。
本书编者取名为《⼗⼆经九要⽳歌》:背诵“⼗⼆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要这样按引号中的3句背诵下同:(1)、“⼿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2)、“⼿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3)、“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阳明⼤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原合⾕、商阳⼆间和三间,阳溪曲池和偏历、温溜募天枢。
⾜阳明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胃原冲阳、厉兑内庭和陷⾕,解溪⾜三⾥丰隆、梁丘募中脘。
⾜太阴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脾原太⽩、隐⽩⼤都和太⽩,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募章门。
⼿少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原神门、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和通⾥、阴郄募巨阙。
⼿太阳⼩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原腕⾻、少泽前⾕和后溪,阳⾕⼩海和⽀正、养⽼募关元。
⾜太阳膀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膀原京⾻、⾄阴⾜通⾕束⾻,昆仑委中和飞扬、⾦门募中极。
⾜太阴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肾原太溪、涌泉然⾕和太溪,复溜阴⾕和⼤钟、⽔泉募京门。
⼿厥阴包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包原⼤陵、中冲劳宫和⼤陵,间使曲泽和内关、郄门募膻中。
⼿少阳三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三原阳池、关冲液门和中渚,⽀沟天井和外关、会宗募⽯门。
⾜少阳胆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胆原丘墟、⾜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募⽇⽉。
⾜厥阴肝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肝原太冲。
⼤敦⾏间和太冲,中封曲泉和蠡沟、中都募期门。
注:按3句背诵,简单明了,终⾝受益!⼆、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治病作⽤⼝诀春井夏荥季夏输,秋刺经⽳冬刺合。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原穴
腕骨
(原穴)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文献摘要: 《甲乙经》:消渴,腕骨主之。 《大成》:主头痛,惊风。 《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研究进展: 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 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
原穴
医学术语
01 概述
03 关于源流 05 各元穴功能
目录
02 定义 04 与病理
基本信息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 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 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 —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 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原穴名词解释
原穴名词解释
原穴是一个中医术语,也称为原始穴位或原来穴位。
它指的是人体上最初产生的穴位,即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穴位。
按照中医理论,胚胎的各种器官和经络系统是在胚胎早期发育中一起形成的。
这些器官和经络系统的形成是人体发育的基础,它们与穴位的形成也紧密相关。
原穴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分为原阳穴和原阴穴。
原阳穴是最早形成的一类穴位,主要分布在胚胎的阳面,即背部、头部和躯干背侧。
原阴穴是稍后形成的一类穴位,主要分布在胚胎的阴面,即腹部、面部和四肢的前侧。
原穴的形成与人体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胚胎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开始分化和定位。
同时,经络系统也开始形成,经络中的气血开始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穴位逐渐形成并与经络相连。
原穴的形成是人体发育的基础,它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气血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原穴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它们与经络相连,通过调节经络中的气血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在针灸和按摩疗法中,原穴经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节身体的功能。
此外,在针刺疗法中,针刺原穴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神经,促进血液循环,调节
免疫系统,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总之,原穴是人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穴位,它们与经络相连,通过调节气血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在中医疗法中,原穴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
”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
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
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
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
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
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
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
胆病者⋯⋯取阳陵泉。
”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
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
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
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
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
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宁心安神。
本病例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所引起, 用肾经原穴太溪、肝经原穴太冲、涌泉滋阴降火, 宁心安神; 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 百会可清头目宁神志。
例2: 陈某某, 22岁, 学生。
鼻出血淋漓不止, 色深量多, 用药棉填塞止血效果不明显。
灸上星、合谷穴, 半分钟左右血止, 近期内未再复发。
《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神应经》均记载了灸上星可治鼻出血。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有引火归原之功。
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它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是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的主要代表穴位之一。
原穴乃五脏之原,这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本意。
且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
《灵枢·本输》篇中虽提到六腑原穴,但未论及这六原穴与六腑的关系及其治疗作用。
历代文献中也少有记载。
六腑原穴不仅在反映六腑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上的报道很少,而且有关的实验研究也印证了腑的原穴与相应之腑间,同本经其它腧穴相比没有密切的相关特异性。
就六腑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
因此,原穴当为五脏之代表穴,以治疗五脏之疾为主;下合穴为六腑之代表穴,以治疗六腑之疾为主,而六腑原穴作用就有待商榷。
三、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2.定性及定位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
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
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甴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
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
属慢性病。
2.判断病人的性格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迚而影响人格。
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 1 ]都论述这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
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四、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1、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
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
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 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
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
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
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3、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觃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 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
如:上午卯(5 —7) 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
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
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
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
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觃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