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文长文短教论文:现代文阅读“长文短教”之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论文长文短教论文:现代文阅读“长文短教”之

有效途径

从现代语文诞生以来,现代文阅读教学就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时至今日,现代文阅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可其中的种种问题却远远没有获得解决。尤其是面对长篇现代文的教学,选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为教学提供契机的同时,更是加重了教学的负担,使其变得更加困难,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望文生畏”。

但事实上,长篇现代文在教材中占的比例实在是不小,而且随着年段的提高,课文内容的难度也在加深,最明显的就体现在选文思想内容的复杂程度与深刻程度上。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方面多下工夫,才能提高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探索如何有效进行长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即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口”,这口子找准了,就能化长为短,化深为浅,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一、以“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切入口

在篇幅长、意蕴深刻的现代文中较多的是小说,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

人物形象。“抓住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教学头绪,

使教学思路更为明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孙犁的《芦花荡》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全新的抗战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美丽的芦花荡,给读者一个美丽的心灵体验。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抓住这些人物,带动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如“月夜行船”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头子在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嬉水谈笑"让读者体会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女孩的天真和老人的悠闲;“剥蓬斗敌”展现了老人的镇定自信和大智大勇……由此铺垫,学生就能看到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勇敢乐观。所以教师可以抓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点带面,完成此类文章的教学。

二、以“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为切入口

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人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谈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也有从文中的人物形象人手,还有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的感悟。这种初步的感悟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切入口",牵一发而带动全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鲁迅的《故乡》篇幅长,内涵丰富。倘若“切入口”没

找好,那么势必讲解起来费时又费力。我校郑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选择在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谈谈阅读体验。有学生谈到“读出闰土的变化”,有学生说“读出了‘我’和闰土之问的隔膜”,还有学生说出了大白话“闰土的生活真穷啊”,也有学生在基于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说“读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教师就利用那一句大白话做文章,抓住一个“穷”字,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着墨故乡贫穷的语句。进而解决“为什么贫穷?”由此引向“我”的思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环环相扣,我们不禁为郑老师敏锐的判断力而拍手称好。可见把“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作为阅读的切入口,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做到驭繁于简,深文浅教。

三、以“学生的质疑”为切入口

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的疑问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抓住这一突破

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社戏》一文篇幅很长,从哪个角度切入是有效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的关键。学生的课前质疑让笔者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老师,我看了三遍文章,发现这场社戏并不好看,反而无聊,有很多地方可以证明,可是为什么结尾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这位学生很善于读课文,也很善于质疑,抓住这一疑问展开教学,由此又引发了第二个疑问“戏不好看,那么豆好吃吗?”这样自然地走进双喜等小伙伴和六一公公,也就自然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一问漾起千层波”,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更有了质疑的动力。教师抓住这一问的同时,也解决了有效处理教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