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考点解题方法规律提炼汇总

合集下载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答案①自然资源②环境污染③生态破坏④城市地区⑤发展中国家⑥后代人⑦生态⑧条件⑨社会⑩共同性⑪企业⑫发展绿色经济⑬生态环境的脆弱度⑭地理国情⑮禁止开发区域⑯区域协调发展⑰一轴、两翼、三极、多点⑱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⑲京津冀协同发展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人地协调观——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例1.转变观念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公众行为①重要性: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②调整措施3.加强国际合作(1)目的: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原则:保护地球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迁移应用】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其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

下图为垛田农业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2)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旱涝灾害D.土地污染(3)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A.休闲观光旅游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D.水禽类养殖答案(1)A(2)C(3)A解析第(1)题,B、C两项属于经济效益,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芋头叶子等可作为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又可作肥料肥田,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A项正确;该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但不是主要生态效益,排除D项。

第(2)题,兴化地势低洼,湖荡纵横,饱受洪涝侵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难点归纳综合题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____持续发展、____持续发展、____持续发展。

(4)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地理一选修3:环境保护]太阳鱼(如图)原产于北美,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都有分布。

太阳鱼在1至38°C的水中都可以生存,在我国南方地区能够安然越冬;它的食性很杂,是温和肉食鱼类,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等。

1987年我国引入养殖,在南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养殖规模较大。

养殖后,部分漏网之鱼进入水体环境中,不仅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甚至已经侵入了北方,例如山东、河北,现在又扩散到了四川,此前四川并没有养殖太阳鱼。

指出太阳鱼能够在我国江河中大量繁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柳树具有适应性强、环境效益高等特点,被许多地方作为城市绿化用树。

然而,每年4月开始,不少城市柳絮(柳树的种子)飘飞,宛如雪花飞舞。

柳絮附着力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危害。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4月份道路一侧柳絮飘飞的景象。

简述城市柳絮飘飞的主要危害,并提出防范措施。

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空心莲子草原产自南美洲,20世纪40年代由侵华日军引种至我国上海,后逸为野生,成为入侵性很强、对我国威胁性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下图示意空心莲子草、芦苇和水芹的净光合速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是总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的值)日变化对比。

分析空心莲子草入侵性很强的原因,并列举其入侵带来的危害。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石冰川是沿着谷地、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主要分布在全球高海拔的山地。

它有冰川婀娜的体态,却没有冰川剔透的外表,其表面是厚达0.5~5米的岩石碎块。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汇总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汇总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必修二2019新人教版第5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目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识点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知识点2 环境问题的表现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知识点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知识点1 建设主体功能区知识点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3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维护海洋权益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识点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一、概念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二、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例子:砍伐超过森林恢复速度,将会造成森林面积缩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子: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例1】(2022·山西英才学校高二期中)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①地震、泥石流①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①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①火山爆发、台风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答案】1.B 2.A【解析】1.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 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 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两方面入手
【典型例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 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后来,乌 梁素海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针对该区域的污染问题,有关 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典型例题2】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 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 产地。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下列各 题。
(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A ) A.原料丰富 B.科技发达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B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 富。第(2)题,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 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 的施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 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 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解析:导致乌梁素海污染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 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与该地的气候有关,人为原因主要 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有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 用化肥、农药,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流入乌梁素海,造成 其严重污染。当地工农业及城乡生活废水也排入该湖,加上 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 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 严重。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点知识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点知识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重点知识归纳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江西省万年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全县水系发达,地形以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

该地种植的“万年贡谷”是先民们经过千年精心培育的一个地方优质品种,传统方法种植的贡谷品质上乘,曾被赐为“国米”,但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较大、单产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贡谷生产的传统技术和文化趋于消亡,万年稻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图为万年县位置及耕地分布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描述万年县耕地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万年贡谷生产创新发展的可行措施。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当前我国PM2.5污染形式严峻,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有2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城市总数的70.71%。

严重的空气污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请以支持者的身份对该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一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浅海。

在生长过程中,珊瑚虫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逐渐形成珊瑚(礁)。

珊瑚(礁)生态系统虽然不到全球海洋面积的0.2%,却拥有着几乎与陆地上的森林同样强大的生态功能,因而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海洋的生物,也是最无私的供给站。

指出影响珊瑚生长的海洋水文因素,并从生态环境角度评价珊瑚(礁)的地理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是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输出基地。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为扭转煤炭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另一方面重视对露天开采区的土地复垦。

材料二:下左图为“乌金三角”及周边区域简图,下右图为鄂尔多斯市某循环经济园产业链示意图,下表为鄂尔多斯市煤炭露天开采区复垦土地利用类型规划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热点微专题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热点微专题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项目
具体内容
含义
特征
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项目
具体内容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 工 清洁
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它的 业 生产
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 途径
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 “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 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 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 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 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 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 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 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 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 发展新的支撑带。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A
() ()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由此判断 该地位于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 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故只有东北地区符合。 第2题,根据图示,P作物有固氮作用,由此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 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 渣作为饲料流向牛羊猪。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 豆制品加工。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 农 生态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速记速背清单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速记速背清单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速记速背清单【本章要点】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

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或者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问题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当今环境问题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且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全球。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5.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6.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士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城、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7.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国家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

8.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9.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分节知识点】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性。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A:,B:、,C:,D:。

(2)说出图中箭头表达的含义①人类通过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影响环境。

④变化了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环境问题(1)当人类向环境的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能力,会产生等问题。

【教材点拨】教材第96页图5.2读图5.2需要明确两点:第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并且通过物质、能量的输入和废弃物的输出与环境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第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的,而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单向流动的。

认识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的这一非循环特点,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

【温馨提示】1.如何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环境自净能力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知识链接】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突出的原因(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

(2)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足够能力解决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即转嫁污染。

【温馨提示】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但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矿产资源短缺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精品教学课件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水资源循 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素养落实] 分析某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完成 1~3 题。
观测 日期
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 可吸入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臭氧 二氧化氮 颗粒物
2月16日 111
77

来的 生态破坏 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 环境污染
3.发展特点
[基础小题·即时练]
1.判断正误
(1)人类在环境中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环境问题。 (×)
(2)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会出现生态破坏。
(×)
(3)目前,酸雨问题已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 )
(4)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 (×)
[知识生成]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 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 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素养落实]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2 题。
1.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滥伐森林
B.草场退化
C.土壤污染
D.沙尘暴
()
2.若画面中的情景出现在我国江南地区,该生态环境问题会
带来的后果有
()
①林产品短缺 ②珍稀动物减少 ③旱涝、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加剧 ④臭氧层破坏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 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 强国际合作。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8)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3)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1)区域性环境问题①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国家⎩⎨⎧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 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2)全球性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大气等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自然资源枯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加剧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和发展”复习(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和发展”复习(共25张ppt)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四、维护海洋主权
• 1. 海洋权益的定义
•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 些权利和利益。
• 2.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
•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 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 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 3. 公海的定义
• 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 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人海河口、珊
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 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 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拓展 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 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 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 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
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包括 • 建设主体功能区 • 推动区城协调发展 • 拓展海洋蓝色空间等
•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 1.主体功能的定义
定义:一个区城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 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解题方法技巧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解题方法技巧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解题方法技巧综合题1、[选修6:环境保护]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诸多湖泊污染严重,武汉某湖在2019年开始使用太阳能推流曝气装置,利用太阳能发电带动腔内螺旋桨抽水,将湖面与氧气接触多且含氧量高的水吸入水泵,然后将其过滤后,通过出水口将含氧量高的水送入湖底,使湖底的水含氧量提升,扩大水体的微生物种群,从而对湖泊水进行多方面的净化。

下图示意为太阳能推流曝气装置。

试分析太阳能曝气装置对治理湖水产生的积极效应。

答案: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提高湖水的水质;增大湖泊水体的流动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体生物的生长,实现生态修复;使用太阳能洁净能源,提高了治理效率;没有投放化学物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幸福指数;带动我国环保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创造了环保商机等。

解析:本题以武汉市某湖通过太阳能推流曝气装置湖泊的治理为背景,考查太阳能曝气装置对治理湖水产生积极作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获取和提取能力,以及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在对于根据材料弄清楚太阳能推流曝气装置的工作原理,然后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目前,由于多数湖水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造成水体流动缓慢、水质较差等特点。

曝气复氧是利用人工曝气的方式向水体中充入氧气,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

水体运动加快,水循环周期缩短,水体自净能力加强。

加快底部淤泥的降解,使得水生生物生活环境得以修复,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此装置无二次污染,无污染转移,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无运行费用,低碳节能。

自然美观而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影响公众自觉地参与环保,支持环保。

新型的环保设计会对环保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环保商机等。

2、[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液态地膜是一种以有机高分子物质为主要材料合成的新型覆盖产品,在作物生长末期会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将该产品直接喷施于地表,与土壤颗粒发生联结,形成特殊的土膜结构,保温保水。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讲义)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新教材人教版)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讲义)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必修第二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新教材人教版)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2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1.直接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2.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及表现: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1.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表现: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3.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砍伐 + 过度放牧 + 过度捕捞 + 不合理用水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但环境问题存在地区差异。

三、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1.城市和乡村城乡之间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原因: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原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主(原因:人均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高);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原因:掠夺式开发、快速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有些环境问题超越国界和地域界限,发展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有些环境问题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综合题1、【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读我国某年份城市空气污染物调查分析表,完成问题。

(1)简要说明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要减少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答案:(1)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1月。

成因:冬季取暖燃煤较多,煤炭含硫量高,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硫气体。

(2)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多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提倡使用绿色燃料;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煤作为燃料;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大型商场或公共娱乐场所不宜久留;注意防止施工活动造成的扬尘等。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要减少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个人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

(1)据“空气污染物调查分析表”数据分析,二氧化硫污染物最高值出现在11、12、1月,说明二氧化硫污染物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1月。

成因是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取暖燃煤较多,煤炭含硫量高,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高。

(2)据图可知,可吸入颗粒物是三种物质中最多的,分布时间长,因此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要减少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个人首先要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多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植被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吸收;提倡使用绿色燃料,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煤作为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如水能、太阳能;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减少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大型商场或公共娱乐场所,人口密集,活动较多,为减少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此类地区不宜久留;注意防止施工活动造成的扬尘,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等。

小提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国家发布的“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严重,耕地质量堪忧(其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7)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2)后果: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归纳提升]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提升]1.主要环境问题(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