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第2课时).doc

合集下载

《劝学》第二课时导学案

《劝学》第二课时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目标与问题1.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问题引导A:明确“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实词,“于、者、而”3个虚词和固定句式、定语后置句的意义和用法。

3.问题引导B:全篇的行文结构和特点。

二、自学与释疑选择某一角色,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1)假设你有一天没有好好学习,或者有一段时间你放松了学习,请把自己当作荀子把《劝学》读给自己听。

(2)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突然回想起荀子的《劝学》,你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诵读这篇文章。

(3)假设你面前站着你的弟弟妹妹,请用荀子的《劝学》劝勉他们好好学习。

(4)假设你就是当年的荀子,面对你的学生,请你以荀子的口吻给“学生”劝学。

三、练习与探究1.明确“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实词,“于、者、而”3个虚词和固定句式、定语后置句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①劝()②学()③青,取之于蓝()④木直中绳()⑤声非加疾也()⑥而致千里()⑦假舆马者()⑧而绝江河()⑨风雨兴焉()⑩功在不舍()⑪筋骨之强()⑫用心一也()虚词:①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而: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展示与反馈组织学生分享《练习与探究》的结果。

五、小结与测评中心论点:劝学习的重要意义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发散思维:《劝学》如何体现荀子的“性恶论”?相关链接:他们是一群来自美国东部监狱的囚犯,也是美国顶尖文科学院巴德学院的毕业生。

巴德学院学生麦克斯(Max)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监狱关押着世界上将近四分之一的囚犯。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一、借鉴苟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屮、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糅(燦)、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木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儿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焜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咅词和双咅词等现象。

五、教学课时两课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儿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Z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己。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第二课时学案

《劝学》第二课时学案

《劝学》第二课时学案【知识点总结】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2.解释下面加线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声非加疾.也()(3)假.舆马者()(4)用心..一也()(5)蟹六跪.而二螯()(6)虽.有槁暴()(7)金.就砺则利()(8)劝.学()(9)而绝.江河()(10輮以为..轮()3、解释下面加线的活用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其曲.中规(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6)积善.成德(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輮以为轮。

【拓展练习】1.选择下面多义词在句中正确的意思。

(1)绝:A.断绝 B.极、非常 C.横渡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闻:A.听见 B.见闻、知识 C.盛誉名声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记()③不能称前时之闻()2.解释下列各句中带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善假于.物也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焉且焉置土石暴见于.王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其一犬坐于.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輮使之然也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学案2

劝学学案2

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一必修4 语文导学案设计人:韩军审核人:时间:2013. 4. 班级 _____ 姓名 __ 小组 __必修4学案:劝学2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

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一、前置作业: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受制于人(6)其一犬坐于前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重要字词取之于蓝::: 2,通假字輮以为轮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古今异义(古/今)1、劝学:2、輮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二、分析第二段(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2. 翻译重点句子: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

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1. 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 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劝学》第2课时学案

《劝学》第2课时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教案第二课时

劝学教案第二课时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通过检查,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需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10《劝学》教案(第2课时)

10《劝学》教案(第2课时)

课题《劝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

总结归纳“而”的用法。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强断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

教学难点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试背第3、4段。

二.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重点词语:(略)(设计意图: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2.文理分析。

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明确: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

④⑤是说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作用。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

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劝学》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之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检查作业1、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背诵课文。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Ⅰ.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一二三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Ⅱ.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3.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2课时1.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提问:第1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劝学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模板

劝学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模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深层含义。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劝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1. 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a.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阐述道理,使文章生动形象。

b. 引证论证:引用名言、典故等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c.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d.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a. 比喻论证:在写作时,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观点。

b. 引证论证:在写作时,引用名言、典故等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c. 举例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具体事例可以使观点更加具体,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d. 对比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可以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三、课堂练习1. 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劝学》第二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劝学第2课时(学生版)

劝学第2课时(学生版)

劝学【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2【课时】第2课时【使用日期】9月11日【学法指导】1.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2.在讨论中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定标自学1.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而意义用法不同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

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劝学名诗及名言劝学(唐颜真卿)劝学(唐孟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明日歌(明文嘉)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合作探究1.请结合课文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3.马冬晗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得主,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

《劝学》课时2 学案

《劝学》课时2 学案

语文科学案序号37高一年级(10)(14)班教师:王芳学生_____________《劝学》课时(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学时数】3课时一.【第3段字词疏通】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也;..()之所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熟练翻译第3段二.课文分析三.【第3段字词疏通】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 )德,而.( )神明..( )自得.( ),圣心..( )备.( )焉.( )。

故不积跬.( )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 ),用.( )心.( )一.( )也。

《劝学》学案(两课时)

《劝学》学案(两课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高一语文学案课题:劝学编写:朱恒信审核人:_第六周第一课时编写时间:2010年4月7日班组:___姓名:___组评:_师评___【学习目标】1.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背诵。

【学法指导】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自主学习】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楫.生()跬.(.).骐骥..()驽.()锲.()镂.()蟮.()螯.()3.熟读课文1-2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虽.有槁暴:(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輮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课堂果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 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翻译。

(注意特殊句式。

)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小结】我的收获:我的困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案 课题:劝学
编 写: 审核人:__ 第六周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 班组:___
姓名:___ 组评:__ 师评:___ 【学习目标】
1.掌握3-4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法指导】
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 2.熟读、勤记、多写 【自主学习】 1.复习感知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

第二段:论述 。

第三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

第四段:论述 。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二是 ,三是 。

2.诵读3、4段完成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 博.见: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绝.江河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 用心躁.也 君子生.
非异也: (2)指出“而”“焉”的用法
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蟹六跪而二螯
圣心备焉 风雨兴焉: (3)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登高.而招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积善.
成德 (4)指出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绝.江河: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爪牙..之利: 【合作探究】
3、4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讨论并完成下表
【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自我小结】我的收获:我的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