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精彩章节,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本课《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回主要写贾母等人在大观园游玩、吃饭以及行令宴饮的情形。节选部分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早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各具情态的笑剧。这部分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却相对完整,所描写的众人的笑可谓各具情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来讲《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刘姥姥为线,以表现人物为根本,最终达到形式与感情的高度统一。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学习重点之外,还应让学生得到感情的升华,更好地完成本单元所设定的目标。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体验,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同时,对欣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能够结合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故事情节大多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处于较为浅层的阶段,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笑中品妙,从大观园众人各异的笑态描写中品味曹雪芹写人物暗合其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之妙。

2.思维能力: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着重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3.审美创造: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4.文化自信:笑中寻悲,勾连细节,读出暗示贾府盛极必衰的伏笔,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教学难点:

笑中寻悲,勾连细节,读出暗示贾府盛极必衰的伏笔,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重温经典,切入课题

任务1.重温经典

说说你所知道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书名、作者、朝代、主要人物等常识。

资料助读1:四大古典名著小常识

课件出示:

任务2.切入课题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之瑰宝,对青少年来说,阅读四大名著既能领略中国文化之独特与优美,又能提升语文素质,何乐而不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它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感悟它深邃的思想。

【设计意图】重温四大古典名著,唤醒学生的记忆,沉淀传统文化的精髓。简述其阅读价值,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后自然切入课题,明确本文主要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向。

【活动二】检查预习,了解《红楼梦》

任务1.我说《红楼梦》

资料助读2:《红楼梦》

课件出示: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其内涵的丰厚和艺术的精湛,成为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和中华文化优秀代表之一。古语有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鲁迅先生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闺密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而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这样自主学习与助读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习惯。

任务2.字词小剧场

课件出示:

先给加点字词注音,弄清词义;然后选择其中一组场景连词成句。

场景一:戗.金(qiànɡ)银箸.(zhù)撮.起(cuō)调.停(tiáo)

场景二:蓼溆

..(liǎoxù)促.狭鬼儿(cù)筵.席(yán)发怔.(zhèng)

【活动三】初读,把握文章文脉,理清行文思路

自读,自主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结合旁批梳理情节:以短语或者句子形式呈现。

(2)梳理文章写法,用一个字概括学习聚焦点。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1)情节:①凤姐为了取悦于贾母,与鸳鸯商议拿刘姥姥取笑;刘姥姥在鸳鸯和凤姐的导演下故意出洋相,在场之人展现了各具情态的笑剧;最后二人分别向刘姥姥解释和赔不是,与开头照应。

②预谋设局—私下沟通—上演笑剧—众人反应—道歉感慨。

(2)写法:①设置悬念(从教材P138旁批1“她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可知)

②正侧相衬(从教材P139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与P140旁批1“刘姥姥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特点?”可知)

③生动描写(从教材P139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可知)

学习聚焦点:笑(包括背景、妙处、背后隐含的意义)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旁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板块指导学生根据小说特点,梳理小说学习重点,为后面理解文本的内涵外延等做好铺垫,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教法。

【活动四】细读,品析笑因笑态,习得写人之法

任务1.寻读,辨析笑因之源

(1)学生批注笑因,教师走动问询。

(2)学生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课件出示:

语言角度:

刘姥姥夸张的乡土庄户之语:“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