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简答题汇总及试卷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试题分析2010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10年、11年考察)2、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3、如何看待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应避免的问题有哪些?2011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作文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11年、12年考察)3、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哪些?(10年、11年考察)4、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11年、14年考察)2012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11年、12年考察)2、语文教材对教师的价值3、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3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阅读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哪些?2、如何理解作文的开放性与自由表达?3、将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的意义?4、语文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2014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有哪些?(11年、14年考察)3、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有哪些?4、作文讲评的要求有哪些?2015年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七言以上)。
2、列举五个20世纪前期我国的语文教育家。
3、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朗读和默读的关系。
4、语文教材都有哪些类型?分析:简答题考察重点知识点:(1)语文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如:10年、11年考察“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12年考察“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15年考察“列举五个20世纪前期我国的语文教育家。
”一共6年真题,在所考察的24道简答题中这一知识点重复考察了4次,占比1/6,可以说是每年必考。
可见很重要,因而复习简答题,关于教师这块,需要重点关注,重点背记。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知识素养,语文教育家。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
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
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
直接命题:是教师给定题目,要求学生按题作文。有全命题、半命题、隐命题等。
间接命题:是教师只提供题意,不直接命题,而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代的题意自行拟题。有情境命题、即景命题等。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道统一的原则: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知行”结合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语文学科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9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语文学科教学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 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 记者是新闻发布会的主宾。
记者是新闻发布会的主宾。
正确3. “面”的意思与其他不同的是( )A. 可使南面B. 东面而视C. 马童面之D. 面刺寡人之过参考答案:D4. 日本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是:( )A和歌-连歌-俳谐连歌-俳句B和歌-俳谐连歌-连歌-俳句C连歌-俳谐连歌-俳句-和歌D连歌-俳谐连歌-和歌-俳句正确答案:A5. 人文社会科学的经济建设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经济建设功能正确答案:促进物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物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6. 写信时如果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可以统称其职务。
写信时如果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可以统称其职务。
正确7. 在国际法上,国际法律关系最重要的主体是:( )A、国家B、联合国C、国际组织D、国家元首参考答案:A8.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 ),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A.《学记》B.《孔子》C.《中庸》D.《论语》参考答案:D9. 下列法中,属于宪法部门的附属法是:( )A、行政法B、婚姻法C、环境法D、选举法参考答案:D10. 在法国( )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著名教育改革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等。
A.工业革命B.大革命C.雅各在法国( )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著名教育改革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等。
A.工业革命B.大革命C.雅各宾执政D.吉伦特派执政正确答案:B11. 示现式提问。
指要求学生对文章中暗含而没有明示的内容或语意不详的内容,通过联想、想象、推理将之明示出来的一种提问方式。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2. 黑泽明电影中可以成为专业电影学院中讲述色彩和光影教科书的是哪一部?( )A.《蜘蛛巢城》B.《梦》C.《影子武士》D.《乱》正确答案:B13. ( )是指在语文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进行的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2010—201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0——2015)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
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
(2)相对独立性。
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3)相对开放性。
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
(4)灵活性。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
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语⽂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语⽂课程与教学论》绪论⼀、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少有两层含义:在⼴义上,课程指的是⼀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作或学习进程;⽽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相互作⽤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的共同发展。
3.语⽂课程与教学论:语⽂课程与教学论是⼀门研究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课程与教学现象,揭⽰语⽂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课程与教学实践。
⼆、试论述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课程与教学论是⼀门研究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课程与教学问题,语⽂课程与教学论以语⽂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教育⼯作者⼤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盾和理论疑难。
语⽂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课程⽅⾯的问题,如:语⽂课程标准、语⽂课程内容、语⽂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教学⽅⾯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的问题,如:语⽂课程的性质、语⽂课程的⽬标、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的问题,如:语⽂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教学⽅法的选择、语⽂学习⽅法的指导,等等。
语⽂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课程与教学设计、语⽂课程与教学实施、语⽂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语⽂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的问题,如:语⽂知识与语⽂能⼒之间的关系、语⽂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式⽅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于语⽂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的问题,如:语⽂的⼯具性与⼈⽂性、⽂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读,等等;有产⽣于两种或⼏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的问题,如:语⽂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 2500个B 3500个C 4500D 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 容易组织和管理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 现代汉语修养B 古代汉语修养C 文章和文学修养D 语文教育史修养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那么专指学校课程,其根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开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提醒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开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历的问题,等等。
课程与教学概论—20东北师范大学卷子及答案
离线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役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絮的笑话。
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塞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北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全面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答案精编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0——2015)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
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
(2)相对独立性。
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3)相对开放性。
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
(4)灵活性。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
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0——2015)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
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
(2)相对独立性。
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3)相对开放性。
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
(4)灵活性。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
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
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
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
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5、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6、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
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
“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朗读:朗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有声音的阅读称为朗读。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音,读音要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流畅,音量适中,感情充沛。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6、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2012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即是指语文课程的价值。
(1)涵养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功能。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
(2)发展思维,形成语文智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重要功能。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发展汉语的语感直觉思维、汉字构造思维、文学作品审美思维、说理文章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的创造性思维等,形成独特的语文智慧。
(3)传承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第三个重要功能。
(4)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文化人格,塑造美丽人生是语文课程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之一,也是语文课程的理想价值追求。
2、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积累·整合。
加强语文积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
(2)感受·鉴赏。
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3)思考·领悟。
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到领悟提升。
(4)应用·拓展。
熟练应用汉语汉字,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5)发现·创新。
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以“人”作为语文课程对象的资源称为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它包括校内人力资源、家庭人力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三种。
校内的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他们的生活阅历,道德修养,实践智慧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可以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家长和亲友的影响易于形成语文文化环境。
社会上也有各种人才,学生与他们的交流中必然产生大量感性知识,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4、接受学习:这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理论。
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发现。
”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但是,接受学习的意义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意义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技巧有关。
因此它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
(拓展:名词解释:发现学习)5、非言语交际:指人在交际时使用除语言、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讯息的方式,来辅助说明的意旨。
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
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的恰当使用有助于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主要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
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普遍性、辅助性、真实性、差异性。
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的组合,组成了完整的交际系统。
6、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
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特征:(1)档案袋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2)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意的。
(3)档案袋应该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