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会通
鲁迅作品综述_高中作文
鲁迅作品综述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鲁迅作品综述,感谢您的阅读!在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
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
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
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
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
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
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
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存在主义哲学
情的适应过程,这是存在的个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真理。这个定义仍是以主体
为主,但却是以激情的主体为主,而不是以人的理性为主;这个定义一方面 可以看做是积极的符合论真理观,也可以看做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实践性的有 用真理观,更可以看做是人的生存处境与内在体验的一致性真理观。这样祁 克果就在自身非理性的语境中超越了历史上的“主客符合论”、“有用说”、 “观念之间内在一致说”三种真理观。祁克果将真理信仰化、非理性化。
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
being in the world,人首先要与其他事物遭遇,它们作为人生存的环境就是 “世界”,世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现的结构,没有独立 于人的存在物;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叫做“烦忙”,人与事物的遭遇关 系叫做“打交道”;事物在存在情境中是“应手之物”,作为被思考分离 出来的事物是“现成在手之物”,后者就是认识论中通常所说的对象,是 理性思考的对象,这个事物这时悲从情景中抽象出来。 “在世之在”的意义在于解决康德所说的哲学的丑闻,即哲学家不能证明外部 世界存在,世界不是人的意识的显现,更不是独立于人的外在对象,而是 人的存在的显现。此在的这种存在也摆脱了唯我论,因为此在是“与他人 共在”。他人是此在的另一半自我,“共在”是自我和他人共同显现的方
的一般意义,但却只做到了阐明基础存在论,即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
分析
此在的特征
《存在与时间》第一章描述了此在的两个特征: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存在;这
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两点是这本书的总纲。
第一点指出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其他存在物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 质是由其存在过程决定的。这是一个存在自我显现的过程,存在的本质就
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揭示此在这一完整存在状态过程的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与意义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与意义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思想史上一股强烈冲击传统哲学观念的思潮,它以存在与意义为核心议题。
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认识现实世界时从存在者着手,将其作为分析的基本元素,关注存在本身,而非抽象的观念或规则。
主题不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存在故我思”。
下面将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存在的概念及其与意义的关系展开论述。
存在主义哲学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西方社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传统宗教、哲学、道德体系的崩溃使人陷入无意义的境地。
此时,人们开始怀疑生命、痛苦、死亡等基本命题,并感受到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背景下,存在主义哲学崛起,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给予人们对于存在的新解读。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存在的特殊性与独特性。
它认为存在者并非一种客观存在,而是在世界中具体存在的个体。
个体的存在方式独一无二,他们在选择、行动中显露出自己的存在。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存在是复杂而多样的,包括身体存在、神性存在和社会存在等不同层次。
正是这种个体独立存在的特质,赋予了人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以独特的意义。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与意义密不可分。
意义是人们为了抵御虚无而寻求的,同时也是个体在行动中赋予生活的价值和目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义来源于传统,从宗教、道德和社会规范中获得。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这些传统的意义已经失去了效力。
因此,每个个体需要自己去创造意义。
直面无意义和孤独,个体通过选择和责任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对于存在主义哲学而言,意义的创造是通过思考和行动实现的。
它鼓励个体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思,审视和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真正地直面内心的自我,才能以真实的存在和自由的行动去创造意义。
在行动中,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选择的重要性。
对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个体都要对其负责,并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
从责任中,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与他人的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当代社会,个体的追求已超出生存本身,而是渴望寻找人生的意义。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及其价值的学科。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存在与生命的本质,认为人的存在是独立、无意义和自由的。
通过分析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存在主义的发展历程存在主义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它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主张个体自由、独立和尊严。
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是北欧丹麦的基耶尔克哥尔。
他认为,人的存在即是意识。
接着,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梅洛龙等人也参与了存在主义的探索。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类应该正视生命和死亡的现实,才能体现人性的真正价值。
而萨特则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其本质。
人的本质,包括上帝赋予的天赋、社会角色、家庭身份等,都是一些随意命名的标签,它们不能代表人的全部。
只有通过人的行动和选择,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自我。
2. 生命无意义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或意义的世界中度过的。
世界的存在形式没有决定好人类的生命,也不能揭示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人必须自我创造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这是人赋予自己的神圣任务。
3.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人在行动中必须自由选择,并为选择而承担全部责任。
他们相信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行为和存在。
4. 必然的孤独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必然孤独的。
任何通向真实的道路只能由个人走,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来走别人的路。
孤独证明了个人的自由,但同时也是与世界的分离。
三、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存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的现实,强调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和选择。
古代西方哲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西方哲学的名词解释古代西方哲学是人类思维探索与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真理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古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学派差异。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学派,强调个体的存在与价值,并且认为人类是自由和选择的主体。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在本质上是个体的存在,因此每个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
同时,存在主义也强调人类的责任和担当,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承担起选择和决定的责任。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古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宇宙、现实、人类以及思维等多个层面。
在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下,人们试图寻找超越感官世界的普遍真理和本体实在。
这种探求和思考超越肉眼可见的世界的哲学思维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哲学和文化运动,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提倡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权威,倡导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相信通过理性和思考,人类能够摆脱迷信和偏见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理。
四、伦理学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
古代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分为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两个领域。
道德哲学研究个人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本质和基础;应用伦理学则关注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决策。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正确,以及什么是正义。
五、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源于中世纪的大学学府(经院学派),是当时教育体系中一种主导的哲学思想。
经院哲学试图通过神学和哲学的融合来理解世界的运作和人类的存在。
经院哲学强调信仰和理性的统一,运用理性分析神学问题的同时保持对上帝的虔诚。
尽管经院哲学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它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存在论存在论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哲学派别,试图回答“为什么存在比不存在更有意义”的问题。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马丁·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 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 《存在与时间》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在所有被揭示的现代弊病中,最根本的 症结所在是,以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生活使 人与“存在”隔膜了,人的本性流离失所, 人失去了故乡(根本)。 这是海德格尔形而上的总结。
海氏认为“畏”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 感情,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突出标志。
四、代表人物——萨特
让· 保罗· 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 哲学家。是哲学家中的作家,曾获诺贝尔 文学奖,拒绝领奖。
四、代表人物——萨特
• 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 文学代表作品:《恶心》、《苍蝇》、 《禁闭》
四、代表人物——萨特
•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一生是为自由而抗争的一生,其哲学 思想也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反应,他最根本的观 点就是认为人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按他 的说法,认识被判定为自由的,不是我们选择了 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我们,自由决定了我们的 存在我们的本质。自由是我们所承担的一种沉重 命运。
LOGO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把孤寂、烦恼、畏惧和绝望,特别是 对死亡的忧虑,等等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当做本身存在的基本方式。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个体自由、责任和意义。
通过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提倡积极面对人生,承担个体的责任,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个体拥有自主的意志,能够独立地选择行动和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种自由是以独特的责任和孤独为代价的,个体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同时,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在无意义的存在中创造意义,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为赋予生活以意义。
因此,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人道主义的重要性人道主义是关注人类尊严、幸福和福祉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世界性问题和挑战,人道主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道主义呼吁尊重和维护人类尊严和权利,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的苦难和困扰。
人道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倡导协作和共建社会的理念,提倡爱与同理心。
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联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关注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存在主义通过审视人类自由和责任,呼吁个体在自由选择中追求真理与价值,为生活赋予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意识得到强调,强调人服从自己的内在规律和价值。
人道主义则关注人类的尊严和幸福,倡导关怀和尊重个体,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结语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类的尊严和幸福,致力于消除苦难和困境。
两者共同强调关怀和尊重个体,而存在主义通过审视人类自由的本质来追寻人生的意义,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在当代社会,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为人类的未来和幸福构建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在哲学的世界中,存在主义是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思想体系。
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存在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
一、存在与本质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
传统哲学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而存在主义则认为,我们的本质是由我们的存在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是被预先定义好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被社会、文化或其他因素所束缚。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然而,这种自由意志也带来了责任。
我们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主义认为,我们不能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或外部因素,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孤独与无意义存在主义也探讨了人类的孤独和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与他人的隔离和与世界的疏离。
存在主义认为,这种孤独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此外,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和目的的,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无意义的存在状态常常使人感到迷茫和困惑。
四、自我实现与真实性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真实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权利。
存在主义认为,只有通过追求自己真正的愿望和热情,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同时,存在主义也强调真实性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情感和恐惧,而不是逃避或掩饰它们。
只有通过真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五、存在主义与现代社会存在主义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哲学,我对自身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学习哲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哲学是理性思考的基础,它要求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他人的意见。
通过学习哲学,我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学术上有用,也在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面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抉择时,我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和权衡利弊,不轻易做出决策,而是经过思考后再做出选择。
其次,学习哲学让我认识到人的自由与责任。
在学习伦理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自由并不是无约束的,而是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
人的行为要受到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限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同时,哲学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努力去履行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通过学习哲学,我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再次,学习哲学让我对人类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哲学,我了解到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认识到不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哲学也让我明白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相互交融的特点。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用宽容和谦逊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观点,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理解。
此外,学习哲学还让我意识到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无常。
通过学习存在主义哲学,我明白到人生是充满苦难和挫折的,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并积极应对。
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并非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他们。
只要我们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失败中学到经验,从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存在主义大白话解释
存在主义大白话解释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主张人类的存在是绝对的,人应该为自己的存在负责,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权威或价值观。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在他的行为之后才能找到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孤独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无限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而不受传统的规范或道德的束缚。
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焦虑”。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会带来焦虑和不安感。
人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责任感会使人感到焦虑和孤独。
存在主义认为这种焦虑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必须接受和面对自己的存在方式。
存在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绝对自由”。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外部的权威或规范可以限制。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才能找到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主张人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存在,不依赖于外部的权威或规范,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存在先于本质”和“绝对自由”来概括。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绝对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人的自由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才能找到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必须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面对自己的存在方式,接受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后果。
存在主义的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选择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存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责任的思考和探讨。
揭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代主义元素
揭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代主义元素一、介绍《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一个普通人被突如其来的怪异变身所困扰为主线,通过精细描写和隐喻手法,探讨了个人存在与社会压迫之间的冲突。
二、现代主义元素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体现1. 意识流与内心独白《卡夫卡变形记》中大量运用了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格雷戈尔·索姆实体发生变化后所经历的思想与情感上的纷乱。
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种种困惑和挣扎,呈现出现代主义对于文学语言及叙事方式的革新。
2. 社会底层与个人孤立作品中呈现了一个底层工薪阶级家庭的生活,通过主人公的变身以及与家人和社会的互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功利主义下的被边缘化和孤立。
这种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反思,是现代主义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
3. 异化与物象符号卡夫卡通过给主人公赋予昆虫形象,将其异化为无法融入人类社会的存在,进而传达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无能感和自我价值沦丧等问题。
这种运用物象符号不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隐喻性质,也加深了读者对于现实世界中荒谬、混乱与压抑等情绪的共鸣。
4. 绝对真理与存在主义困境作品中表达了一种追求绝对真理、但却因为现实条件和人类本性而陷入困境的气息。
角色在内部冲突中挣扎,在宿命般地接受无可逃避之结局。
这种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贯穿全书,以诘问生命意义、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等问题,在文学上展示了现代主义对于人类存在的疑问和困惑。
三、总结《卡夫卡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社会底层与个人孤立、异化与物象符号以及对于绝对真理与存在主义困境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追求个体内省和抗争社会压力的特点。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个体处境,在挣扎中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的无助与迷茫。
《卡夫卡变形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人生哲学寻找人生的真谛
人生哲学寻找人生的真谛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
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不同的哲学家、学者和智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生哲学的不同学派以及它们对人生真谛的解读,帮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必须在自由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意义。
这种哲学观点源于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提出了挑战。
根据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观点,人生的真谛在于面对无意义的存在,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塑造个人的意义。
人们通过对意义的追求和对困境的战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东方哲学中的人生东方哲学强调内心平静和淡泊名利,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修行来减少苦难和欲望,达到解脱和涅槃。
道家的观点是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真谛。
这些东方哲学流派都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超越欲望和放下执着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三、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追求实际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人生的真谛上强调实用和效果。
根据实用主义的观点,人生的真谛体现在对人类福祉和利益的追求。
这种哲学倡导人们遵循经验和理性的原则,通过实践和实用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人生的意义。
实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生的真谛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来达到。
四、伦理学中的人生伦理学探讨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从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根据康德的认识,人生的真谛在于遵循道德法则和人类的普遍价值观。
康德强调通过理性和道德规范来发现和实现人生的真理。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普世的伦理原则时,他将达到道德和行为的完美,并最终实现其生命的真谛。
五、艺术与美学中的人生艺术与美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寻找人生的真谛。
从柏拉图的观点来看,真理和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现真正的美、真和善来启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例如,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人类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探索就是哲学的领域。
而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的关系,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独特性。
它认为,人类不是被束缚在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机器,而是自由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和体验,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自主地选择和决策。
这种选择不仅仅是行动的选择,更是对生活意义的选择。
人类通过自我决定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生。
这种自主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和后果。
人类的存在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通过我们的选择来定义的。
人类哲学思辨意味着对人类生活和存在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涉及到广泛的生活领域。
对于个体而言,哲学思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生活。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哲学思辨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和其他个体的存在。
这种认识对于我们的行为和互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通过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同时,人类哲学思辨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扩展存在主义的概念。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我们的存在和人性。
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由意志和选择权。
作为自由的个体,我们有权利和责任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和信念的决策。
其次,它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将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存在主义与人类哲学思辨鼓励我们思考和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
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20世纪西方文论 段吉方 第六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理论 发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 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开始在德国 和法国流行,二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从 德国转移到了法国。20世纪50-60年代,在雅斯贝 尔斯、海德格尔、保罗·萨特等人的努力下,存在 主义哲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成为全欧最流行 的哲学思潮。
二、艺术之思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
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 的本质和意义,即 “存在之真”的问题, 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也是从“此在”入手 的。
(一)艺术与真之思
对于艺术问题的考察,海德格尔立足于自己的基本哲 学立场,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把艺术看作为对于存在 的真理的揭示。
海德格尔所谈及的是艺术的真理性的问题,他把艺术 的真与存在者的存相联系,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真 理观。在他看来,真理的讨论应与人的存在结合起来, 真理乃是“存在的真理”,真理就是存在自身显现的 一种过程,是一种存在的无蔽或敞开状态,因此,存 在者的真理与存在者的存在其实是一致的。
第三节 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 家和戏剧家,存在主义 哲学的主要代表。
萨特一生著述丰富,文学创作主要有《恶心》 《苍蝇》《自由之路》等,理论著作主要有《想 象》(1936)、《想象心理学》(1940)、《存 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义》(1946)、《什么是文学》(1947)、《波 德莱尔》(1947)、《境遇种种》(五卷, 1947-1964)、《圣·热奈特》(1952)、《辩证 理性批判》(1960)等。
显现是一个过程,因而具有时间性,时间性是存 在的基本特征,“时间”与“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存在”在时间历程之中发展与生成,因此,对 存在意义的考察必须在时间的范畴中进行。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资料合集目录一、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二、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三、自由选择的地狱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四、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五、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和独立性,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和选择决定其命运。
在这一思想框架下,自由他人成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个体在存在过程中所遇到的他人对其自由选择的干涉和影响。
本文将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为主题,探讨自由他人的重要性及其在萨特作品中的体现。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人的本质是由其自由选择所决定的。
这种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自由他人这一概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涉及到个体在存在过程中如何面对他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他人对其自由选择的影响。
自由他人不仅仅是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自由的重要条件。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恶心》中,自由他人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中的主人公洛根丁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种种限制和干扰时,始终坚持自己的自由选择。
例如,他在面对爱人的离去时,选择孤独地承受痛苦,而不是寻求他人的同情和安慰。
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也让他在面对困境时得到了成长和提升。
此外,萨特在《恶心》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示了自由他人对个体自由的影响。
例如,主人公的朋友安东尼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限制了其他人的自由。
他的行为引发了主人公的恶心感,让主人公开始思考自由和道德的关系。
这一情节体现了自由他人不仅是个体自由的限制,也可以是个体自由的实现条件。
当个体在追求自由时,合理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
总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强调了自由他人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存在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哲学和其他慰藉 2019-09-12 07:25:00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又称生存主义,区分为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欧和美国广泛流行。
理论先驱: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
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萨特、马塞尔、梅洛-庞蒂等。
不仅通过哲学,而且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进行广泛传播。
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阐明存在的意义,找到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自我意识、纯个人体验。
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纯粹主观性的存在,然后通过自由的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1)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
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
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作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
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
(2)主要区别:海德格尔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
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
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
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
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
什么是存在主义?
什么是存在主义?其实,通识作品并不比学术专著容易写,因为学术专著大抵只需做到准确,通识作品则要同时做到准确而有趣、通俗而又不庸俗。
《图画通识·存在主义》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什么是存在主义——评理查德·阿皮尼亚内西通识著作《图画通识丛书:存在主义》文 | 陈鑫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
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主观主义特征和个人主义色彩,加之其脉络多端,内容庞杂,要在短时间内对其有一直观的认识和概观的把握,颇为不易。
国内外有关存在主义的专著早已汗牛充栋,但是,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深度,还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通识作品,似乎并不多见。
“图画通识丛书”中的《存在主义》(以下简称《存在主义》)就是这样的作品。
此书的作者是意大利裔作家理查德·阿皮尼亚内西(Richard Appignanesi)和阿根廷裔漫画家奥斯卡·扎拉特(Oscar Zarate),前者撰文,后者配图。
作为一本正文仅一百八十来页且图画占据大半篇幅的小书,《存在主义》无意求全;作为一本普及存在主义思潮之核心思想的通识读物,《存在主义》无意求新。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几个主题阐明一些基础问题,例如,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存在主义涉及的问题源自何方,去往何处?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第1页)《存在主义》引用这句话作为该书的开头。
这个问题之所以紧要,是因为它关乎生活的意义。
如果生活有意义,我们为何要自杀?如果生活毫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还活着,甚至活得更好?——在这一富有荒诞意味的追问中,本书开始了对存在主义的故事的讲述。
作者首先谈及的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以及法国人民的反抗。
彼时的加缪也参与了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萨特写道,各种存在主义共同的地方是: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说: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那么,这里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义?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首先是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有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36、337页)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萨特的意思是说,当人被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时,只是存在着,是绘事后素,本质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尼采而后的人文思想家,都要回答尼采提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奉尼采为鼻祖,认为尼采所提出的问题,恰是他们的理论出发点,而且凡是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因为人的本质是待定的,有着无限多样的发展可能。因此,每一个人在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塑造自我本质时,由于经历的独特性,所以每一个人都将是个别的,是不可重复的。从这儿出发,对于存在主义为什么那么极端地强调个性,呼吁孤独的个体,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存在主义哲学会通
【作 者】刘慧晏
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之一,名家众多,各擅其说,但无论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多少差异,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坚持自由选择,则是诸家的共通之处。因此,对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分析思考,是对存在主义在其基本问题上展开批判。
一、存在先于本质
⒈人的社会地位不能限制人的自由。比如生而为无产阶级,从阶级地位上说,他受阶级条件的束缚,但是这一阶级地位对于他有着何种意义,他可以自由选择,是服从命运安排?还是起而革命?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⒉历史的过去(无论是个人的,还是人类的)不能限制人的自由。比如:一个人曾为恶棍,并不等于他永远判定为恶棍。事实如何?要看他如何选择。是翻然更新呢?还是一如既往?都是他的自由。再比如:一个民族曾经贫弱,但不等于永远贫弱。这个民族是同心致强,还是离心内耗,既无关乎以往历史,也无关乎他国,直接地取决于民族的选择。
和存在先于本质相比,自由选择这一存在主义基本原则,实践性很强。存在先于本质只是告诉你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仅是存在而没有本质内容。人之为人,不可能停留在那个原始的存在状态不动,必定会有所行为,这就是选择。而一旦选择,就要担负起选择的责任。如果惧怕承担责任,而不选择,萨特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因此,作为存在主义的一代宗师,萨特认为人是生而被判决为自由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上帝不存在,上帝不能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任何支持;其二,人之为人,没有普遍的理论,更没有先验的善作为准则去指导你的选择;其三,没有任何客观的羁缚,人是自由的。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始终摆脱不掉一定的生活情境。对于自由与情境的关系,萨特曾做出过的回答,具有代表性。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尽管与情境分不开,但是任何情境都不能构成对于自由的威胁和限制。具体地说:
关于存在主义,我作如此批判,当与否,只代表个人观点。但这些问题,可以讲,触及了存在主义的底蕴。
பைடு நூலகம்
在传统京剧节目中,有《状元与乞丐》一剧。剧情如此:兄弟两人,一为算命先生算定命为状元;另一被算定命为乞丐。命为状元者,被百般宠爱,反而成为乞丐;命为乞丐者,受尽磨难,反而金榜题名。这出剧是对命定论的嘲讽。在传统文化里,自古及今,这种积极思想不绝如缕。因此,传统文化与存在主义进行对话完全可能。而存在主义也能为我们从新的意义上理解传统文化提供借鉴。似乎有一条规律:革命者往往是不信本质前定的,而保守者往往是相信本质前定的。
其三,正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一书的书名所显示,存在主义者确实把人抬高到了难以复加的地位上去。拚命地张扬人性,是否可喜可敬?在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在西方兴起,他们以反存在主义式人道主义为目的,指出偏面张扬人性,反而降低了人性。结构主义者认为,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正缘于过分夸张人性。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关系网络,人与自然都不过是这张关系网络上的一种组成要素。过分地张扬之一,必会使整个系统失调,功能有碍。从社会系统来看,也是一样,过分张扬个人的作用,则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平衡。大自然破坏了,人与人的关系破坏了,消受其恶果的只有人。因此,在结构主义看来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差不多都与人道主义宣传有关,而存在主义那种激进的人道主义更是有害。这样,在结构主义者那里,科学的人道主义是切实地把人看作是世界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我认为结构主义的这一批判是切中存在主义要害的。
其二,自由选择有着双重含义,一是鼓励人要勇敢地行动,二是唤醒人的责任意识。惟因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的命运要靠自己去塑造。《周易》中的自强不息之义,《大学》中的新民之义,再配上《周易》中的视履考详之义,基本上可以与自由选择沟通起来。这样说,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自强不息就是鼓励人们要勇敢地行动,而视履考详则主张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不必卜问,只要自己回头看一下走出来的足迹就可以判定,这与自由选择唤醒人的责任感也是相通的。之所以作如此对比,旨在表明结合着传统文化汲取存在主义的精华,会更有效,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人生活于社会,多一些奋进的勇气,多一些责任感,不是错事。存在主义者之所以高扬自由选择,其用心之良苦正在于改造当时的西方社会。合于时代的东西,往往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和跨越空间的普遍意义。自由选择要倡导的奋进精神和责任感,其价值不限于西方社会,其时效也不会隔时而无。
存在主义这一观念的确立,与尼采的反基督思想有着渊源关系。基督教义认为上帝造了人,人只有按照上帝的旨意行动,才会最终获得拯救,进入天国。因此,只要信奉基督,人从生理到心理就毫无独立性、自主性可言;人的本质永远是前定的、先验的。在中世纪,这种基督理论笼罩严密,整个社会除了抽象的神性外,根本没有人性。岂只是没有人性,人性简直被践踏到残酷至极的地步。其时其景,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有着催人泪下的生动描写。伟大的尼采,在深入地研究了基督史实之后,振臂一呼:上帝死了!这一呐喊,震惊了欧洲思想界,上帝死了,人怎么办?成了所有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有上帝,虽然人是被动而低下的,但人有充实感,因为任何空虚都可由上帝去弥漫;任何困难,只要信仰我主,奇迹就会出现。如同宰鸡场上的鸡,虽然生活在屠刀之下,但是仍然悠然自足地吞食屠夫撒下的米粒。有谁捣毁了屠宰场,鸡们必定要迁怒于他,怨他断了它们的生路。一向有着上帝的呵护,突然说,上帝其实是虚假的,人们恐慌了。尼采至今为信奉基督的人视同洪水猛兽。
但是应该指出,存在主义者始终未能把主观意念上的选择与客观实际的选择区分清楚,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由选择是无条件束缚的。而稍有实际经验的人会在亲身生活中觉察到主观意念要进行的选择,未必在客观实际中完成。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其实并不那么自由,而是有条件的。那种主观意念上的选择,只是表现了主体的一种态度。主体态度与实际行为的矛盾,使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走上了荒谬论者的道路。比如:卡谬的《西西弗神话》就充分地展示了这种选择的荒谬性。西西弗是希腊神话中诸神之一,因为触犯了天规,天帝宙斯罚他推石上山的劳役,并规定,只有把石头推过了山头,劳役才能解除。但这不可能,因为宙斯依据西西弗的体力所设计的这种劳役,每当西西弗推石头至山顶,要把石头推过山头而未推过去的时候,西西弗彻底精疲力尽了。于是,连人带石,又滚下山来。西西弗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企图推石过山,但一次次地失败了。从主观愿望上,西西弗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了要把石头推过山,但在实际上,这种选择永远无法实现。于是卡谬由此大论选择之荒谬。实际上问题在于,存在主义者们,过分地夸大了主观意念选择的自由。而一旦明白了人无往而不受条件的制约,选择并不完全自由,永远受一定条件的束缚,何荒谬之有!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上的一个不小的缺陷。
二、自由选择
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看到了人的自由,我就会看到人的尊严。(雅斯贝尔斯《新人道主义的条件与可能》,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0页), 而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得更为干脆,他说: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从理论渊源上说,人是自由的这一命题,也不是存在主义的独特发明,而是有所本于康德的主体性原则。何谓主体性?简单些说,就是人有自己决定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了主体性原则,任何法律都是一纸空文。一当犯罪,我可以说我不能自己决定自己,一切所做所为是外力使然。确立了人的主体性,既赋予了人以无上的尊严,毋须某个外在权威;又抛给人以责任,功过自当。人是自由的,实际上是把人能自己决定自己,换了一种表述方式,意义如旧。因此,存在主义的自由原则,既赋予了人决定自然本质以无上尊严,可以自由选择;又同时截断了逃避指责的退路,一个人是成为英雄才子,还是松包败类,都不关他人,纯粹是自家的事情。没有自由,人们渴望自由。但有了自由,自由则是冒险、是责任。相信本质先于存在,是逃脱责任的上策;宣传本质先于存在,则削弱人的责任感。缺乏责任感,逃避责任的社会是没有生气的社会;而缺乏责任感、逃避责任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缺乏责任感、逃避责任的社会和民族,最适合于专制政体,而且永远是专制统治滋生的温床。谓予不信,看看中国古代历史!看一看欧洲中世纪历史!
⒊死也限制不了人的自由。尽管人总有一死,但是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死?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去死,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自由选择了,是否意味着成功?存在主义者认为,这是两回事。也许正因为如此,自由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显得格外重要。
三、我的批判
在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特别是二战期间,存在主义哲学为唤醒人们反对社会异化,反对法西斯专制的统治,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事实。我认为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其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问题,值得我们哲学工作者用心思索,因为这是涉及人生本体、生活底蕴的大问题。哲学的功能,在于提出问题,激发人们去思考。哲学结论是易谬的,而哲学问题则是长生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对存在主义提出的两大问题试为解说,以证明我思考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