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晶教授: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者:游心怡宋绍征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5期【摘要】本文在文獻回顾和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FPFD/PFD)的评估工具、临床表现、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临床上PFD的治疗干预措施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以减少产后PFD的发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临床表现;评估工具;治疗;干预【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21 PFD的评估工具1.1 问卷评估问卷评估主要包括盆底疾病困扰量表(PFDI)、盆底影响调查表(PFIQ)、国际失禁咨询问卷-阴道症状(ICIQ-VS)、盆底困扰问卷(PFBQ)、澳大利亚盆底问卷(APFQ)[4]等。

由于成本高、语言障碍、适用范围局限等问题,只有PFDI和PFIQ被我国相关领域学者运用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评估当中,其中PFIQ相较于PFDI实用性更强、涵盖范围更广。

1.2 影像学评估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影像学评估技术主要是超声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超声成像技术包括二维、三维及四维。

核磁共振成像(MRI)用磁共振成像仪进行磁共振检查。

常用的包括二维、三维核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评估方法都是通过对盆腔结构成像,测量相关盆底肌群参数,从而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进行评估。

1.3 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法Glazer评估法是运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通过阴道电极采集并测量盆底肌群进行一系列收缩和放松动作时产生的盆底肌肌电信号[7-8]。

该评估方法用精准仪器测量,通过对其产生的肌电信号图进行分析,评估盆底肌肉的功能是否受损。

2 产后PFD的临床表现2.1 生理方面因为盆底肌肉就像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和阴道等盆腔器官。

一旦肌肉、筋膜、韧带这些盆底支撑结构薄弱或损坏,不能很好地支撑盆腔的脏器,就会导致一个或多个盆腔器官掉入或被挤压出阴道,也就是会出现盆腔器官脱垂。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神经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损害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妊娠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性因素,在产后需要注意的是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尽快恢复。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导言: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由患者自主收缩并放松盆底肌肉,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盆底功能,但不能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指导,患者难以判断自己的训练方法是否正确,造成部分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什么?女性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其中盆底肌就好比于一张吊床,将女性尿道、直肠、膀胱、子宫以及阴道等重要脏器紧紧的拖住,与此同时盆底肌也参与着女性控制排尿、排便等过程,在维持女性阴道紧缩度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则是指由于女性妊娠、分娩导致盆底结构出现缺陷或者急慢性损伤,进而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变得十分薄弱,最终诱发一系列的盆底功能异常。

具体可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肠道动力障碍等。

其中盆腔脏器脱垂主要是指女性的子宫发生脱垂,同时阴道前壁和后壁发生脱垂。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引起女性尿失禁,例如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

受到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女性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例如性欲障碍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肠道动力障碍,则主要体现为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甚至大便失禁。

2哪些症状提示可能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朋友在产后出现打喷嚏时漏尿或咳嗽时漏尿,这可能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感觉性生活质量下降,同时阴道松弛甚至漏气,这也很有可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导致的。

反反复复的出现尿道炎以及阴道炎,时常感觉阴道口有类似于肉坨一样的东西掉出来,这些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建议尽早入院就诊以便明确诊断。

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障碍,即支持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以及括约功能障碍。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研究方法与进展摘要: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盆底有关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影响产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围绕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方法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期望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前言妊娠和分娩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主要因素,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及老龄化进程的发展,我国PF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该疾病逐渐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2]。

产后42d是骨盆底康复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对于PFD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运动疗法1.1盆底肌肉锻炼盆底肌肉锻炼(PFMT),又叫凯格尔运动(Kegel运动),通过指导患者自主收放以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肉群为主以此来增强盆底肌肌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频率、强度及训练周期的锻炼方案[3]。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在孕期和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尿失禁的发病率[4]。

1.2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具有改善睡眠、放松身心的作用,已成为多种疾病康复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学者张小英[5]和李灵娟[6]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瑜伽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盆底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1.3盆底康复操盆底康复操是根据产妇不同的生理阶段,在PFMT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动作包括臀部运动、扭胯运动、全身运动及提肛运动,是一种持续性、规范化的盆底肌锻炼方式[7-8]。

曹玲香[9]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盆底康复操可以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女性负性情绪、降低尿失禁及POP发生率及增强盆底肌力。

1.4家庭盆底康复器训练阴道哑铃是最常见的家庭盆底康复器也称为阴道圆锥、缩阴哑铃,通过感觉阴道内哑铃的重量主动进行盆底肌收缩,保证哑铃不掉来达到康复训练效果,具有使用方法简单、安全、低廉等优点[10]。

陶丽[11]采用阴道哑铃联合电刺激方法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结果表明患者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分度及盆底肌力均优于单纯电刺激组。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7.No32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粪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POP)、慢性盆腔疼痛和性功能障碍。

我国已育女性中37%~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1]。

妊娠、分娩是造成FPF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2]。

加强产后盆底组织的功能对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对预防FPFD有积极意义[3]。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磁刺激等,对防治FPFD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

国内各项研究显示产后42天进行盆底功能状况的评估并及时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是防治FPFD的关键。

1 FPFD发生原因1.1 妊娠与盆底功能损伤1)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

自人体站立以来,女性盆底肌肉就象“吊床”一样,承托着人体的盆腹腔脏器,如膀胱、子宫、直肠不至于脱垂。

正常体位时,人体的生理弯曲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心指向骶骨,但妊娠时,腰部向前突出,腹部向前下突出,使重力轴线前移,腹腔和盆腔脏器的重心指向盆底肌肉,“吊床”开始出现松弛,随着胎儿的长大,子宫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处在持续且越来越重的压力中,“吊床”越发松弛,以至于出现了盆底肌肉损伤。

Liang报道,孕期女性BMI>30kg/m 2是整个孕期出现SUI的高风险[4]。

2)孕期激素变化。

孕期雌激素、孕激素和松弛素都会产生系列变化来适应妊娠和分娩过程。

孕激素和松弛素的增高降低了输尿管和膀胱的张力,这是尿失禁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5]。

松弛素使骨盆韧带松弛,耻骨联合分离,是骨盆不稳定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6]。

1.2 分娩与盆底功能损伤产后妇女因妊娠激素水平改变以及子宫、胎儿的长期压迫[7],且分娩时阴道过度扩张,导致产妇盆底肌纤维弹性下降,特别是合并产时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异常时,盆底肌肉将高度扩张,甚至神经肌肉软组织会撕裂拉伤,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分离,导致盆底肌肉损伤更加严重[8]。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进展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进展

2 . 2 盆底肌 肉锻炼
关 于产 后 P F D康 复 治疗 的理论 ,最早 是 1 9 4 0年 时 由美 国妇产科 医生 Ke g e l 提 出 ,该 理论 就是要 有 意识 的对耻 骨 一 尾 骨 肌群 也 就是 肛 提 肌进 行 收 缩锻 炼 ,通 过 提 高盆 底 肌 支 持 张 力来 达 到 增 强控 尿 能力 。康复 治 疗 的 内容 很 简单 ,即 指 导患者 进行肛 门和 阴道 的收缩训 练 : 每次 收缩不 少于 3 秒, 1 5 0~2 0 0次 / 天 ,或 每次 康复 治疗 的 时间 为 1 2~ 3 0分钟 之 间 ,3—4次 / 天 ,4 ~6周 为 一个 疗 程 ,收 缩 动 作 的训 练 可 以在 任 何舒 适 放 松 的体 位 之下 进 行 。另 外 快步 行 走 和 盆 腹操对 盆底肌 肉都有 主动性 的锻炼 作用 。
l 妊 娠 分 娩 对 引发 P F D 的影 响
1 . 1 妊娠 期
妇 女在 妊 娠 期 间子 宫 的重 量 会 随着 孕 周 增加 而不 断 加 重 ,到 了孕 中晚期 盆 底 因为 长 时 间受 到机 械 性 的压 迫 以及 神经 损 伤 ,导 致本 身 组 织结 构 还有 功 能 有 所变 化 ,可 知 妊 娠对 于盆 腔 器官 位 置 的变 化有 着 极 为深 远 的影 响 ; 另 一 方 面有 学 者 指 出 ,孕 期 出 现尿 失 禁 的产 妇 可能 和 孕期 盆 底组 织胶原 代谢发 生异常 的激 素发生变 化有关 …。
世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 第 9期

3 5
综述 ・
产后 女性盆底功能 障碍性疾病康 复治疗进展
丘 利
( 广西省妇幼保健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3 )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现状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现状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现状摘要:目的:基于目前关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进行分析,就现有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手段进行总结和归纳。

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比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式的各自特点和优势。

通过分析相关方法的实验,研究关于产后盆底肌损伤的机理以及其功能恢复的原理,将运动康复训练方法、生物反馈疗法与电刺激等进行了解和比较。

结果:盆底肌的康复过程多为先进行盆底功能测试,盆底肌功能康复和体型恢复的原理与方法主要是使产妇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和盆底肌损伤情况学习并有意识的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后瑜伽操和普拉提运动、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手段来护理和干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重建和提高。

结论:在针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应在联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的定制方面做进一步的疗效研究。

这也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处需要学者加以考证并提出可靠数据与结论。

关键词:盆底功能;体型恢复;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前言盆底肌肉(pelvic floor muscles, PFM)是指一群封闭骨盆底的肌肉。

盆底肌肉的特殊结构对维持盆腔脏器的位置和正常生理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承担并支撑着直肠、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

女性盆底组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妊娠期子宫和胎儿的长期压迫,自然分娩时造成盆底肌的扩张和损伤,引起肌肉组织及其筋膜因过度扩张而弹性降低、并伴有部分肌肉纤维断裂等[1]。

在分娩的过程中,盆底组织受到胎头的挤压,盆底组织拉伸延长,而肌肉也高度扩张,致使盆底组织发生去神经改变和结缔组织间的连接分离等一系列变化。

难产、阴道助产等也易引起膀胱颈的位置和活动度的改变、盆底和尿道周围组织损伤、尿道闭合压下降[4]。

所有女性,都应接受盆底功能检测,发现问题尽早治疗,以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减轻女性这方面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5、6]。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引起广泛关注。

产妇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加上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产妇进入分娩期后胎儿先露部分对盆底的挤压,使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度扩张,引起盆底神经、结缔组织连接分离等导致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妨碍女性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足以见其危害性。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经过了严格的临床实践,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功能的康复训练,并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

尤其目前产科领域正在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倡导自然分娩的形势下,重视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和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指的是患者盆底支持结构有损伤、缺陷与功能障碍的疾患[1],妊娠、盆底手术及分娩等均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女性妊娠和分娩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性损伤是该病的首要原因[2]。

它虽不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直接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对产后42 d的妇女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病症的发生率,从而能够促进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

现将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重要性进行综述如下。

1.女性会阴体与盆底组织的解剖关系概述会阴体又称为会阴中心腱,是一个纤维肌性组织,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之间,在矢状面上呈楔形,尖朝下,底朝上,深3~4 cm。

会阴体的前面固定于阴道的黏膜肌层,向前通过耻骨直肠肌和耻骨阴道肌止于耻骨,会阴体也与会阴膜的后缘相连续;在两侧,会阴体通过会阴浅横肌固定于坐骨耻骨支上,会阴体两侧的上方附着于耻骨尾骨肌、耻骨阴道肌和耻骨直肠肌上;在后方,会阴体与肛门内括约肌的纵形纤维鞘相连,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向前突向阴道后壁。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2 ・ 4
国 际 妇 产 科 学杂 志 2 1 0 1年 2月 第 3 8卷第 1 期 JIt s t y eo,eray2 1 , 13 , o I n t n clF bur 0 1Vo.8 N . Ob e G


述 ・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 的研 究进展
张 珂 综述 贺 晶 △ 审校
( /t btt yeo , O 13 :42 ) 性 盆 底 功能 障 碍 性疾 病 (e i f o pl cl r v o
ds nt n P D) yf c o ,F 的研 究集 中在老 年妇女 。近年 较 多 u i 的流行 病 学 调查 显示 , 妊娠 和 分娩 是 P D的独 立 危 F 险因素 , 使产 后盆 底 功能 重建 显得 极 为重要 和 实 际 。 产 后盆 底重 建指 应用 物理 方 法 ,通过 主 动和被 动收 缩或 刺 激盆底 肌 、 增加 逼尿 肌 的稳 定 性 、 复盆 底 功 恢 能 , 而 治疗 产 后 尿 失 禁 ( r ay ic nie c , I 从 ui r n o t n e U ) n n
【 摘 要 】 女性盆底功能 障碍性疾病 (F 包括盆 腔器官脱垂( O ) 尿失禁 ( I和粪失禁( I , P D) P P、 U) F )是妇女
常 见 病 。 是 影 响 人类 生活 质 量 的五 大 疾 病 之一 。 F 也 P D病 因 很 多 , 行 病 学 调 查 显示 , 娠 和 分娩 是 P D 的独 流 妊 F 立 危 险 因 素 。针 对 妊 娠 与 分 娩 对 盆 底 结 构 和 功 能 影 响 、 产后 盆底 功 能 障 碍 的发 病机 制 、 危 因素 及 其 目前 常 高 用 的 康 复技 术 . 盆底 肌 肉锻 炼 、 刺激 和生 物 反 馈 等 治 疗 方法 、 弊 、 在 的 问 题 及诊 治 进 展 等 综 述 。 如 电 利 存

盆底重建手术治疗新进展

盆底重建手术治疗新进展

05
盆底重建手术的典型案例分 析
盆底重建手术的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年龄45岁,性别女,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合并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 ,长期遭受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流血等困扰。
手术过程
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用可吸收线缝合修复盆底。
盆底重建手术的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主要针对前盆腔器官脱垂,如 膀胱膨出、尿道膨出等
后盆腔重建
主要针对后盆腔器官脱垂,如直 肠膨出、阴道后壁膨出等
全盆底重建
综合前、后盆腔器官脱垂的情况, 进行全面盆底重建
盆底重建手术的技术
吊床术式
使用吊床样结构,将脱垂的器 官固定在正常位置
网片植入术式
使用网片材料,将脱垂的器官 固定在正常位置
生物刺激术式
盆底重建手术主要包括尿道悬吊术、膀胱颈悬吊术、盆底肌 修复术等。
盆底重建手术的历史与发展
盆底重建手术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采用金
属悬吊术等方法。
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 不断创新,盆底重建手术逐渐 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
疗方法。
目前,盆底重建手术已广泛应 用于各种尿失禁、肛门失禁及 盆底功能紊乱性疾病的治疗。
手术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盆底重建手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开放式手 术发展到当今的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了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重视术后护理
盆底重建手术后,需要重视术后护理,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康 复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盆底重建手术的术后护理与康复
制定康复计划
使用生物刺激材料,促进盆底 肌肉的收缩和弹性
盆底重建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部分,笔者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发症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disease,PFD)是指产后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

妊娠使子宫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子宫渐呈垂直位,盆底支持组织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

此外,雌、孕激素水平的改变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亦可导致张力性松弛。

分娩时,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过度拉伸甚至断裂受损,阴道分娩被认为是盆底结构损伤的最危险因素,尤其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分娩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会阴侧切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

妊娠与分娩不但损伤骨盆结构,同时也改变盆底肌的功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阴部神经的机械损伤及盆腔血管的营养障碍,最终引发PFD。

产后PFD表现多样,主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笔者就产后PFD近年来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产后PFD的主要类型1.1压力性尿失禁(SUI)尿失禁是产后PFD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尤以SUI最为常见。

国际尿控制学会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标准是:如果排除泌尿系感染和阴道感染,能够诱发试验阳性,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腹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尿液发生不自控的流出,并且排除了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膀胱的张力压增高所引起的排尿活动,则为压力性尿失禁。

司津歌Ⅲ的研究显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妊娠期SUI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年龄、孕次、孕期BMI增加量均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

SUI在妊娠中很常见,近年国内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我国初产妇妊娠期尿失禁发病率是26.7%,其中SUI是18.6%,在妊娠32周时是发病高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theresearchprogressofpelvicfloor..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theresearchprogressofpelvicfloor..

type,homocysteine,andstrokerisk:ameta-analysisofgeneticstudiesandrandomisedtrials[J].Lancet,2011,378(9791):584-594.22 WangX,QinX,DemirtasH,etal.Efficacyoffolicacidsupple-mentationinstrokeprevention:ameta-analysis[J].Lancet,2007,369(9576):1876-1882.23 AlbertCM,CookNR,GazianoJM,etal.Effectoffolicacidandvi-taminsonriskofcardiovasculareventsandtotalmortalityamongwomenathighriskforcardiovasculardisease:arandomizedtrial[J].JAMA,2008,299(17):2027-2036.24 LonnE,YusufS,AmoldMJ,etal.Homocysteineloweringwithfo-licacidandBvitaminsinvasculardisease[J].NEnglJMed,2006,354(15):1567-1577.25 陶国枢.高度重视H型高血压的防治[J].健康指南,2013,(217):58-60.26 StudyoftheEffectivenessofAdditionalReductionsinCholesterolandHomocysteine(SEARCH)CollaborativeGroup,ArmitageJM,BowmanL,etal.Effectsofhomocysteine-loweringwithfolicacidplusvitaminB12vsplaceboonmoralityandmajormorbidityinmyo-cardialinfarctionsurvivors:arandomizedtrial[J].JAMA,2010,303(24):2486-2494.27 ClarkeR,HalseyJ,LewingtonS,etal.Effectsofloweringhomo-cysteinelevelswithBvitaminsoncardiovasculardisease,cancer,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meta-analysisof8randomizedtrialsinvol-ving37485individuals[J].ArchInternMed,2010,170(18):1622-1631.28 ZhouC,WuJ,FangS,etal.Meta-analysisofBvitaminsupple-mentationonplasmahomocysteine,cardiovascularandall-causemortality[J].ClinNutr,2013,32(2):314.[收稿日期 2013-06-18][本文编辑 谭 毅 韦 颖] [摘要]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极为重要。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指针对女性在分娩后盆底肌肉松弛、膀胱功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进行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方法、效果评估和未来研究方向等。

目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盆底肌肉锻炼是产妇进行的一种主动康复方法,可以通过提肛运动、腹式呼吸等方式来收紧和强化盆底肌肉。

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温热疗法、超声波等,可以通过刺激和加热盆底肌肉来促进其恢复和修复。

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可以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盆底结构。

在治疗效果评估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症状评估和体征评估两种方法。

症状评估包括尿失禁程度、排尿频率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体征评估主要包括盆底肌肉力量、尿道运动等,可以通过触诊和妇检等方式进行。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客观反映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未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进一步探索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最佳方法和方案,包括锻炼强度、疗程和频率等。

需要加强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建立起完善的评估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还需要关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长期效果,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需要加强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女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相信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300·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0年第 31卷第 3期 http://cjrh.bjmu.edu.cn
·综述·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秦萍 黄慧琳 朱路文 李宏玉 唐强
【摘要】 女性盆底承托和支持子宫、阴道、直肠、膀胱等器官,并参与控制排尿、排便,影响性快感及阴道紧缩 度。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产后及中老年女性。产后是预防和治疗 PFD的最佳有利时机,本文综述产 后 PFD患者的最新康复治疗研究成果,包括产后盆底康复锻炼、物理治疗、中医传统康复治疗等内容。
产后盆底康复(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是指综合 运用相关康复治疗技术,恢复、改善或重建女性在妊娠和分 娩过程中受损盆底有关功能,以及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 相关疾病[3]。产 后 6周 是 骨 盆 底 康 复 过 程 中 最 重 要 的 时 期[4],产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不断出现 新的治疗理念,现将产后 PFD常用康复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关键词】 女性盆底 (pelvicfloordysfunctional
disease,PFD),又称 盆 底 缺 陷,主 要 病 因 是 盆 底 支 持 组 织 结 构薄弱,导致盆 腔 脏 器 移 位 并 引 起 盆 腔 脏 器 位 置 或 功 能 异 常[1]。PFD临 床 以 盆 腔 器 官 脱 垂 (pelvicorganprolapse, POP)、压力性 尿 失 禁 (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慢 性 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和排便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妊娠和分 娩是导致 PF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 来和二胎政策的实施,PFD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 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有研究表明,几乎 50%的女性都曾 经患过不同程度的 PFD,50% ~60%的患者同时存在 SUI和 POP,且相当多的患者没有接受及时的诊断与治疗[2]。PFD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造成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引 起焦虑、抑郁等,丧失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分析与阐述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意义、问题及其现实需求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变换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因为生理生育等原因所导致的疾病多种多样。

其中,盆底肌功能障碍是急性和慢性疾病中不可忽视的一类问题,它直接威胁着女性健康、生育能力和生活质量。

盆底肌功能障碍是指妇女因外部诱因或内部因素导致盆底肌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之不能维持器官的生理位置及充分发挥功能,出现各类症状和疾患。

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尿失禁、便失禁、性交疼痛、阴道脱垂、前后阴道壁脱垂、输卵管妊娠等多种疾病。

据现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妇女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在不同程度上都非常高,且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其中以不孕不育、流产、宫颈癌、上皮内瘤样病变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危害女性的健康。

产后是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高发时期,尤其是经过阴道分娩的生产,易造成盆底肌和骨盆底的疲劳、膨胀,以及肌肉劳损等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功能受损。

而这些问题又会引起尿失禁、阴道脱垂等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的不良后果。

因此,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与重建至关重要。

尽管现在已有很多盆底肌功能重建方案,但效果因人而异且不断有新挑战出现。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的机理,系统辨识出恢复、重建盆底肌功能的路径、基本原则和核心技术,对于改善女性妇科健康和疾病治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有着积极作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盆底肌功能重建的概述。

(2)盆底肌功能障碍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患病机制的梳理和综述。

(3)盆底肌功能重建的原则、方法、技术措施及其适应证、禁忌证的详细阐述。

(4)盆底肌功能重建后的评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 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及案例资料的分析,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践和推广,探讨产后盆底肌功能重建的技术与方法,归纳、总结盆底肌重建技术发展的历程和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透析其适应范围及治疗效果;同时,尝试探索结合中医理念的盆底肌功能重建方法与技术,进一步提高诊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盆底具有支撑和承托子宫、阴道、膀胱等脏器组织的作用,且参与机体排尿、排便,同时可影响性快感及阴道紧缩度。

在分娩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产后盆底功能可发生损伤,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继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因此在产后为患者提供盆底康复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现就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旨在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妇;盆底;康复护理;生物反馈电刺激近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二胎政策的开放,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发生率持续升高,据统计有50%的女性在分娩后出现PFD,50%~60%的患者同时存在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PFD是分娩后盆底支持组织、结构薄弱导致盆腔脏器移位所致的盆腔脏器位置或功能异常。

PFD以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排便异常等为临床表现,为患者提供盆底康复护理干预服务,可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状态的影响[2]。

产后盆底康复通过利用物理康复技术促进、重建女性受损盆底功能,同时展开针对性护理方案,在改善患者身心状态的同时达到预防PFD的目的[3]。

现就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PFD的康复措施1.1 传统盆底肌训练既往治疗PFD以传统康复治疗为主,是指患者以一定的收缩频率、强度、疗程进行盆底肌群收缩,方法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主要通过有节律地收缩增强盆底肌强度,继而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功能,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4]。

1.2 瑜伽近年瑜伽被广泛应用于机体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该方法通过身体操作、呼吸调整提高身心状态,通过选择合适的瑜伽姿势促进盆底肌肉弹性恢复,在增强子宫收缩频率的同时避免出现子宫脱垂情况;在产妇分娩后及早进行瑜伽训练可加速盆腔血液循环,继而改善患者机体功能[5]。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是 与体位 、时间以及地 点无 关 ,其劣 势主要 是动作 太过单 调 ,没有 固定 练习模 式 ,因此 练习过 程太过 枯燥 以至不 能 坚持 到底 ,最终 难 以取 得最 佳 效果 。所 以作 为 医务人 员 ,
产后镇痛等方法 均 为产后 盆底 功能 重建 的前提 。其 中在盆 底支持结构 中肛 门括 约肌 占据 着关 键位 置 ,既要 有效 避免 Ⅲ度会 阴裂伤 ,又要有 阻止 肛 门括 约肌 损 伤出现 的合 理 的 治疗方法 。因此首 先要 把握 最佳 手术 时机 ,马上或 在分
娩数小时 内对 肛门括 约肌 进行 I期 修复 ,这项工 作应 由专 业的产科 医师 开展 。若 无法 实现 ,则 应先 给予 止血 以及 镇痛处理 ,然后再在 2 4 h中开 展延迟 修复手 术 ,与此 同时
还要注意做好包 括缓 泻剂 以及 抗生 素 的使用 、产 后 随访 和 排便控制训练在 内的后 续治疗工作 。
底 肌肉锻炼对妊娠期 以及 产后 盆底肌 肉康 复具有 积极 的预 防作用 ,且 其 预 防作 用 可 以一 直 持续 到 产后 1年 。此 外 ,有学者也做 了相关 研究 ,结 果显示 盆底 肌 肉锻 炼可 以 于产后 1 2个月 内避免 以及治疗尿失禁 ,不过长期影 响还有 待 开展 深入研究 。盆底肌锻炼有 利也有 弊 ,其 优势 主要
复盆底功能训 练的活动 。 1 重 视 分 娩 过 程 中对 会 阴 损 伤 进 行 修 复 阴道分娩 时产道损 伤通 常都 以会 阴 I 度 以及 Ⅱ度 裂 伤 为主 ,第一次 阴道 分娩 后产 妇会 阴完 整率往 往都 较低 即 只
方法指导病人对肛门和阴道进行 收缩 ,每次持续 3 s 然后 放
缺 陷以及诊治进展进行 了综述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范博群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13期[摘要] 女性盆底是支持子宫、阴道等重要组织的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排尿、排便功能以及性生活质量。

妊娠分娩是许多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而产后则极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作为一种保守疗法,其作用逐渐受到临床与患者的认可,但这类疗法种类众多,其作用机制如何,对疾病产生的效果均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章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包括运功疗法、物理疗法、中医疗法等内容。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13-0187-06[Abstract] Female pelvic floor is an organ supporting uterus, vagina,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Its health directly affects urination, defecation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sexual lif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is a special physiological process that many women will experience, and postpartum women are prone to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s a conservative therapy, and its role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clinical and patien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such therapie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ac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diseases nee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re expounded, including exercise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Key words]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elvic floor muscle biofeedback tr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妊娠和分娩是引發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disease,PFD)的主要因素,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及老龄化进程的发展,我国PF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该疾病逐渐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变化与干预的研究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变化与干预的研究进展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变化与干预的研究进展刘丹;夏志军【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所诱发的疾病,妊娠、分娩是导致FPFD 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目前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复措施众多,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康复治疗的时机应不断提前,孕前、孕期及产后早期开始进行专业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预防妊娠和分娩造成的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和损伤,改善和治疗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且降低远期该类疾病发生的风险.将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女性康复措施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035)008【总页数】4页(P760-763)【关键词】女性;产后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作者】刘丹;夏志军【作者单位】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14+2;R714.46随着现在女性对盆底功能认识逐渐加深,目前对产后盆底功能和健康全面恢复已经提到重要的地位,相关调查显示,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可达41%左右[1],妊娠和分娩是引起FPFD的独立高危因素[2]。

且临床上对于围产期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增大,产后女性的功能恢复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效的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改善盆底功能状况,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随着研究的深入,盆底功能的维护和康复的时机选择更应该进行前移,不仅是产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甚至有必要在孕前、孕期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1 盆底功能及相关障碍性疾病的认知女性的盆底是托扶盆底器官的肌肉及结缔组织结构,是维持消化、泌尿、生殖末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的盆底功能依赖于完整的肌肉、结缔组织和神经分布的相互复杂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蔡雪娟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4(023)004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叫PFD属于妇女常见病,主要表现有大小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该病病因较多,其中分娩以及妊娠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主要针对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时机以及方法比如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等的优势和缺陷以及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蔡雪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八一医院,广西来宾546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6
【相关文献】
1.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技术联合凯格尔运动在产后盆底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2.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3.孕产妇盆底功能重建的自我管理教育现状及应用研究进展
4.盆底功能重建对妊娠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5.早期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顺产后便秘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晶教授: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综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和粪失禁(FI),是妇女常见病。

也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疾病之一。

PFD病因很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对妊娠与分娩对盆底结构和功能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其目前常用的康复技术。

如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诊治进展等综述。

【关键词】产后保健;骨盆底;电刺激;反馈;尿失禁既往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研究集中在老年妇女。

近年较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使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显得极为重要和实际。

产后盆底重建指应用物理法。

通过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恢复盆底功能,从而治疗产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产后应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并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

对产后盆底重建的各种方法、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妊娠对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一、妊娠期腹腔内压改变正常女性腹腔压力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可用“液体静力学”定律反映。

即压力平均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压力指向腹腔的侧方周围,于吸气时在膈肌下形成负压区。

由此,腹腔内多数脏器均可被吸附悬吊于膈肌下,平时盆底承受的压力并不大。

妊娠期间,随着妊娠子宫体积和质量逐渐增加,子宫在盆腔内的位置逐渐变垂直。

到妊娠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一个垂直器官,越来越大的压力直接施加于盆底支持组织。

同时,妊娠期胎盘激素的作用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同时阴道膜的膨胀性增加,这些改变使产道在分娩过程中易于进一步扩张。

但宫颈环受到的合力增大,作用于生殖裂孔,使盆腔器官下移。

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支持结构有重要影响。

二、妊娠期膀胱尿道生理变化尿生殖器官区域中的结缔组织对激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妊娠期受激素的影响尿道平滑肌张力改变,表现为妊娠早期膀胱容量增加,晚期胎头入盆时,膀胱容量又减少。

总之,妊娠期的特殊性使膀胱和尿道发生下列变化。

1.妊娠期尿动力学变化为观察妊娠期尿动力学的变化。

Iosif等[1]曾用压力测定仪分析14例妊娠12-16周、38周和产后5-7d的孕产妇尿道压力曲线(urethral presssure profile, UPP)变化。

结果显示,妊娠使最大尿道压力随妊娠时间增加逐渐增加。

从70cm H2O(1cm H2O=0.098kPa)升高到93cmH2O,产后1周可恢复到妊娠早期水平;尿道关闭压增加12cm H2O,同时,膀胱的压力增加1倍多,于产后恢复。

2.尿道长度变化尿道长度对维持排尿功能至关重要。

有学者曾用双腔管测定整个妊娠期尿道绝对长度和功能长度。

结果尿道绝对长度由妊娠早期的36mm增加到妊娠38周的43mm。

产后1周降至32mm,且尿道功能长度也略有增加。

3.膀胱颈移动度增加研究表明,妊娠期真性UI存在膀胱颈移动度增加,且该病理变化先于分娩存在.King等[2]用超声测定116例初产妇腹部加压动作(valsalva)下[压力为30mmHg(1mmHg=0.133kPa)]膀胱颈移动程度及旋转角度。

回归分析显示,分娩使膀胱颈移动度增加。

产前有膀胱颈移动者,产后发生UI明显增加,并且产钳助产分娩是膀胱颈旋转角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与产程的长短无明显关系。

分娩对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一、分娩对尿道支持结构的损伤阴道分娩可能造成尿道支持结构受损。

在分娩过程中,当腹压突然增加时,膀胱颈过度下降,导致压力传导障碍。

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病机制之一。

Hoyte等[3]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发现,SUI患者的盆底肌肉明显薄弱。

DeLancey等[4]选取80例产后新发SUI初产妇在产后9-12个月中进行尿道关闭压测定、膀胱颈活动度超声测量等检查。

并选择80例无UI未产妇作为对照组。

结果2组间的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关闭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这些变化反映了分娩对阴道前壁及尿道支持结构的损伤。

二、分娩对盆底结构的损伤1.盆底肌肉组织损伤盆底肌肉根据其特点可分两类:I类肌纤维主要存在于深层肛提肌中,作用是紧张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

Ⅱ类肌纤维主要存在于会阴浅层肌肉中,阶段性收缩,快速敏捷,但容易疲劳。

PFD患者盆底Ⅱ类肌纤维快(纤维)减少,且肌肉明显退行性改变及纤维化,不利于在腹压增高时产生有力的收缩。

分娩时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对两类肌纤维及神经具有一定程度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

Dannecker等[5]用Pop-Q分度及MRI对阴道分娩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评价。

也提示阴道分娩后盆底肌肉等支持结构的损伤,但通常在产后2个月可逐渐恢复正常。

因此,80%经阴道分娩产妇的盆底肌肉神经损伤是隐性且可逆的。

2.盆底神经组织损伤通过肌电描记法、阴部神经传导测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盆底肌肉的研究发现,在阴道分娩后,盆底肌肉组织出现神经支配去极化象。

Allen等[6]曾在1990年对96例妊娠36周妇女分别于分娩前后,运用反映阴部有髓鞘神经的完整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阴部神经传导时间延长。

由此提示,分娩存在神经损伤,从而降低了盆底收缩的能力,在产后1周最为显著。

Snooks等[7]通过5年随访调查,分析14例非产钳分娩的经产妇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测定产后48h和5年盆底两侧阴部神经功能,与对照组初产妇比较,经产妇末梢运动潜伏期增加。

South等[8]对57例初次妊娠分娩妇女通过肌电图描记法的研究显示,30%在产后6周存在肛提肌去神经化,其中35%于产后6个月自然恢复。

Wallner等[9]则认为去神经损伤是产后UI等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之一。

3.盆底胶原结构组织变化结缔组织是盆底支持重要组织,盆底组织中的纤维胶原主要有3种(I,Ⅲ和V型)是组织强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有研究证明,妊娠后盆底胶原组织连接减弱,胶原总量减少.I型与Ⅲ型胶原比率降低,盆底组织固有的胶原缺陷和妊娠对胶原长度和硬度的影响,使尿道周围组织支持力减弱,并危害控尿机制。

Lin等[10]研究证实,分娩时对盆底肌肉、神经、胶原的直接损伤及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将使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变性、断裂,使尿道周围组织对尿道支撑作用减弱。

并使尿道闭合压下降,增加SUI的发病风险。

因此,阴道分娩的直接外伤或神经损伤可进一步加重尿道和盆底功能异常,盆底胶原组织的类别变化和不同,可能是妊娠分娩引起UI的原因之一,妊娠及产后胶原组织的缺乏比神经肌的损伤危害更大。

三、分娩方式对盆底的影响关于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多数认同阴道分娩是导致PFD的高危因素,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将不同程度地损伤盆底支持组织(韧带、筋膜、肌肉及神经)。

极易导致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UI和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 FI),并与阴道分娩次数呈正相关。

有学者在产后3个月对1505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产后UI的发病率首次阴道分娩者为24.5%,而首次剖宫产者仅为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次剖宫产者产后尿失禁的发病率也比2次阴道分娩者低,但3或4次剖宫产者与3或4次阴道分娩者发病率分别为38.9%和37.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arrel等[11]对690例产妇调查表明,阴道分娩者产后UI比剖宫产者增加2.8倍,若同时使用器械助产,则危险性又增加1.5倍。

但Faúndes等[12]指出,剖宫产并不能避免产后UI,对197例产妇调查结果显示,阴道分娩者比未产妇的UI发病率高5倍,而剖宫产者UI发病率也比未产妇高3.5倍。

可见剖官产只能减少但不能完全预防UI发病,因妊娠本身就可改变或损伤盆底结构及功能。

所以,选择性剖官产可防止肛门括约肌损伤。

但对防止尿道括约肌损伤尚无定论。

经过试产后或3次以上剖宫产则无这些保护作用。

产科高危因素公认分娩次数、阴道分娩、器械助产、巨大胎儿、第二产程延长、肥胖、吸烟及高龄等是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分娩次数是诱发产后UI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分娩4胎以上者。

Eftekhar等[13]对1000例既往无SUI初产妇的研究表明,产后SUI的发生率为14.1%,分娩方式与SUI的发生明显相关。

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生率15.9%,择期剖宫产组10.7%。

因梗阻性难产行剖宫产组25%。

许多研究证实,胎儿体质量与产后UI有很好的相关性。

Groutz等[14]研究发现,分娩胎儿体质量>4000g可增加产后UI的发病率。

多次分娩巨大儿者,UI 发病率为21%。

最新研究还提示,不同麻醉方法对产后UI发生有影响。

Dimpfl等[15]对350例产妇的产后12周问卷调查显示,相对硬膜外麻醉,会阴阻滞麻醉导致产后UI的概率增加3.1倍。

而Serati等[16]对336例妇女产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排尿异常等状况进行随访观察.显示硬膜外麻醉与产后排尿异常相关。

但硬膜外麻醉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

故不作为导致产后UI的独立致病因素。

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时机及方法关于妊娠与分娩对盆底损伤的影响是否为永久性问题。

较多研究显示,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进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

一、重视分娩时会阴损伤的修复会阴1度和2度裂伤是阴道分娩最常见产道损伤,而初次阴道分娩后会阴完整率仅为6%。

通常认为裂伤的缝合较简单而不重视该类修复术。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最顺利的分娩,医务人员都必须及时评估以排除更深层的损伤(包括肛门括约肌损伤)。

娴熟恰当的手术修复、准确的缝合,产后镇痛、病情告知等一系列措施是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基础。

肛门括约肌在盆底支持结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有适当预防3度会阴裂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肛门括约肌损伤要有恰当的治疗措施。

首先应争取最佳手术时机,即立刻或于分娩数小时内修复肛门括约肌(1期修复),强调由受过正规培训的产科医师实施。

如难以实现,应经止血和镇痛处理后。

强烈推荐于24h内行延迟修复术,同时要加强后续治疗,如抗生素与缓泻剂和对症治疗、排便控制功能训练及产后随访等。

二、及时评估产后盆底肌肉功能产后盆底肌肉检查及评估通常在产后6周左右。

包括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盆底肌肉功能评估。

病史包括有无合并慢性便秘、慢性咳嗽、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妇科检查首先了解会阴有无伤口,伤口愈合情况,会阴体弹性,阴道口能否闭合,最大屏气向下用力时会阴平面下移度及同坐骨结节平面的关系,会阴骶神经分布区域的痛温觉:其次,要了解子宫位置及复旧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