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一、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俗语有:(1)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2)万事命已定,浮生空自忙(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体现联系的成语、俗语有:(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3)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6)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力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体现因果联系三、体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正确对待矛盾的方法的成语、俗语有:(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和而不同(5)相辅相成,相反相成(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物极必反 (1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3)吃一堑,长一智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成语、俗语有:(1)对症下药 2)量体裁衣(3)因地制宜(4)因材施教(5)量材为用(6)量入为出(7)量力而行(8)抽薪止沸(9)入乡随俗(10)看菜吃饭(11)逢山开路,遇水搭桥(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4)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15)解铃还须系铃人五、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篇一律的对待矛盾的成语、俗语有:(1)抱薪救火(2)火上浇油(3)生吞活剥(4)生搬硬套(5)张冠李戴(6)东施效颦(7)邯郸学步(8)粗枝大叶(9)草木皆兵(10)画蛇添足(11)人云亦云(12)纸上谈兵(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4)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15)千人一面(16)依葫芦画瓢六、体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成语、俗语有:(1)神射手之所以神,并不是因为它的箭好,而是因为他瞄得准(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4)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5)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馋入之(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成语诗词哲理选择题集锦
成语诗词哲理选择题集锦1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 B )命题。
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悲观主义D 、教条主义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D )。
A 、自然界是客观的B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D )A 、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 、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反映的哲理是( D )。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 、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5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C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 、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 其哲学寓意是( D )A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 、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 、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这首诗表明( C )A 、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 、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 、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 、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8 、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 、(1)(4)B 、(2)(3)C 、(1)(3)D 、(2)(4)9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有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辩证法思想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5.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差别B,意识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水准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理解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8."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个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9.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理解是理性理解的来源B,实践是理解的来源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1."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理解论的道理是A,理解了现象就等于理解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理解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12."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个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1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1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个首古诗体现了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的歌 ,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 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叶苑松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 你是骆驼 , 就不要去唱苍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条河流 . ”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一条河流 . ”据此回答1— 2 题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的运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b .肯定了物质 d .夸大了物质b .正d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3. 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 .唯心主义命题b .乐观主义命题命题 d .唯物主义命题4. 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 .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 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 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 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 .悲观主义b .生d.解5—6 题)b.d.b.认识对d. 实践是可老师认为“近b.夸c. 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d. 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 根据上述材料, 该老师( )a. 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 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 题9. 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 辩证法10.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 .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 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 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据此回答12 —13 题12.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 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 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 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4 —15 题14. 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 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据此回答16—17 题16.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 .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 “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 . 据此回答18—19 题18. 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 ,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 ,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 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 “你若要喜欢你 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一、成语哲学选择题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3、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4.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5、“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6、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C(1)(9)(10) D(3)(6)(9)7、“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二、名言哲学选择题9、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叶苑松第一部分名言警句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二、“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题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9.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10.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b.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据此回答12—13题12.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据此回答14—15题14.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据此回答16—17题1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据此回答18—19题18.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远离金钱,反对享乐主义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文档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文档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1)(3)(4)B、(1)(3)C、(3)(4)D、(1)(2)(3)(4)3、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⑵⑸B、⑴⑶⑷C、⑵⑶⑸D、⑵⑷4、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7、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成语与哲理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一、成语中的哲理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B(1)(2)(3)C(2)(3)D(2)(4)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辩证法思想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
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解析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
成语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 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 唯物主义B 本位主义C 经验主义D 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 画家的创作灵感B 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 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 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 ②③④B ③④C ③D 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D 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 物质的作用B 意识的作用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因为()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 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⑷辩证法思想A、⑴B、⑴⑵C、⑴⑵⑶D、⑴⑵⑶⑷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此回答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
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⑴⑵⑷B、⑴⑵⑶C、⑵⑶⑷D、⑴⑶⑷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成语、名言、俗语、诗词中的哲理
成语哲理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11——14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 ①②③④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①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③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④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A正确,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错误,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不科学,它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规律的客观性D正确,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 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①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②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③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④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①④B①③C②D①③④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抱薪救火②沧海桑田③唇亡齿寒④覆巢无完⑤画饼充饥⑥挥汗如雨A④⑤B③④⑤C①⑥D②③④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①③④⑥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③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 运动绝对性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①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③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④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①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③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④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B④⑤⑥⑧C①⑨⑩D③⑥⑨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⑨D②⑧⑩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①②③B④⑤⑥⑦C⑥⑦⑧⑨D④⑥⑧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3、“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意识能够对物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人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7、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不忘初心,奋发有为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9、“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12、“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14、“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15、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B、声东击西C、因材施教D、居安思危1、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双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C、双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D、同一性与斗争性可以转化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这主要说明A、美与丑,善与恶因人的认识差异而不同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美与丑,善与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美与丑,善与恶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6、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其中包含的哲理有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8、“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9、《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人们没有办法认识变化无常的事物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③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辩证的否定就是要打破常规和已有的思想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1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下列与此古训蕴含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B.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C.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文学中,这种以物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A.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C.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D.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4、就延长”。
这首《散步》蕴含的哲理是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不同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同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句话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6、“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这主要强调了A.意识有时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C.意识活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7、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是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8、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名句。
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9、“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0、行为学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十重要…+重要=0。
下列古语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1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山、雨、月、松、泉、石”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山间景物巧妙结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
这告诉我们A.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走曲折的路C.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D.把不同事物简单组合,就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1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X90%X90%X90%X90%=59%。
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这启示我们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100—l=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l%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l=0”蕴含的哲理是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5、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古人的名言名句,富有哲理性,对我们的今天仍然产生重要影响。
下列名言名句能够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祸兮福之所,福兮祸之所伏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四、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承认和分析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D、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B、读书和行路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