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地方官的选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在用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出现管理的“双轨制”;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地方大族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容易出错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安排。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就开始出现了一定的雏形。

当时的分封制度下,国君会从自己的亲信和忠诚者中选拔官员来管理和治理各个封国。

选官的依据主要是身世和忠诚度,而不是能力。

因此,这种选官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都较低,权力往往被滥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风气逐渐转变,选拔官员的标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

儒家学说开始兴起,提出了“人才至上”的观念,主张以德才兼备来选拔官员。

这也为后来秦朝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这种制度下的选官主要采用文化考试。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能力成为选拔标准的重要依据。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后来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接下来,汉朝在秦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

汉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模式,影响了千年。

科举制度分为二十四史和九品中正制,考试科目包括文、礼、法、乐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考试被视为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手段,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为重要和公正的环节。

但是,科举考试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文才而忽视实际能力等。

到了唐朝,选官制度进一步细化和改革。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九品中正制,设立了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选拔官员的最高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更加全面,文化水平要求更高。

在唐朝,进士成为高级官员、文官和政治精英的代名词。

唐朝的选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选官制度在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基础上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

宋朝综合了唐朝和前代的制度,注重选拔官员的实际能力和品德素质。

明朝和清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和内容,提高了难度和要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由初步到完善的过程。

从最初的身世和忠诚度为主要依据,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再到秦朝的考试制度和汉朝的科举制度,最终发展到唐朝的进士科和明朝、清朝的完善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官僚制度,无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些主要内容: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在封建制度下,中国国家由君主统治,他们依靠世袭来获得权力。

君主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同时,贵族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通过世族和贵族的世袭来确定。

根据家世和地位,贵族可以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在政府中谋求一席之地。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且繁荣的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发展,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有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唐宋两朝采取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起初并非正式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只是一种评估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的工具。

然而,由于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它逐渐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手段。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省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省试,而通过省试后则有机会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的成功者将获得高级官员职位。

科举考试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责任感,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由科举制度和举人制度组成。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但是考试的范围和实施办法有所调整。

明清时期,考试题目包含了更广泛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典籍等。

科举制度对于普通人能够进入政府担任官员提供了机会。

然而,考试成绩和诗文能力仍然是选拔官员的关键。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叫做举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政府会根据各地区的平民世族和地主,推荐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平民和地主的利益。

现代官僚制度(1912年至今)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并采用了现代官僚制度。

根据宪法,中国政府的权力不能世袭,官员需要通过选拔和竞争来获得职位。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选官制度。

这之中最重要的当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选官制度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人认为,正确的积极的选官制度能促进社会发展,政治清廉;而落后的消极的选官制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政治腐败。

认真总结过去的选官制度,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奴隶社会。

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同时应该注意到,当时我国真正统一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时不时会发生利益冲突,而处于分裂状态时各诸候国之间更是你争我夺,世袭制度虽然让奴隶主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得需要有用之才为国家撑腰,因此,战功卓著的人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一些有谋略、有才干的文人在个别时期也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

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

看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

秦国建立之后,以军功授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已在慢慢发生改变,至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选官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历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衰更迭而不断发展演变。

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确立,再到近代的变革,选官制度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变化。

本文档将详细梳理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提供参考。

二、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表现为世卿世禄制。

这种制度下,官职大多由贵族家族世袭,官员的选拔不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的选拔,而是依据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决定。

这种制度保证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但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

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也进行了改革。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的制度,形成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指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而征辟制则是皇帝直接征召有才能的人为官。

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据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家族背景。

九品中正制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评定人才,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三级,共计九品。

这一制度在理论上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评定标准的主观性、门阀势力的影响等。

五、隋唐至宋的科举制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科举制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强调文化教育和个人才能。

宋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流动性,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完善与八股文明清时期,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明朝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乡试、会试、殿试等多级考试制度,以及严格的监考制度。

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并加入了八股文的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 高度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分权; 制度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 变化。
2、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以进步作用为主)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③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 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 顾炎武八股“败坏人才”说,并非否定八股取士制度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 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汉朝 巩固 隋唐 完善 北宋 加强 元朝 发展
C
世界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 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 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 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 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 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 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 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 “第五大发明”。
④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了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权力,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
治权利和地位;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进程。

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雏形形成于夏朝时期,不同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的王位“禅让”制,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期,王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世袭,同样的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官职也都是由血缘进行世袭的,奴隶主贵族世世代代都享有官职世袭的特权,中国古代最初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事实上,封建制度确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选官制度,就是因为“选”这个字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因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真正的发展时期应该在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以前,官吏还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延续。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走向了没落,官吏的选拔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官吏的选拔不再只是出于祖宗血脉的延续,“军功爵制”得到大力发展。

秦统一后的官吏选拔,也多出于军功的积累。

秦朝以后,封建选官制度开始了大发展时期。

汉朝建立后,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其中“察举征召”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乡举里选”的选官传统难以为继。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一)先秦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1.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察举制(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三)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选官制度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三、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间发生了多次演变。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代的选官制度最早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

在商代,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宗法原则,即由祖宗指派后代来承担官职。

这种制度形式中,官员多为贵族眷属,权力主要通过世袭来传承。

而在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百姓逐渐参与到官员的选拔中,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西周的选官制度主要通过地方、封地和职位分级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官员的选聘主要取决于财富、地位和功勋等条件,选拔过程由各级贵族和皇帝主导。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受到了泽法思想的影响,开始更加强调个人才能和能力。

此时,选拔官员开始采用措施,例如实行科举制度和亲贤任能等方式。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书和礼节等知识,从而选拔出具备才能的人才。

而亲贤任能则是指官员选拔可以放宽贵族身份的限制,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官职。

随着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开始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也相应。

秦朝时,通过设立中央官府和地方官府,实行中央及地方班次制,推行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

而且,只要通过考试和通过中央选拔,无论身份贵贱,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制度对中国官员选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秦朝的灭亡,选官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革。

在西汉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成为主流。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级的考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导。

明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的科目也更加繁琐。

选官制度经过多次,逐渐完善并与其他制度相结合。

此外,在明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如养育贤良的制度等。

清代时,科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

清朝通过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来选拔官员,并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的选拔渠道,如官方推举和人才推荐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在先秦时期,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主要被贵族家族掌握,封建君主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重要职位。

而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以皇权为核心、严格的选拔制度,不再依赖封建贵族来选官。

他建立了太学和锦衣卫两个系统,太学负责选拔士人,而锦衣卫则负责监察官员。

随着秦朝的灭亡,新的统一王朝汉朝建立。

汉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员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三公、九卿、郎中、中正、中郎、郎官、光禄大夫、大辨士和辨士。

而这一制度的选拔标准主要是通过举荐和考核来选拔官员。

随着汉朝的衰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时期也有所改变。

魏、蜀、吴三国都采用了举荐制,即通过举荐人才来选拔官员。

其中,魏国还设立了明经、七官等机构,用于选拔官员。

进入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来进行。

首先是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将政府官员分为九品官,将人才分为五经博士、道士、黄门儿等不同职位。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举人、明经、博士等职位,开创了科举制度达到顶峰的朝代。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

北宋时,设置了贡生、进士等职位,并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进行考核,选拔人才。

而南宋的科举制度则进一步完善,设置了更多的士人职位,以及,中贡、逐客、勾到等新的考核方式。

到了元朝,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元朝当局并不重视科举制度,而是更加注重官员的财富和地位。

因此,造成了科举制度逐渐混乱和失效。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实行了促进地方官选拔和审查制度。

他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官员考核和选拔,同时通过严格的考察方式来选拔有能力和廉洁的官员。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通过八旗制度来选拔官员。

八旗制度是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军事和行政组织。

而清朝官员选拔主要通过八旗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封建制度开始,经历了秦代选拔制度、汉代九品官制、三国举荐制、隋唐科举制、宋代科举制、元代科举制衰落,明朝地方官选拔和审查制度以及清朝八旗制度等多次演变和。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进,形成了不同的选官模式和程序。

本文将从远古时代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一、远古时代的选官制度在远古时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世袭为主。

当时,权力由家族掌握,国家领导者往往来自统治家族。

这种制度被称为“世袭制”。

世袭制下,领导者的权威主要依靠家族的声望和传统,而非个人的才干或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世袭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传承在家族内部进行,容易使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下降,导致治理能力不强。

其次,世袭制也容易引发家族内部斗争,造成政治不稳定。

二、封建王朝的选拔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王朝政权逐渐形成。

在封建王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政权逐渐摆脱家族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政绩。

封建王朝采用的主要选拔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根据考试的结果来选拔官员。

该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拔官员公正和公平,使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选官制度的问题。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制度过于繁琐,助长了刻书求测的风气,将教育过度地看成了应试教育。

其次,科举制度中重视文化功底,对实际能力和管理经验的要求较低,导致有些官员在执政中不懂实务。

三、现代政治制度的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现代政治制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和改良。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中,选官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通过公民的选举权来选举政府官员,确保了政府官员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现代选举制度注重选民的公民权利和选举程序的规范性。

选举制度要求选民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通过选举来选出最有能力和受信任的候选人担任官职。

同时,选举制度还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规则,确保选举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任命制阶段:在先秦时期,官员的选拔方式以任命制为主。

各个封建国家的国君和王侯通过考察、礼仪、宴请等方式,任命自己认为能胜任官职的人担任官员。

此阶段选拔对象主要以贵族、巨富等社会上层人士为主。

2. 考试制阶段:汉朝开始,通过考试制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极为完整的科举制度,对选官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试制度逐渐形成,不再由上层社会的人物直接被任命为官员,而是透过文化、才华和功绩等方面来选拔官员。

3. 预备役制阶段:唐朝开始实行预备役制度,即将选拔出的人员先派到地方或官署担任副职,积累一定的经验与资历。

后来,还出现了以冗员为主、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预备役选官制度,延续了近300年。

4. 举荐制阶段: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由南方士人推荐人才担任官职的举荐制成为主要选拔方式。

在宋代,举荐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成为宋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5. 科举制阶段:元朝时期,科举制成为中国选官的唯一方式。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历朝历代选官制度中最为完备、最为重要的一种。

科举制度主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考察文化、才华,也注重品德、忠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得到官职。

总之,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从任命制到考试制,再到预备役制、举荐制和科举制,始终反映着时代对选官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