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章 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使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方法: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知道,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四章技能的形成与培养一、不定项选择题1、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A、观念性B、客观性C、外显性D、简缩性E、展开性2、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的有()。
A、记忆B、准确地示范与讲解C、必要而适当的练习D、充分而有效的反馈E、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的阶段是( )。
A、活动的定向阶段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活动E、内部言语活动阶段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阶段( )。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物质活动E、内部言语阶段5、吹拉弹唱属于().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6、下面对操作熟练的动作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动作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B、动作间高度协调、连贯C、各个动作间的干扰消失D、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是视觉的专门控制E、疲劳感、紧张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7、根据动作对环境依赖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有()。
A、打排球B、自由体操C、汽车驾驶D、游泳E、跳水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型与开放性操作技能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9、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A、集中与分散练习B、整体与部分练习C、模拟与实际练习D、过分与适度练习10、下面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是()。
A、跳水B、弹琴C、驾驶汽车D、游泳E、自由体操11、下面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的是().A、打字B、骑自行车C、跑步D、滑冰E、开汽车1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13、下面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4章学习动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构成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行为动力。
内在动机是需要,外在动机是诱因。
2.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
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教育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键作用。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主观感受。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个体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巧妙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评定、奖惩、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5.考试过后,面对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小学生议论纷纷。
A:“这次考试题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考题倒是不难,但我的运气太差,我复习好的部分没有考。
”C:“根本用不着复习,我只要稍稍用心就会考得很好。
”D:“教室里太乱,复习不下去。
”E:“我有些考试焦虑,一到考场就紧张。
”F:“我是天生的‘榆木脑袋’,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学生A、B、C、D、E、F的归因特点,并说明他们的归因方式对未来学习产生的影响。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小学生学习策略
素
高年级小学生可以自觉地使用复述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调整。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某些精细加工策略
进行学习活动。
一、影响小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因素
2.知识基础
(
一
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小学生对知识的
)
内
掌握为基础的,即小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其对学
在
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就越容易。
因
素
一、影响小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因素
习策略。不会灵活运用学习策略,无法正确选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活动。
一、影响小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因素
(2)动机归因。对学习结果的期 望不同,其动机归因就不同,所选 择的学习策略也不同。
(
一
)
内
在
因 素
(1)小学生掌握和运 用策略的意识性。
(3)动机水平的强弱。 动机较强的使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学 习策略解决问题;动机弱的不会主 动使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能够辅助学习者管理可用环境和可用资源的策略。可以帮助小学生适
应环境,并根据自身需要调节环境。
( 三
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支持管理策略等。
)
资 源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策略。
管
理
策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是指学生利用身边的环境和现有条件,设计有利于学习活动
略
开展的学习空间的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小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策略,主要包括激发内在动机、 树立学习信心、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和自我奖励等。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
三
)
资
山香2016年教育心理第四五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2016年教育⼼理第四五章知识技能的学习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节知识、知识学习概述⼀、知识的概述(⼀)知识的含义:知识属于⼈们的认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其实质是⼈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能动反映。
(⼆)知识的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平(1)具体知识:具有感性特征、具体有形的知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
(2)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1提取线索,因⽽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主要⽤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静态特征)。
(2)程序性(操作性)知识:是个⼈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是⼀种关于如何去做、可进⾏操作和实践的知识(动态特征)。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般⽅法和技巧;是与程序性知识相似⼜存在区别的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存储→个体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形式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络/语义⽹络。
⼀个命题就相当于⼀个观念。
命题,是能够评价是⾮对错的最⼩的、有意义的单元。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式系统。
由⼀系列的“条件—⾏动”规则构成,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①具有⾃动激活的特点,⼀旦存在、满⾜了特定的条件,相应的⾏动就会发⽣⽽不需要太明确的意识。
②⼀个产⽣式的结果,可以作为另⼀个产⽣式的条件,从⽽引发其他的⾏动。
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关于某个主题的⼀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主题相关的⼀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图式中包括⼀些“空位”/⼀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维度上所属的类别。
4、认知结构:就是学⽣头脑⾥的知识结构(①⼴义:某⼀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②狭义:学习者在某⼀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有⼀定的层次性。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命题网络 2.命题网络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的成分,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的成分,通过这 些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并组 成命题网络。 成命题网络。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这两个命题中有共同成分“北京” 这两个命题中有共同成分“北京”,通过 它就可以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 它就可以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最简单的命题网络 :“2008年奥运会在 年奥运会在 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 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几个学生断言当把一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还会有一个力持续作用于它一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空气中还可能会有什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走进课堂走进课堂-帮助概念学习
呈现否定例证—特别是那些“擦边球” 呈现否定例证—特别是那些“擦边球”—以说明 哪些例子不属于这个概念。 哪些例子不属于这个概念。
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 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他举了青蛙 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变式:概念正例的变化 变式 概念正例的变化
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 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 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 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迁移-PPT课件
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 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怎样才能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呢?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其标 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 1、结构化 •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 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 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 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 合理的心理结构。
7
二、共同要素说
• (一)代表人物: 桑代克、吴伟士 • (二) 主要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
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 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8
三、经验类化理论
• (一)代表人物: 贾德 • (二)主要观点 •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
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认知结构是迁移的中介变量。 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
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13
•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 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
供利用 • 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
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事业,关乎着无数个体的成长与未来。
而在这其中,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无疑是教育工作者手中的一把重要钥匙。
教育心理学,并非只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它是一门深入研究学习者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对于教师而言,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认知发展等方面,能够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习动机。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
内在动机,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往往能够驱动学生持续投入学习。
而外在动机,如奖励、表扬、避免惩罚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
教师需要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动机来源,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激发。
对于那些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依赖外在动机的学生,则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在兴趣。
认知发展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而对于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考和逻辑推理。
再来说说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比如,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
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这些策略,还要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他们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情感因素在学习中同样不容忽视。
学生的情绪状态、自信心、学习焦虑等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轻学习焦虑,从而促进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学习。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还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中,会随着时间逐渐显小学儿童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展现出较强的社交意识。
2
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3
归属感
小学儿童开始培养自己的群体归属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关系。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同伴关系 会对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产 生影响。
同伴因素
与同伴的交往和群体环境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方 法
1 积极鼓励
肯定小学儿童的个性 特点,鼓励他们积极 参与社交活动。
2 提供支持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 导,帮助小学儿童克 服困难,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结论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 教育措施和有效的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 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自尊与人际关系
个性发展对小学儿童的自尊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互相作用。
集体与个体
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相互交织。
独立性与协作性
个性特点和社会技能在小学生活中相互关联,共同促进成长。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合作意识
开展团体活动,培养 小学儿童的合作意识 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
个人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
人际关系
2
小学儿童全面发展,提高自我认 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
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言语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态度
三、陈述性知识
▪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 ➢2.命题网络 ➢3.表象 ➢4.图示
1.命题
▪ 定义: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 脑的一个观念。
▪ 说明新的信息是如何与学生现在相信的东西相互 矛盾的。
➢ 有几个学生老调重谈,认为新移民是“懒惰的”。于 是他们的老师邀请了几个新移民到班上跟同学们讲述 他们在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体验。
走进课堂-错误概念纠正举例
▪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几个学生断言当把一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还会有一个力持续作用于它一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空气中还可能会有什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
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
▪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二、知识的分类
(一)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 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概述ppt课件
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
• 四、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的出现 ➢ 人本主义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 ✓ 主张研究整体的人 ✓ 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 ✓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
纽曼(Newman)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 真实性智力活动(authentic intellectual work)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常规地运 用事实和程序,对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陈述的细节 进行探究。
➢ 学习科学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 一、学习的界定 • 二、学习的作用 • 三、学习的分类 •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生新的结构 ⑥ 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 2、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 3、情感领域的学习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 三、学习的分类 ➢ 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奥苏伯尔(D·P·AuSubel,1994 )提出 认知领域(有意义言语材料)的学习,两个维度 ✓ 1、学习形式: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 2、学习性质(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 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
• 三、学习的分类 ➢ 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有意义学习 弄清概念之 听导师精心 间的关系 设计的指导
科学研究
听演讲或 看材料
例行的研究
学校实验室实验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编辑ppt
• 序位效应 • 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境下,各项目
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到学习 后的记忆。如看完一张榜单,榜首易记, 榜尾也易记,中间人的姓名就不容易记忆, 这就是序位效应。
编辑ppt
• 闪光灯效应 • 指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 多年前,曾有心理学家做出调查,在美国第十
• 核对结果时发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同义词, 原因是它们的意码相似所以容易发生混淆。
编辑ppt
• 意义识记 •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 一只鹅和两条蛇在公交车上谈生意是哪个英文
单词? • business •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
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 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这样的识记效果更 好。
编辑ppt
• 感官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 人物或事件满足什么条件才更容易引起人
们的注意(无意注意)呢? • (1)熟悉度 • (2)新奇性 • (3)重要性
编辑ppt
• 熟悉度 • 早晨一打开报纸,就发现一朋友的名字,
便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 Situnivery不认识?当然不会引起注意。 • 再来看university,哦,原来如此!
编辑ppt
例:“识别三角形” 如果: 已知一个图形是平面的,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三条边是封闭的, 那么: 此图形为“三角形”, 并说出“三角形”。
编辑ppt
2.产生式系统 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 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而许多任务需要完成 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 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 生式系统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小学教育心理学4学习理论课件
和构建知识。
对学习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
解释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通过引用维果茨的研究,说明学生如何
通过探索、合作和建构来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介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可观察行为和外
部激励。
2
解释条件反射和操明这
两个行为主义概念。
认知学习理论
1
介绍认知学习理论
2
解释认知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处理信息
引用皮亚杰的实验,说明认知心理过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4学习理
论课件
欢迎来到小学教育心理学4学习理论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学习理论,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学习理论,再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理论
1
定义学习理论和其重要性
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对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介绍不同的学习理论
不同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
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 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掌握及教学第一节知识及其掌握的含义和类型一、知识的含义和类型定义: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和组织,是对事物属性和联系的主观反映。
正是由于知识的抽象和复杂和多样性,知识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类型:1.从知识的性质划分:主观知识,指人脑中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客观知识:指约定俗成的知识,其正确性得到了公认。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借助于客观知识来发展自己的主观知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就是将人类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2.从知识的获得方式:直接知识:指个体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知识:更多是从书本、别人那里所获得的知识。
3.依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来划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个体往往是通过感知和表象形成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个体通过思维和想象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4.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指有关某个主体的事实、概念和规则和原理,且他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将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应用与具体问题情境下产生的,即有关概念的应用的知识。
5.知识的状态和表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6.从知识的形态: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二、知识掌握的含义及其类型定义: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占有。
知识掌握是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发生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依据信息的传递规律,将知识转化为一定的形式使之可以成为传输的对象,并借助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其任务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知识掌握的结果是在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一)知识掌握的类型1.根据知识的存在方式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的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主要过程(如理解、巩固、应用与迁移等环节),掌握促进小学生知识学习的常用措施,理解有关知识学习的主要教育心理学原理。
本章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迁移本章难点:两类知识的习得过程第一节知识的理解一、理解及其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一) 什么是理解1.含义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例如,明确一个词的意义,弄清一个科学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学公式的由来,了解一篇文章的词句、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等。
2.理解的种类根据学习中所要认识的联系和关系的不同,可以把理解分为下列几种:①对言语的理解。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理解言语。
言语的理解是指听懂别人的口头言语和看懂别人的书面文字记述,也就是懂得言语所表达的意思,甚至是言外之意。
学生学习知识要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和阅读教材,所以言语的理解对学习各种知识都有关。
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这种理解主要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去揭露事物的性质及对各方面的影响作用。
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类属的理解是认识事物的类属关系,就是把事物归入某一类,归人相应的概念之中。
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指弄清—种现象为何发生,以及怎样发展和变化,弄清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相互依存或类比的关系等。
这在认识某一原理的依据或证明某—定理的合理性时必须要用到。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弄清事物内部成分、结合、各部分性质、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以上各种理解有区别也有联系系的。
在学习中是相互交错密切联系的。
3.理解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般经历有四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①字面理解。
这种水平只能对字、词、句或者某个观点、某个原理做表面理解,一般只能作简单复述。
②解释的理解。
比字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一般能够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批判性理解。
能对学习材料进行评价,提出有关性质、意义和真实性方面的个人判断。
④创造性理解。
能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发表独立见解,探索新的解答方案。
这是高水平的理解。
由此可见,学生理解的发展是多阶段、多层次的。
应研究学生理解的发展水平,针对具体的阶段和特点,提出应该和可能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其不断发展。
(二)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理解所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的深入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在其原有知识和教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离开理解的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往往是学得“些空洞无意义的词句,以后的应用也会受到局限。
因而,理解也是巩固、应用知识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有重大作用二、怎样提高小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大多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与原理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知识体系。
学生理解教材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体系。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指加强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概念与原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组成知识体系的基础。
概念有日常和科学概念两类。
日常概念的外延(指概念的适应范围)和内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十分确定。
科学概念则严格精密,它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丝毫假借和混淆。
掌握科学概念是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
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实现的。
因此,知识的丰富性、正确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理解的水平。
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理解效果:(一)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材料。
理解是—种思维活动,必须依赖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不足,虽经思维,学生也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联系、关系。
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
实物直观,通过模拟实物的形象提供感性材料的模象直观,通过生动的言语描述,唤起表象的言语直观,是可供教师根据需要和可能选用的直观教学形式。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从对事物的感性概括深入到理性概括。
感性概括是—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它只能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
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常见主语在句首。
就认为主语必是在句子开头的那个词;有的学生通过对锐角、钝角、直角等图形的观察,得出“角是由两条线的交叉而组成”的结论。
这类认识虽有一定的概括性,也涉及到同类事物的某些特征,但却未反映它们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感性概括。
这在低年级学生中常见。
理性的概括是高级的概括形式,这种概括是在感性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实观的。
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主语”是“说话的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入,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
(三)利用变式和比较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由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知识经验狭窄,他们常把重复感知的事物特点当成本质特点。
如把“果实”说成是“可吃的东西”;把“没有余数”当成除法的本质特点等,因而产生概念的片面性和不准确。
所以,如果多次运用同概念时,就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固定在这种偶然的非本质属性上,而忽视了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特别是有些非本质属性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容易成为强烈的刺激,而削弱本质特征的地位。
为避免和纠正这种现象,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选取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多种事物,以尽可能突出那些隐蔽的但能够反映本质的特征,变换非本质要素,以防止学生不适当地扩大或者缩小概念的外延或内涵。
例如既用固体也用气体和液体等材料说明热涨冷缩现象时,就可防止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片面理解。
有了变式的材料和事例,还要让学生比较它们。
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事例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和本质的特点;通过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区别各种变式事例中不同类事物间的本质差异。
在学生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相似概念和原理之间的混淆现象。
教师常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这个难点。
为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教师把这个对象同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叙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问与它差别很大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间点。
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确这一对象的本质特征。
例如,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不仅联系紧密,而且容易混淆,如“等分”和“包含”是几倍和增加了几倍,都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顺序比较法和对照比较法。
所谓顺序比较法就是把要学习的教材和过去学过的内容加以比较;所谓对照比较法就是同时交错地把两种要学习的教材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常比顺序比较法的效果要好。
但是,在学生对两个相似的字词、概念、法则等都不熟悉情况下立即进行比较,有时反而产生混淆。
如在教生字时,过早地进行正误对比,就可能出现混淆现象,所以最好是先熟悉和巩固其中的—个,然后将它们进行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从方法方面帮助理解。
应用变式的材料,通过比较的方法,就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理解。
(四)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根据概括的结果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后,就必须通过语言明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也就是要通过下定义的方法精确表达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也就是要通过定义表达的精确涵义,以简明、确切的语言把原理的内容清楚地表述并确定下来。
这是理解教材的重要步骤。
否则,容易对教材理解得不完整、不精确。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概念下定义和简明确切地表述原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和原理。
因为这能起着组织、整理知识的作用。
但必须在学生具有充分的直观材料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下进行,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如果过早进行,将使学生死记硬背尚未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过迟进行,就不能收到及时组织、整理知识的效果。
另外,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所以定义和表达的原理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五)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概念与原理,也就是学生对概念与原理的具体化过程。
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程度,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学生应用概念与原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说明、举例、书面作业,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虽然,应用概念与原理的形式不同,但都离不开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花生是果实”,“萝卜不是果实”等。
教材中的法则、定理、结论等都是应用一定的科学概念所组成的判断。
推理是根据几个判断推出的新判断的过程。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两两平行的”,“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是不平行的”都是判断,从这两个判断(前提)的联系中,得出“这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这就是推理。
通过推理认识事物,掌握教材,就是间接理解。
判断、推理都是应用概念和原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应用概念与原理进行判断、推理、能够间接地认识事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语文课使学生应用概念进行组词、造句、改错、词义辨析等;物理课在讲完电路和电路联接法后,可向学生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在楼梯中间安一电灯应该怎样装?为什么?这些都是使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与原理,从而加深对有关材料的理解。
(六)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知识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当个别概念、原理和其它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并纳入——定的系统之中,也就形成了知识体系。
按巴甫洛夫的观点,知识的系统就是在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联系,并把新的联系纳入到已有的暂时联系系统之中,形成巩固的暂时联系系统。
将某一概念、原理纳入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巩固,应用起来才会灵活,也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学习中的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知识系统化的结果。
相反,如果已有的概念和原理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步理解,另一方面将影响到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以简单的算术知识为例,如果所学的加、减、乘、除之间的互逆关系,同数连加与乘的关系,同数连减与除的关系都不易理解,那么对加、减、乘、除的知识本身的理解也就有局限性。
要使知识系统化,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概念的体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相邻的概念(根、茎、叶),有相反的概念(如黑和白,地主和农民),有并列的概念(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从属的概念(生物、动物、鸟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