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的学习本文由ajing79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内容简介]内容简介]知识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章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有关研究的新成果,主要论述知识学习的概念、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问题。

本章重点:知识学习的概念及其种类、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知识学习的方式、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知识的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促进迁移的教学原则等。

本章难点:知识学习的分类、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早期的迁移理论及近代的迁移研究等。

一、知识的概念二、知识学习的概念三、知识学习的过程四、知识学习的意义第一节概述一、知识的概念(一)知识及其分类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贮存的信息,按我们的习惯说法就是获得了知识。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贮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比如“狗叫‘犬’,在英文中叫‘dog’”、“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只角”等等。

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与加涅分类中的“言语信息”相一致。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比如,学生利用三角形的概念去识别几何图形中的三角形;学生按照异分母分数相加法则求出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师聘请《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要紧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关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要紧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妨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要紧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故意传递的要紧信息部分,普通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操纵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咨询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 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举行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1) 初创阶段(20 世纪20 年代往常)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进展阶段(20 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阶段(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 完善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往后)布鲁纳在1994 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如今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一、单项选择题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 .学习需要B .学习期待C .学习动机D .学习态度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

A.认识动机B.成就动机C.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布鲁纳D.维纳二、填空题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____。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和____。

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____、____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和____。

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和____。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和____。

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____、成败归因论、____。

8.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____、审美和____的需要。

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____和____。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____、____和自我强化。

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____。

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____和____。

l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____。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掸题1.C 2.A 3.B 4.D 5.B 6.A 7.B 8.D 9.A 二、填空题1.动机2.学习需要学习期待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4.高尚的动机低级的动机5.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6.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7.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认知创造9.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10.直强化替代性强化11.成败经验12.直接发生途径间接发生途径13.问题情境。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理论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理论

第四章学习理论一、简答题1.简述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答:按照学习的层次,加涅将学习分为八类,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按照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5类,分别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5.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答: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a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目标设置
d成败归因
e奖励
f学习监控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影响:
a、影响活动的选择
b、影响努力的程度
c、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d、影响任务的完成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1、掌握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
2、知道习得性无力感的避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重点:
1、习得性无力感
2、自我效能感
难点:
知道习得性无力感的避免




讲授
使



多媒体
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接上节课内容)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
1、习得性无力感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历程:
a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
b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
c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d产生无力感
白鼠实验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2、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d、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
适当的自我归因
e、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f、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命题网络 2.命题网络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的成分,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的成分,通过这 些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并组 成命题网络。 成命题网络。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这两个命题中有共同成分“北京” 这两个命题中有共同成分“北京”,通过 它就可以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 它就可以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最简单的命题网络 :“2008年奥运会在 年奥运会在 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 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提出一些挑战学生误解的问题。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 一个物理老师刚刚开始讲惯性。几个学生断言当把一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 个棒球扔到空中以后,还会有一个力持续作用于它一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直把它往上推,直到这个棒球开始往下掉。老师就问: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 “当棒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以后,空气中还可能会有什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么力把它往上推呢?”
走进课堂走进课堂-帮助概念学习
呈现否定例证—特别是那些“擦边球” 呈现否定例证—特别是那些“擦边球”—以说明 哪些例子不属于这个概念。 哪些例子不属于这个概念。
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 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他举了青蛙 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变式:概念正例的变化 变式 概念正例的变化
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 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 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 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或敏感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迁移-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迁移-PPT课件
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 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 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 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他认为:“领会基本的原 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奥苏 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 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
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 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怎样才能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呢?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其标 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 1、结构化 •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 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 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 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 合理的心理结构。
7
二、共同要素说
• (一)代表人物: 桑代克、吴伟士 • (二) 主要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
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 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 “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 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8
三、经验类化理论
• (一)代表人物: 贾德 • (二)主要观点 • 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
上产生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认知结构是迁移的中介变量。 认知结构是通过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
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13
• 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 ①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
供利用 • ②可辨别性:学习任务与原有观念的可以辨别的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在探讨学习的规律过程中,由于其哲学基 础、学科背景的不同,研究手段不同,自然地形成了对学习 的各种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构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 彼此存在着争论和歧见。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是因环境而导致的行为的改变;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是对外部刺激的意义的理解和 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过程的一些情感因素、 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社 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变化等等。
不会表现出来的。外在强化或者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 而不是学习。 (三)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enactive learning)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 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是通过观察人而进 行的学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由机体自发
的。例如,小孩子最初在幼儿园上课时会吹口哨、站起来以 及扔玩具等。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 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 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消退(extinction)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 行为。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保持。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先前刺激(antecedent stimuli)指行为之前的事件。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 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所习得的 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 儿童开箱取糖的实验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 基本观点 • 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 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 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 • 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 完全学不会。
• 刺激情境:是由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 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 刺激要素做出反应。 • 他的“刺激”特指刺激要素。
• 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增加同类反应 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销 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 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 • 积极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 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销惩罚)
–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 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 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 概率便增加。 –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 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 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 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将 会增加。 – 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学习的联结理论
• 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 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 强化在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 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 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 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 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 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 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 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 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 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1学习目标1.用实例解释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2.举例说明本章介绍的几种陈述性知识表征理论的优缺点;3.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四种认知过程在课堂学习与教学中的体现;4.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律,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提出建议或分析评价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案例。

4.2复习笔记一、知识的性质(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1.知识的定义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2.知识的类型(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①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a.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b.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c.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②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a.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b.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程序性形式;c.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的执行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2)哲学的显性知识(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不能意识到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3)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广义的知识”是涵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概念。

(二)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1.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1)定义“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是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_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_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理学习的含义与促进条件。
本章目标:
1.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学习 的一般过程、概念学习与原理学习的含义。
2.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3.能够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内外条件促进其学
习。
4.能够根据概念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促进其学 习。
本章重难点:
(四)促进概念学习的条件
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 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
1.提供概念范例 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 3.消除错误概念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提供概念范例 范例指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
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效教学的关 键是提供一组范例,这组范例既可以有概念原型,以 便告诉学生这个概念是什么,也可以有反例,让学生 了解这个概念不是什么。
学习过程:
1.注意:引起学习的有意注意。 2.期待: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起将会学到些 什么的期待。 3.回忆已知的有关信息:激活与学习目标密切关联的 先行知识。 4.对新信息的选择性知觉:呈现新的知识。 5.编码:促进精加工和组织,使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 知识结构中去。 6.检索与反馈:及时使学习者将学习到的知识表现为 外部行为。 7.强化: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提供反馈信息。 8.反应与保持:在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的学习完成后 为了解保持情况进行测验与评价。 9.保持与迁移:提供多种练习以促进将学习结果应用 到各种场合。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安德森(1988)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及其命
题网络来表征。 1.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信息基本单
位,与观念是同义的。每个命题都由两个成分构成, 一个成分是论题,一个成分是关系,论题可以是命 题中的主体、客体(对象)、目标、工具、接受者 等。关系是用来限制论题的。一个命题中只有一个 关系,但可以有几个论题。如:“鸟有翅膀”是一 个命题,鸟和翅膀是两个论题,有是两个论题的关 系。 命题不同于单词和句子,命题表现的是观念本身, 人脑中储存的正是命题。一个句子可以是一个命题 也可以是多个命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

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由于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把从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找出的一些规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2部认知领域的学习第4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2部认知领域的学习第4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工心理学的创始人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Newell)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

计算机之所以具有智能,能完成各种运算和解决问题,乃是由于它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if/then,亦译“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

也就是说,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

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简作C—A规则)。

C—A规则与行为主义的S—R公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原则上的区别。

相似之处是每当S出现或条件满足时,便产生反应或活动;不同的是,C—A中的C不是外部刺激,而是信息,即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A也不仅是外显的反应,还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或运算。

正如命题网络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一样,不同作者用于表示产生式的符号也不完全统一。

这里以E.D.加涅(E.D.Gagné)的描述方法为例说明最简单的产生式(简作P)的表示法。

(见表4·1)产生式中的“如果”部分规定行为必须满足的条件,在第一个产生式中有两个条件,在第二个产生式中有三个条件;“则”部分规定应进行的活动,第一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表扬”儿童,第二个产生式中的活动是“识别”与“说”三角形。

表4·1实施强化和鉴别三角形的产生式P1实施强化的产生式:如果目标是要增加儿童的注意行为,且儿童注意时间比以前稍微延长,则对儿童进行表扬。

P2鉴别三角形的产生式:如果已知一个图形是两维的,且该图形有三条边,且三条边是封闭的,则识别此图形为“三角形”,并说“三角形”。

(二)产生式系统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

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

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的技能的心理机制。

如果说,若干命题通过其共同的观念而形成命题网络,那么产生式通过控制流而相互形成联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一.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阿金特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的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5.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的运用表扬4.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的开展学习竞争六.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七.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八.学习迁移:训练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九.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高路迁移和低路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6.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远迁移和近迁移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十.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顺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形式顺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2.概括化理论代表人物: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十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处3.学习的定势与态度4.学习策略的水平5.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6.认知结构特点十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与内容的编排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5.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6.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三.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十四.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为学习,并列组合学习十五.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1.获得2.保持3.提取十六.技能的分类1.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定向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十七.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关键)4.检验假设十八.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十九.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和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情绪与动机5.已有的知识经验二十.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2.提供多种训练机会3.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二十一.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二十二.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的准备状态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二十三.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二十四.品德的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知(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二十五.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价值辨析4.利用群体约定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6.小组的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二十六.品德发展的阶段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型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及迁移
• 1.序位效应 • 2.闪光灯效应 • 3.莱斯托夫效应
编辑ppt
• 序位效应 • 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境下,各项目
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到学习 后的记忆。如看完一张榜单,榜首易记, 榜尾也易记,中间人的姓名就不容易记忆, 这就是序位效应。
编辑ppt
• 闪光灯效应 • 指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 多年前,曾有心理学家做出调查,在美国第十
• 核对结果时发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同义词, 原因是它们的意码相似所以容易发生混淆。
编辑ppt
• 意义识记 •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 一只鹅和两条蛇在公交车上谈生意是哪个英文
单词? • business •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
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 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这样的识记效果更 好。
编辑ppt
• 感官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 人物或事件满足什么条件才更容易引起人
们的注意(无意注意)呢? • (1)熟悉度 • (2)新奇性 • (3)重要性
编辑ppt
• 熟悉度 • 早晨一打开报纸,就发现一朋友的名字,
便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 Situnivery不认识?当然不会引起注意。 • 再来看university,哦,原来如此!
编辑ppt
例:“识别三角形” 如果: 已知一个图形是平面的,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三条边是封闭的, 那么: 此图形为“三角形”, 并说出“三角形”。
编辑ppt
2.产生式系统 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 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而许多任务需要完成 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 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 生式系统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4.1 广义知识的分类 以上所说的广义知识、狭义知识、技能和策略等概念间的关系,可以用图 4.1 表示。 从图 4.1 可以看出,广义的知识概念已包含了技能,因此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 训练时不应该忽视有关概念、规则等的传授,也不应该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而 是应当首先使得学生掌握或理解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 即这些知识进入学习者原有的 命题网络;然后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多种问题情境中进行练习,以促使陈述性知识转化 为程序性知识(技能)。用知识来解释技能,无疑能引导我们走出目前学校教育中认知技能 和动作技能培养模式的误区。
一、知识的概念 二、知识学习的概念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四、知识学习的意义
第一节 概 述
一、 知识的概念
(一)知识及其分类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 贮存的信息, 按我们的习惯说法就是获得了知识。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我们把知识定义为: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贮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 贮存于 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 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 界是什么的问题。比如“狗叫‘犬’,在英文中叫‘dog’”、“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三
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 也称为狭义的知识。 本章所使用的知识学习概
念即是这种狭义的知识概念。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 它与人们所使用的技能概念(尤其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相吻合。
”等,
(二)知识学习的种类
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 (有意义学习) 划分为三种类型: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表征学习 表征学习 (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 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vocabulary learning),即学习单 词代表什么。 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 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例如“狗”这个符号,对初生儿童是完全无意义的,在儿童多次同 狗打交道的过程中,儿童的长辈或其他年长儿童多次指着狗(实物)说“狗”,儿童逐渐学 会用“狗”(语音)代表他们实际见到的狗。我们说“狗”这个声音符号对某个儿童来说获 得了意义, 也就是说, “狗”这个声音符号引起的认知内容和实际的狗所引起的认知内容是 大致相同的,同为狗的表象。(见图 4.3) 2.概念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概念学习,实 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 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无 关。如果“三角形”这个符号对某个学习者来说,已经具有这种一般意义,那么它就成了一 个概念, 成了代表概念的名词事物的不同 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 (concept formation)。也可以用定义 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这种获得概 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concept assimilation)。
图 4.3 口语词汇获得意义的阶段 3.命题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第三种类型是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 表达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这个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 “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特 殊对象的名称。 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 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 系,这类命题叫概括(generaliza-tion)性陈述,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圆的 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这里的“圆”、 “直径”和“半径”可以代表任何圆及其直径和 半径,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在命题学习中也包含了表征学习。如果学生对一个命 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当儿童有意义地学习命题时,所学习的句子与儿童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会建立起联 系。奥苏贝尔认为,新学的命题与学生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1)下位关系(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又译类属关系) 这是新教材与学生已有观念之间最普遍的一种关系, 即新学习的内容类属于学生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 下位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即新的学习内容 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摄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例如,儿童已知道“猫会爬树”,那么“邻居家的猫正在爬门前那棵树”这一新命题,就可 以类属于已有的命题。 另一种下位关系是相关类属 (correlative subsumption)。当新内容扩展、修饰或限 定学生已有的命题,并使其精确化时,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关类属,例如,儿童已知“平行四 边形”这一概念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命
角形有三条边和三只角”等等。 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 识,与加涅分类中的“言语信息”相一致。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 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比如,学生利用
三角形的概念去识别几何图形中的三角形; 学生按照异分母分数相加法则求出
(二)知识的表征
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线索能够陈述的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种 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 (repr-esentation)的。 1.命题。命题这个术语最初来自于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 宾词联系而成。系词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表明一定的关系。主词和宾词一般由 名词和代词表达,代表某种概念。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它一 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命题总是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它 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如“小王借了一本书。”“这是一本故事书。”“这本书 很有趣。 ”这里“小王”“这”“这本书”是主词, “借了”“是”“很有趣”是系词, “一 本书”、“一本故事书”是宾词。这些词通过一定的组合表达某种意义,并成为人们传递知 识信息,以及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储存的单位。因此,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说乃是命题的学 习。 2.命题网络。 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 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如“小王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很有趣的故事书。”“昨天,我 和几个同学一起看了一部很刺激的枪战片。 ”这里的复合句往往可以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句子 或命题。 这些简单的命题通过其共同的成分彼此相连形成较为复杂的命题网络, 用来表达较 为复杂的知识信息。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运用自由回忆法以及反应时法证实了人们在头脑中是以某种命题 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知识的, 并且这些命题是按层次结构进行储存的。 一般来说较为抽象、 概括的知识处于高层,而较为具体的内容处于底层。如考林斯和奎廉(A. M. Collins & M. R. Quillin, 1969)通过实验验证了知识是以命题网络分层次储存的观点。他们认为有关动 物、鸟、鱼方面的知识是以下图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组织和储存的。 从图 4.2 中可以看出, 人们头脑中有关动物的知识是分层次储存的, 最高层是有关动物 及其共同本质特征属性, 次一层是有关鱼和鸟的本质属性, 而最下层是一些具体的动物种类 的特征。考林斯和奎廉通过反应时测定发现人们对“金丝雀能鸣叫吗?”“金丝雀能飞 吗?”“金丝雀有皮吗?”三个概括水平不同的问题的反应时依次增长。同样,人们对“金 丝雀是金丝雀吗?”“金丝雀是鸟吗?”“金丝雀是动物吗?”三个问题的反应时也依次 增长。 这说明人们头脑中的知识信息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分层次进行储存的。 由于在这种储存 中“金丝雀是金丝雀”相对于“金丝雀是动物”来说, 所表达的关系较近, 所以反应时较短。 同样“金丝雀能呜叫”的反应时较“金丝雀有皮”要短。 这些结论很好地支持了人脑中的知 识信息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分层次进行组织、储存的假设。
图 4.2 命题网络
二、知识学习的概念
(一)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 理解新知 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智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心理学过去长期受行为主义 影响,本世纪上半叶,很多心理学家为了捍卫其客观立场,极力反对研究人脑的内部状态, 因此,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知识问题,在过去心理学的辞典和教科书中很难找到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定义长期囿于哲学的解释, 知识问题迄今处于认识论的研究水平, 被界定为客观事物 的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随着 60 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家们把知识的学习这种内在的过 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 并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 使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又深入了 一步。特别是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识看作是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存以及提取过程。如 加涅在其有关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 把学习看作是加工系统 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 这些研究为人们进一步解释知识学习的过程创造了 新的契机。 皮连生(1996)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从广义上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 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并认为它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 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知识。广义的知识从总体上 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 用于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等等。 这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