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202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
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
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
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
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大学生就业行业与岗位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与问题剖析•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与解决方案•校园招聘会活动组织与实施效果评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实践支持体系构建•职场新人角色转变与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普及•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01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0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基层、艰苦行业和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
03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除了传统的全职工作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
就业市场需求与特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01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新兴产业成为就业热点02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求职心态及期望积极乐观与焦虑并存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感到焦虑。
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部分大学生对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希望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鼓励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等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见习政策建立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
招聘服务政策举办各类招聘会、人才交流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基层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优惠政策。
国家层面就业政策地方政府及高校支持措施地方政府出台本地化的就业政策,与高校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一、弱势因素分析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有着结构性矛盾。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度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有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水平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水平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升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水准浅等,导致在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
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水准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学生就业观点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有就业观点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点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另外,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探索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竞争激烈,岗位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部分行业和地区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三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就业市场适应性不强。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却未能同步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有限的工作岗位面前,大学生们不得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作为经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大学生们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责任。
顺利就业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够稳定地获得收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从多个层面出发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
只有才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从供求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仅从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和供需结构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人数本身因逐年扩招增多以及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并根据此提出要适当扩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深化教育改革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不平衡;供需不匹配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自扩招政策开始后,1998 年的大学生人数由108 万迅速扩招到159 万人,此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09年末,毕业生人数则达到611 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到2010 年7 月,毕业生人数则已经达到了640 万人之多。
而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如此多的大学生在每年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就业岗位的配套并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每年度累积的就业大学生逐年呈递增之势。
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伴随的就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开始相对减少。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其首要表现就是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大量的裁员现象已成常态。
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近几年会面临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会很严峻。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仅从供需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析,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二是现有体制如户口制度等的制约;三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四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笔者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入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矛盾分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难,体现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之中。
在现今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业矛盾又体现出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矛盾,只有理清关系,分清主次,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宏观上1.高校扩招与市场需求总量上的矛盾经济学上通常运用“就业弹性”来表示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的相对变化率。
1990~2000年,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07,即GDP每增加1%,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1~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0.9%,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2%。
可以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就业弹性为0.088,即GDP每增加1%,所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88%。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弹性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但是,就业弹性还是很低,经济的较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如图1所示)。
2001至2008年累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59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2000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2085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4.7%,2008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7480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6.7%。
由此可以计算出,2001至2008年期间,八年净增就业人员4905万人,其中新增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约为1803万人,只占这一时期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70.5%。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扩招仍有很大余地。
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但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扩招就业结构性矛盾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近3倍。
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降到了2005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件。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几种因素和解决措施
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几种因素和解决措施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
如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领导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业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如何尽快解决就业问题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就业措施就业乃民生之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纷纷缩减或取消招聘计划,使得当前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去年年初预测2012年全年城镇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光高校毕业生就占到总人数的27.2%;2013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各级政府为此出台了多项政策努力促进就业保障就业,力争稳中求进,缓解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人口基数过大是其根本原因出现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专家预测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为期十年的劳动力高峰期,这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我国就业形势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劳动力市场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过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了明显"企业招不到员工,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有人无岗即出现劳动力过剩局面,也表现为有岗无人即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局面,企业找不到劳动力,劳动力又找不到工作,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存在明显矛盾,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劳动者技能与公司需求也存在着矛盾等等。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构造性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构造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构造、劳动力市场构造、高等人才培养构造等问题。
破解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构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1999年开场,我国高校开场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的跨越。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外表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开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与兴旺国家比拟,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假设要到达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
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开展的需求。
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构造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开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应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
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构造性问题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形势下,⾼校⼤学⽣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这⼀局⾯的因素是⽅⽅⾯⾯的,下⾯⼩编为⼤家带来⼤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希望⼤家喜欢!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篇1 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学⽣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学⽣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名⼤学⽣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1.⼀些长线专业就业⽐较难。
我国的⾼校⽬前的⼀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程、汽车⼯程、⾦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数量较⼤,⽽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于求的状况,毕业⽣就业⽐较困难。
2.⼀般普通院校的毕业⽣就业⽐较难。
⽬前,在我国出现了⼀种⽤⼈的怪圈,各个⽤⼈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学的毕业⽣⾝上,造成⼀些⾮重点院校毕业⽣就业难。
3.⾼学历毕业⽣⽐专科和职业⾼中的毕业⽣就业难。
⽬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企业迫切需要⼀些动⼿能⼒⽐较强的毕业⽣,所以就造成了博⼠⽣和硕⼠⽣就业⽐本科⽣难、本科⽣⽐专科⽣难的现象,⽽我国的⾼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就业⽐较困难的局⾯。
4.⾼校毕业⽣就业体制造成毕业⽣就业难。
⽬前我国的⾼校毕业⽣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学⽣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是靠“关系”⼏乎是⼈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就业就⽐较困难了。
5.⼥⼤学⽣⽐男⼤学⽣就业⽐较难。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五种表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解决好我国超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现阶段结构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比如,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等。
总体来看,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隐性失业显性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媒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使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就业质量下降。
三是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升级,或者低端产业转移外迁其他地区导致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
四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5,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6%;同时,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现象非常突出。
五是就业岗位转移流失较多。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下降,一些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就业岗位转移流失,企业职工面临再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008年6月第26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T aiyuan U n iversity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n.2008 V o l.26 N o.2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Ξ刘 艳,李树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供过于求的问题,还有结构性问题及岗位的供给相对不足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首先必须解决劳动力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业;供给改进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837(2008)022******* 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指出,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0%没有找到工作,即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专家进一步指出今后就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白领群体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1]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指出中国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的事,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劳动力供给改进、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和趋势,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树立服务社会的精神等方面,通过加强劳动力“供给改进”以提高就业能力,从而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和就业重组的要求。
一、突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失业问题处于非常严峻和紧迫的关口。
工作心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最新)
工作心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建议(最新)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机会,毕业生人数虽然持续处于高位,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措施,保障了毕业生就业平稳有序。
但同时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慢就业群体需要密切关注,部分地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面临的挑战一是毕业生就业在供求匹配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匹配度不高。
其次,不同人才供需紧张程度差异较大,有些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些专业毕业生则存在一定就业难的情况,供求矛盾呈现差异化。
最后,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等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人才难以满足。
二是需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在就业质量方面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毕业生从事稳定、全职的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体现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另外,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表现为流动性高、离职率高。
三是应重视慢就业的毕业生群体。
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不就业也无其他计划的慢就业毕业生占比有明显增长。
这与国际上“NEET”族(不升学、不就业、不就业或参加就业辅导)比例上升有相近之处。
这既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也折射出部分毕业生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
社会上长期存在这一类群体,会较大地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是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从几家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数量规模上的差异,与各区域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高度相关。
大学生就业中的矛盾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矛盾分析摘要: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涉及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四个主体。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招生的政府行为与就业的个体行为之间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性与实践经验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毕业生自认价值的提高与社会认可度相对降低之间的矛盾,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与对应职业岗位被占有之间的矛盾等。
只有在这些深层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寻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正确措施和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矛盾;问题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本身,日益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涉及四个主体,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
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这四个主体内部寻找深层的原因,即存在的深层矛盾。
只有从根源或源头上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从深层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寻求出正确的措施和出路。
一、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社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而高等教育仍然还在执行着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招生上,仍然严格执行着政府的计划。
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制订应当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科学的调查与预测结果。
合理的招生计划是不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就高等教育招生和大学生就业两个环节而言,招生实行的是计划体制,而在大学生就业中,国家执行的政策是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就业方式。
所谓市场配置,实质上是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调节,以市场需求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计划与市场相脱节,完全靠市场来调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市场,而在计划。
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
如果高校继续执行政府的招生计划,政府应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如果政府将招生的自主权放到学校,高校应一切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面对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确实有很多苦难。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选择创业有时候也是明智的。
也许有人说,自己创业难啊,一没钱,二没势,又不认识什么人,做生意没人带。
那么现在机会来了。
我们要感谢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大学生就业难有了网络,你只需要少量的投资,那么你的创业之路就可以开始了。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4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有限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存在着矛盾。
本文将通过揭示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现象1. 就业率下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由于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就业市场供给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 结构性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
不少毕业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对口,难以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则对人才需求增加,但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矛盾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问题当前,仍有许多高校将学生培养为理论型人才,忽视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难以胜任市场需求中以实践经验为主的工作岗位。
2.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就业行业岗位减少,而一些新兴的行业和岗位则在迅速崛起。
由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更倾向于进入传统行业,导致于市场供给和大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需求与社会供给矛盾的措施1. 教育改革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和实践项目,增加实践经验。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合作研究和实践项目,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 职业规划与指导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引导。
通过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就业建议。
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积极合作,了解其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1999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一倍。
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
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
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教育培养的风向标。
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
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则备受冷落。
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调查显示,高达%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
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
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然造成高等教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
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