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7)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
x
2x
2x 2x
要求:1、思路清晰2、必要板书3、知识点总结
一 过关斩将 及时反馈
风 险 题
1
2
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3㎝,2㎝, 则周长为( )
如图,在△ABC中,AB=AD=DC, ∠BAD=20°.求∠B和∠C的度数.
A
B
D
C
一 畅所欲言
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 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 称轴。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底角
底边
C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一 想一想 A
1、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
3、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
腰三角形的哪些结论呢?说一说你的猜想?
B
C
小组讨论,组长确定发言人。
一 大胆猜想
等腰三角形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 互重合。
∴∠ADB=∠ADC=90° 在Rt△ABD和Rt△ACD中 AB=AC(已知)
B
C
D
AD=AD(公共边) ∴ Rt△ABD≌Rt△ACD(HL)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作顶角的角平分线 作底边的中线 作底边的高
等腰三角形性质1
A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
A
求证:∠B=C
证明: 作△ABC 的中线AD 则有 BD=CD
在△ABD和△ACD中
AB=AC BD=CD AD=AD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1微课程设计方案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1微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微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流程。
2.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并制作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微课程。
3. 学生能掌握微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使之具有逻辑性和易懂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独立检索、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2.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微课程制作,包括PPT、视频剪辑等基本技能。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结合实际教学,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内容难度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课程评价将结合学生的微课程设计成果、课堂表现及团队合作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如下安排:1. 微课程设计原理与流程:介绍微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制作流程,让学生了解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 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分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教授如何进行逻辑性、系统性地组织和呈现,以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制作技能:结合课本内容,教授学生如何运用PPT、视频剪辑等软件进行微课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教学资源检索与整合:指导学生如何检索、筛选和整合网络资源,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
5. 小组合作与沟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4.1单项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会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单项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从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负系数的确定以及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次数教学方法:采用举例子、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师生互动,讨论交流,讲练结合设计本节课。
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师生互动,讨论交流,讲练结合设计本节课。
一问题导入(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10 元,按8折优惠出售,则现价是——元,如果单价每千克p元,按8折出售,则现价是——元。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3个这样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的面积是——(3)某种商品每袋4.8元,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是m 袋,则这个月内销售这种商品的收入是——元;(4)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 千米/时,它t 小时行驶的路程为——千米;(5)圆柱体的底面半径、高分别是r、h,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为——;(6)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那么它的体积是—— cm3二新知探究通过练习,得到以下代数式10 0.8p 3a2 4.8m vt πr2h a2h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引出单项式的概念单项式:表示数或字母乘积的式子。
着重指出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三新知应用1.下列式子哪些是单项式?(1)-2.5 (2)π (3)x/3 (4) 2/x(5)2/3(a+1) (6)2019 (7)x-1 (8)-3xy2 (9)(a+2)/3(10)2/7xy (11)3ab/4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单项式的特点,引出单项式的系数和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注意不是所有字母的个数的和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3.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四新知归纳我们今天学习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30.4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几何图形的最大面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通用—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97)
教学设计《让家更美好》【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现代家庭的变化”“和谐家庭建设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在对家庭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索。
学生已知“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等概念与理由作为认知起点,以及生活在家庭的已有认知、经验作为基点,学习起来是饶有兴趣的。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达成爱家庭,爱父母的真情实感,为家庭和睦幸福作出力所能及的行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学会沟通技巧,发挥作为家庭成员小小“黏合剂”的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结构、规模、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知晓新的沟通方式,以及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是何如的等知识。
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为和谐家庭出力。
【重点难点】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这是本课的终极目标。
难点:如何充当家庭小小“黏合剂”。
(协调能力)【教学过程】一、温习旧课“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中国特色)。
“爱在家人间”--亲情体味;碰撞“爱”花;沟通、传递爱。
二、情景导入(问题生成)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在温馨的“课堂家庭”中,激发起对本框的求知欲。
三、自学预习(能力培养)1.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现代家庭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我们作为学生应做些什么?四、合作探究(新知获取)(一)现代家庭面面观探究一:教材P83“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图示,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还有通信改变生活、更注重心理健康、尊敬爱戴长辈、参加娱乐活动、居室更温馨、重视教育、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饮食、旅游等)等特点。
资料分析: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中国家庭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
二是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
思考:(1)从第一个特点中,你发现现代家庭有什么变化?(2)根据课本知识思考:第二个特点会带来什么变化?1.现代家庭的变化--家庭结构、规模、观念等。
中学信息技术—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第15课鸭兔同源教学设计第1页共3页
页
学生体会
学生通过使用该小程序,更方便地了解老师需要在群里通知的内容,无需回复收到,即可表明自己已查看老师发布的内容。
同时,上传作业也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做到及时修改。
班小二中的打卡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天可以记录,而且教师会送小礼物,学生会有排行榜,做得好的同学会收到电子奖状。
学生们表示这个小程序非常的便捷有效,对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学生体会
通过问卷星的调查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愿意真实的去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这样真实性比较高,教师在这一点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喜欢上这堂课,从而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有利于学习的进步,知识的稳定,整个班的成绩都会有所提高。
学生体会
调查内容是家长所关心的话题,题目语言通俗容易理解,大家乐于答题。
从中反映出家庭作业布置的一些现象,便于学校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应用了多种多样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练习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练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学习,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第15课鸭兔同源教学设计第3页共3页。
B2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案教案
B2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案教案一、课程背景B2微课程是一种结合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的新型课程形式,旨在提供高效、便捷的学习体验。
该微课程适用于各类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都能够轻松进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B2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2. 掌握设计B2微课程的基本原则;3. 学会运用相关工具制作B2微课程;4. 能够有效评估和改进B2微课程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1. B2微课程概述B2微课程是指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课程,通过结合视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特点包括内容简洁明了、学习时间短暂和交互性强。
2. B2微课程设计原则- 简洁明了:避免内容过多、复杂,注重主题的突出;- 互动性强:通过小测验、讨论等方式增加学习者参与度;- 多媒体结合:视频、图片等形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3. B2微课程制作工具- 视频制作:使用专业视频编辑软件,如Premiere Pro、Final Cut Pro等,制作高质量的微课程视频;- 图片编辑:借助工具如Photoshop、Canva等,制作精美的图片素材;- 课件制作:PowerPoint等工具可以用来设计PPT课件,增强课程的可视化效果。
4. B2微课程评估与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同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B2微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讲授B2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设计原则,帮助学习者了解其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指导学习者使用相关工具,制作自己的B2微课程,并实际运用到教学场景中;- 讨论交流:鼓励学习者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升对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 课程资料:提供相关的教学文档、视频教程等资料,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与实践;- 在线支持:设置在线问答、讨论平台,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获取帮助和解答问题。
中学道德与法治—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6)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的特征及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文化多样性。
能力目标:培养W球国际化视野,提升应对当今世界发展的能力;增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难点:如何看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三、教学过程:(-)导入:以问题导入:地球上离我么最远的地方有多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重点问题:1、当今世界的特点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3、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影响?4、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5、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6、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引出本课主题:开放互动的世界(二)主要过程:第一目:共同的家r=π探究一:当今世界的特点思考:结合视频及材料r疫情肆虐,全球合作应对,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提示: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思考:美国此举表明了什么?提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但是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仍然存在, 但已不是主流。
思考:危中有机,数字经济正成为发展新引擎。
这说明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提示: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思考:以上图片说明了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提示: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思考:以上图片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提示: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结论:当今世界的特点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流。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4)
完全平方公式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内容前面安排了平方差公式的产生背景及推理过程,使学生经历过从实际问题推断出公式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符号感,为探索本节内容“完全平方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有关内容,并经历了平方差公式的推断过程,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经过初一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推测,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理念1、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更是学生发展、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我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里,自己开动脑筋自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重视培养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目标1、能说出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的特点,并会用式子表示。
2、能正确地利用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乘法。
3、通过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的得出,使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思想。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还有游戏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的特点,牢记公式。
教学难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1、为每一小组学生(每一桌学生为一小组)准备一张边长为(a+b)的正方形纸片和一张印有边长为a、边长为b、长为a、宽为b的纸片。
2、剪刀一桌一把。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请你来判断有一个财主家有一块边长为(a+b)的正方形土地,阿凡提有三块土地,一块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土地,一块是边长为b的正方形土地,一块是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土地,阿凡提一开始想拿两块地来换财主的地,但财主不肯.后来又提出愿意用三块土地换财主的一块土地,财主一听,大喜过望。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3)
《生活中的标志》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标志》教学设计课题:生活中的标志课型:设计*应用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出自冀教版美术13册第12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型。
主要介绍了标志设计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定义、分类、设计原则等。
书中选取的作品主要来说明标志设计和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境界。
学情分析:学生步入初中阶段,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处于形成发展阶段,所以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设计意图: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识别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的程度,我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以大量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及资料让学生欣赏。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含义和用途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并能为自已学习和生活环境设计标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标志设计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今后学习设计的愿望。
教学重点:标志艺术特征及方法教学难点:设计标志时如何做到简洁、易懂,美观。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标志图例及往届学生作品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标志,彩铅笔,白板纸,作图工具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看一看,说一说:大屏幕上展示校徽,引入本课。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周末这一天都去什么地方了?学生根据标志推测出老师都去了哪些地方。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感性上对标志有初步的认识。
)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我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我们把这些图画称做标志。
2、以下各种公共场所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多媒体课件出示安全通道、当心坠物、禁止行人通行等标志,(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一)微课程设计方案
Step2 lead-in
(用复习进行引入)句子按功能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
述句用于陈述一件事或表示一种看法,它包括肯定结构和否定结构两种。
在肯定结构中,谓语动词不含否定词;否定结构是在系动词、助动词或情
态动词后加not,除了not外,其他否定词(如:no,hardly,never等)
—talented boy heis!
A.HowB.HowaC.WhataD.WhatStep5summary
实施思路
一、谈话引出学习内容;
二、了解感叹句的定义、结构以及陈述句转化为感叹句的技巧和口诀;三、出示相关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四、用一个口诀来怎样判断感叹句的感叹词 what 和 how.
Be careful. 那什么是感叹句?
Step3Explaining indetail
感叹句是表达喜、怒、哀、乐以及惊奇、惊讶等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以
感叹号结尾。通常由 what 或 how 引导。二、结构 what 引导的感叹句
1.What+a/an+形容词+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Whatabeautiful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大致在十六七岁左右,对高中生活感到很新鲜,有自己的新想法,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参与积极性高。
教学流程
city!多美的一座城市啊! 2.What+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主语+谓
中学化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一、探究制取CO2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问题一 下面四种方法都有二氧化碳产生, 都能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木炭在氧气中蜡燃烛烧燃烧 人呼吸 碳还原氧化铜
提示:生成气体是否纯净、易于收 集、产生气体的速度是否适中、操 作是否简便等方面来考虑。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及反应原 理的探究
可供选择的原料: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碳酸钠(Na2CO3)、稀盐酸 (HCl)、稀硫酸(H2SO4) 可供选择的仪器:小试管、药匙。 探究方法:
2022/7/31
量筒
锥形瓶
细 玻璃棒 口
瓶
铁 架 台
胶 头 滴 管
滴瓶
广 口 瓶5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 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 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注意节约,如果 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_最少量取用,液体 是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 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 不要拿出实验室.
2. 液体药品的取用
a、 倾倒法取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
1、细口瓶塞 要倒放 2、标签 要向手心 3、瓶口 要紧挨
塞倒放.试管倾. 口相靠.签向心
4、使用完 盖好,放回原处
2022/7/31
11
b、用滴管取少量液体药品
滴管 滴瓶
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 用后的滴管的放置
【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
2022/7/31
16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1)
反比例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式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间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小明家到学校约5千米,在他骑车上学的过程中,你能找出其中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吗?2.你能表示出上述过程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二)探索新知1.利用所列关系式,填写下表:2.你有什么发现?3.观察所列式子的特征,你能仿照关系式自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吗?4.思考讨论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b(m)的变化而变化;(2)某银行为资助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贷款,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化而变化;(3)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4)实数m与n的积为-200,m 随n的变化而变化.概念归纳: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
①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②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y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三)课堂练习(1)每人写三个反比例函数,请同桌指出其中k的值.(2)小组讨论:举出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并列出函数关系式。
(四)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课后作业:之前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请你课后参考以前知识,讨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四、板书设计学生体会学生通过使用该小程序,更方便地了解老师需要在群里通知的内容,无需回复收到,即可表明自己已查看老师发布的内容。
数学学科—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程设计方案主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目标:(1)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体验画图操作,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过程,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判定定理一(2)在探索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3)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会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思考过程以及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对象:九年级或者相当水平的学习者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除了用定义和上面的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我们知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AS""ASA""HL"等.那么类似的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还有那些方法?今天我们开始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的重点知识,说明本节与上节的联系,同时运用类比思想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思考各有一个30度角三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含有30度和50度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各小组分别画一画,进行观察.2,猜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3,验证猜想.如图,在ΔABC和ΔA'B'C'中,∠A=∠A', ∠B=∠B' A'求证:ΔABC∽ΔA'B'C'C'证明:在线段上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并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ΔA'DE∽ΔA'B'C'∴∠A'DE=∠B'又∵∠A=∠A', ∠B=∠B'∴∠A'DE=∠B∴ΔABC≌ΔA'DE∴ΔABC∽ΔA'B'C'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探究方向:(1)根据条件探讨采用哪种方法?(2)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的图形(3)应该如何添加辅助线?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寻找解题思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10)
23.1 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3、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旋转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情景问题:这些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设计意图】用课件显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首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等图形变换之外,生产、生活中还广泛存在着旋转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其次为本节课探究问题做好铺垫。
教师板书课题23.1图形的旋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问题1 点绕__点,往___方向,转动了__度到点.【设计意图】 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树立学生的几何直观,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图形,经过观察、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旋转地定义。
教师板书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像这样的图形变换称作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所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问题2请仔细观察图形,回答(1) 点A,线段AB,∠ABC 分别转到了什么置?(2)请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并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中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概念;让学生及时巩固并理解旋转及相关的概念。
B Ao45 0 抽象出点的旋转A BA ´B ´ O抽象出线的旋转 线段AB 绕__点,往____方向,转动了___度到线段___.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请大家在有一个三角形洞的硬纸板上,再挖一个小洞作为旋转中心点O,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然后围绕点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DEF),移开硬纸板.问题1.在图形的旋转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2.分别连结对应点A、D与旋转中心O,量一量线段OA与线段OD,它们有什么关系?任意找一对对应点,量一下它们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量一下∠AOD的度数,再任意找几对对应点,分别量一下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段的度数,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进而发现旋转的性质。
现在进行时—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2)
60秒内
第二部分了解现在进行时
句中的关键词,并对句子作
判断。
3分钟
第三部现在进行时句子的结
构及现在分词的构成规律,
以练习巩固。
3分钟
三、结尾(30秒以
内)
总结本微课的学习内容。
30秒以内
《现在进行时》微课教学设计
学科
中பைடு நூலகம்英语
所用教材
人教版
年级
七年级
时间长度
8分39秒
知识点
现在进行时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现在进行时态的听说课。七年级的英语学习包
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在学习现在进
行时态之前,教材编排了充分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现在
时,为现在进行时态学习中be动词的运用,动词ing形式
are doingo
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现在进行时态进行模拟场交谈。
教学难点:掌握和运用be+动词-ing结构
课程工具
屏幕录制工具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
计
设计任务,用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一展示交流
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片头
歌曲引出本微课的学习主题
-现在进行时
60秒内
二、下文讲解
第一部分了解现在进行时
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现在进行时态,因此对本课的学
习并不完全陌生。加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习英语的态
度积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能激
发学生学习的情境引领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感知和学习现在进行时态的基本构成be +doing结构。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1)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 销售中的盈亏学习目标:1. 掌握商品销售中的相关概念及数量关系.2.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打折销售有关的实际问题,并掌握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重点:掌握商品销售中成本(进价)、售价(卖价)、标价(原价)、利润、利润率、折 扣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知道销售中的盈亏取决于售价与成本之差.难点:能够通过自主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同类型问题,并掌握解此类问题 的一般思路.教学设计销售中的盈亏合作探究:连一连:正确理解销售问题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价 也称成交价,是商店销售商品时的销售价格.标价 商店销售商品时所赚的钱.售价 商店购进商品时的价格.利润 商店销售商品时标出的价格,也称定价.填一填1. 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 元.2. 商品进价是150元,售价是180元,则利润是 元,利润率是_____.3. 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 元,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元.4. 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 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5. 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2.8元,则原定售价是 元.想一想:以上问题中有哪些量?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要点归纳:销售问题中的常用数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商品利润=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利润率=%商品进价商品利润100 ; 标价、折扣数、商品售价的关系:商品售价=标价×10折扣数;议一议:销售中存在盈亏,说一说销售盈亏中存在哪几种可能情况,并分别说明在该种情况下,售价与进价的大小.(1)盈利:售价 进价(填“>”、“小于”或“=”),此时,利润 0(填“>”、“小 于”或“=”);(2)亏损:售价 进价(填“>”、“小于”或“=”),此时,利润 0(填“>”、“小 于”或“=”);(3)不盈不亏:售价 进价(填“>”、“小于”或“=”),此时,利润 0(填“>”、 “小于”或“=”).例1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归纳:销售的盈亏取决于总售价与总成本之间的关系:总售价>总成本时,盈利;总售价<总成本时,亏损;总售价=总成本时,不盈不亏.练习1.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元. 其中一台盈利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2.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亏情况?例2某商品的零售价是900元,为适应竞争,商店按零售价打9折(即原价的90%),并再让利40元销售,仍可获利10%,求该商品的进价.方法归纳: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问题时,熟练、准确地运用销售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针对训练1.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获利10%,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元.2. 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在2005年涨价30%后,2007降价70%至a 元,则这种药品在2005年涨价前价格为 元.二、课堂小结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商品利润=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利润率=%商品进价商品利润100 标价、折扣数、商品售价的关系:商品售价=标价×10折扣数检测1.某种商品的进货检为每件a 元,零售价为每件90元,若商品按八五折出售,仍可获利10%,则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 .85%a=10%×90B .90×85%×10%=aC .85%(90-a)=10%D .(1+10%)a=90×85%2.两件商品都卖120元,其中一件赢利25%,另一件亏本20%,则两件商品卖出后( )A .赢利16元B .亏本16元C .赢利6元D .亏本6元3.某种商品因换季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原定价的七五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原定价的九折出售,将赚20元,则这种商品的原价是( )A .500元B .400元C .300元D .200元4.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是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那么商店最多可打几折出售此商品?轴对称图形 文字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微课立足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材料1——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考核作业
(展示例文)
李老师停止了讲课,目光一瞟,伸过右手凑近杯子,然后轻松地拿起杯子,拧开杯盖,把杯子举到嘴边,嘬起嘴唇,轻轻歪斜杯身,让水滋润了一下嘴唇,大概是在试探杯子中的水烫不烫吧。
然后,就大口大口地狂喝起来,只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他的喉结也上下不停地抽动。
眨眼功夫,一杯水就见底了。
他咂吧咂吧着嘴唇,好像还很不解渴呢。
这样的写法是不是就很具体了。
【习作例文内容编排如下】
(展示例文)
来到爬杆的场地,张小虎一只手摇了摇爬杆,一只手搭在额前,抬头仰望一下杆顶:“就这么一点高度,还难得倒我爬杆王?大家瞧我的!”。
说完,张小虎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两脚微微张开,身体慢慢往下蹲。
忽然,他猛地往上一窜,两只手一上一下紧紧地握着爬杆,两腿交叉,用脚背死死地“咬”住爬杆,“嗖”的一声,居然一下子就让我们要抬着头仰望他。
紧接着,张小虎轮流交换着双手,每换一次,都靠着手臂的力
(展示《红楼梦》节选)
贾母这边说声"请",
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
从学情调查问卷发现问题——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掌握不牢,尤其是动作描写生硬、干瘪,没有写的。
从学生的这一学情出发,决定制作本主题的微课程视频。
制作时,考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视频时长不宜过长,1-2
需要准备习作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可以表示为
(3)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可以表示为
(4)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可以表示为
1、通过观看白板中展示的例题,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课前·
在钉钉群里发布“课前导学”学案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2、完成钉钉作业任务中的试卷
利用空间延伸学习,将课中未能及时分享讨论的成果课后继续交流研讨,不断推进学习进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动画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效果可能更好。
2、回答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表答案,不同的小组展示。
初步让学生体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会分享合作、讨论交流
环节3.2
课中•
问题2、思考:积的符号与两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两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任意数与0相乘,得数是多少?
1、学生端自主作答。
2、抢答交流,讨论明确。
环节3.3
环节4.2
课中•探究提升
问题2: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运算?可类比加法的运算方法。
环节4.3
课中•探究提升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计算(利用白板竞赛模式,两位同学之间PK)
(1)(-3)×9=
(2)(2)8×(-1)
(3)(-3)×(-4)
(4)6×0
例2: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高山,每登高1千米,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学生利用白板竞赛,作答题目
订正答案
环节5
总结
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法则
培养总结能力
环节6
课后·拓展深化
1、利用钉钉软件中任务发表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在课下制作一份关于本节的试卷,上传钉钉任务作业中,让同学之间交互试题资源
1、登陆钉钉,上传分享学习成果,评价他人的收获心得。
课题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单位
课程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熟练、准确地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登录钉钉账号,自主学习导学案,并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回忆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和小学所学的相关知识点
依托空间,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源打包设计成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内化,
环节2
引入·
利用白板演示生活例题,展示动画。
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正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于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
重难点
重点
任务1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任务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倒数的概念
难点
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符号的确定。
2、学生初步得到答案后,组内交流讨论答案。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活跃课堂氛围
环节3.1
课中·梳理巩固
(组内讨论)
问题1、观察白板中的问题得出的式子:
(1)(+2)×(+3) =+6;
(2)(-2)×(+3 )=-6;
(3)(+2)×(-3)=-6;
(4)(-2)×(-3)=+6;
1、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完成四道计算题。
课中•
问题3、 任意数与0相乘,得数是多少?
3×0=
(-3)×0=
1、学生端自主作答。
2、独立思考,交互答案并订正
环节4.1
课中•探究提升
问题1: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说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吗?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例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及类比思想,再次形成学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