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橘颂》同步练习(无答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鄂教版语文八上读碑同步练习

鄂教版语文八上读碑同步练习

[识记与积累]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恢hóng()如qì()如诉luò()yì()不绝凝滞()誓()师大会逶()逶迤()迤缔()造剥蚀()夯()实偌()大流淌()怦()然心动2. 把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2)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3)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4)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5)泉水如泣如诉。

()3. 下列句子中意思表达正确的一项是()(1)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漂亮外观。

(2)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和碑文,从而学习书法技巧。

(3)作者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为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寻找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习题。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

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

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都倒在血泊里了!4. 按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造 __________都5. 文中画“_________”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 疑问反问疑问B. 疑问设问反问C. 设问疑问反问D. 反问设问反问6. 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初二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橘颂》《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法指导:1. 本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应以此为训练蓝本,加强朗读训练,学有余力时,可以背诵个别段落。

2. 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以便自己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3. 划分课文层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4. 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予以正确的评价。

应充分肯定作者的爱国热忱,肯定本文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预习导引:1.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先后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即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流产,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⑵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 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 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 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 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 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 祖”。
home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 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 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 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 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home
1.后皇:皇天后土。
BACK
嘉:美,或释为生育。 2.徕:同“来”。服: 服习南国水土。
BACK
曾(céng):通“层”。 曾枝,层层枝叶。 3.剡(yǎn)棘:尖刺。 橘枝有刺。
BACK
4.圆果:指橘子。抟 (tuán):通“团”,指 橘子长得圆美。
BACK
5.青黄杂糅:橘子皮色 有青有黄,相互错杂。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பைடு நூலகம்home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 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 “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 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 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 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 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 境遇。
home
后皇嘉树1, 橘徕服兮2。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鄂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鄂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鄂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六单元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一、全卷书写(4分)二、积累·运用(22分)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上拼音。

白喙.()垂髫.()穷匮.()林壑.()伛偻.()箕畚.()觥.筹()始龀.()2.文学常识填空。

①《左传》是一部史书,由时期左丘明所作。

②《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和。

3.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甚矣,汝之不惠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4.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颛民,鸷鸟()老弱。

于是女娲()五色石以补苍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冀州,积芦灰以()淫水。

5.用“/”划分下列诗句节奏。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诗词赏析填空。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句流露出作者7.根据提示默写课文语句。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②《醉翁亭记》中描述四时之景的句子:8.读文答题。

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①许仲平不取梨的理由是:②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三、(22分)理解·探究(一)精卫填海《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回忆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生活,不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亲戚〔〕波光粼粼〔 ) 分歧 ( 〕酷冬〔〕霎时〔〕熬过〔〕桑树〔〕嫩芽〔〕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叙事线索是。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表达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1)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1)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完卷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0分)1.下列各句加点字注音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履(fù):踏着。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màn):枝蔓。

C.以堙于东海堙(yīn):填塞。

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céng):竟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予.爽然C.①寒暑易.节②易.如反掌D.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得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3.对下列成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世外桃源:比喻不根据自身实际而蛮干。

B.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C.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D.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 甚矣,汝之不惠。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A.《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其所记载的故事都是虚构的。

B.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理解和美好的的向往。

C.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其侧重写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

D.《陋室铭》中的“铭”是一种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的文体。

二、填空题(8分)6.“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4分)A.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B.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D.欣然前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28课《橘颂》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二上)

28课《橘颂》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二上)

28课《橘颂》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二上)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徕服:徕,同〝来〞。

服,适应。

指橘树适合楚地生长。

命:那个地点指橘树的本质天性。

迁:迁移,移植。

徙x‹:迁移。

素荣:白色的花朵。

荣,花。

文章烂:色彩辉煌。

文章,纹理色彩,指橘子的皮色。

烂,专门有光荣的模样。

类:像,似。

宜修:修饰得体,恰到好处。

异:不同。

苏世:清醒地在世上。

横h†ng:指特立独行的性格。

秉b‹ng:坚持。

可师长:能够橘树为榜样。

师,以……为榜样。

像:榜样,榜样。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那么,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取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制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奇,塑造出鲜亮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阻碍专门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477字,可谓宏篇巨制。

关于«离骚»的篇名,司马迁讲明为〝离忧〞,班固讲明为〝遭忧〞〝王逸讲明为〝不愁〞,扬雄讲明为〝牢愁〞,即发牢骚。

游国恩认为楚国有个曲牌叫〝劳商〞,而〝劳商〞与〝牢愁〞、〝牢骚〞、〝离骚〞声音相近,差不多上双声叠韵字,«离骚»篇名极有可能是楚国古代一种歌曲的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鄂教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鄂教版(无答案)

《橘颂》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徙()转()糅()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⑵姱而不丑兮(姱:)⑶廓其无求兮(郭:)⑷梗其有理兮(梗:)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部分:竹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

写作方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橘颂》是中国诗歌史 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橘 颂》的内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 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 者托物言志,奇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 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 品行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 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 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 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 通了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营造出了 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 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 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 月之妙”的奇特境域。这种借咏物来寄 志的写法,首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 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 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 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 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 “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 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等句流露羁縻的诗人境遇。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 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 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 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 “橘”淡泊XXX、疏远浊世、超然自立、 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
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
树的外美描画,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橘颂》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橘子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橘颂》的知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橘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关于《橘颂》的练习题。

6.课堂小结6.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背诵《橘颂》。

7.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橘颂》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橘颂》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1.2介绍《橘颂》的背景,这是一首赞美橘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3第六单元测试卷(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畎.亩(quǎn)版筑.(zhù)冀.州(jì)出入之迂.(yū)B.箕.畚(qī)孀.妻(shuānɡ)穷匮.(kuì)天子之诏.(zhào)C.始龀.(cèn)霜重.(zhònɡ)折戟.(jǐ)彀.弓弩(ɡòu)D.介胄.(zhòu)曩.者(rǎnɡ)蓬.舟(pénɡ)法家拂.士(b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困于心,衡于虑B.甚矣,汝之不惠C.行拂乱其所为D.军士吏被甲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3分)A.戒.之曰(同“诫”,告诫)B.锐.兵刃(锋利,形容词)C.丈夫之冠.也(行加冠之礼)D.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而戍死者固.十六七B.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必先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本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B.《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司马迁,东汉历史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春望》的春点明季节,“望”统领全篇,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6.根据提示填空。

(5分)(1)得志,;不得志,。

(孟子《富贵不能淫》)(2)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愚公移山》)(3)《饮酒》(其五)中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 鄂教版

第六单元检测题(90分钟 100分)一、(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泽(zé) 发鸠(jiū) 柘木(tuò) 冀州(jì)B.颛民(zhuān) 鸷鸟 (zhì)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C.鳌足(bié) 智叟(sǒu) 箕畚(jī) 贸贸然(mào)D.穷匮(guì) 蒙袂(mèi) 豁然(huò) 间隔(jiàn)2.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B.惟吾德馨.: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声名远播C.澌.亡:灭亡。

澌,尽D.相期邈.云汉:渺小3.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化为邓.林“邓”通“桃”,桃林B.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C.亡.以应“亡”通“无”,没有D.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4.回忆所学课文,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卫填海》赞美了坚持不懈,勇敢善良,不畏困难的美好品质。

B.《愚公移山》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C.《桃花源记》描绘了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纯属虚构,毫无意义。

D.《少年中国说》表达了作者改革现实,建立富强进步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

5.名句默写。

(4分)(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二、(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15分)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③……。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1).doc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

八年级语文黄河颂 同步练习1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黄河颂 同步练习1鄂教版

黄河颂同步练习(1)1.给加点字注音气魄.___山巅.___澎湃.___狂澜.___浊.流___构筑.___流泻.___哺.育___2.形似字注音组词魄()____巅()____宛()____障()____魂()____颠()____婉()____嶂()____3.下面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C.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黄河颂作者____,原名_____。

某某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某某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________,经______谱曲后风行全国。

2.你了解作者吗?阅读歌词,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5.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全诗的诗眼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写出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八年级语文上第13课《黄河颂》同步练习(无答案)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13课《黄河颂》同步练习(无答案)鄂教版

《黄河颂》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澎.湃()狂澜.()屏.障()一泻.万丈()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澎湃:3.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这几句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4.《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作词,谱曲,由个乐意组成。

5.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⑵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评论:读选文,回答问题: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7.诗歌从哪几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8.“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9.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10.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第二部分: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11.请认真阅读全诗,然后分别概括三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12.在第一节诗中,为什么说长城“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根据你的理解回答。

13.你知道第二节画线诗句有什么含义吗?14.诗中引用了“敕勒川,阴山下”的诗句,你知道这是哪首诗中的诗句吗?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15、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地说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颂》同步练习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颂》同步练习 鄂教版

《黄河颂》同步练习[学法导引]《黄河颂》既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全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黄河壮阔的气势和伟大的精神,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战,为祖国母亲作出巨大的贡献。

歌词中“啊,黄河!”反复出现,将诗歌的主体分成黄河养育着中华儿女,黄河保卫着中华儿女,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儿女再创辉煌等三个层次。

全诗从壮阔的气势,悠久的历史,险峻的地势等不同的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将内容引向深入。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联系所学过的知识,了解黄河的特点,体会黄河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最后要找出诗中关于黄河的有关比喻,并分析其含义,进而了解全诗的主旨。

此外,还要学会用比喻的修辞造句。

[典题例析]例题: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诗中说“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请列举出发生在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

至少举两例。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节诗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题考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

作者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黄河还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滋养下兴旺、发达。

第2题考学生知识积累。

第3题考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两节诗的内容可概括为:歌颂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精神。

参考答案:(略)[课时训练]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澎湃()滋长()屏障()宛转()哺育()狂lán()山diān()气pò()摇lán()二.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颂》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
徙()转()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3.⑴圆果抟兮(抟:)
⑵姱而不丑兮(姱:)
⑶廓其无求兮(郭:)
⑷梗其有理兮(梗:)
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 )
12.晶析“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一句,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自拟出一道题目(可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题目:
解答或提示:
第三部分:
1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试题)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14.语言运用。

(2005年莆田课改区试题)
(1)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

“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

“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

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决赛上,福建籍选手林丹以2:0战胜对手陶菲克,为中国第四次捧起“苏迪曼杯”扫除了障碍。

现请你给林丹发一封E-mail 表示祝贺。

收件人地址:lindan@
要求:信中必须选用“冷静、敏捷、精湛、精彩、赞叹”中的三个词语;字数50左右。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

(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试题)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