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天祝县城关小学胡萍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的实验和火柴依次掉落和依次燃烧的实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在小组分工是进行了细化,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小组自主学习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小黑板出示内容,研究主题、实验方法、材料、注意事项等。

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小组长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小组的汇报来评价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

而且各小组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为了集体荣誉,各小组成员就会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因此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才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保证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学习,有效探究,不流于形式。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我在课前导入与课后例举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做事的例子的设计,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传导的认识。

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两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

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写好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教学反思是对以往教学的回顾分析,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热传递的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另一部份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图示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索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量体验到科学探索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金属棒、陶瓷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金属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废物皿、涂好蜡的金属圆片、实验学习单【教学流程】一、导课3分钟学生坐下。

师:这是一根金属棒(边说边出示金属棒),先请两三个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生:“冷的。

”师:现在把金属棒浸到热水中,请你来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金属棒上端?(慢慢地走到后面,请后排同学摸。

)你摸摸看?你看呢?生:“变热了。

”师:金属棒上端为什么会变热,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

上课。

1、上课开始把图贴在黑板上,边贴边说:课前我们把一根金属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金属棒这一端由冷变热了,(在这一端说的时候,标上序号1)你们能画出1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吗?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画图3、交流:学生拿着自己的的图上台,并解释。

生:热在金属棒里面从2端传到1端。

热在金属棒外面,像毛毛虫一样爬上来。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金属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金属棒外面传递。

究竟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热是怎样传递的”。

(贴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共28分钟(一)、介绍材料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生:手摸(板书:手摸)师:那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想办法亲眼看看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板书:手摸→眼看过程)师:提供大家一些实验材料,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组里的同学看到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演示台上慢慢地一个个地出示实验材料,教师示范,给学生思量的时间)(1)横放的金属棒装置师:等下我们测这根金属棒上的热传递。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材解读】“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热》的第六课。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

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

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

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

【学情分析】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

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学生知道是汤的热传给了勺子,又由勺子底部传到了勺柄,但对于其中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中,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热的传递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试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试验。

2、学问与技能●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预备〗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支配〗1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叙述:今日,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和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

这说明热可以传递。

让我们一起来争论热的传递。

二、争论固体的热传递方式要求:留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头烤;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观看蜡是怎么熔化的。

同学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看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呈现沟通:蜡油熔化的规律?小结:固体传热――传导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看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看到水的流淌。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试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舞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看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呈现沟通:水变热的规律?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同学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

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同学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直接看书,同学利用箭头很简洁分析出热传递方式。

去掉箭头,同学有力气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板书设计〗2、热的传递固体——传导液体——对流空气——辐射热的传递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受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育连续观看并记录的力气。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前言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热如何传递的相关知识。

我通过阅读教材、讲师的讲解以及课堂实验,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热的传递方式、热传递的原理以及影响热传递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根据教材以及课堂的讲解,可以总结出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指热通过物质中的分子碰撞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受热时,它的分子会加速运动,并与周围分子发生碰撞,使得热能传递到周围。

传导的过程中,物体的温度分布会逐渐均匀。

热向温度较低的区域传递,直到达到热平衡。

常见的导热材料,如金属,导热性能较好,因为金属的分子比较紧密,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高。

2. 对流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表面受热时,表面的空气被加热,密度减小,上升,同时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

这样的对流既可以是自然对流,也可以是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是指由密度和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对流过程,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而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外界力的作用,如风扇、水泵等,来实现流体的流动。

对流的传热速率比传导要快,因为流体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和较好的热传递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风扇可以通过吹风来降低温度的原因。

3. 辐射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的过程。

所有物体在温度不为零时,都会发出热辐射。

辐射的传递方式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同时也对介质的特性没有要求。

太阳光的热辐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太阳光的热量,就是因为热辐射穿过了大气层达到地面。

热传递的原理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我们来看一下热传递的原理。

热传递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不会被创造或者丧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是因为能量的转移。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

2.技能目标:观察、实验和总结热的传递方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热传递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教师用一张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热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2.启发思考: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热的传递现象?例如,热水瓶保温效果好,炉灶上热锅底下的桌面变热等。

第二步:预授新知(15分钟)1.教师进行知识讲解:通过PPT或黑板教学,向学生介绍三种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并分别解释其传热规律和特点。

2.学生讨论与提问: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实验1:导热的实验教师设计一个实验,需要准备一根长杆和两块热敏电阻。

通过将电阻固定在杆上不同的位置,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观察热通过杆的传递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和测量结果,总结出导热的特点。

2.实验2:对流的实验教师设计一个实验,需要准备一个大容器、塑料袋、热水和冷水。

将冷水倒入塑料袋内,在大容器中加热水使其温度升高。

将塑料袋浸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内的水温变化。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对流的特点。

3.实验3:辐射的实验教师设计一个实验,需要准备一个小炉子、不同材质的屏幕(如铁网、小孔板等)和一些物体(如小玩具、塑料球等)。

在小炉子上放置不同材质的屏幕,烤热后观察屏幕背后的物体是否受热。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辐射的特点。

第四步:归纳总结(1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分别归纳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的特点,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学生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论。

第五步: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电子设备的散热、棉被的保暖等。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热的传递教学反思》,期望能够帮到你!热的传递教学反思1《热的传递》一课,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从试验到概念的教学,我是引导同学通过试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头问同学:“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同学分组做试验。

他们在试验中发觉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渐渐得热起来。

有的同学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觉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渐渐传到勺柄的。

通过这个试验同学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同学经过一番的争辩,预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觉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

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淌的。

当同学做好了这个试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事家,他制造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同学也渐渐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争辩: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温纯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温纯起来的缘由。

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

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波长随温度而变。

温度较低时,主要是不行见的红外辐射;在500℃以上,则渐渐放射较强的可见光,直至紫外辐射。

此外,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这样,同学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2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试验,我考虑到这三个试验的目的都是让同学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假如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试验会让同学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篇重要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2.技能目标:能够观察、提问、实验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Step 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饮料杯的杯身不会烫手?""夏天用电风扇会凉爽,为什么?"Step 2:复习热量和温度的概念(1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热量和温度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复习。

Step 3: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0分钟)3.1传热的三种方式介绍和示意图展示:-传导: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交换热能,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对流: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由流动实现,气体和液体层中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流动。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无需介质。

3.2实验演示:-制作两个不同材质的棍子,其中一个用塑料包裹,另一个不包裹。

在两个材质的交界处用手感受温度差异。

-在教室内点燃香薰,让学生观察火焰周围是否有热感。

Step 4:小组实验及讨论(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然后讨论实验结果及归纳总结:-实验1:将两个不同温度的盖子放在开水壶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盖子的表面,比较温度。

-实验2:用两个奶瓶,一个装了冷水,一个装了热水,将纸条放在两个奶瓶的口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纸条是否有变化。

Step 5:解决问题(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并进行汇报,教师给予指导和展示正确答案。

-为什么石墨棒可以用来画线?-为什么密封性好的玻璃窗能够隔热?反思:本课采用了引导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

2.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原理和特点。

3.能够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热的基本概念•了解热的定义和单位。

•探索热和温度的关系。

2.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

–探究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热对流–了解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热辐射–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探索热辐射与温度的关系。

3.热传递的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探讨减少热传递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热的基本概念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热和温度的概念。

•提问:热和温度有什么区别?热的单位是什么?2.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热的定义和单位。

•解释热和温度的关系。

•给出热的单位转换表,并示范转换计算。

3.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组实验数据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问: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物质A的质量是物质B的几倍,物质A的热量是物质B的几倍?为什么?第二节、热传递的方式1.热传导(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展示材料传热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讨论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如物质的导热性能、温度差等。

2.热对流(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对流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热对流现象。

3.热辐射(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运用黑色纸片和铝箔纸实验,观察热辐射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热辐射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热传递的应用1.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水壶保温、太阳能热水器等。

•学生小组讨论并列举出现象背后的热传递方式。

2.实验设计(25分钟)•学生小组设计一项实验,验证热传递的方式。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概念1、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蜡烛油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现在老师准备请一名勇敢的孩子来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然后还得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

谁愿意来试一试?2、学生演示:加热金属条。

3、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课(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同学们,如果把你所准备的金属条之类的物品,放入开水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想不想试一试?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一支烧杯,回去后,把你准备的材料轻轻放入烧杯中,然后老师为每一小组倒入一定量的开水。

同学们可以一面观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汇报:刚开始摸时什么感受,过一会再摸,又什么感受?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4、提问:同学们已经亲自体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呢?5、讨论交流6、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书中39页的方法加以检验。

(发金属条)7、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演示:从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火柴会按什么顺序掉下来。

9、出示演示文稿1(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已经感受和观察到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那么,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怎样才能看到这个传递过程呢?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书中40页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部分材料,各小组取回去之后继续研究。

4、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5、出示演示文稿2(三)思考: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1、我们观察了金属条、金属片的热传递方向和过程,如果是一个金属球,它的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出示演示文稿3三、知识拓展1、我们已经知道热是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向四周扩散的,那么你能解释下面图中的情况吗?2、出示图片3、点燃火柴:不摩擦,不接触火源,能点着吗?4、总结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触摸感觉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实验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新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材料:- 热水壶- 温度计- 水杯- 水- 冰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热水壶内的水烧开,倒入水杯中。

2. 实验一:将温度计插入水杯中央,并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3. 拿起水杯,用手轻轻握住水杯的两侧,保持稳定。

4. 记录每隔一分钟水的温度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传递的。

- 热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传递热量给低温物体,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传递;-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如气体或液体)的流动而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传递,不需要媒质。

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水的温度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热从高温的水杯传递给了周围的空气。

- 初始状态下,水杯内的水温度较高,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热量逐渐向水杯外部传递;- 水杯外部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热量会从水杯传递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杯内的热量逐渐转移到了空气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深入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空气、水杯和水之间的转移。

然而,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1. 实验环境的控制: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我们应该在教学实验室或者其他可控制环境中进行实验,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实验数据的量化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但没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分析。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表等形式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3. 实际应用的拓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有了基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建筑隔热材料的选择、热能利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1.1《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热传递》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 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

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

【教学过程】(1)导入师:(课件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教科版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范文《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六课的内容。

科学课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探究活动又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因此在几次试教中,依据“以学定教”的理念,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所需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1、导入环节的马克杯热的传递是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准备了一个马克杯,这个杯子的外面图了一层热敏材料,当热水倒到杯子里时,杯子上的黑色会褪去,上面印刷的图案就会显示。

由这个神奇的现象直接引出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导入简单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牢牢将学生的视线引入本课的主题。

2、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这一实验我采用了学具盒里的材料,但学具盒里的塑料支架太短,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底座进行垫高。

因此我对支架部分进行了改进,用木材做成支架,使其刚好能插入底座,降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繁琐度。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书本上配套的实验材料是一个带柄的金属圆片。

金属圆片边缘凸起的一圈十分低,这一设计会导致以下两个问题:(1)金属圆片上涂的蜡层必须很薄,不然融化的蜡很容易流到桌面上;(2)若金属圆片在实验中没有放平稳,蜡融化后再次凝固时,就会不均匀,以致每次课前都需要老师进行涂蜡准备。

针对这些缺陷,我将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

科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从身边寻找材料,经过几次尝试,发现饮料“加多宝”易拉罐的底非常适合作为金属圆片,因为其边缘高度适合,底又很平,没有纹路。

考虑到剪下的金属圆片边缘很锋利,会划伤学生,因此我将其用砂纸磨平。

将彩色的蜡涂在制作好后的金属圆片上,不仅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

(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

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

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

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

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四、课堂小结
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

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

比如: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

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学生在完成第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