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递》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第一篇:热的传递教案设计《热的传递》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看看它是谁?(灰太狼)谁知道红太狼经常用什么打灰太狼?(平底锅)在生活中,我们用它做什么呢?(炒菜)请同学们想一想,炒菜时,菜和锅原本是凉的,后来为什么变热了呢?生:略师:你是说热在物体中可以传递,是吗?师:既然热可以传递,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怎样传递,属于哪种方式。

板书:热的传递二、研究热传递方式(1)传导师:大家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丝和金属片,一会,我们就用这些金属材料来代替平底锅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用什么来加热呢?(酒精灯)除了这些,桌面上还有哪些实验材料,谁来说一说。

(火柴、铁架台、蜡环(蜡环遇热后会融化)。

)先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从这些材料的一端(出示两种加热方式的图片)或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生:1、从中间加热,热向两边传递;2、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的猜测有一个共同点,热都是从哪开始传递?(加热的地方)加热的地方温度怎样?(温度高)播放课件没有加热的地方呢?(温度低)播放课件那你们的猜测应该是热从什么地方传到什么地方?找两个同学说。

(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真的是这样吗?(是)师:想不想对这六种情况都进行验证呢?(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哪个小组选择第一种情况来做?······师:现在就设计实验方案,想一想你们要通过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来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开始。

生:设计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设计出六个实验,怎么设计?)师:选择第一种情况的是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生:汇报:(1)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再把蜡环套在金属丝上面,依次排开,用酒精灯从一端加热。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热传递》教学设计

《热传递》教学设计

《热传递》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2、会做固体热传递实验;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3、会做液体对流实验。

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5、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热传递的现象。

6、愿意与伙伴合作探究。

二、重难点:重点:会做传导、对流实验,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难点:热辐射的理解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实验器材:酒精灯、铜棒、试管夹、火柴、方座支架、液体对流实验器、木屑。

五、研修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六、教学过程:1、导入:冬天,手冷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凉的小手,我们的手就会暖和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如何传递的。

2、关键问题: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活动1:热传递实验流程:(1)预测: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2)实验要求(3)分组实验(4)讨论、交流、分享: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5)引导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交“传导”。

3、关键问题: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活动2:热对流实验流程:(1)预测: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2)实验要求(3)分组实验(4)讨论、交流、分享: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5)引导小结: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对流”4、关键问题:什么叫热辐射?活动3:讨论交流流程:(1)烈日下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2)讲述:太阳的热传到地面上来,不靠空气、水、或其它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辐射”。

其实,太阳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都能产生大量的热,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递。

5、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6、分析:观察分析(P20)图中的热的传递方式。

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

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

热传递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2. 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了解热传递的条件,知道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4. 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热传递的条件4.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传递的实质及两种方式2. 热传递的条件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出热传递的概念,如:“把一个热馒头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热度会逐渐传递给馒头。

”2.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3. 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1)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如:用手摸热锅,手会感到热。

2)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加热水时,水温会上升。

3)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量。

4.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5.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暖气片发热、夏天吹风扇等。

6.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热传递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7.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通过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热的传递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的传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

这说明热可以传递。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要求:注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小结:固体传热――传导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

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学生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

科学《热传递》教案

科学《热传递》教案

科学《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是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传递过程。

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0分钟)。

3.1 传导,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传导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传导是在固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2 对流,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对流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对流是在流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3 辐射,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辐射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能的方式。

4. 热传递的应用(30分钟)。

通过案例和实例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保温、制冷、加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验设计和展示(20分钟)。

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并进行实验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意图、实验、案例分析、讨论。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教学设计热传递

教学设计热传递

教学设计热传递教学设计: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重要性。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 热传递的应用实例和工程案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火炉和一个杯子中的热水,引出热传递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火炉和杯子中热水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2. 知识讲解(30分钟)(1)讲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热传递的定义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并结合生活实例和图示讲解其中的每一种方式。

(2)对导热进行专题讲解,包括热导率和导热方程的概念。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热传导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导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对对流进行专题讲解,包括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的概念、对流传热的机理以及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对流传热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4)对辐射进行专题讲解,包括辐射传热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辐射传热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4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热传递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4. 实践操作(4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对热传递的影响,比较不同材料的热导率。

(2)观察一些热传递现象,如冷却水杯、微波炉加热食物等,分析其中的热传递方式和机理。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传导实验装置、热电偶、温度计等。

2. 图片和示意图:火炉、杯子、热水等图片,示意图解释热传递原理。

初中物理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3. 能够解释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2. 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教学难点:1. 热传递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热传递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金属板、木板、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热传递相关的图片,如烧水、取暖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热传递吗?它是如何发生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根据分子动理论,物体内部的分子不断运动,高温物体的分子运动更快,低温物体的分子运动较慢,因此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3. 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碰撞传递,如金属板的热传导。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水的对流。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2. 利用金属板和温度计进行热传导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板上的温度变化。

3. 利用热水和冷水进行热对流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所学的热传递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如暖气片的工作原理、太阳晒得皮肤热等。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解答一道与热传递相关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以及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例子,进一步加深了对热传递的理解。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了解了热传递的过程。

热传递(一)教学设计

热传递(一)教学设计

《热传递(一)》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大概念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分解概念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学习内容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学习目标:6.3.3.1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二、拟定教学年级:5三、拟定教学内容课题:热传递(一)四、教学内容组织、分析及设计(一)内容组织与分析《热传递(一)》是青岛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了解“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为后面的《热传递(二)》和《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汇报交流—形成结论—拓展应用”完整的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

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

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

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小学科学第1课热传递(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热传递(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1课热传递(教学设计)热传递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本节课旨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1.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初步认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温度计、两只玻璃杯、一只金属勺子、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展示材料: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铁烙铁的使用、太阳能的应用等;- 预先准备好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的学习笔记本和铅笔。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引起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提出问题:太阳怎么把阳光传给我们?热水怎么变凉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

3.2 实验探究(15分钟)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将分成小组进行操作。

步骤:1. 将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记录下温度;2. 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冷水中,记录下温度;3.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只玻璃杯和金属勺子的温度;4. 将热水慢慢倒入一只玻璃杯中,再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5. 将冷水倒在另一只玻璃杯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比较实验前后温度的变化,并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3.3 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热水的温度会变低,冷水的温度会变高;- 金属勺子和玻璃杯的温度也会随着接触热水或冷水而发生变化。

3.4 查找资料(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查找资料,了解热传递的实际应用,如太阳能的原理、利用火烤食物等,要求学生找出至少三个实际应用例子,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3.5 分享与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依次分享所找到的实际应用例子,并讨论这些例子中热传递的原理。

3.6 概念解释和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热传递做概念解释,帮助他们理解热传递是指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现象。

热传递教案5篇

热传递教案5篇
热传递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教材必修3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讨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学新的讨论领域,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淌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熟悉自然界的这种“对话”,这一领域尚有很多问题有待发觉和深入讨论。所以学好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就生态系统方面有关学问得到进一步扩展。
二、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动身,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表达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问目标
(三)、探究多种带来欢乐的方法。
1、看看各行各业的人给人们带来的微笑。(看ppt)
2、说说让别人欢乐的方法。除了微笑还有什么方法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3、共同回忆漂亮的瞬间。播放ppt重温传递微笑的欢乐。
4、请幼儿给好朋友绘画微笑卡片,把自己最美的微笑画在卡片上,送给自己最喜爱的人。
(四)、完毕活动,送微笑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有关电磁铁的性质。
(二)新授
1.熟悉信息的作用
把“信息”与“消息”相比,“信息”比“消息”包括的内容要广泛。
争论:信息有什么作用?
2.指导熟悉过程和方法
出示:投影片。
讲解古代的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骑马接力、鼓、锣声、号声、灯光、旗语等。
学生说出所知道的其它传递信息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热传递(热对流)》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热传递(热对流)》教学设计

《热传递(二)》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大概念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分解概念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学习内容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学习目标:5-6年级 6.3.3.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二、拟定教学年级:5三、拟定教学内容课题:1.热传递(一)课题:2.热传递(二)课题:3.保温与散热教学内容组织、分析及设计课题2 热传递(二)(一)内容组织与分析《热传递(二)》主要探究热对流和热辐射现象,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安排上既承接了前面的《热传递(一)》学习的热传导,又为后面的《保温与散热》做了铺垫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这是本课重点探究内容,让学生通过加热一杯水,观察水中锯末的运动,知道热在水中主要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活动二:探究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

是在活动一基础上的迁移转化,先让学生借助活动一所学知识尝试解释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再通过观察教师演示烟在玻璃缸里的扩散实验来验证,知道热在空气中也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活动三:探究热辐射现象。

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热辐射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外发射能量。

三个活动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演示、交流资料等活动方式,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热传导、热空气会上升、风的形成等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探究内容方面,由原来中低年级对事物表象认识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变化规律等内容的探究。

探究能力方面,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合作交流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由原来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上升到小组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热传递教案及反思

1.1《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热传递》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 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

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

【教学过程】(1)导入师:(课件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教学设计

《热传导》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

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

在认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

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

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

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

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热传导。

❖科学探究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

分组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

)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熨斗:发热板→→衣服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一、课题:热的传递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理解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实质。

2、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2、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热量?什么是温度?什么是内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现象,那就是热的传递。

热传递是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它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1、实验一:传导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热源(如电热丝)放在一个金属板上,金属板上放一个小铁块。

观察小铁块是否会被加热。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金属板和小铁块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2、实验二:对流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一个容器中,容器上方放一个冷盘。

观察热水是否会上升,冷水是否会下降。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的上升和冷水的下降现象。

3、实验三:辐射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一个热源(如电热丝)照射一个黑色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加热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和黑色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三)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2、教师讲解: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在固体中进行的,对流是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的,辐射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1.热传递实质的理解,尤其是内能的转移。
2.对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分和应用。
3.实验操作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热量、比热容、热值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4.学会使用温度计、热像仪等实验器材,进行热传递实验,并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作为引入,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烤火取暖很舒服?太阳光为什么能让我们感到温暖?通过这些例子,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热传递的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热传递的相关知识,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方式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模拟演示: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器材,模拟热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5.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热传递教学设计

热传递教学设计

热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热传递方式,并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掌握热传递的规律,即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热传递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热辐射的传递方式。

解释生活中复杂的热传递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和规律,让学生对热传递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热传递的现象,从而加深对热传递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传导实验器材:金属棒、蜡烛、凡士林、火柴。

热对流实验器材:装有水的容器、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搅拌棒、木屑。

热辐射实验器材:热水袋、温度计。

2、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热传递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提问:“如果将这两杯水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热传递的概念。

2、讲授新课热传递的概念教师讲解:热传递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举例说明:如冬天我们靠近火炉会感到温暖,就是热传递的结果。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教师进行热传导实验:将金属棒的一端用蜡烛加热,观察另一端凡士林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方式叫做热传导。

举例:用铁锅炒菜、用暖手宝暖手等。

大象出版社热传递教学设计

大象出版社热传递教学设计

大象出版社热传递教学设计导言:热传递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热传递是指热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热学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象出版社设计的一套热传递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传递概念。

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传递的概念,如热咖啡变凉、电熨斗加热等,激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热传递的基本概念:讲解热传递的定义、单位以及与温度、热量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热传递的基本认识。

3.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1 传导:介绍传导的原理和特点,通过实例演示传导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传导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3.2 对流:介绍对流的概念和分类,解释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现象,让学生了解对流热传递的特点。

3.3 辐射:讲解辐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例说明辐射热传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辐射的特点。

4.热传递的应用:4.1 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暖气、隔热材料等。

4.2 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减少热传递、如何保温等,通过实例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同时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热传递的过程。

2.实验教学方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热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3.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热传递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热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七年级物理热传递教学设计

七年级物理热传递教学设计

七年级物理热传递教学设计引言: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通过热传递,物体之间的温度变化,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在七年级的物理教学中,热传递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热传递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的性质和传递规律。

本文将围绕七年级物理热传递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热的性质和传递规律;b.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辐射、对流;c. 知道热的传递方式与物体的温度、导热性质、表面积等因素的关系;d.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观察能力;b.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c.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d.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真和严谨态度;b.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c.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d.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热的性质和传递规律;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 热传递与温度、导热性质、表面积等因素的关系;4. 实际应用:日常生活中的热传递。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

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归纳总结法: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步骤1.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热传递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热的性质和传递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热能是如何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传递》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2、会做固体热传递实验;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3、会做液体对流实验。

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5、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热传递的现象。

6、愿意与伙伴合作探究。

二、重难点:
重点:会做传导、对流实验,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难点:热辐射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实验器材:酒精灯、铜棒、试管夹、火柴、方座支架、
液体对流实验器、木屑。

五、研修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冬天,手冷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凉的小手,我们的手就会暖和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是如何传递的。

2、关键问题: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活动1:热传递实验
流程:(1)预测: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2)实验要求
(3)分组实验
(4)讨论、交流、分享: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5)引导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交“传导”。

3、关键问题: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活动2:热对流实验
流程:(1)预测: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2)实验要求
(3)分组实验
(4)讨论、交流、分享:热在液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5)引导小结: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对流”
4、关键问题:什么叫热辐射?
活动3:讨论交流
流程:(1)烈日下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
(2)讲述:太阳的热传到地面上来,不靠空气、水、或其它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辐射”。

其实,太阳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都能产生大量的热,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递。

5、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分析:观察分析(P20)图中的热的传递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