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线圈的同名端讲义
实验 互感线圈同名端判别与参数测定
实验互感线圈同名端判别与参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判别互感线圈同名端。
2、学习用二表法、三表法测量互感及耦合系数。
3、根据实验任务设计实验。
二、实验设备
1.直流微安表使用简介
三、实验内容
1、分别用直流法和交流法判别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2、用二表法测量互感线圈的M值。
3、用三表法测量互感线圈的M值和K值。
注意:实验中互感线圈不论作何种接法,线圈通过的电流均不能超过0.5A。
因此,测量所用外加电压均以电流小于0.5A来选取适当值(太小时,各表的读数小,误差大)。
对500匝线圈作单独测量时,外加电压允许值很小,只有几伏。
因此每测量一次调压器输出均应从零逐渐升至所需值;每一次测量后均应将调压器调回零,不可大意。
4.自行设计数据表记录实验数据。
如何判断变压器线圈同名端和异名端
如何判断变压器线圈同名端和异名端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小黑点的相关知识。
变压器线圈上的标注的这个小黑点,其实是表示是同名端的意思。
所谓同名端和异名端的定义,一定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线圈而言的,因为这个涉及到的本质问题是线圈的磁耦合,既然是耦合,当然是两者或者是两者以上产生的关系。
对于磁场耦合的介质可以是具体的磁性材料也可以是空气。
一、同名端和异名端的定义同名端,是互感线圈之间的电流或电动势相位判别的依据。
同名端具体指的是:当两个互感线圈通入电流,所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时,两个线圈的电流流入端称为同名端(又称同极性端),反之为异名端。
如下图的两个线圈,左边线圈的电流是从1端流入,右边线圈的电流是从3端流入,两线圈产生的磁通方向是一致的(相助),则1端和3端为同名端,2端和4端为同名端,1端和4端为异名端,2端和3端为异名端。
另外,如果在同一铁芯下,线圈的绕向是一致的,则相应端为同名端。
二、如何判断线圈同名端?2.1万用表判断可以用万用表和一个电池进行判别,将次级线圈接上万用表,选择直流电压档。
然后将初级线圈的一端接到电池负极,另一端接触一下电池正极,同时观察万用表测得电压的极性。
如上图中,初级线圈接触电池时,次级产生的感应电压的正极是红表笔所接的端口,所以电池正极所接的端口与万用表红表笔所接的端口是同名端。
2.2磁棒绕线法:为了使得这个问题明了,我们采用磁棒绕线法分析问题,如下图是在一根磁棒上绕制两个线圈,电流i1和i2分别从两个线圈的绕线端流入,利用'右手螺旋定则'两个线圈的磁通在磁棒中如图中'蓝色'和'红色'表示的路径方向,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感应磁场的问题,只是为了说明,何为同名端;(1)同名端:即'源电流或外供电源电流'从不同线圈流入的结果总是起到加强源磁场的作用,正如下图'蓝色箭头'和'红色箭头'磁感线方向是同方向,磁场或磁通密度是得到增强的;从物理结构或下图我们也可以得出,同名端,也就是在同一个磁介质上绕线方向总相同的。
同名端的判别
【课堂小结】
同名端的概 念和标注方法。
互感线圈同 名端的实验判定 方法。
当线圈1中的电流减小 时,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可 知,线圈1中自感电动势的 极性B端为正,A端为负, 线圈2中互感电动势的极性 C端为正,D端为负,即A与 D、B与C的极性相同。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互感线圈由电流变化所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互感电动势的 极性始终保持一致的端点,叫做同名端,反之叫做异名端。
当线圈1中的电流减小 时,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可 知,线圈1中自感电动势的 极性B端为正,A端为负, 线圈2中互感电动势的极性 D端为正,C端为负,即A与 C、B与D的极性仍相同。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2、线圈1和线圈2绕向相反
当线圈1中的电流增加时,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线圈1中自感电 动势的极性A端为正,B端为负,线圈2中互感电动势的极性D端为正,C 端为负,即A与D、B与C的极性相同。
在电子技术中,互 感线圈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必须考虑线圈的极 性,不能接错。例如, 收音机的本机振荡电 路,如果把互感线圈的 极性接错,电路将不能 起振,因此,需要标出 其互感线圈间的同名端
四、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实验判定
实验判定方法:迅速闭合开关S,电流从线圈1的A端流入,并且电流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如果此时电压表的指针向正刻度方向偏转,则 线圈1的A端与线圈2的C端是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端。反之,A与C为异名端。
同名端的判断
XXX
【学习目标】
理解同名端的概念。 了解同名端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影响同名端的因素。
【观察与思考】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线圈1和线圈2绕向相同
当线圈1中的电流增加时,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线圈1中自感电 动势的极性A端为正,B端为负,线圈2中互感电动势的极性C端为正,D端 为负,即A与C、B与D的极性相同。
线圈同名端判定方法探讨(18)
引言同名端在电路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我们在电工实验和实际操作中也常常要对耦合电感元件(线圈)的同名端进行判定, 例如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即同名端)的判断等。
判断线圈的同名端不仅在理论分析中很有必要,在处理实际问题上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同名端判断错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工作目的,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同名端的定义载流线圈之间通过彼此的磁场相互联系的物理现象称为磁耦合。
根据两个线圈的绕向、施感电流的参考方向和两线圈的相对位置,按右螺旋法则确定施感电流产生的磁通方向和彼此交链的情况,如图1:线圈L中电流穿越自身所产生的磁通链为Q11,即自感磁通链;Q11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交链线圈K时产生的磁通链为Q21,即互感磁通链;同样线圈K中的电流产生的自感磁通链为Q22和互感磁通链Q12,这就是彼此的耦合情况。
图1 多绕组变压器假设两电流分别从两个有磁耦合线圈各自的某端同时流入(或流出),如果交链各线圈的自磁通与互磁通方向一致,则这两端称为该耦合线圈的同名端(或同极性端),通常用“.”或“*”表示。
在使用变压器或者其他有磁耦合的互感线圈时,要注意线圈的正确连接。
比如,一台变压器的原绕组有相同的两个绕组,如2图中(a)1-2和3-4端,当接到220V的电源上时,两绕组串联如图(b)所示;接到110V的电源上时,两绕组并联如图(c)所示。
如果连接错误,即串联时将2和4两端连在一起,将1和3两端接电源,这样,两个绕组的磁动势就互相抵消,铁心中不产生磁通,绕组中也就没有感应电动势,绕组中将流过很大的电流,把变压器烧毁。
为了正确连接,我们必需在线圈上正确标以记号“.”,标有“.”号的两端称为同名端(又称为同极性端)。
图(a)中的1和3是同极性端,当然,2和4也是同极性端。
当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同极性端流入(或流出)时,产生的磁通和方向相同;或者当磁通变化(增大或减小。
上图绕组中的电流正在增大,感应电动势c的极性(或方向)如图所示。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全解
图 6-8 判定同名端实验电路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四、互感线圈的串联
把两个互感线圈串联起来有两种不同的接法。异名端 相接称为顺串,同名端相接称为反串。
1.顺串
顺串的两个互感线圈如图6-9所示,电流由端点1经端 点2、3流向端点4。
图 6-9 互感线圈的顺串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第五节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三、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四、互感线圈的串联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三、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同名端
在电子电路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电磁耦合的线 圈,常常需要知道互感电动势的极性。 如图6-6所示,图中两个线圈L1、L2绕在同一个圆柱形
上式中 L顺 L1 L2 2M 是两个互感线圈的总电感。因此,顺串时两个互感线圈相当 于一个具有等效电感为 L顺 L1 L2 2M 的电感线圈。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2.反串
反串的两个互感线圈如图6-10所示。
图6-10 互感线圈的反串 与顺串的情形类似,两个互感线圈反串时,相当于一个具有等效 电感为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2.同名端的表示法
在电路中,一般用“ ·”表示同名端,如图6-7所示。在标
出同名端后,每个线圈的具体绕法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就 不需要在图上表示出来了。
图 6-7 同名端表示法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3.同名端的判定
(1) 若已知线圈的绕法,可用楞次定律直接判定。 (2) 若不知道线圈的具体绕法,可用实验法来判定。 图6-8是判定同名端的实验电路。当开关S闭合时,电 流从线圈的端点1流入,且电流随时间在增大。若此时电流 表的指针向正刻度方向偏转,则说明1与3是同名端,否则1 与3是异名端。
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的定义
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电流世界里的一对好兄弟,得认清它们的关系才行呢!你说这同名端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在电流互感器中,有特定的两个端点,它们有着特殊的联系。
就好比是一对双胞胎,虽然长得一样,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能让你认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想象一下,电流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在互感器这个大院子里跑来跑去。
而同名端呢,就是给这些小孩子分了个队,让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如果没有这个同名端的概念,那可就乱套啦,就像一群孩子没了组织,那还不得闹翻天呀!同名端的确定可是很重要的哟!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电流,让我们对电路的情况了如指掌。
要是弄错了同名端,那可就像你明明要去东边找宝藏,却往西走了,那能找到才怪呢!比如说在一些电力设备中,我们需要通过电流互感器来监测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这时候,如果把同名端搞错了,那显示出来的结果不就全错啦?那不就像你明明看着地图走,结果拿反了地图,最后走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方。
而且啊,这同名端还关系到一些保护装置的正常工作呢。
如果同名端不对,保护装置可能就不能及时发挥作用,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这就好比是一个守门员,站错了位置,那还怎么守住球门呀!所以啊,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瞧了这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
它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电力世界里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呢!我们在使用电流互感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确定同名端,就像我们出门前一定要看清地图一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电流的海洋中畅游无阻,不会迷失方向。
总之,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就是我们在电力领域中的好帮手,是我们准确测量和控制电流的关键。
我们要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它,熟悉它,了解它,让它为我们的电力事业发挥最大的作用!怎么样,现在你对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呢?。
电流互感器的“同名端”解析
抗器本体、
相间情况,
找出故障点;
检查电抗器保护动
抗器进行投切。
2020-09-28 收稿
作情况;
检查断路器实际位置及本体,
机构的情况,
并
第 28 卷 2020 年第 12 期
农村电工
41
将 A 端和 B 端接在新 TA
的一对同名端上,
C 端和 D 端分别接在剩下的一对同
名端上即可。
S1
·
I2
S2
·
I2
S1
(a)
S2
(b)
图1
THale Waihona Puke 同名端虚线框内为 TA 内部
一次导线 A 端
·
I1
P1
TA 同名端确定不准,
接线也会跟着出错,
继而引
发保护、
测量和计量的不准确。故在 TA 更换或使用
前,
一定要作极性试验。
极性试验可用专用仪器测量,
也可采用最简单的
∗
∗
S1
二次电缆 B 端
P2
·
I2
一次导线 C 端
S2
二次电缆 D 端
直流检测法。准备一节电池、
一个指针式毫安表(或指
针式万用表)、
导线若干,
按图 2 所示接线。先将毫安
表的正、
负两极接在 TA 二次侧的两端(可任意接),
TA
二次电缆
一次侧的任意一端可用手(必须带绝缘手套,
E端
是在同一瞬间,
一次侧和二次侧极性相同的一端(一次
放电。
初 次 使 用 TA
侧电流流入的一端和二次侧电流流出的一端),
所以同
名端又称
“同极性端”
8.1.5互感电路的基本概念 - 同名端的测量
+
V -
2'
如图电路,当闭合开关S时,i 增加:
di dt
>
0,u;
0
电压表正偏。
当2个线圈装在黑盒里,只引出 4 个端子,要确
定其同名端,就可以利用上面的结论来加以判断。
4.同名端的实验测定二:
1i
*2
*
1'
2'
对上述四个端子采用串联的方式测量,将不在同 一绕组两端的端子连接,以上图为例,将1ˊ分别与2 、2ˊ串联时,测量此时电感,比较两个电感的大小 ,若1ˊ与2ˊ串联时电感大于1ˊ与2串联时电感,则1ˊ 与2ˊ为同名端。
实验室同名端的测量
1.同名端测量的必要性
实验室中变压器经常采用手工绕制,有时,拿到 别人制作的变压器时只有四个出线端子,此时判断 同名端就显得尤为重要。
2.绕组判断
针对手工绕制的变压器四个出线端,可以采用万 用表测量出四个端子中哪两个端子为同一绕组。
3.同名端的实验测定一:
R S1i *
1'
*2
第六节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4
V
E
S
-
+
图6-2 3.如图 所示电路,两线圈的电感分别为 1和L2,其中 1=200mH,互感系数 所示电路, 其中L .如图6-3所示电路 两线圈的电感分别为L , M=80mH,同名端如图所示,现电感为 的线圈与电动势 的线圈与电动势E=10V,内阻 ,同名端如图所示,现电感为L1的线圈与电动势 ,内阻=0.5 的直流 电源相连, 突然闭合的瞬间 突然闭合的瞬间, 电源相连,S突然闭合的瞬间,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 A.初级电流为 B.电压表反偏 .初级电流为20A . C.电压表的内阻越高,偏转角度越大 D.电压表的读数是 .电压表的内阻越高, .电压表的读数是4V 返 回
7.在图6-6中,电流 通入 线圈,求当电流 减少,即 时,线圈 中自感电动势的 .在图 中 电流i1通入 线圈,求当电流i1减少 通入A线圈 减少, 线圈A中自感电动势的 方向和线圈B中互感电动势的方向,并确定两个线圈的同名端。 方向和线圈 中互感电动势的方向,并确定两个线圈的同名端。 中互感电动势的方向
返 回
跟踪训练
1.线圈AB与线圈 存在互感,图6-1 (a)、(b)为两个线圈两个不同的联接 .线圈 与线圈 存在互感, 与线圈CD存在互感 、 为两个线圈两个不同的联接 方式, 图中 图中L 图中L 方式,(a)图中 AC=16mH,(b)图中 AD=24mH, , 图中 , 则………………………………………………( ( ) A.(a)图为两个线圈顺串,互感系数为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互感系数为2mH B.(b)图为两个线圈顺串,互感系数为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互感系数为2mH C.(a)图为两个线圈顺串,互感系数为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互感系数为4mH D.(b)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互感系数为4mH D.(b)图为两个线圈顺串,互感系数为4mH 图为两个线圈顺串,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⒉互感线圈的反串
①定义: 将两个互感线圈的同名端相串接的 方式叫做互感线圈的反向串联,简称反串。
②特点: 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异名端流进或流 出,总磁场减弱,等效自感减小。
③等效自感: Lf串= L1+L2-2M
结论: 两线圈串联时,顺串的等效自感增加,反串 的等效自感减小,所以顺串的等效自感大于 反串的等效自感。
A
X a x
判别同名端
直流法判别同名端: 毫安表的指针正偏1和3是同极性端;反偏1 和4是同极性端
二、互感线圈的串联 ⒈互感线圈的顺串 ①定义: 将两个互感线圈的异名端相串接
的方式叫做互感线圈的顺向串联,简称顺串。
②特点: 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同名端流进或流出,总 磁场增强,等效自感增大。
③等效自感: Ls串=L1+L2+2M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EM2
自感磁链
EL1
互感磁链
由同一变化磁通感应的电动势,极性相同的端 点为同名端。反之,名端 极性始终保持一致。
2.电流从一个同名端流入,必定从另 一个同名端流出。
表示方法: 由于线圈绕向一致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极性 始终保持一致的端子称为线圈的同名端,用“·” 或“*”表示。
三、应用 如果将两个相同线圈的同名端接在一起,则两
个线圈所产生的磁通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小相等 而方向相反,因而相互抵消。这样接成的线圈就 不会有磁通穿过。
在绕制电阻时,将电阻线对折,双线并绕,就 可以制成无感电阻。
无感电阻
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总结
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总结1.引言1.1 概述互感线圈是一种电子元器件,常用于电路中实现信号的传输和隔离。
它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将一个电流传输到另一个线圈中,从而实现信号的隔离和变压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互感线圈的同名端的判定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问题。
同名端即两个线圈中相同位置的端口,互感线圈的正常工作需要确保同名端连接在一起。
如果错误地将同名端相反地连接在一起,将会导致信号的相位差以及功率的损失,甚至对电子设备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互感线圈的正常工作,需要准确地判定同名端。
本文将总结目前常用的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通过对于同名端判定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互感线圈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地应用互感线圈到实际电路中。
这有助于提高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避免不必要的故障和损失。
通过对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方法的总结和比较,我们可以为工程师们提供准确可靠的同名端判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互感线圈安装和连接中的问题。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互感线圈的基本定义和作用,并明确本文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2. 正文:2.1 互感线圈的定义和作用:本部分将对互感线圈的基本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其结构和原理。
此外,还将介绍互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和应用领域,以便读者对互感线圈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2 同名端的概念和问题: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同名端的概念和问题。
首先,将解释什么是同名端,其背后的原理和关键性质。
其次,将探讨同名端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对电路设计和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为什么需要解决同名端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
3. 结论:3.1 目前常用的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本部分将介绍目前常用的互感线圈判定同名端的方法,包括电路测试仪器和测量方法。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授课日期授课学校课程名称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授课内容 6.5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授课教师学时1教学 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别。
能力目标 会判断同名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难点 掌握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别。
教学重点 掌握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别。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6.5互感线圈的同名端:一、同名端 二、判断方法教学反思优点: 不足教学过程教师学生【组织教学】【复习提问】1.互感现象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互感系数和它们的自感系数的关系。
3.互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授课过程】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同名端:把在同一变化磁通作用下,感应电动势极性相同的端点称为同名端。
感应电动势极性相反的端点称为异名端。
用符号“∙”表示同名端。
例:二、同名端的确定:(1)已知线圈绕法时,可用楞次定律直接判定(如上例)。
(2)不知线圈绕法时,可用实验方法来确定。
如下图。
开关闭合,i1增大,图中电源上“+”下“-”,如A表正偏,表明(3)端与(1)端为同名端,A表反偏,表明(4)端与(1)端为同名端。
【小结】同名端的判断方法【课堂检测】(略)【作业】4.问答与计算题(4)、(5)。
致礼导语讲解说明重点分析抢答学生进行。
线圈同名端的概念
线圈同名端定义
说起线圈同名端,咱们得先从线圈讲起。
线圈嘛,就是绕了好多圈的导线,用在电路上头,作用可大了去了。
那同名端是个啥呢?说白了就是线圈上头两个头儿,你给它标个记号,方便以后用。
你看嘛,线圈有正绕反绕的讲究,绕的方向不一样,产生的磁场也就不一样。
同名端,就是用来区分这些不同的。
当你把两个线圈靠近,让它们互相影响的时候,同名端就得对上,这样才能保证电路工作正常。
咋个定义同名端呢?简单得很,你拿起个线圈,看它绕的方向,再找个参考点,比如说线圈的起点,把起点那头儿标成同名端,另一头儿就是异名端了。
要是你用的是现成的线圈,上头一般都标好了的,你一看就晓得。
同名端在电路里头用处可大了,比如说变压器里头,同名端接对了,电压电流才能按规矩来。
要是接反了,那可就乱套了,电路工作就不正常了。
所以嘛,咱们搞电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同名端的定义和接法。
别看它只是个小小的记号,作用可大了去了。
就像咱们四川人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名端虽小,但在电路里头可是个关键角色。
以后你要是碰到线圈、变压器这些东西,记得先瞅瞅同名端是咋个定义的,咋个接的,这样才能保证电路工作正常,不出问题。
毕竟嘛,电路这东西,细心点总是没错的。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图 6-8 判定同名端实验电路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四、互感线圈的串联
把两个互感线圈串联起来有两种不同的接法。异名 端相接称为顺串,同名端相接称为反串。
1.顺串
顺串的两个互感线圈如图6-9所示,电流由端点1经端 点2、3流向端点4。
图 6-9 互感线圈的顺串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工技能与训练》
图 6-6 互感线圈的极性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1) 当i 增大时,它所产生的磁通 1增加,L1中产生自 感电动势,L2中产生互感电动势,这两个电动势都是由于磁 通1的变化引起的。
根据楞次定律可知,它们的感应电流都要产生与磁通
1相反的磁通,以阻碍原磁通 1的增加,由安培定则可确 定L1、L2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即电源的正、负极,标注在
图上,可知端点1与3、2与4极性相同。
《电工技能与训练》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2) 当I 减小时,L1、L2中的感应电动势方向
都反了过来,但端点1与3、2与4极性仍然 相同。
(3) 无论电流从哪端流入线圈,1与3、2与4 的极性都保持相同。
这种在同一变化磁通的作用下,感应电动 势极性相同的端点叫同名端,感应电动势 极性相反的端点叫异名端。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
顺串时两个互感线圈上将产生四个感应电动势,两个自 感电动势和两个互感电动势。由于两个电感线圈顺串,这四 个感应电动势的正方向相同,因而总的感应电动势为
EEL1EM 1EL2EM 2L1 tiL2 ti2M ti i i
(L1L22M)tL顺t
上式中
L顺L1L22M
是两个互感线圈的总电感。因此,顺串时两个互感线圈相当
6.5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6. 5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考纲要求:掌握互感线圈的同名端的概念及苴判断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含义和串联。
2、掌握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互感线圈同名端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同名端的判别。
课时安排:2节 课型:复习教学过程: 【知识点回顾】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1、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同名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同名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 4、 同名端的判定 (1)已知线圈的绕向时:方法: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 闭合瞬间:电压表V 正偏, ________ 为同名端电压表V 反偏, _______ 为同名端②交流法:步骤:a 、先判断两个绕组,并将两个绕组的任意两个接线端相连b 、 将其中一个绕组加上较低的交流电压c 、 用交流电压表测Um 、U l9x U M 若Uf 则 _________________ 为同名端; 若U«= U l3+U M 则 __________ 为同名端。
() TTT //7b L 「1二、互感线圈的串联 1.顺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线圈的绕向时: ①宜流法:1234(1)连接图(2)推导E =所以L«= _________________2.反串:____________________(1)连接图(2)推导所以3>实验法测互感系数ML 顺-L 反= ____ ■ _________________ o[课前练习】一、判断题1、在同一变化磁场的作用下,感应电动势的极性相同的端子,叫同名端。
()2、互感电动势的极性与线圈的绕向有关。
()二、选择题1、两个互感线圈A、B如图所示,它们的接线端子分别为1、2、3和4,当S闭合时,发现伏特表的指针反偏,则与1相应的同名端是()B. 2C. 3D. 42、如图所示,三个线圈的同名端是()C. 1、4、6 端子D. 1、4、5 端子、3^ 5端子 B. 1、3、6端子2©3。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PPT课件
考纲解读
一、最新考纲要求
1.了解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2.了解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实验判定方法。
二、考点解读
必考点: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重难点:同名端的判定。
知识清单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互感线圈的极性
在图4-11-1中,线圈L1通有电流i,并且电流随时间增加时,电流i所产生的自感磁通和互感磁
意义:它反映了互感线圈的极性,也反映了线圈的绕向。
知识清单
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实验判定
在实际工作中,线圈的绕向往往无法确定,可以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判别两个线圈的同名端。
如图4-11-3所示,线圈1 与电阻R、开关S串联起来以后,接到直流电源E上。把线圈2 的两端
与直流电压表(也可用直流电流表)联接。迅速闭合开关S,电流从线圈1 的A端流入,并且电流
通也随时间增加。由于磁通的变化,线圈1 中要产生自感电动势,线圈2 中要产生互感电动势。以
磁通Ф作为参考方向,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则在图4-11-1中,线圈1 上的自感电动势A点为正,B点
为负;线圈2 上的自感电动势C点为正,D点为负。由此见,A与C、B与D的极性相同。
当电流i减小时,1 、2 中的感应电动势方向都反了过来,但端点A与C、B与D极性仍然相同。
∆
∆
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即
> 0。如果此时电压表的指针正向偏转,则线圈1 的A端与线圈2 的C
端时同名端;反之,则A与C则为异名端。
知识点精讲
如图4-11-4 所示,三个线圈的同名端是(
A.1 、3 、5
B.2 、4 、6
C.1 、4 、6
D.2 、4 、5
)。
C
【解析】同一磁路中,线圈绕向相同的端点是同名端,1 、4 、6绕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课堂讲义【课题名称】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名端的概念。
2.掌握同名端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同名端的判定
【教学难点】
难点:同名端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新课导入
思考:
如下图所示:
在A端通入电流i,且电流i逐渐增加,此时在线圈L1和线圈L2上分别会发生何种现象?相关物理量的极性如何?
耦合线圈间的互感现象在电子产品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应用线圈的互感时必须考虑互感线圈的极性问题,因此,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判定互感线圈的极性;即同名端的判定。
二、新课讲解
为了方便表述互感线圈间的极性关系,物理学引入了“同名端”这一概念。
1.同名端的定义: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是指在同一磁通变化过程中,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极性始终保持一致的端点叫做同名端。
电路中常用小点或者小星号标出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由定义可知,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其实质就是自感电动势与互感电动势极性相同的端子。
因此,判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本质上是运用楞次定律判定互感与自感电动势的极性。
2.同名端的判定方法:判断同名端的常用方法有楞次定律判定
法和实验判定法。
1)楞次定律判定法:即运用楞次定律判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运用楞次定律判定法的前提是已知互感线圈的绕向。
例一:判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分析过程:
i 增加
结论: 端与 端互为同名端; 端与 端互为同名端。
总结:应用楞次定律判定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步骤:
练习一:当图中的电流i 减小时,试判定两线圈的同名端
练习二:判定如下图所示两线圈的同名端
例题总结:
2)实验判定法
当线圈的绕向未知时,可采用实验法来判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实验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结论:
若电压表的读数为正,
若电压表的读数为负,
分析过程:
课后思考:当采用如下所示电路图判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时,又有何结论?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1.同名端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同名端的判定方法。
四、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