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晒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6.2 海水“晒盐”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6.2 海水“晒盐”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6.2 海水“晒盐”教案鲁教版一、简介《海水”晒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教材的第六单元课题是《海水中的化学》,以学生们熟悉的、热爱的海洋为情境,介绍了海洋化学资源,海水“晒盐”及海水“制碱”的方法,从中了解了许多化学知识和概念;本节课以“海水晒盐”为引线,旨在使学生掌握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重要概念,培养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技能,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因此,本节的内容既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又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届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二届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

在知识基础上,初三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知识,知道食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对海水“晒盐”的方法也不陌生,教学中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量,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意识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更能有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二、学习者分析:本届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二届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

他们已很难接受机械、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的兴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他们乐于接受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生动、活泼、充实、深刻的课堂内容是他们所盼望的。

在知识基础上,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一定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和实验能力,加之本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所以本课题的知识内容稍加点拨学生即可自行掌握,所以本课题的着眼点在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三、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

3.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会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

初中化学_第二节海水“晒盐”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二节海水“晒盐”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1)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盐田法”。

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了解结晶和蒸发结晶。

3.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

学习重点:1.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结晶的方法学习过程:问题: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任务1:阅读教材P66-67,交流和总结: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2、海水晒盐的过程为:先将海水引入,经日晒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剩余的液体为(也称)。

任务2:根据课本P67活动天地3-1回答:1、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为什么?2、叫结晶。

海水“晒盐”属于结晶学习诊断:1、下列是海水晒盐的流程图,选择恰当的答案,把名称填入空格内。

流程图:→→(供选答案:A、结晶池 B、蒸发池 C、粗盐 D、母液)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A、搅拌与振荡B、水量的多少C、温度D、溶质形状3、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下列关于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100克水中溶解了31.6克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B、20℃时,100克水中能溶解31.6克硝酸钾固体C、20℃时,31.6克硝酸钾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D、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硝酸钾固体小结:(1)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和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叫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和结晶是最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海水(2)过滤和结晶的比较第三单元第二节 《海水“晒盐”》(1)训练案1、. 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 利用海水晒盐B . 用干冰人工降雨C . 公交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D . 利用风力发电2. 氯化钠是重要的盐.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B .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C . 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在水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Na +和Cl ﹣D .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3、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我市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初中化学_第八章第二节 海水晒盐—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八章第二节    海水晒盐—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第二节海水晒盐—粗盐的提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粗盐提纯的过程和操作步骤及实验要点;(2).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初步学会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技能。

(2).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3).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学习用实验设计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过滤的操作方法和蒸发操作难点:用沉淀法除去可溶性物质(或离子)。

三、教具准备:实验用品:蒸馏水、粗盐;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两个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多媒体用品: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新课引入【导语】大家见过这些工具吗?在我们生活中常用这些进行物质的分离,例如,可以用它筛选沙子,把粗沙放进筛子里,颗粒较小的沙子会透过这些小孔掉下来,颗粒较大的留在筛子里。

这种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物质分离的思想在化学学习上也有应用。

海水晒得的“粗盐”中含有一些不溶性杂质,如泥沙;也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Na2SO4、MgCl2、CaCl2等。

怎样除去粗盐中杂质,得到纯净的食盐呢?今天我们学习粗盐的提纯。

第二板块:预习检查,探究新知一.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一)交流讨论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生: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于水,而氯化钠可溶于水,我们可以先把粗盐溶解,然后再过滤不就可以除去杂质了吗?【反思】为什么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讲解】食盐溶于水,氯离子和钠离子均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它们的颗粒都很小,能透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泥沙等难溶物颗粒较大,不能透过滤纸上的小孔,所以过滤就像用“筛子”筛东西一样,只不过这里的“筛子”是一张滤纸。

初中化学_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的泥沙除去?需要哪些步骤?2、在各步操作中,都用到了哪种仪器?作用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二:除去可溶性杂质过渡:粗盐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产品是纯净物吗?还含有哪些杂质?思考并讨论:1、要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离子,应加入哪些离子?为什么?2、这些离子分别由哪些物质提供?3.你认为这三种物质如何加入才能将杂质彻底除去?播放实验视频展示微观过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思考讨论汇报学生书写每一步的化学方程式通过亲身体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过程,学会合作,体验成功。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注意事项:1、先加BaCl2溶液,后加Na2CO3溶液用Na2CO3同时除CaCl2和BaCl2;2、过滤后加入稀盐酸防止盐酸将前面产生的沉淀反应掉3、加稀盐酸除CO32-、OH-,调节PH=7运用化学沉淀转化的方法选择除杂物质,并说明理由。

【方法提升】整理混合物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

化学除杂应注意的问题。

回忆粗盐提纯的过程,提升认识、归纳思路。

归纳出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以及原则。

引导学生将亲身经历的过程转化为个人的学习能力。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主要从四个方面:从知识上、实验操作上、小组合作上、食盐的用途上学生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检验学习效果【挑战自我】思考、回答应用提高简介人类的“制盐”历程观看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我校九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已经具备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对离子的检验和如何除去某些杂质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出除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并成功地完成实验。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海水“晒盐”》学情分析在上册第三单元溶液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在第八单元第一节中已知道海水含有丰富的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食盐。

在生活中,食盐又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这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的课的教学就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以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提出问题:人们怎样从海水中获取食盐?通过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和原理的分析,引出结晶的概念,学习蒸发结晶。

关于溶解度,学生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量的,也能想到某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科学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对“究竟有多少因素会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各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等一系列问题是不清楚的。

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溶解度”相关内容的教学。

《海水“晒盐”》效果分析通过课堂反馈和课下调查,发现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本节以海水晒盐的过程作为内容载体展开,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溶解度的建立做好了铺垫,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的能力。

3.通过情景剧的创设,突破了本节难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由单纯的概念理解内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体会了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能更好地体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建立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

5.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结晶之美。

在“探究活动二”中,学生加热盛有未溶解的硝酸钾的试管,发现硝酸钾溶解,一会儿冷却后又发现有固体析出,体验到了结晶的美妙。

6.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通过我国食盐的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分析第二节海水“晒盐”(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2. 能借助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2.通过实验认识降温结晶,知道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理解化学上利用物质溶解度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掌握解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能通过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结晶的方法,学会根据溶解度分离提纯混合物。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生成问题→实验探究→交流提升→智能拓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盐湖图片,该地居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观看大屏幕,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置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第八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并且对海水晒盐的方法也并不陌生,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于溶解度,学生也已经知道食盐在水的溶解是由限量的,也能想到一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但不知道应如何科学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经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展开溶解度曲线和降温结晶的学习。

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盐湖图片导入新课,“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最后通过学习自己解释盐湖地区“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化学原理,首尾呼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共分两个活动:一是认识溶解度曲线,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比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溶解度曲线法的优缺点,让学生认识到二者都能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规律,但是曲线更加直观,知道数形结合法更能体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晒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晒盐》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对海水的成分和盐类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海水晒盐的具体原理和过程认识不深,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2.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
-考虑到海水资源是有限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水资源。
5.预习作业:
-阅读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预习盐水蒸发和结晶的原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思考,发挥创新精神。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海水晒盐的原理、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教学目的: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利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例如使用一个平底锅和太阳光来模拟晒盐过程。
3.研究性作业:
-调查生活中的盐类产品,了解它们的来源、制作工艺和用途,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探究不同盐类产品(如海盐、岩盐、井盐等)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其成因。
4.思考题:
-思考如何优化海水晒盐的工艺,提高盐的提取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水晒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海水“晒盐”,了解食盐的工业生产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加深学生对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的理解。

同时,本节课以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过滤操作等基础知识为载体,系统介绍了海水晒盐的过程,粗盐的提纯方法。

本节的学习核心是通过粗盐提纯方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分离和提纯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但是本节课另一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思维平台,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过滤、化学沉淀法的内涵。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溶解、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对于具体的海水晒盐的过程及粗盐提纯的原理并不了解。

在难溶性杂质的分离过程中过滤操作已经在八年级学过,课前让学生复习回顾过滤过程中“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要点及玻璃棒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做到熟练操作。

利用粗盐的提纯可以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掌握分离和除杂的方法和思路。

可溶性杂质分离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有难度的,所以本节课我只渗透除杂的方法化学沉淀法的应用,至于加试剂的顺序放到后面练习或复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粗盐提纯的过程,学会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到烟台有全国较大的盐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的有效开展,认识到遵守实验规则和学校纪律的重要性,增强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学会在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养成遵规守纪、注重安全的行为习惯。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的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教学设备】: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多媒体设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1、同学们观看展示的照片,上面的人物在干什么?2、海水晒盐得到的盐是不是纯净的盐?和精盐比较,会含有哪些杂质?【学生讨论】讨论,归纳总结。

【小结】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里面含有一些难溶的泥沙杂质。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粗盐中的杂质除去。

【板书】三、粗盐提纯【设计意图】结合海水晒盐的过程以及场所,学生不难想象到粗盐中会有泥沙杂质,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分析整理,实验探究【展示】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问】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2、说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归纳】根据食盐能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沙与盐水分离开来。

【板书】(一)粗盐的简单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展示】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以上三个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固体溶解先将固体研细,溶解时要搅拌,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击容器壁以防容器破损。

2、过滤“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有气泡(操作时要用手压住,用水润湿)“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里的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在生活中,食盐又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这都是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以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提出问题,如“食盐有哪些用途?”“如何让食盐和水分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和原理的分析,引出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明确结晶和溶解两个过程的关系,再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和结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很少,重点海水晒盐。

课堂内容以海水晒盐的过程作为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和蒸发结晶的实验方法的内容载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习中设计方法指导,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并渗透从混合物中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设计微观动画解释结晶和溶解的相反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学生活动中设计模拟海水蒸发的过程,学以致用中,让学生用结晶和溶解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考。

通过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能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四大盐场图片展示、《闪闪红星》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等让学生提升爱国热情。

以上几点通过本节的学习目标能实现。

但上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整节内容是我设计好的让同学们顺着老师铺好的路子一步一步走下去的,如果学生不断质疑,学生主动要求去探索模拟海水晒盐、原理探索、用于生活等,也就是学生自己顺着探究的路子完成整节课堂将会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以“海水晒盐的过程”作为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等概念的载体,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以可溶性固体氯化钠和水的分离——结晶法为基础,知识迁移其他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蒸馏、蒸发、过滤等。

并深入溶液的定量组成,溶质质量分数随水分的蒸发不断变大,训练学生定性定量认识事物的全面思维。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海水“晒盐”(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海水“晒盐”》所处的《海水中的化学》一章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化学背景,而我们的学生就生活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因此这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生活中,食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学习了海水晒盐以及粗盐提纯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的过程。

同时,上节课已经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有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和实验操作经验,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想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启发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生生对话,思维碰撞,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断完善孩子们的想法,很好地设计出蒸发的实验方案并成功地完成实验。

另外,30%同学对知识的积累扎实,具备融汇贯通提炼整合知识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归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方面大显身手。

效果分析这节课是复习海水晒盐,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海水晒盐的过程和粗盐提纯,因为是复习课,所以大家在课前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点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这部分的知识点基本由学生自主填写,小部分问题教师提问,课堂反馈很好。

针对性的练习题考虑到了难度分层,基础题大部分同学没有问题,,有几个稍微有难度的题目有同学出错了,经过讲解之后,基本都能掌握。

学生表现很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标是以海洋资源为明线,知识构建为暗线,还始终贯穿了一条方法线:即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本节课是对前面课时所学原理的应用,利用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等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使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第二节《海水“晒盐”》的知识建构体系更加系统化;重结晶法是初中化学一种很重要的提纯物质的方法,对初三溶解、过滤操作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作用,而本节承载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提升出一般思路,将以观念为本的教学体现出来。

本节课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化学九年级下鲁教版6.2海水“晒盐”教案

化学九年级下鲁教版6.2海水“晒盐”教案

6.2海水“晒盐”(一)知识链接: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2.氢氧化钠溶于水;氢氧化钙溶于水(选填易、可、微、难)3.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通常为)里达到时所能溶解的。

(二)探究新知:1.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在200C时,在每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溶解在水中,在10o C时,我在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20g呢!食盐又说: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还是我你强。

硝酸钾又说:但是你的温度比我高,我在600C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5g。

食盐又说:那在200C时你怎么不说?硝酸钾又说:那么,你在600C时,是多少呢……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2.溶解度的概念?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4.溶解度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5.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6.参考课本P43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多少?何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值相等?小结:1.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分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3.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可用数轴表示)(三)典例剖析:的混合物,例1.某温度时,向100克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NaCl和KNO3并充分搅拌,则NaCl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和NaCl的溶解度分别会()A.都增大 C.NaCl的质量分数减小,溶解度不变B.都减小 D.NaCl的质量分数增大,溶解度减小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B.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海水的礼物盐活动反思

海水的礼物盐活动反思

海水的礼物盐活动反思
反思1.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反思2.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

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反思3.改进设想对于教学中的细节,应该有更多的考虑,如知识呈现方式的问题、讨论充分后教学如何及时调整、过度环节语言的设计与精炼等。

另外,应改尝试着让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同学,有一些成功的发言体会,感受到讨论式学习的好处和乐趣。

初中化学趣味海盐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趣味海盐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趣味海盐教案及反思
教案:
主题:海盐的神奇世界
目标: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海盐的成分和形成过程。

教学步骤:
1.简介海盐的由来和重要性。

2.实验一:海水蒸发制作海盐。

3.实验二:海盐的溶解性实验。

4.讨论:海盐的成分和用途。

5.小组活动:设计海盐的创意用途。

实验材料:
海水、玻璃容器、热源、海盐、水杯、勺子等。

反思范本:
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学生是否理解了海盐的成分和形成过程?
2. 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3. 学生对海盐的兴趣是否提高?有没有展示出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4. 下次是否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5. 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6. 最后,学生的表现是否值得鼓励和肯定?是否需要对学生进行奖励或鼓励?
通过这样的趣味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希望能够给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让更多学生喜爱化学学科。

初四中考化学海水晒盐习题课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

初四中考化学海水晒盐习题课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
授课人
备课时间
11月18日
上课时间
11月26日
执教班级
5.6
课题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复习、
习题、实验等)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增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2)学生在探讨中激发火花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理。
媒体运用
电子白板
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1.饱和溶液是指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的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烧杯中装有一定的水,先向烧杯中加
入适量生石灰,试管中的固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板书
设计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第二节海水晒盐
粗盐提纯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寻求能最大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只要这样才能真正的给学生减负,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进行转化。请将实现转化的方法填在横线上。

海水晒盐教学反思

海水晒盐教学反思

反思一:海水晒盐教学反思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溶解过程,并且知道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食盐。

在生活中,食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学生已经知道从海水中可以晒出食盐,但原理是怎样的,仅限于知道蒸发这个词。

这节课,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通过设计合理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以及涉及到的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我是这样涉及教学环节的:一、目标展示。

以一个空白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链接。

这个环节中的两个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着手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饱和溶液。

三、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用一段短片,帮助学生认识海水晒盐的过程,并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饱和溶液,学生基本上都能认识到饱和溶液就是饱了的溶液,也就是再也吃不下的溶液。

而后,我设计了三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逐渐自我完善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完善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该溶液这三组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又帮助学生总结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收获新知识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是收获新知识的系统整理,又将课文知识进行了延伸,教给学生认识获取知识的不同途径。

五、反馈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3个习题,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的理解。

上课感受:一、自觉成功之处。

1、用视频、实验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知识点间连接的紧凑;3、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学习引导到位,学生反馈不错。

二、不足之处。

1、我上课的一个通病仍未改好,就是一个知识点扩充的太多,导致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是课堂小结环节进行的太仓促;2、灵活应变能力还不行。

如部分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加两个限制条件,这与我的思路不符。

海水晒盐课后反思

海水晒盐课后反思

《海水晒盐》教学反思在学习了海水中提取镁元素之后学习本节课内容,内容衔接自然,所以开篇直接点题,如何从海水中讲氯化钠提取出来,从所学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学生可以自然的想到蒸发结晶的方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海水晒盐。

自学课本海水晒盐,并通过观看海水晒盐的短片介绍,思考海水晒盐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

通过带着问题查阅课本和观看视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进行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通过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的介绍,学生了解了溶剂种类和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然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有以下几种方案请学生作出判断:(1)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一个在20度加氯化钠,一个在40度加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两个烧杯中,一个加100g水然后加氯化钠,一个200g水然后加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进行;(3)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一个加1g氯化钠,一个加1g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都达到最大溶解量才能比较。

由此得出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条件: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

化学上就用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请学生自己给出溶解度的定义。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该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制数据的曲线图和对比,锻炼了收集数据的能力,培养了对数据及其变化的归纳与分析能力。

初四中考化学海水晒盐新授课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第2课时)

初四中考化学海水晒盐新授课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第2课时)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100g溶剂中
3、状态:达到饱和时
4、单位:以克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
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温度。
【投影】
【活动天地】:
绘制溶解度曲线
从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查得0——100之间任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所以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1、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
8.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
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一般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但熟石灰相反,即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弱
(4)
【活动天地】:
认识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晒盐》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海水中提取镁元素之后学习本节课内容,内容衔接自然,所以开篇直接点题,如何从海水中讲氯化钠提取出来,从所学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学生可以自然的想到蒸发结晶的方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海水晒盐。

自学课本海水晒盐,并通过观看海水晒盐的短片介绍,思考海水晒盐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

通过带着问题查阅课本和观看视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同时锻炼学生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进行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通过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的介绍,学生了解了溶剂种类和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然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有以下几种方案请学生作出判断:(1)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一个在20度加氯化钠,一个在40度加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在相同温度下进行;(2)两个烧杯中,一个加100g水然后加氯化钠,一个200g水然后加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进行;(3)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一个加1g氯化钠,一个加1g硝酸钾,学生判断方案不行,得出要都达到最大溶解量才能比较。

由此得出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条件: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

化学上就用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请学生自己给出溶解度的定义。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该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制数据的曲线图和对比,锻炼了收集数据的能力,培养了对数据及其变化的归纳与分析能力。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存在
着很多不足之处:
1、老师说的还是有些多,不能充分相信学生,有些放不开。

2、实验设计缺乏创新。

3、探究实验时有些学生并没有参入进去,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
高。

4、自主实验讨论的时间把握的不好,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