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19~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它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等。

micro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或者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

其中的microRNA-21在调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标签:microRNA-21;糖尿病;并发症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大小19~25 bp,在生物进化过程具有高度保守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它可以利用碱基配对原则识别靶基因3’非编码区的靶位点,进而抑制目标mRNA和/或降解目标m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

1993年,Lee等[1]在线虫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第一个miRNA,并将其命名为lin-4。

现今,超过800个人类基因被克隆排序[2],预计miRNA基因数量可超过1000个,并调控着超过30%的人类基因。

而microRNA-21(miRNA-21,miR-21)是近几年研究最为深入的miRNA之一,其高表达于哺乳动物器官组织。

目前miRNA-21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将这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microRNA-21概述人类microRNA-21(miRNA-21)定位在染色体17q23.2,与编码跨膜蛋白的基因VMP1(或TMEM49)、人乳头状瘤病毒16(HVP16)以及编码RNA U6的基因整合位点的位置重叠[3]。

miRNA-21在细胞核内由RNA聚合酶Ⅱ及Ⅲ转录生成,再由核酸酶Drosha加工成发夹状的前体pre-miR-21,最后被转运到细胞质经Dicer酶剪切为成熟的miRNA-21,但是miRNA-21的表达调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4]。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内容摘要
尽管如此,现有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饮食和运动疗法需 要患者的长期坚持和自我管理,这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难以做到。其次,胰岛 素和降糖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针对这些不足,未来的研究 方向应包括开发更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内容摘要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涉及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近 年来,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本次演示将详细 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因素。首先,糖尿病微血管病 变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壁增厚、管 腔狭窄、血流减少等,这些变化导致肾脏缺氧、缺血,进而引起肾脏损害。其次,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 生与APOL1基因多态性等相关基因位点有关。
2、前沿方法: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方法逐渐应用 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结论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本次演示介绍了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包括基础治疗和前沿方法如干细胞治疗和基 因治疗。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 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未来,深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提高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透析治疗是治疗晚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透析可以清除体内过 多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近年来,一些新型 的透析技术,如血液透析滤过(HDF)、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等,已经得到了 广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体内过多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心衰以及血管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恶 性循环的关系,每一种疾病都可能引发或加重另外 两种疾病⑴。在T2DM中,心衰的发生发展通常与 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前状态以及糖尿病性心肌病密 切相关。虽然传统的抗糖尿病药物在降糖方面具有 良好的效果,但是很少具有显著的心血管益处 。据
报道⑵,仅有二甲双肌能够降低心肌梗死以及全因 死亡的风险,但是并不能缓解心衰的发展。而其他 一些降糖药物,如磺酰类甲苯磺丁服、嗟輕烷二酮 类罗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等,甚 至可能会提高心衰发生的风险。因此,2008年美国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要求抗糖尿病药物在进入临床前 都必须进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价。在这种背景之 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 sodium-glucose co­ transporter type 2, SGLT2 )抑制剂的发现不仅满足了 临床降糖需求,其心血管方面的获益也被意外发现。
蛋白激酶1是否是SGLT2抑制剂在心肌细胞的直 接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3.2.2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慢性系统性炎症与 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中发挥 关键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微血 管、大血管和心脏功能缺陷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进 行评估,因为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并直接受到全 身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在代谢紊乱的前驱 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及T2DM模型db/db小鼠中,恩 格列净给药处理的动物心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均 被显著抑制,这是SGLT2抑制剂直接保护心脏的原 因之一问。在心肌梗死的大鼠模型中,达格列净通
过增加巨噬细胞的活化以及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分 化,起到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3.2.3调控心肌能量代谢心肌能量代谢与心衰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能量代谢障碍相伴的心室重 构被认为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切。在生理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变 的 作 用 尚未完 全 明确 。虽然 D C 研 究 发现 降 低 容易通过饮 食控制 或药物治疗达标者需要调高他 C T 血 糖 可 减 少心 血 管 事 件 的发 生 ,但 1 型糖 尿病 患 者 们 的 血 糖 控 制 目标 值 , 目前 对 糖 尿 病 人 群 仍 推 荐 b %为 降糖 目标值 。 同时 ,2 型糖 尿病 患者通 大 血 管 病 变发 生 率 本 身就 低 ;而UKP 研 究 中强 H A <7 Ds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卫生部 北京 医院 内分泌科 鲜彤章 郭立新
糖 Biblioteka 嵩 妻 率 与 常 规 治 疗 组 相 比 ,在 磺 脲 类 一胰 岛 素 组 和 二 甲双 胍 组 分 别降 低 1 % ̄ 3 % ,全 因死亡 率 分 别降 5 D3
病 大血 管 病变 所导 致 的死 亡约 占糖尿 病患 者死 因的 低 1 % ̄ 2 %,具 有统 计学 意 义 。在ACCORD 究 3 17 1 研
控 制血糖是否能降低大血管病 变风险
— —
( b %) ,以 免增加 死亡 率 。AC OR 研 如H A。 <6 C D
究 强化 治疗 组 死亡 率升 高 的原 因 尚不清 楚 ,亚 组分
流行病学研究
DCCT 研究  ̄ UKP 研究 已经证 实血 糖控制 可 析 推测 可 能与 低血 糖 发生率 高 、体 重增 加 、药 物相 H DS 明显 减少 糖 尿病 微血 管病 变 的发 生 ,但 对大 血管 病 互 作 用和 不 良反应 有 关 。但 这 并 不表 明对 于血 糖很
23 / 。流行 病 学研 究 发现 2 糖 尿病 患者 心 肌梗 死 和 f V 型 D ADT 究 中 ,患者 的平均 年龄 约 比uKP 患者 研 Ds

miRNA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miRNA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ppressionofspinalglialactivationinaratmodelofneuro pathicpain[J].BrainResBull,2011,86(5 6):403 411.[46]HUML,QIUZY,HUK,etal.Analgesicneuralcircuitsareactivatedbyelectroacupunctureattwosetsofacupoints[J].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2016,2016:3840202.[47]徐楚婷,李新伟,谭伊诺.疏密波电针结合西药治疗肺癌患者疼痛35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4):295 296.[48]XULL,WANY,HUANGJX,etal.Clinicalanalysisofelectroacupunctureandmultipleacupointstimulationinre lievingcancerpaininpatientswithadvancedhepatocellularcarcinoma[J].JCancerResTher,2018,14(1):99 102.[49]TAIJB,HONGL,MAME,etal.Evaluationoftherapeuticeffectoftranscutaneouselectricalacupointstimulationonbonemetastasispainanditsinfluenceonimmunefunctionofpatients[J].AnnPalliatMed,2020,9(5):2538 2544.[50]莫雪强.中药镇痛膏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3):26 27.[51]刘嘉湘,田建辉.传承中医药学术精华,促进肿瘤学创新发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7):29 33.[52]SIEGELRL,MILLERKD,JEMALA.Cancerstatistics,2019[J].CACancerJClin,2019,69(1):7 34.[53]CUIWQ,SUNWS,XUF,etal.Spinalserotonin1Are ceptorcontributestotheanalgesiaofacupointcatgutem beddingbyinhibitingphosphorylationofthe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GluN1subunitincompleteFreund sad juvant inducedinflammatorypaininrats[J].JPain,2019,20(1):1 16.[54]CUIL,DINGY,ZENGJ,etal.Spinalglutamatetransportersareinvolvedinthedevelopmentofelectroacupunctureto lerance[J].IntJMolSci,2016,17(3):357.[55]OUYANGX,LIS,ZHOUJ,etal.Electroacupunctureamelioratesgastrichypersensitivityviaadrenergicpathwayinaratmodeloffunctionaldyspepsia[J].Neuromodulation,2020,23(8):1137 1143.[56]LINJG,CHENCJ,YANGHB,etal.Electroacupuncturepromotesrecoveryofmotorfunctionandreducesdopami nergicneurondegenerationinrodentmodelsofParkinson sdisease[J].IntJMolSci,2017,18(9):1846.[57]QIAOLN,YANGYS,LIUJL,etal.ContributionofGABAergicmodulationinDRGstoelectroacupuncturean algesiainincisionalneckpainrats[J].JPainRes,2019,12:405 416.[58]WANGY,JIANGQ,XIAYY,etal.Involvementofα7nAChRinelectroacupuncturerelievingneuropathicpaininthespinalcordofratwithsparednerveinjury[J].BrainResBull,2018,137:257 264.[59]FENGXM,MIWL,XIAF,etal.InvolvementofspinalorexinAintheelectroacupunctureanalgesiainaratmodelofpost laparotomypain[J].BMCComplementAlternMed,2012,12(1):225.(收稿日期:2022 09 28)[编辑:周荣荣]通信作者:徐云生,E mail:xys65@126.com第一作者:王晓月,E mail:1014385724@qq.commiRNA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王晓月1李捷1,张璐璐1,徐云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致残性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吞噬神经髓磷脂 、上调各种核因子( 如NFK ) - B介导的 化 、抗 氧 化机 制 失衡 时生 成 的过 量氧 自由基 直 接损
炎 性 反应 基 因 、阻止 N O依 赖 性 的扩 血 管 和抗 凝 作 用 害 神 经组 织 的蛋 白质 、核 酸 、脂 质 ,干扰 线粒 体 呼吸 等 ,从 而 造成 神经 细胞 节 段性脱 髓 鞘 ,加 重痛 觉及 神 链 造成 神经 结构 和功 能损 害 。
制N O合成 酶 增加血 栓 素A (X 2 、内皮 素一( _ 神 经 外膜 动 静脉 短 路 ,导 致 缺氧 加重 。 2T A ) 1E T 1、 血 管 紧张 素 ¨ A l 及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抑 制 因子 ) ( ) 1
1P 一) (Al 的活 性 和浓 度 ,造 成血 管 舒 张功 能 障碍 和 高 1
应 激
蛋 白质 糖 基 化 后 ,经 结 构 重 排 等 一 系列 改 变 最 终 形
糖脂 代谢 紊 乱状 态下 氧 自由基 生成 增加 ,而超 氧
成稳 定 的AGE ,参 与诱 导氧 化应 激 、增加 巨噬细 胞 化 物歧 化 酶生 成减 少 ,导致 机体 抗氧 化作 用减 弱 。氧 s
加 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减退可在糖耐量受损之前出 肠神 经 进行 活检 ,在 神经 束膜 和 神经 内膜处 发现 免疫
1 糖基 化终 末产 物(d a c dgy aine d 的 、独 立 的危 险 因素 。高甘 油三 酯血 症可 作 为糖尿 病 . 2 a v n e lc t n o
】 po u t ,A s及其 受体 ( c po f d a c d 神 经 病 变进 展指 标 。研 究发 现 糖尿 病 调脂 治疗 可 以 r d cs GE ) r e tr v n e e oa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厚 以及 系 膜 区 细 胞 外 基 质 的 进 行 性 积 聚 , 蛋 白排 泄 尿

糖 尿病 所 引起 的糖 代 谢 紊 乱 , 致 微 血 管 病 变 , 导
继 而引起 一 系列 并 发 症 , 括 视 网膜 病 变 , 尿 病 肾 包 糖 病 和糖尿 病 足 。糖 尿 病微 血 管 病 变 的机 制 尚不 完 全 明确 , 目前认 为非 酶 性 糖 基 化 终 末 产 物 形 成 、 白激 蛋
医 研 杂 20 月 学 究 志 0 年8 第3卷 第8 1 9 期
・综 述 与 进 展 ・
糖尿病微 血管病变机制 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娄 晋 宁
糖 尿病 已成 为世 界上 发 病率 最高 、 人类健 康 威 对 胁 最严重 的疾病 之一 。胰 岛 素抵抗 、 岛素功 能缺 陷 胰 导 致胰 岛功 能衰 竭 是 2型糖 尿 病 发 病 的重 要 机 制 之

导致 视 网膜 脱 离 , 成 失 明 。足 细 胞 和 内 皮 细 胞 造 形成 了 肾小球 毛细 血 管 网 , 与基膜 一起 构成 了 肾小 并 球 的滤过 屏 障 。足 细 胞 损 伤 和 丢 失 是糖 尿 病 肾病 的
主要 病理 特征 之一 。 此外 , 尿病 肾 病 早期 出现 肾小 球 肥 大 、 膜 增 糖 基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病 理 特 征
内皮 细胞 在糖 尿 病微 血 管病 变 中具有 关键 作 用 , 其 结构 和功 能均 表 现 出显 著 的异 质 性 。来 自不 同部 位 的血管 内皮 在 正 常 和疾 病 状 态 下 的表 型 特 征 并 不 相 同。研 究表 明 , 不仅来 自大血 管 和小 血管 的 内皮 细 胞 的基 因表 达谱存 在 差异 , 且来 自不 同组 织器 官 的 而 微 血管 内皮 细胞 的基 因表 达谱 也不 相 同 , 些差 异 基 这 因对 于 内皮 细胞 的 迁 移 、 管 生 成 、 血 细胞 外 基 质 形 成 和脂 质代 谢 等一 些 生 物 效 应 有 重 要 意 义 。除 内皮 细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胜红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障碍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

本文将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糖尿病发病人数迅速增多, 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高达3亿。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高达1.48亿,形势十分严峻[1]。

1974年Hamby等学者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2]。

一、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一)、高血糖是糖尿病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启动因素,糖尿病心肌在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两个环节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心肌代谢的底物发生异常变化。

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或不足,心肌细胞由于葡萄糖转运体(Glut-4)数量减少、糖磷酸化速度减慢及丙酮酸氧化减少等原因导致心肌组织中葡萄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心肌分解产能的葡萄糖流量减少,心肌细胞糖代谢低下,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Iribarren等[3]研究证明,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有关,主要机制是晚期糖化终末产物与胶原等大分子物质结合聚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增加心肌细胞炎性反应。

(二)、脂质代谢异常导致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脂水平已成为DCM早期心功能改变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游离脂肪酸代谢障碍促进DCM 的形成。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宋琪新;崔德芝【摘要】目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治方法复杂多样,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因子机制、代谢产物机制、分子机制、免疫机制及细胞机制等方面均有研究.文章通过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资料的整理,可以使其理论更系统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进而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治方案.【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年(卷),期】2016(014)001【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综述【作者】宋琪新;崔德芝【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25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 250000【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致残致死率高。

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已达0.9%~14.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治方法多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而此需要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找到突破口,系统研究并总结其发病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章就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实验研究进展概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变,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等是下肢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发病环节、影响多种分子机制导致的[2]。

目前已发现的促血管新生因子有数十种,已广泛用于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的试验和临床研究中。

1.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VEGF主要通过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形成肉芽组织,促进胶原蛋白重塑,诱导血管生成、增殖和分化等途径完成糖尿病足创面的修复[3]。

王伏生等[4]将新西兰大白兔下肢缺血模型分别于股内肌肉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裸质粒DNA转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悬液、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裸质粒,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裸质粒DNA转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兔肢体无坏死,血管再生指标明显好于其他两组。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D M患 者即使 血糖不高 , 如血糖 波动大 同样会 导致并 但
发症 。一项用 G K鼠的基础研究证实 , 复的 P G波动会加 反 P
剧单核细胞黏 附到主动脉血管内皮 , 比持续性 高血糖 损伤更 严重 。与慢性高血糖相 比 ,P P G波动以及整体血糖波 动可 以 产生更多 的氧化应激反应 。韩 国学 者发现 , 培养在 间歇 性高 血糖 比持续性 高血 糖 中 的胰 岛 B细 胞表 达 MnS .O和 b 1 c. 2 增加 , 进一 步说 明暴 露在间歇性高血糖 的胰 岛 1 3细胞凋亡数 量比处于持续性高血 糖时大 得多 J 。细胞 可 以通 过改 变某 些代谢状 态或进行调节 性反馈来 部分 拮抗葡 萄糖 的毒性 作 用, 有学者称其 为“ 高血糖记忆效应 ” 而葡 萄糖浓 度剧烈 波 ,
素) 使用不 当、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 因素 , 导致血糖总体水平
升高及血糖波动性增 大 。主要 表现 为 : 整体 血糖 水平 高 ; ①
② 日内 、 日间血糖 波动幅度明显增 大 , 分别 达 6m o L和 2 ml /
mm lL 是正常糖调 节人 群 的 3倍 和 2 5倍 ; T D 由于 o , / . ③ 2M
D M控制和并发症研究 ( C T 及 英 国前 瞻性 D DC) M研究 ( KD ) U P S 确立 了 H A. 为 D b 作 M慢 性并 发症 预测 因 子的地 位, 然而近年来研究表 明, M慢性并发症不仅 与 Hb 密切 D A 相关 , 血糖 波动 能加重 D 慢性并 发症 的发 生 , H A 且 M 在 b 相 同的 D M患者 中, 血糖 波动明显 者血管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
表明 , M慢性并 发症 的发 生 、 D 发展 不仅 与整 体 ( 持续 ) 糖 血

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Woi Ju a o It r e r ioa adWet nMein 2 1 , o. , o6 r or l fne a dTa t nl n s r dc e 02 V 17 N . d n g t di e i
・5 33 ・
为主 的血 液流变 性 的 改变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病 变 过 在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 保护及修复 内皮 细胞 , 对抗血 栓形 成 , 高 血 液 灌 注 量 , 而 防 治微 血 管 提 从
病变 。
(R 明显升高 , I) 红细胞 电泳率 ( M ) E R 明显降低 , 血
小板粘 附性 增高 , 聚集 性增 强 , 释放反 应异 常 。
P C通 路 的激 活可 影 响一 系列 血 管 功 能 , 进 血 小 K 促 板聚集 , 高血液 黏 稠度 , 提 改变 血 液 流 变性 , 成 微 造 循环 障碍 , 使微 血管 病变 的发生 。 促
( ) 液流变 学 : 5血 以红 细胞 比积 , 细胞 变形 性 红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1 0 2年第 7卷 第 6期

基 理 特 征 : 循 环 功 能 性 改 变 , . 微 内皮 损
伤, 基底 膜 增 厚 , 液 黏 稠 度 增 高 , 细胞 聚集 , 血 红 血 小 板粘 附 和 聚集 , 微 血 栓 形 成 ,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致 是 主要过 程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共 同 的 病 理 基 础 是 微 血管 的功 能和 结构 改 变 , 周 细胞 的丢 失 可能 是 而
少血 管 内皮 细胞 氧 化 应 激 , 正 微 血 管 、 流 动 力 纠 血
学异常, 进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2型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2型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p s u e wi} e r s r tl ma r v s u a a d c a c l r n mir v s u a c mp ia in o o e ac lr o l t s f e c o
t e2 daee : P S ( 6)[ ] B J 20 3 1( 2 8) y ibts UK D p 3 J . M , 00, 2 7 5 :
n i t s J Ci C i ea2 0 39 i2 :_. addaei l . l hm A t,04,3 ( / ) l9 b c 1 n [ 0 钟建庭 , 1] 姜一真 , 王璇 , .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胰 岛素抵抗与脂代 谢异 常的关 系[ ] 中华医学杂 志,0 7 8 ( 刊)2 4 J. 2 0 ,7 增 :3 . 姚君厘. 糖尿 病和 大 血管 病变 [ ] 上海 医药 ,0 6 2 6) J. 2 0 ,7( :
医学 综 述 2 0 0 9年 2月 第 1 第 3期 5卷
Mei l eai lt,e 09, o.5 N . dc cpt aeF b20 V 11 , o3 aR u


4 1・ 3
栓 形成 。 综 上所述 ,2 M 大血 管病变 的 危 险因 素多 种多 TD
o i ai e sr s o DNA a d a rs a t rf rc c r ah r s lr ss x d t t st v e n k f co o a e , t e c e i i n o o
2 3 2 6. 5 -5
d g n C, a Owe s D, t a .C mp rs n o i t ih i [2 Ma ia Ry n M , n e 1 o a io fd es h g n 1] mo o n a u a e e s s p lun a u a e a t c d o o t r n i n u s tr t d v ru y s t r td f t a i n p sp a d a o y l

糖尿病并发症课题研究报告

糖尿病并发症课题研究报告

糖尿病并发症课题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本报告将重点研究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病变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微血管病变
1. 视网膜病变: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受损,进而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其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可导致失明。

2. 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引起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二、神经病变
1. 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引起神经纤维受损,影响感觉和运动功能,表现为手脚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

2. 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三、心血管病变
1.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高血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胸痛、心绞痛等症状。

2. 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高血糖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通过阐明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认识和关注,促进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减轻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态 时促 进 氧 化 应 激 的 因 素 包 括 : 应 性 活 性 氧 、 反 自由基 增 加 , 糖基 化产物 和糖 氧化产物 形成增加 , 氧化应激 机制减 弱。 抗
皮 细 胞 及 浸 润 的单 核 细 胞 中表 达 增 加 , D 患 者 尿 MC 1 且 N P
水 平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增 高 , 血 清 MC 1水 平 无 明 显 变 化 。 而 P B n a等 [ 的 实验 得 到类 似 结 果 , 尿 白蛋 白与 尿 MCP ab 1 且 1水 平 明 显 相 关 。 明 DN 患 者 尿 中增 加 的 MC 是 由局 部 产 生 表 P1
维普资讯
・2 46 ・
Pr c e i g o i ia e ii e J Ap . 0 8 Vo No 4 o e d n fCl c lM d cn , r 2 0 , l1 . n 7
肾 病 ( N) 发 生 和 发 展 l 。 P 在 D 患 者 中表 达 水 平 增 D 的 9 MC 1 ] N 加 时 有报 道 。 有研 究 分 析表 明 MC 1 肾小 管 上 皮 细 胞 、 P 在 内
量 白 蛋 白尿 患 者 中 常 与 重 要 的 糖 尿 病 肾 病 及 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球、 底 、 经、 肌、 肉等微 血管 为主 , 起 肾小球 病变 、 服 神 心 肌 引 视 网 膜病 变 、 经 病 变 、 肌 及 肌 肉 病 变 , 为 决 定 患 者 预 后 神 心 成
v WF水 平 的 升 高 可 作 为 微 血 管 内皮 细 胞 受 损 的 标 志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浆 v F水 平 比正 常 人 高 , 伴 有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并 W 而
发 症 患 者 其 水 平 , 制 尚 不 完 全 清 楚 l 。在 糖 尿 病 肾 病 与 糖 机 4 j 尿病视 网膜病变患 者 中 v WF 水 平 明 显 升 高 ,WF 升 高 在 微 v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简写成DM)可引发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等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简写成DR)则是微血管病变中的一种,其是致使成人发生不可逆性盲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DR有关的发病机制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药物治疗也有基础与临床研究,本文就现有的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进行下列的叙述。

1、DR相关发病机制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简写成VEGF)在人体中的主要功用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分裂,使其不断的增殖,进而可使大量新血管生成[1]。

生理条件下VEGF在体内的表达量是较少的,使血管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DR 中,VEGF在体液及细胞中均较生理条件下高,VEGF水平的上升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视网膜内的液体出现外渗,导致视网膜出血或者黄斑水肿,同时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的产生,二者共同使视网膜中的血管生成增加,进而可引发视力的损伤。

此外VEGF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中的ICAM-1表达量上升,此种因子可使白细胞发生停滞,加剧视网膜缺氧及缺血的状态。

Poulaki等[2]的实验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简写成 IGF-1)能够使视网膜上皮细胞中的VEGFmRNA表达量上调,可提示在 DR的发生过程中IGF-1发挥了一定的功用。

1.2氧化应激与DR已有的相关研究指出,当机体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体内的蛋白激酶C、多元醇及非酶糖基化的终产物等一系列通路可被激活,进而可引发DM异常性的代谢,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与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会遭到破坏,致使氧化物质的排出减少及过氧化物的生成增多,此时机体就会发生氧化应激。

机体的视网膜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摄取较多的葡萄糖及氧,因此与机体内的其他组织相比较,其更易引起氧化应激性损害。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探讨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探讨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氧化应激增强、多元醇通路活跃、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内皮细胞损伤等有关。

【关键词】氧化应激;多元醇通路;非酶糖基化 PKC;内皮细胞损伤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大血管病变性质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大血管,而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肾等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与防治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1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1.1 氧化应激增强氧化应激不仅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启动因素,而且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病人,过多的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代谢生成丙酮酸,后者经三羧酸循环提供过多的供氢体(NADH和FADH2)给线粒体呼吸链,从而使活性氧簇(ROS),特别是O-2生成增加。

Brownlee[1]提出,高血糖导致内皮细胞线粒体生成超氧阴离子(O-2)增多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O-2生成增多可引起多元醇通路的激活、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PKC)途径及氨基己糖途径的激活,引起细胞功能紊乱,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

过多的ROS可抑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活性,从而使糖酵解途径中的代谢中产物堆积。

3磷酸甘油醛一方面参与二脂酰甘油(DAG)从头合成,激活PKC;另一方面可分解产生AGEs前体分子甲基乙二醛,参与AGEs生成。

高血糖诱导产生的自由基,无论是氧自由基还是氮自由基,都可造成DNA损伤。

DNA损伤片段特异性激活细胞核中的DNA修复酶——多聚(ADP核酸)聚合酶(PARP)[2]。

糖尿病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 管 病 变 , 透 性 增 加 , 白尿 形 成 。 通 蛋 糖 基 化 终 末 产 物 ( vne yo y f nedP o ut Ad a cd Glc s l i n rd c, ao
AGE ) 非酶 促 糖 基 化 反 应 的终 末 期 产 物 , 一类 成 分 非 常 s为 是 复 杂 而 结 构 稳 定 的棕 色 物 质 。当 AG s 血 管 内皮 细 胞 、 E 与 巨
同 时 , 细 胞 比积 的 增加 还 通 过 增 强 激 活 后 的血 小 板 反 应 性 红 引起 微 血 管 病 变 [ 。 3 J
糖 尿 病 患 者 之 间 的 尿微 量 白蛋 白 及 B微 球 蛋 白水 平 存 在 显 z 著 性 差 异 , 明 血 液 糖 化 血 红 蛋 白水 平 的 升 高 程 度 与 糖 尿 病 表 肾 脏 微 血 管 的 受损 程 度 之 间 存 在 明 显 相 关 性 。其 机 制 可 能 在 于 糖 化 血 红 蛋 白使 红 细胞 携 氧 能力 下 降致 组 织 缺 氧 , 之 加 红细 胞 变形 能 力 降低 引起 血 液 粘 度 增 加 , 而 损 伤 血 管 内皮 进 细胞 , 导 其 合 成 分 泌 血 浆 内 皮 素 增 加 , 肾血 管 剧 烈 收 缩 , 诱 使 肾血 管 阻 力升 高 , 血 流 量 降 低 , 肾 肾小 球 硬 化 , 导致 肾 小 球 微
噬细胞 、 血管平滑肌细胞 、 系膜细胞等细胞膜上的 A GE受体
2 红 细胞 变 形 性 与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醛糖还原酶 ( AR) 化 葡 萄 糖 转 变 为 山 梨 醇 , 梨 醇 在 催 山 果 糖 还 原 酶 的 作 用 下 转 化 为 果 糖 。 糖 尿 病 时 , R 活 性 增 A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 构成 , 主要 的是 醛 糖 还 原 酶 ( R) A 最 A , R对 葡 萄
糖 的 亲 和力 较 低 ,正 常 情 况 下 几 乎 无 法 测 得 AR 活 性 , 以葡萄糖很少 ( 约 5 ) 多元 醇通路代谢。 所 仅 % 经 但 当糖 尿病血 糖 水平 升高 时 , 己糖 激酶 呈饱 和状 态 , 过
1 1 多 元 醇 通 道 活 性 增 加 多 元 醇 通 道 由一 系 列 酶 .
受 到 影 响 , 化 L L很 难 被 L L受 体 识 别 , 糖 D D 导致 吞 噬
细胞 通 过 清 除 途 径 增 加 对 L L摄 取 , 形 成 泡 沫 细 D 并 胞 ;D L L更 易 氧化 , 刺 激 血小 板 聚集 ; 化 血红 蛋 白 并 糖
的发 病 过程 。
发 生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糖 化 后 的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 ) 细 胞 内 的分 解 能力 下 降 , 引 起 高 L L血 L L在 可 D 症 , 致动 脉硬 化 ; 细胞 膜 糖 化 后 , 细胞 变 形 能 力 易 红 红
1 发病 机 理

综述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发 病 机 制 和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Re e r h pr g e so a ho e ss a d t e t e ti i s a c o r s fp t g ne i n r a m n n m — c o e s ld s a e fdi be e r v s e ie s s o a t s
逆 的不稳定 的糖 基 化 产 物 ( ci 碱 ) 再 经 过 结 构 重 S hf ,
排 , 化 为较 为稳定 的酮胺 化 合 物 ( m dr 产 物 ) 以 转 A a oi ,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通道 激活 , 引起 神经 节细 胞和许
旺细胞 内线粒体肿胀 , 内膜破坏 ,
最终出现轴 突退 化 和细胞 凋亡 。
aueadcrnc yeg cma a as oe rdco ateoye c sR S nd et y a r a— ct n hoi hprl e iC cue vro utno r cv xgns i ( O )a s r nt a n y n p i fe i e p e d o ul
维普资讯
医学综述 2O O7年 5月第 l 3卷第 l 0

盟a 坐 ! p 型






7 1・ 6
糖尿 病神 经 病 变发 病 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
薛 莹( , 超 ( 校) 综述)刘 审
( 南京医科 大学第一 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 , 南京 202 ) 109 中图分类号 : 572 R 8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28 (o7 1- 6 -3 10—o4 2o )00 1 7 0
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主要取决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 发症的发展…。随着糖 尿病病程 的延长 , 微血 管并 发症最 终
将会影响几乎每一例糖 尿病患者 。有研究发 现 , பைடு நூலகம்半数 的 超
糖尿病患者会 由于神经系统病变的进行性恶化而出现周 围和 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 。据统 计 , 尿病神经病 变是 最常见 的 糖 非外伤性截肢 的原因 , 糖尿病 患 者 中, 在 大约 有 1 %的人 会 5 由于病情 的发展而接受 一次乃至更多 的截肢手术 。正 因为糖 尿病神经病变危 害较 大 , 对其发病 机制 的研 究一 直受到人 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质或核酸等的游离氨基与 还原糖的羰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所产 生的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在长期高血糖过程中,糖 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通过与内 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干扰活性氧 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结 构和功能,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可能是引起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 RAGE在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足细胞和神经胶质 细胞中都有低水平表达。糖尿病发生后细胞RAGE 表达水平随着其配体浓度的增加而上调口1。AGEs— RAGE对于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 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所证实。Yamamoto等将胰岛细 胞过度表达iNOS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 性过表达RAGE的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结果杂交 小鼠的RAGE过表达增加了内皮细胞对糖基化终末 产物的敏感性。这种双重转基因鼠的肾脏病变呈加 速发生,蛋白尿加重,肾脏增生肥大,出现肾小球系膜 增生和肾小球硬化H1。而阻断db/db小鼠的RAGE 或敲除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RAGE 基因,则可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肾 病的始发因素,但是AGEs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除肾小球内皮细胞外,系 膜细胞和足细胞亦表达RAGE受体。AGEs通过 RAGE与这些细胞结合,可产生过多的基质蛋白,并能 改变基质蛋白金属酶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p1。 3.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激活:目前认为,蛋白激 酶C(PKC)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共同通 路。糖尿病情况下多种途径可激活PKC:高血糖可使 细胞内二酯酰甘油(DAG)增多,激活PKC;多元醇通 路活跃使NADH/NAD+比值升高,有利于DAG形成, 从而激活PKC;AGE和RAGE相互作用也可激活 PKCpl;氧化应激反应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均可导致 PKC激活∞1。PKC激活进一步影响一系列血管功 能,包括血管的舒缩反应、通透性、内皮细胞增生、新 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PKC可抑制内 皮细胞的eNOS活性,降低一氧化氮(NO)的产生,并 且增加血管的内皮素(endothelin一1,ET一1)的释放, 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1;PKC也可促使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VEGF)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 加血管通透性;PKC还可上调肾小球的TGF—B,表
・103・
胺通路以及AGEs形成’6 o。氧化应激的结果是导致 ROS的产生。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产生的ROS主 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葡萄糖自身氧化、蛋白质非 酶糖基化、多元醇通路激活、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NADPH氧化酶和解偶联的eNOS一“。Brownlee等认 为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生成ROS可能是 氧化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进一步提出,来源于 线粒体的ROS通过下调eNOS的表达和抑制其活性 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因此,阻断线粒体产生 过量的活性氧可抑制高血糖引起的蛋白激酶C激 活、AGEs生成、山梨醇蓄积以及转录因子NF—KB的 活化。。ROS介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表现为 记忆性的病理改变,当血糖降至正常后,这种改变仍 然存在,从而影响血糖水平的恢复,称之为高血糖的 “代谢记忆”¨“。过量生成的ROS可以与DNA和蛋 白相互作用,引起细胞损伤,其中线粒体DNA可能是 ROS损伤的一个特殊靶点¨…。近期研究发现,NAD— PH氧化酶在氧化应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c171。AGEs 和RAGE相互作用激活下游通路的PKC—d,介导糖 尿病大鼠肾脏的NADPH氧化酶生成ROS。t21。糖尿 病小鼠的PKC一8基因被敲除后其NADPH氧化酶 不再被激活,表明NADPH氧化酶激活可能通过PKC 途径¨“。在氧化应激反应中,NADPH氧化酶如同一 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糖尿病早期,短暂激活NAD— PH氧化酶可通过ROS激活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通 路,继而诱导抗氧化酶表达上调,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另一方面,长 期激活NADPH氧化酶产生过量的ROS可引起eNOS 解偶联、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细胞内NADPH水平下 降所致的抗氧化基因表达减弱¨9|。Satoh等发现,糖 尿病大鼠肾小球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而 肾小球eNOS的二聚体形式减少,eNOS处于解偶联 状态可导致ROS生成增多。因此,认为NADPH氧化 酶和解偶联的eNOS很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肾小球 ROS生成的主要来源圳1。 6.细胞因子: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 VEGF表达水平上调密切相关。VEGF可促进血管生 成,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的 产生。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为丝氨酸蛋白 酶抑制剂超家族成员,具有潜在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 用,PEDF可减弱VEGF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PEGF不仅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 特性,而且可抑制AGEs诱导的RAGE过表达旧“。
.102・
万方数据

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8月
第39卷第8期
・综述与进展・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生期,VEGF表达水平上升 而PEDF水平下降。此外,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黏 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包括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一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一1)和E一 选择素,导致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增加, 聚集形成小栓子阻塞血管,同时白细胞活化所产生的 细胞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微血管病变。 三、C一肽在防治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既往认为c肽没有生物学活性,c肽与胰岛素一 同从胰岛p细胞分泌,仅用于评估D细胞的功能。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其C肽水平明 显低于正常。2型糖尿病早期为胰岛素抵抗,临床上 以高胰岛素血症为主,C肽水平有所上升,而后期胰 岛B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与c肽水平均下降。近 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肽在防止和逆转早 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重要的 作用。首先,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 展,但不能防止和逆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新诊断的 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其肾小球 的高滤过并不能恢复正常,而给予生理剂量的C肽 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其次,成功的胰 岛移植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 明显降低,提示胰岛移植可以防止甚至逆转糖尿病患 者的肾脏病变一2I。Thompson等发现,与药物治疗组 相比,胰岛移植成功的患者在移植3年后视网膜病变 程度明显减轻,表明胰岛移植在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日…。胰岛移植后,内源性胰岛 素重新分泌,C肽分泌也随之恢复。因此,认为重新 分泌的C肽可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 变。c肽在防止和逆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还有待更长期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目前对C肽作 用机制的认识主要有3个方面:①激活肾小管细胞 Na+一K+一ATP酶,增强肾小管对水和盐的重吸收; 此外,在人肾小管细胞中c肽参与磷脂酶C、蛋白激 酶PKC一8、PKC一£和RhoA的激活,导致ERKl/2 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同时激活蛋 白激酶B心“;②与细胞膜上G蛋白偶联的受体特异 性结合引起胞内ca2+浓度升高∞引;③结合到包括内 皮细胞在内的细胞的细胞膜上,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 合酶,刺激一氧化氮合成,维持血管稳态‘2“。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
基金项目:国家“973”基金项目(2006CB503906) 作者单位:100073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王慧);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l临床医学研究所(王慧、娄晋宁) 通讯作者:娄晋宁,电子信箱:Lou.j@mail.corn
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失明‘“。足细胞和内皮细胞 形成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并与基膜一起构成了肾小 球的滤过屏障。足细胞损伤和丢失是糖尿病肾病的 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弘。。 此外,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肾小球肥大、基膜增 厚以及系膜氏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积聚,尿蛋白排泄 量增加,后期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 大量蛋白尿生成,发生终末期肾衰竭。糖尿病的微血 管改变不仅发生在肾脏和视网膜,也可累及肢体末端 微血管,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基膜增厚,管壁通透 性增加,毛细血管出血、渗出,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 塞,引起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出现缺血性坏死。糖 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合并溃 疡、坏疽、感染引起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具有很 强的致残性,最终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糖尿病微血 管病变表现出一定的器官特异性,主要发生在肾脏、 视网膜及外周血管,而在脑和肺等其他器官这种病理 改变并不明显。深入研究微血管病变的器官特异性 的相关机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找预防和治疗糖 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靶点。 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 1.多元醇通路的激活:多元醇通路由一系列酶系 统构成,其中醛糖还原酶是多元醇通路的关键酶。正 常情况下葡萄糖很少经多元醇通路代谢,当糖尿病血 糖水平升高时,己糖激酶呈饱和状态,过剩的葡萄糖 不能通过正常的氧化或酵解途径代谢,于是,醛糖还 原酶活性增加,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多元醇代谢通 路激活后使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过度堆积,继而引起 细胞渗透性损伤,同时细胞内肌醇和谷胱甘肽(GSH) 水平下降,还原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 呤二核苷酸(NADH/NAD+)比值增高,Na+一K+一 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和组织缺氧,内皮细胞受损。 一般认为,多元醇通路激活发生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信号通路中的上游,因此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阻断 多元醇通路代谢,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2.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糖基化终末产物
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8月
第39卷第8期
・综述与迈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慧娄晋宁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最高、对人类健康威 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功能缺陷 导致胰岛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 一。糖尿病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导致微血管病变, 继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 病和糖尿病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 明确,目前认为非酶性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蛋白激 酶C信号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反应、多元醇通路激 活和己糖胺通路活性增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 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 内皮细胞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具有关键作用, 其结构和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来自不同部 位的血管内皮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表型特征并不 相同。研究表明,不仅来自大血管和小血管的内皮细 胞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而且来自不同组织器官的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也不相同,这些差异基 因对于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形成 和脂质代谢等一些生物效应有重要意义。除内皮细 胞外,其他类型的细胞如周细胞和足细胞在糖尿病微 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视网膜周细胞可调节视网膜毛细血管局部的血流量 和血管通透性,对内皮细胞起支持作用,还可通过接 触抑制对内皮细胞的增生起抑制作用111。内皮细胞 之间以紧密连接的方式相互连接,构成了血一视网膜 屏障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基础。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结 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维持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稳定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周细胞选择性的丢失被认为 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它导致 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增生、基膜增厚和微血管瘤形 成,进一步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毛细血 管出血、渗出,乃至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纤维增生,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