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经济学
第2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节重点: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是什么?
第二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一、集聚经济的内涵 二、生产中的集聚经济 三、营销中的集聚经济
一、集聚经济的内涵
集聚经济包含集聚规模经济和集聚范围经济, 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能够产 生于生产和交易各个环节。 范围经济是一个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概念, 通常是指企业在同时经营多种事业时所产生的一种 经济效应。范围经济能够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消费者之间的分布距离与企业区位选择无
关。
3、中间区位与城市的发展
中间区位原理也为大城市的发展提 供了一个重要解释。
C1 C2 C3
需求
C4
C5
18
4
4
4
4
虽然城市C5 地处边缘,但这里的中间区位却依然是该城 市。大城市由于拥有对产品更大的需求,而吸引更多厂商的集 聚。
四、地方性投入品导向原理
1、地方性投入品
第二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的定义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的定义
我国历史上对于城市的认识
《墨子· 七患》中“城者,所以自守也。” 《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 《管子· 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易经· 系辞下》:“日出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企业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企业 口密度的增加 工人的聚集 城市的形成 本地区人
3、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 选址彼此接近而带来的经济活动成本节约的正 外部效应。 集聚经济解释了城市为什么会以较大规模 形式存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直接的结果都 导致要素和生产的积聚。
《城市经济学》课件
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 核心,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市 场信息流通快,劳动力流动性强。
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这些结构决 定了城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就业结 构。
城市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
就业规模
城市就业规模是指城市中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人口规模。
总结词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 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 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产业集聚可以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城市产业转移与升级
VS
详细描述
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城市经济活动,包括 城市发展、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它旨在揭示城市经济 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结词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财政与税收 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 软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等。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服务化 和生态化方向演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城市住宅市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城市住宅市场特点 城市住宅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
城市经济学-2
(二)从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的转型
产业组织方式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类型 就业岗位 空间布局 管理模式
(三)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 城市仍然重要吗? 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 技术决定论 城市集聚经济仍然存在,城市仍然重要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 为什么公司愿意为城市中的工人支付更多的工资?边际 生产率是较高的。 运送货物 运送人 传输信息/思想
二、保守主义城市经济学
保守主义经济学对个人的尊重是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相关联的。保守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哈耶克 (Friedman A.Hayek)、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科 斯(Ronald Coase)、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这些知名 大家。 保守主义经济学近年来具有较大影响,在城市经济方面主 要关心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改造等社会经济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改造等社会经济问题。 哈耶克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以规划实现竞争的渐进式替代 过程以及集权式计划的方法。他对西方国家中尤其是英国 社会主义的发展怀有忧虑。他认为,即使是对通过民主方 式进行选择的社会目标的追逐,都不可避免地限制个人自 由。
三、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学
半个世纪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西方取得了很多成果, 也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无论是作为社会思潮还是经济理 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在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产业工人未能建立 国家革命政治学说,同时由于高度城市化,使城市成为各 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将视线转到 城市政治经济问题研究中。他们认为城市是发生阶级矛盾 城市是发生阶级矛盾 的地方,资本主义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并最终引发社会主义 的地方, 革命。 革命。
二、工业城市的增长
城市经济学第二讲
全的,且不存在交易成本、制度与技术不变等。
第二节
需求与供给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力量。 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价格机制基本等同于市场机制。
一、需 求
(一)需求的定义 需求( Deman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 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 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TC MC = ⊿Q
3.平均总成本( Average Cost )
FC Q
4.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
AFC=
5.平均可变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 FC AVC= Q
TC AC = AFC+AVC = Q
五、消费者剩余
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 此实际支付的量。 作用:衡量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 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注意: 1、一定时期 2、各种可能的价格 3、需求=愿意+能够 ( 购买的数量 ) 需求≠需要( needs /wants )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第一、商品的自身价格 ( Price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Income )
第三、相关商品的价格 ( Py )
第四、消费者的偏好 ( F )
第五、消费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 ( Pe )
研究的对象——整个国民经济 研究的任务——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完全理性 ( 经济人)
由利己的动机(即理性动机)驱使,趋利避害,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经济学的一切结 论都是建立在理性假设这一基石之上的。
城市经济学2
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功能已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统一调度社会资源的职能已逐步转向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收入和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己任,运用市场手段进行政策调节。
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的状态下,市场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发展财政投融资来启动宏观经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有着其他政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所谓财政投融资,就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非单一的(或纯由政府进行配置,或完全交给市场)供给方式,而是经济与社会的综合体,是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
因此,财政投融资制度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十分有效可行且必要的选择。
这是因为财政投融资既不同于政府财政一般意义上的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盈利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的商业性金融。
一、财政投融资制度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行模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财政”名义上的集权管理,实质上已被各地区、各部门所肢解,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各部门投资盲目扩张。
而转轨时期财政的不断“放权让利”,削弱了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投融资能力,也使财政和金融职能错位,国有银行成为“第二财政”,造成盲目投融资,形成银行呆帐坏帐不断增加。
目前,在政府预算投入不足,专业银行转向盈利性投资,更是没有哪一方能承担起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建集权化的财政投融资体系,严格按照公共需要和宏观政策意图,把每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财政投融资来源,以及资金使用规模、具体使用项目、各项资金使用的条件和使用收费等等,都象财政预算一样,明细编入计划,即财政投融资预算。
城市经济学
●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经济涵义: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学是一种涉及多学科、多层次融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理论经济学和以理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应用经济学的统一。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1.交换中比较利益(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2.生产中规模经济(城市形成的基本经济力量)3.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城市经济的特征1、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2、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3、运行上的开放性与外部性;4、经济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
●集聚经济类型1、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A、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带来规模报酬递增;B、企业生产产品类型增加,不必增加专门投入而生产出副产品,从而带来产品成本下降或节约)2、地方化经济(A、工业群集型或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B、购物外在型或零售群;C、劳动力市场节约搜寻成本;D、知识和信息的溢出)3、城市化经济(共享基础实施、城市区域环境、公共性服务)●、城市规模的具体表现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其次,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
再次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城市适度规模1.城市适度规模才可以保持规模经济,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的集聚,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得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城市规模成本表现为城市经济成本,城市经济成本分为私人成本(房租房价和空间移动费用)和公共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成本和拥挤及环境污染成本),但城市规模经济成本现实表现为门槛成本和外部性成本。
当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就会形成一个均衡点,这就是城市的适度规模。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二)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家庭是基本经营单位,这种传统 农业经济,其生产是非赢利性的,新增人口作为其社 会或家庭成员,自然加入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不及其 贡献大小,这称为“共同体原则”。 传统农业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经济体内部劳动力过剩, 一部分劳动力处于不充分就业或隐蔽失业状态。而劳 动力过剩的原因又在于持续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 之间的矛盾。
三、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 1、比较优势 2、贸易成本
第二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一、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现象一般指某一生产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生 产成本逐渐下降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 2、规模经济出现的原因:专业化因素和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二、生产的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有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1、地方化经济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溢出。 2、城市化经济出现的原因与地方化相同,其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一个行业的 规模;第二,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 只针对某一个行业中的企业。
(三)现代工业与劳动力转移机制 由于现代工业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大量农业中的过剩 劳动力得以转移,人均收入提高,这样整个经济就由 收益递减转变为收益递增,从低水平均衡陷阱中摆脱 出来,也就是一个劳动力由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 业的转移的过程,既是城市化过程。 由于工业资本是可再生的,通过积累可不断扩大,因 而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可不断扩大,这就是城市化 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的理论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阿瑟· 刘易斯首先 提出。 二元经济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一)不发达经济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1、土地和技术看做定量:“土地收益递减律”, 即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上,随投入的劳动单位的 增加,总产值的增量呈递减趋势。 2、土地和技术看做变量: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城市是由各种资源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与其他的经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经济包括人类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方面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相互联系,总称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之上的,城市是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充满着物质利益的原则和追求效率的意识,并受到自发秩序、竞争、冲突、分工、合作、专业化、垄断、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在这些城市经济运行机制中,经济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自发秩序机制、自愿合作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
城市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认识、把握、驾驭这些城市经济运行机制的科学。
在城市里,不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抬头向前看,都能看见繁华的景象,但那种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让人痛心的事实。
从住宅小区到高档酒楼,在每一条街道上,在每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很多乱摆卖的人。
几块钱的鞋子、衣服、玩具;小孩子们爱吃的糖果、膨化食品、冷饮等;当然也有高档的家具、电器、瓷器等,每天都有不同的品牌打折销售。
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是一些无照商贩的场所。
但也有一些做点小买卖的,小到五金,大到电器,这些便宜又正规的店铺里,却是另一番情形。
一些打着上海市著名商标的产品到处销售,而一些杂牌厂家却无证生产,没有一点质量保证,却还挂上著名商标来欺骗消费者。
为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力度,提升城市形象,有必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另外,有必要成立一支庞大的城市管理队伍。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2、滞后城市化 、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 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 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 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 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 市化。
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 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 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 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 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 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 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 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
1、最低临界值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 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 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 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 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 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 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 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 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 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 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 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原则”。
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 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 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 “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城市经济学(二)
第二讲市场和政府,政府的作用第三章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很行,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回顾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两条: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是因为市场规则可以激发人的动力,利用人追求自私的本性,通过互相交易来利他,这样,每个人都有劳动和交换的动力,每个人的境遇都会通过竞争、交易而改善。
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原理六、七中的“通常”和“有时”二个短语可圈可点,这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同意的大市场、小政府,能由市场解决的交给市场,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况;实在不行了才交给政府,这是少数的情况。
反过来就不能成立了。
然而,何为“通常”、何为“有时”,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情况,而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中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局限条件不同,这些条件有时导致政府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有时导致市场做某些事更加有效率。
3.1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斯蒂格利茨认为,人们对市场的不满主要在三个方面:忽视经济学的规律,收入再分配问题和私人市场名副其实的失灵1。
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三种情况。
3.1.1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和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首先,忽视经济学规律的人会对市场有很多抱怨,房价为什么那么高?交通为什么总是拥堵?学了经济学,我们知道,很多人们不满意的结果是由于稀缺带来的,经济学家把很多情况并不看作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生活中不容置疑的事实。
这些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也许;这些事情能不能够完全解决?可能做不到。
把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所有涉及的人的境况都不因此而恶化,这样的变化叫做帕累托改进。
这是依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命名的。
很明显,经济学家所要追求的更好的那条路是帕累托改进,而做出帕累托改进是非常难的。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 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并 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为什么?
理论基础1
❖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 1909《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 聚因素 。
❖ 韦伯认为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 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 省的地点。
❖ 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产 业集群可以规避中间商,节省交易成本,也就是说, 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成本节省 的好处,产业集聚可以共享道路、煤气、自来水等 公共设施。
理论基础2
❖ 经济学家巴顿
❖ 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地理上
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创新。(2) 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 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 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 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3)集中地优越 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 的速度。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3.集聚经济效益的表现:
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减少
实际生产费用。
③在提供某些服务设施之前,需要有个人口规模的
门槛。
④某些产品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 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生产需要。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日趋积累起来大量熟
❖ 当该区位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足以容纳产 业集聚的程度时,此时集聚存在着规模经 济;而当该区位的承载能力元法容纳超负 荷的产业集聚时,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 现象就会相继出现,我们称之为集聚的规 模不经济。
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特征一、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的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
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
三、城市经济学的特征城市经济学具有多学科性、广泛分布的外在性和规模经济的特性、地理空间属性等特征。
(多选题)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有()。
(2008年真题第43题)A. 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B. 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C. 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D. 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E.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答案】ABCE【解析】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的产出、消费、分配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规律。
它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并为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一、城市经济学概述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经济现象和城市内外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城市的运行机制,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城市规模经济原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原理之一。
它认为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可以在大规模经济体中实现效益的稳定增长。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效率。
例如,大城市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实现生产和交易的成本节约,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2. 市场分割原理城市内部的市场分割原理指出,在城市中,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分割。
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群和商业区,不同的产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
市场分割原理强调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空间分布的重要性,不同空间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特点对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3. 迁移决策原理迁移决策原理是城市经济学中解释人口迁移的重要原理之一。
人口迁移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劳动力配置和人口资源的平衡。
迁移决策原理认为,人们的迁移行为是基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即迁移到对个体经济利益更有利的地方。
迁移决策原理可以解释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人口密集度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4. 土地利用原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利用原理指出,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是受到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教案:《城市经济学》第一部分: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城市经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场所。
因此,学习和了解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 掌握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现象;3. 了解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和对经济的影响;4. 分析城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5. 探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城市化概念和定义-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城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2.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和各阶段特点 - 城市人口增长和流动性的影响- 城市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城市发展模式与经济影响- 不同城市类型及其特点- 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4.城市经济中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 城市交通与拥堵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5.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对城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网络资源利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扩展,了解城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课程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城市经济学是一 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学科。它既是一门以 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 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 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 论》为标志。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界定,国外代表性学者认为,城市经 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而国内代表性学 者则认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 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西方学者也有着各自不同 的看法。 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 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而我国学者早 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 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 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城市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 宏观的城市问题 二 微观的城市问题。
第三节
城市经济学研究内容
• 西方国家: 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微观城市问题 和城市政府三个部分的内容。
• 中国: 城市经济学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 经济学。
第五节 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 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专 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 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 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 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
•
1 简要追溯和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及当代 发展状况 2 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的不同界定 3 阐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多方面的研究内容 4 简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今后研究的发展趋 势 5 阐述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分清它与其他研 究城市的学科以及若干同它关系密切的部门经济学科 之间的界限。
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趋势
一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
聚集效应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结构理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城市经济空间布局理论等。
二 城市经济学发展趋势
• 从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比较关注城市 公共经济管理、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等综合研究以及城市房 地产、城市就业、城市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经济研究更关注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 表现特点: 第一:城市经济学家逐渐将研究重心由空间分析转移到部门 和政策分析上来。 第二:城市经济学与其他专业的边界已经而且正在继续被打 破。 第三:利用计量经济工具而完成的实证研究大量出现。 第四:大量的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第五:城市经济的模拟模型有望增加。
• 宏观城市经济学 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 化的发展趋势极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 和进程等方面的内容。
• 微观城市经济学 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 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 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 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 面的内容。
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
• 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 “工业区位理论”。 •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1936年, 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 值带理论。 •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 》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