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怀古词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宋词的相关常识;
2.感受诗词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3.正确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赤壁赋》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常识·背景
1.介绍苏轼。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2.介绍辛弃疾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3.介绍“词”及“豪放派”。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4.相关背景。
(1)《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就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侘胄正准备北伐。
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侘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北固亭是京口名楼,登楼可望见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可以想象,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朗读情感及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两首词分别是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代表作,可以说,它们不仅体现了两位词人个人在词创作领域的最高水平,而且代表了宋代豪放派词的最高水平。
词作均是词人在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宏伟志向不得施展、情绪极度低沉的情况下写就的。
(1)《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上阙,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下阙,着重写人,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上阙,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词人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阙,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词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研读讨论
1.《念奴娇·赤壁怀古》
(1)如何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浪涛,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早已有这样的感慨。
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
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复有当年的光彩,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又有几个呢?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周瑜就是一个,这几句为下文赞美周瑜做了准备。
一派江水,千古风流,无穷感慨,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
(2)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见课文注释①。
同时词中还有“人道是”三个字来特意说明。
(3)上阙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4)词中的“乱石穿空”,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试品析这两种表述。
明确:“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
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概括风景,启下引出周瑜,这两句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词的开头说“千古风流人物”,着眼于广阔的历史背景。
这里说“一时多少豪杰”,缩小范围单就赤壁而言,在这个舞台上有多少豪杰共同演出了雄壮的戏剧,而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角。
(6)下阕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学生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力)──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7)赤壁之战时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词里说“小乔初嫁了”,不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吗?
明确:艺术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词人有意用小乔这位美人去衬托周瑜这位英雄,使下面那句“雄姿英发”成为有血有肉的丰富饱满的艺术形象。
(8)如何理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
“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
“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9) “羽扇纶巾”“故国神游”各写的是谁?
明确:“羽扇”是用鸟羽所制的扇,汉末盛行于江东。
“纶巾”是用青丝带编织的头巾,汉末名士多服此。
“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
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
所以“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故国神游”写的是词人自己。
(10)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表现的是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
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但是,苏轼的感伤是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不是一般的伤感。
“人生如梦”,却反过来又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正是本词的理趣之所在。
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跟失意文人同主题的作品显然有别。
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本词开篇第一句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词人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寄托了词人什么情怀?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展示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讽刺其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你怎样认识?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刘义隆的典故用意在“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廉颇的典故用意在“抒写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3.比较这两首怀古之作的异同。
明确:这两首词给读者最强烈的感受都是豪放,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景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2)人物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
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豪放气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
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3)事件方面。
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4)情感方面。
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两首词还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从文题看,都有“怀古”二字,表明两首词都是怀古词。
结构也一致,古迹一古景/事,人—抒情议论。
从手法看,都是借古讽今,讽刺当朝皇帝昏庸无能,不赏识、不重用像自己这样有才华的人;都运用了比喻修辞,“卷起千堆雪”,以“雪”喻浪花,“气吞万里如虎”,以“虎”喻刘裕;还都用了对比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与周瑜对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父子,辛弃疾与廉颇都分别形成对比。
从情感看,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更主要地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2)不同点。
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
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周瑜儒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锦绣的东坡居士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
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
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
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
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荚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民忧国的情怀,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
五、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