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完美解析
春天,遂想起》优秀教案
春天,遂想起》优秀教案本诗以“忆江南”的方式表达了对故土、对祖国的游子深情。
通过形象思维和富有变化的重叠句式,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和中心意象。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江南美景自古就受文人青睐。
XXX在《忆江南》中写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XXX?”江南的美让文人骚客为之留恋。
诗人余光中就把对江南的思念写成这首《春天,遂想起》。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笔下的江南。
二、设疑激探,自主研究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2017)是当代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他一生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代表作有诗歌《乡愁》《听听那冷雨》,诗集《白玉苦瓜》。
2.写作背景余光中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
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
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3.文学常识积累XXX的《江南春》和《泊秦淮》,以及XXX的《西陵行》和《浣溪沙》等,都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经典作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本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第二部分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第三部分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
主旨是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2.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江南”,诗人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如“烟雨蒙蒙”、“春色满园”、“桃花扇底”等,它们表现了江南的美丽和多彩。
修饰语分为两类:一是描绘景物,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描绘人物、人情,如“XXX的”、“XXX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文学寻葩‖寻葩译诗‖春天,遂想起
文学寻葩‖寻葩译诗‖春天,遂想起寻葩译诗从每期精选当中抽选得分最高的诗作,进行英语、日语、韩语三语翻译,推动当下民间诗歌国际化,以强烈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以中国的胸襟看世界,以世界的视野欣赏中国。
原诗译作春天,遂想起文/卢奕妍(广东)我们是不一样的春天我眷恋凛冬的余韵你热恋夏日的蝴蝶可风不声不响面颊忽然犹如羞涩的玫瑰一时的荒原开出了花恍惚觉得我们是将死的寒冬我囚于冰冷荒唐的池你告别沉重无力的风冰面割裂了光阴我们的瞳孔注视着蓝色荆棘破败在璀璨中爆裂绽开我想冬日后的春光大概也老透了英语译作Caprice in SpringBy. Lu Yiyan(Duangdong)Tr. Chen MoSpring plays different roles in our livesThe long aftertaste of chilly winter lingers in my mindThe butterflies in summer once relived your affection on themWhile the wind flies over soundlesslyLike roses with shy expression on cheeks unexpectedlyThe wasteland then blooms blossoms timelyWhich gives us such a hallucination that we are all in the process of the dying winterI am jailed in a cold and absurd poolYou say farewell to the heavy and feeble windTime has been dissevered by Ice surfaceOur pupils eye at the blue thornsDilapidation bursts and blooms among brillianceA thought strikes on meThat spring scenery would have been plump enoughWhen the winter has gone far away日语译作春、思い出す文/盧逸妍(広東)私たちは違う春です。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给海子高一四王靓春天,伴着让人舒服到微微眯起眼的春风,我想起那个给我们心灵带来温暖和美好的,在春天来又在春天去的海子。
春天,是个纯洁的季节——万物复苏,生命回到了最本真的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海子将这最后一首诗留给世人,然后便卧在铁轨上。
这铁轨仿佛成了天梯,带着他通向天堂。
如果真的有天堂的话,我想说,海子,这样的死亡照亮了你的诗,你的生命。
我亲眼看见,在天堂,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他们是明亮的,照亮了你的精神。
你留给了人们你的坚持,你的纯净,你在夜里吟着诗歌,歌唱着你的寂寞,你的信仰。
海子,我相信,你是纯洁的,就像春天,一尘不染的。
你每天面对着诗,认真地用生命写着诗。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海子真的是把诗歌当成了生命——你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废寝忘食地写诗,手头拮据却也不忘记向出版社投稿。
为此,你付出了那么那么多,然而谁也不能理解你。
海子,我知道你是寂寞的,你是孤独的。
从那个时代开始,没有人用心去写诗,除了你。
诗对于别人是赚钱的工具,是无病呻吟,对你来说,便是生命。
一次海子走进一间酒吧,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诗歌,你能给我酒喝吗?”酒吧老板答道:“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不要朗诵诗歌。
”很多这样的不认同让你受到巨大的打击,终于,你选择了离开,你选择了坚守自己那块纯净的土地。
你用死亡标志着,你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是你自己,你虽在黑暗中悲伤地苦苦挣扎,你虽最后心力交瘁,不堪重负,但你的死为人们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你的死成为了你的转折点。
这虽残忍,但你震撼了全社会。
你知道吗?多少人在改变着自己,在崇拜着你,因为你是那个,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还给人们诗的本真乃至人性的最本真。
你的诗,让我明白“众人皆醉你独醒”。
海子,我很高兴你在那个春天静静的离开。
你没有看到21年后的春天,有多少所谓作家在写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他们蒙着眼睛胡言乱语,他们的脑子里只有销量,只有商业。
春天遂想起解析
春天遂想起解析春天遂想起春,是四季之首,也是最迷人的季节。
当寒冬走过,春天终于来到,万物复苏,花鸟翩翩,给人们带来了一片欢快的气息。
每到这个季节,我总是会想起那首古诗词《春望》,它描绘的春天景象是最为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词的作者龚自珍,在这首诗里描述了自己身处的景象,是一幅破国沉沦、人心彷徨的画面。
但是,尽管如此,诗中却蕴含着一份对春天的深情,对明天的憧憬与期盼。
第一节寒冬散去,春天来临寒冷的冬季终于散去,春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春天的季节里,我们能够看到那些冰冷的风和冰冷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嫩芽。
这些细嫩的新芽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告诉我们这个季节的到来,向我们展示出了春天的美好未来。
第二节春天的美丽春天是美的季节,从空气中传来的是春天的花香和翠绿的美景。
这个季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丽,从阳光明媚的天空到婀娜多姿的小花,无不令人心醉神迷。
第三节春天的足迹春天是一段多彩多姿的足迹。
当寒冬的冷风一扫而过,春天便来了。
树木挂上了新叶,花儿含苞待放,甚至是那片草地上也长出了嫩芽。
在春天的足迹中,我们记下了它无声的魅力与美丽。
第四节春天的启示春天是一个充满启示的季节,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
当万物复苏时,人们无不感到生命的意义重于一切。
这个季节,我们应该更加懂得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和我们在一起的人。
这便是春天带来的最珍贵的启示。
第五节寄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春天永远存在,常常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智慧和美丽。
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珍惜相遇的缘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盼着春天的来临,期待着万物复苏,期待着那一瞬间,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带给我们的满足与幸福。
浅论余光中《春天,遂想起》乡愁的三度空间
浅论余光中《春天,遂想起》乡愁的三度空间作者:蒲泓曲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7期余光中,1928年重阳节在满山点燃枫叶的南京栖霞山出生。
父亲余超英是福建永春人,母亲孙秀君是江苏武进人。
由于父亲较为严厉,加之政务缠身,余的少年时代总和母亲为伴,母亲也时常带他从闽至苏回老家。
也就是在这些时光中,他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余童年并不是那么孤单寂寞,反而在这个美丽的江南的温柔抚摸与熏染下,小小心灵也萌发了诗心。
他的成就兼顾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以一首耳熟能详的《乡愁》闻名于大陆,蜚声文坛,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
余光中的诗歌中,许多都寄予了对故乡对江南对母亲的深切的愁思。
他曾这么定义过现代诗:“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
”这首《春天,遂想起》作于1962年4月29日,用江南这一中心意象,从历史、地域、现实三个层面表现了乡愁,探索着家园意义。
一、纵的历史感的乡愁内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之酬日,将军岂有不怆然有感?”。
这是邱迟(463-508)《与陈伯之书》中的开头,用江南打动了对方,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固然是因为邱迟的传奇文笔,又何尝不是因为人人都在思念故乡思念江南呢。
“将军岂不怆然有感?”一问千古。
江南,在中国人们心中地位是很独特的。
其在诗人笔下,江南就是那魂牵梦萦的故乡代表。
对余光中来说,江南不仅仅是那个繁荣富饶的地方,也是他小小诗心的最初萌发。
在江南的舅家,不但人多热闹,而且老老少少都有一份文化素质,生活充满了情趣。
对生活的观察和大胆想像应该就是这美丽的地方培育出来的。
这首诗用江南作为中心意象,采用了许多富于古典意义的意象,把深沉的乡国情熔铸于这些大小意象中。
首先写了对江南故人之思。
“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我只能娶其中一朵”,这一句用这一意象或实指对表妹之思或泛指写对所有熟识人的思念。
【赏析】《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文学考研
《春天,遂想起》余光中主题思想《春天,遂想起》表现的是对江南浓浓乡愁。
由于台湾海峡两崖长时间的隔离,作者有种被流放的感觉,少年时生活于江南的记忆日复一日烈火般烧灼着他,于是时时梦回江南。
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所以是“唐诗里的江南”,是古典美人西施和越国名臣范蠡泛舟共游的处所,是清代乾隆南下畅游的胜地。
诗人由怀旧而怀古,他的江南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飘散着古文化的清芬,而诗人怀着也就是一种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也是结构特点)艺术特色诗作从江南的湖写起,写出它的富庶美丽。
再加上江南大量优美动人的佳话和传说。
因此诗人觉得上古时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那场战争也是美丽的。
接下来将时间拉回现代,转写当年太湖滨上结伴同游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表妹们,意在表现山水毓秀,人比江南山水更美,从而将乡愁推进一步。
再一转,写到这些少女们现在都已老了,自己的母亲更已谢世而去,一种难以抑制的沧桑感骤然腾起,为乡愁抹上一层悲怆。
最后,“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的母亲已和祖国母亲合体,诗人盼归之情遂也上升为对母亲大地的顶礼。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曳多姿,可以说,这是一首情味浓酽、风韵别具的抒情佳作。
熔现代意识与传统的诗风一体。
作者简介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去台湾。
50年代末以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是台湾蓝星诗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
其诗作构思奇朽,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春天,遂想起》完美解析
《春天,遂想起》余光中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失踪在酒旗招展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就那麼任伊老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一、导语设计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在今夕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在苦苦冥思“我是谁呢”?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
拥有璀璨的文笔。
他,就是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兼翻译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二、作者生平简介: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本诗的灵魂。
要想深切地理解作者为何对江南梦绕魂牵,就必须多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
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
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
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三、学生朗诵,鉴赏。
四、鉴赏点评:(一)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江南”,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请在原诗中找出这些修饰语,并思考: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哪几类?它们表现了江南的什么特点?提示:这些修饰语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春天遂想起》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这场关于《春天遂想起》的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这首诗歌中 的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
导入
欢迎语
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场课件。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富有文化 内涵和多彩意义的主题。
介绍主题
我们将从作者、诗歌、诗意阐释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讲述这首著名的诗歌。
2
纪念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首诗歌也是对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种纪念和回顾,展示了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启示我们珍视生命、珍爱自然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也启示我们要珍视生命,珍爱自然,追求 更为美好的人生。
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诗歌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白居易的诗歌与传统文化 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揭示 了唐朝文化的多样性和独 特魅力。
文字、音、色彩的运用
诗歌中丰富多彩的形象和美 妙动人的音韵,表现出白居 易卓越的文学天赋和高超的 艺术境界。
中西文化交融的表现
白居易学识渊博,与西方文 化和其他东方文化相互融合, 因此他的诗歌也体现了中西 文化交融的特点。
诗意阐释
1
情感与美好
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与美好,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珍视。
现代人的心理困境与 对照显现
现代人在经历着一些心理 困境和现实压力时,通过 欣赏诗歌可以寻求一些灵 感和安慰。
提出人类面对自然和 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 怀、热爱与关注,也呼吁 我们在面对自然和生命时, 要有更多的感恩和敬畏之 心。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讲座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更深入地 了解了这首著名诗歌的文化内 涵和意义。
展望未来
我们也希望这首诗歌可以引起 更多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和 热爱,让我们一起追求更为美 好的未来。
用意象批评法解读《春天,遂想起》
用意象批评法解读《春天,遂想起》
许煜灵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0)004
【摘要】传统的历史传记批评法认为余光中先生的《春天,遂想起》一诗表达了浓厚的乡愁情结,抒发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并表现出高昂的爱国情怀。
本文
拟运用意象批评法,试图站在去政治化的角度,回归语言本身,阐释文本所显现出来的"存在"之感。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许煜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从《春天,遂想起》谈起
2.故乡情结爱国情怀——余
光中《春天,遂想起》赏析3.用意象批评法解读《春天,遂想起》4.我们应该想起
什么?——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5.《春天,遂想起》教学设计探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天遂想起》教案
《春天-遂想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春天-遂想起》。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春天-遂想起》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春天-遂想起》的文本和相关的解读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内容。
3. 准备朗读录音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特点和美好景象。
(2)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记忆?2. 诗歌朗读:(1)教师朗读诗歌《春天-遂想起》,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场景,感受诗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诗歌《春天-遂想起》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理解与分析: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赏析】《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赏析】《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主题思想
《春天,遂想起》表现的是对江南浓浓乡愁。
由于台湾海峡两崖长时间的隔离,作者有种被流放的感觉,少年时生活于江南的记忆日复一日烈火般烧灼着他,于是时时梦回江南。
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所以是“唐诗里的江南”,是古典美人西施和越国名臣范蠡泛舟共游的处所,是清代乾隆南下畅游的胜地。
诗人由怀旧而怀古,他的江南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飘散着古文化的清芬,而诗人怀着也就是一种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也是结构特点)
艺术特色
诗作从江南的湖写起,写出它的富庶美丽。
再加上江南大量优美动人的佳话和传说。
因此诗人觉得上古时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那场战争也是美丽的。
接下来将时间拉回现代,转写当年太湖滨上结伴同游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表妹们,意在表现山水毓秀,人比江南山水更美,从而将乡愁推进一步。
再一转,写到这些少女们现在都已老了,自己的母亲更已谢世而去,一种难以抑制的沧桑感骤然腾起,为乡愁抹上一层悲怆。
最后,“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的母亲已和祖国母亲合体,诗人盼归之情遂也上升为对母亲大地的顶礼。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曳多姿,可以说,这是一首情味浓酽、风韵别具的抒情佳作。
熔现代意识与传统的诗风一体。
读《春天,遂想起》想到的……
读《春天,遂想起》想到的……同题诵读:《春天,遂想起》诵读者:云淡风轻苡子面对大海点击上方绿标收听美文诵读点击上方绿标收听美文诵读点击上方绿标收听美文诵读读《春天,遂想起》想到的……文/紫烟编辑/紫烟“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这家喻户晓的诗句来自于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春天,遂想起》,每每读到此句,江南的柔美风光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首诗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多次提到了江南。
在少年的记忆中,江南是欢乐的江南,可以采莲,可以采菱,可以捉螃蟹,可以捉蜻蜓,甚至可以无拘无束,可以无法无天,儿时的江南连战争都是够美的,足以见江南给作者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和欢乐。
当“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走过柳堤“的时候,时光已经挽不回孩童天真的笑脸,人到中年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曾经的美好,如婷婷少女般一幕幕在眼前掠过,却独自怆然,握不住失去的光阴,回不到可爱的家乡。
追忆过往,在江南,在那个水波荡漾、景色旖旎的江南,短短的三小时却如一道银河,硬生生地隔开了作者和母亲的距离,隔开了作者和家乡的距离。
曾经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现在想来,却唯有在梦中,唯有“借问酒家何处”。
深深的伤痛,灼灼的思念,浓浓的乡愁,就这样无法化开,沉淀在一行行诗句中浸染开来。
余光中曾经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当一切都老去的时候,当喷薄云三小时仍不能回到故国家乡的时候,当长长的海峡横在眼前的时候,当听到母亲一声声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的时候,我们是否读懂了他的沾满了血泪的愁呢?江南,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钟声里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故乡在江南,江南的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余光中的心里、骨髓里。
江南近在眼前,却望眼欲穿,如此只能想却回不去,如此深切的思念随岁月积淀终于喷薄而发,遂有了这首让后人流传的佳作美篇《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的批评
从《春天,遂想起》浅谈余光中的思乡情结和爱国情怀近三十年的诗坛中,我国台湾省和香港的余光中(1928—)是一位活跃文坛、颇享盛誉的诗人。
其诗以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和新奇优美的语言表现现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而蜚声海内外。
他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可以说,余光中的青少年时代是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的。
在其21岁时,诗人远离大陆移居台湾。
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未能重归故里,因此他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
又余光中出身书香门第,与众多表妹从下一同长大,并与其中一位名为范我存的表妹结为连理。
他的母亲和妻子都为江南人。
因而余光中对祖国的留恋更多体现为对江南的怀恋。
在我们看来,《春天,遂想起》的灵魂是思乡情结和爱国情怀。
这里,我们会思考什么是情结,为什么余光中先生会在诗歌中体现思乡情结和爱国情怀?我想运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来探讨这个问题。
最初,荣格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为分析心理学。
情结是术一个心理学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伊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
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旧称情意综。
荣格将complex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
可以将情结想成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
荣格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证明情结存在的证据。
1910年代他在词汇关联测验中注意到受试者的行为模式暗示著此人的无意识感觉与信念。
荣格派理论视无害的情结为普通健康心理的多元变化。
荣格派理论认为情结与创伤经验或有关或无关。
情结有很多种,但是任何情结的核心都是一个共通的经验模式,称为原型(archetype)。
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由好几种情结构成,而且许多情结彼此形成二元对立。
这样看来,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并加之于深深的感情。
春天-遂想起资料讲解-2022年学习资料
作家简介-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 》、《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 讲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 “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研读探究-1、江南一词的-象征性?-明确:江南不-仅象征着诗人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还是-诗人母亲、祖国母 -以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江南二字实际-上是诗人的文化乡愁-和爱国情怀。
研读探究-2、诗人在这中心意象前面,叠加了许许多多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在表-情达 上有什么作用?-这些修饰语可概括为两类-:-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 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 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 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 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an?-韦庄-日出江花红胜火,-人人尽说江南好-南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 游人只合江南老-能不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争事来西出心作-不道河有寿不好-垆边人似月-皓腕凝 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昵图guu山.nipc,co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麼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在今夕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在苦苦冥思“我是谁呢”?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
拥有璀璨的文笔。
他,就是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兼翻译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二、作者生平简介: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本诗的灵魂。
要想深切地理解作者为何对江南梦绕魂牵,就必须多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
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
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
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三、学生朗诵,鉴赏。
四、鉴赏点评:
(一)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江南”,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请在原诗中找出这些修饰语,并思考: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哪几类?它们表现了江南的什么特点?
提示:这些修饰语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
“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
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
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
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
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
(二)本诗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
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你认为这些文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提示:括号里的文字,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
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将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
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
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的伤及作品的主旨。
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三)谈谈你对“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和“母亲在喊我”这两句话的理解。
提示:第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
(四)梳理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作主旨。
提示: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
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教后感:
提到余光中,就不能不提《乡愁》,正是这首《乡愁》,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认识了他,记住了他。
但是我以为,《乡愁》是作者二十年思
乡之情的一个概括,是游子共同的心声。
而要感受余光中的思乡情,最好的还是这首《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众多的表妹一同长大,并与其中的一位范我存结为连理。
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乌镇人,因而,余光中对祖国的留恋更多的体现为对江南的留恋。
这首《春天,遂想起》才真正是余光中的情感细腻之作。
通过本文的学习,尤其是反复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也深化了他们的爱国之感。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春天,遂想起》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