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级技工院校管理学课程改革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改学习任务设计方案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改学习任务设计方案一、背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和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我校决定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通过将工学一体化课程融入到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建立符合技工人才培养要求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2.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推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学习任务设计1.探索工学一体化课程内容与技工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2.设计合理的实验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3.组织学生参与工学一体化课程讨论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四、课程评价1.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程作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2.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馈调研,收集学生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意见和建议;3.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五、落实措施1.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人;2.制定详细的工学一体化课改学习任务实施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安排;3.加强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六、预期效果1.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学生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3.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4.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提升。
特殊应用场合1.贫困地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2.跨学科合作课程设计贫困地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针对贫困地区技工院校,需要额外考虑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学习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增加条款•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增加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实践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资源。
高级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精品范文】
高级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精品范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当前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实践与理论脱节等,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高级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方案应运而生。
本方案的目标是在保障高级技工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与升级,提高学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综合素质及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方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改革针对当前高级技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试点方案将率先推行教学内容的全面升级与创新。
具体措施如下:1.构建一整套完整的高级技工教材体系,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覆盖专业全面。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充分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实习实训和实践课程,使学生真正掌握实用技能。
3.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汇聚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宝贵经验,将其体系化、系统化,开设与企业对接的实践课程,将企业的生产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改革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本试点方案将推行教学方式的全面创新与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服务,包括精品课程、开放式课程和创客教育等。
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实验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实验教学。
3.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因此,本方案将推行师资队伍的全面升级与完善,以助力高级技工教学改革的成功。
具体措施如下:1.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开展优秀教师、行业专家深度合作,培育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2.加强教师专业与创新培训,完善教师技能和素质评价体系,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职 业OCCUPATION改革创新文 / 王 倩摘 要: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述了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制定教学标准、编写教材、建立学习工作站、开展师资培训四个角度,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 课程改革方案当前在技工院校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一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
一体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为一体,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优秀的职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一、 一体化课程概述(一)一体化课程的内涵一体化课程,是指技工院校按照企业工人岗位的职业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并按照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流程,同时结合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的要求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体化课程集专业理论性和生产实践性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归属感,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体验,通过对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专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的统一。
(二)一体化课程的特点一体化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的逻辑顺序安排学习任务,强调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职业要求的对接。
其本质特征表现为两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二、 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技工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技工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输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
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技工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专业设置不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等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学校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改革目标1.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调整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3. 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5. 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具体措施1.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2. 设置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的机会。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设置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增加学生的竞争力。
4. 完善实习实训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资源的开发利用。
5. 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6.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7. 建立学生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改革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和责任人。
2. 组织改革宣传和动员会议,宣传改革目标和意义,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改革。
3.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改革工作。
4. 开展课程调整和专业设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制定具体方案。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6. 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7. 监测和评估改革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
8. 定期召开改革工作会议,交流心得和经验,总结改革经验。
五、预期效果1.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 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3. 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素质得到加强。
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作者:朱智美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对管理类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希望对管理类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课程改革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而传统技工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优势,所幸的是目前众多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聚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本文是在开展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三年多的实践中,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课程改革思维的突破课改思维引领整个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理念的宣贯是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课改的实质思想,还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思想和习惯行为,建议技工类院校可采取学校动员、系部组织集中培训、教研组分组开展培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也可派教师外出培训带回外围课改信息,让人人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厘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认识盲点,如工作页≠练习本、学生开心≠教学达到效果、新课改≠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讲课等,将成功的课改案例与教师一起分享,积极鼓励教师,只要迈步就是进步,从思想认识上扫清障碍。
二、思考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突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达到的是“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要求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但目前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重大瓶颈是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一体化教学,这也给各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学校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提出紧迫性要求。
管理学中的创新与变革管理
管理学中的创新与变革管理在管理学中,创新和变革管理是重要的概念和实践,它们对于组织和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中创新和变革管理的概念、作用以及实施方法。
一、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创新是指通过独特的观念、想法或行为,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流程或方法的能力。
在管理学中,创新是推动企业或组织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还能够带来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员工的激励和创造力的释放。
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以及组织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流程创新是指改进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组织创新是指改变组织的结构、文化、管理方式等,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实施变革过程的管理活动。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组织必须不断适应变化,并主动进行变革,才能保持竞争力和生存力。
变革管理的作用是帮助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资源和能力,并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变革管理过程包括变革的识别、规划、执行和评估。
首先,组织需要识别变革的需求和机会,分析变革的影响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然后,制定变革的规划,明确目标、策略和资源,并制定实施计划。
在执行阶段,需要有效地管理变革过程,包括沟通、协调、培训和监督等。
最后,通过评估和反馈,对变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创新与变革管理的互动关系创新和变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创新为变革提供了动力和支持,而变革管理则提供了创新实施的框架和保障。
首先,创新为变革提供了动力。
通过创新,组织可以开发新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打破传统的思维和做法,从而引发变革的需求和机会。
其次,变革管理提供了创新实施的框架和保障。
创新常常涉及到组织的结构和文化的调整,需要对变革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变革管理提供了规划、执行和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组织有效地管理创新,降低创新的风险并提高成功的几率。
管理学中的变革管理和创新
管理学中的变革管理和创新在当今的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管理学中的变革管理和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变革管理和创新是企业实现长期成功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中的变革管理和创新的概念、原理以及应对挑战的方法。
一、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涉及到的是组织内部的改变。
当组织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内部问题时,变革管理提供了一种框架来管理这些变化。
其目标是使变化能够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力和负面影响。
变革管理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变革过程。
变革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和解释变革的原因和目标。
组织需要明确为何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目标是什么。
2. 制定变革战略和计划。
在变革过程中,组织需要确定适合其需求和目标的战略和计划。
3. 执行变革计划。
执行变革计划需要组织内各个层级的合作和沟通。
同时,组织需要监测和评估变革过程,及时调整战略。
4. 支持和激励。
变革过程中,组织需要给予员工支持和激励,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和投入。
二、创新创新是指在组织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产品或服务。
创新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为其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在管理学中,创新被视为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要素。
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产品创新。
这种创新形式涉及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出,或对现有产品的改进。
2. 流程创新。
流程创新是指改变组织内部的工作流程和流程,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3. 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指通过开拓新市场、调整市场定位或创造新需求等方式,来达到组织增长和成功的目标。
4.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改变组织的结构、文化和管理方法,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变革管理与创新的关系变革管理和创新在管理学中密切相关。
变革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变革的框架,以确保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变革管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变革管理为创新提供了支持和保护。
在组织内部引入创新可能面临各种阻力和风险。
变革管理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管理这些风险和阻力。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课程知识脉络:
管理基础模块管理概述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管理职能模块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选择模块企业管理者目综标合:
本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课程服务面向:
高职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的管理基础课
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形成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技能点
1.培养提高自身权威与有效运用权力的能力;
2.培养有效指挥的能力;
3.培养激励员工的能力;
4.培养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5.培养协调与交涉的能力;
6.培养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的能力;
7.培养团队建设的能力。
七、项目6控制职能(约8学时)知识点:
1.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
2.掌握控制的要领、过程与方法;
3、在教学方法上,管理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教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5、在教学特色上,《管理学》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
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2)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方案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工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技工院校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改革方案1. 课程整合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跨学科融合。
例如,将机械制造与电气工程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教学强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更多的实训课程和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师资培训重点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4. 学校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内部的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等,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三、实施方案1.在某一技工院校选取一些专业,作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
2.设立改革小组,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和相关教育专家组成,负责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课程整合方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师资培训计划等。
4.定期组织评估和调整方案,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预期效果1.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得到加强。
2.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3.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办学质量。
五、风险和对策1.学生和教师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不一,需要加强沟通和引导,及时解决问题。
2.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及时调整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以上就是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
特殊应用场合及对应条款和说明1. 区域合作办学针对不同技工院校之间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作办学,共享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设置。
为此,需要增加以下条款:•加强区域院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制定相关策略和规定。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我国技工教育一直存在基础薄弱、与市场需求不符等问题。
为了提高技工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1.提升技工院校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满足市场需求。
2.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4.推动技工教育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
5.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服务社会、适应市场需求为原则。
6.教育教学改革应与学生学科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紧密结合。
7.教育教学改革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考虑。
任务分工整体策划负责整体设计、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实施验收。
课程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和基本功要求,制定适应工业化、信息化要求的技工课程架构,重视技术创新、质量控制等。
教材编写编写适应课程需求的技工教材,配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教师培训开展教师培训,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素养。
实践合作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
实施方案阶段一:课程建设1.设计技工课程架构,制定基本功要求。
2.编制教学大纲,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设计。
3.研发适应课程需求的技工教材。
阶段二:实践操作1.搭建实验场地,配备必要设备。
2.开展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配合教材使用。
3.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阶段三:教师培训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2.组织教师实践活动,鼓励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阶段四:推广实施1.对试点院校实行收益分享机制,鼓励试点院校积极推广。
2.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
评价指标1.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
2.实践能力和经验积累增强。
3.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4.学校产学研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风险控制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2.与相关企业充分沟通,确保实践操作、实训机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管理制度一、课程改革的概念课程改革是指在教育机构对传统的课程方式和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重塑和更新,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课程改革管理制度,是指为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制定的规范管理措施。
它涉及到教育管理与教学设计的问题,包括对学校的管理机制、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等内容,是促进课程改革实施和管理改进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入推进的阶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课程改革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水平不均衡,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标准不够规范,导致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的现象,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量,以及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评价。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改革管理制度需要更多的规范和完善。
三、课程改革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建设要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国家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和落实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加强对课程改革的规范和管理。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要实施好课程改革,需要在培训上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多方面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健全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明确教学目标,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3、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学生评价体系,要从传统的成绩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学习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投入要增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更好的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分析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分析中职学校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而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则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分析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措施,以期为中职学校的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需求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需求,通过各项管理措施和手段,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师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
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偏重于规范和约束,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教育引导,通过改革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营造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与社会的对接和服务。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学校,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学校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要求。
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传统的行政管理往往偏向于单一的指令性管理,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工作缺乏目标性和系统性。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
技工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技工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技工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精选6篇)在现在社会,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好的制度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工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工学校课程管理制度1一、新课程备课管理制度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教学例会,由担任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科室。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
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合作能力。
3、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二、新课堂教学管理制度1、校教科室负责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照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成立课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6、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课经验。
7、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三、新课程的评价制度1、课程课堂评价参照课堂评价表实施。
2、任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课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常规评比挂钩。
4、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5、学校对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四、课程改革实施目标1、注重课程改革成果收集,每期召开一次课程工作总结会,表彰先进并收集好开发出的课程,加以论证,推广。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工院校开始积极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情况。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技工院校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学生普遍存在理论脱节、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工院校开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技术与工程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开始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的技工院校课程设置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技工院校开始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项目,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技工院校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工院校开始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引进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技工院校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四、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技工院校实践基地设施简陋,实践条件差,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技工院校开始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条件。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技工院校评价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和技能证书的取得,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技工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工院校纷纷进行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是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技工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现代工业的发展,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技工院校纷纷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改革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的具体举措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实践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其次,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再次,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改革的成效与问题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通过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学生对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路一、引言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一直被视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来。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案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小组内进行研讨。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管理学案例教学更强调实践操作,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我们可以引入实际企业的案例,邀请企业管理者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此外,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管理实践。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概念,增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激烈的讨论。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需要通过案例学习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
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报告、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轨迹,从而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六、提供个性化辅导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和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学生研讨案例时,教师可以采取咨询式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技工一体化课程设置
技工一体化课程设置摘要:1.技工一体化课程的定义和意义2.技工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原则3.技工一体化课程的具体设置4.技工一体化课程的效果评估与优化正文:一、技工一体化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技工一体化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这种课程模式旨在解决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对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工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工一体化课程的核心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2.突出技能培养:技工一体化课程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素质教育:技工一体化课程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能力等。
三、技工一体化课程的具体设置1.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构建包含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改革: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编写符合技工一体化课程要求的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技工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求。
四、技工一体化课程的效果评估与优化1.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就业率、技能大赛成绩、企业满意度等指标,对技工一体化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2.课程优化:根据效果评估结果,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等进行优化,以提高技工一体化课程的质量。
总之,技工一体化课程设置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技能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等原则,同时注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关于技工院校通用能力职业素养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4-01治学之法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技工院校教育的重视,全国示范校的建设,工学一体教育理念的推广,技工院校的文化课程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技工院校校情的改革路线成为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来到我国技工教育最为发达的广州,对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进行了近距离接触,希望对课改有所启发。
广州工贸以其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改革闻名全国,他们把除了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文化课融合成了一门通用职业能力素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以及一些拓展课程)。
一直以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在技工院校的教学中就是配菜,可有可无。
但笔者在参观广州工贸学校的成果展示馆的时候,其中有一块版面上写着:a.所培养的技能人才面向什么类型的企业就业;b.所培养的技能人才面向企业的哪些岗位群工作;c.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哪些工作任务;d.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在完成工作认为的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
当时讲解员说,来参观的兄弟院校都觉得这块版面应该修改一下,最后一条应该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呢?因为越来越多的技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企业在招聘工程中已经把应聘者的综合素养排在第一位,包括职业道德、为人处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其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附加能力,专业技能反而排在后面。
企业认为三个月就能培养一个熟练工,但三个月无法培养一个员工的综合素养,这个过程对于企业所消耗的成本将会是巨大的。
所以,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文化课师资力量来熏陶和培养我们的学生。
这一点对于学生以后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课和专业课应两条腿走路,缺了哪条都是跛子,都无法快速前进。
广州工贸技师学院自上而下,对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进行了总体部署———就是我们所说的顶层设计。
首先,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并重、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对接、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趋同。
其次,构建课程路径———企业调研、课程框架、课程方案、课程资源、课程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高级技工院校管理学课程改革
摘要:高级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向企业输送人才,是专门为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部指定教育机构,新的时期下,我们应
该本着高级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好地完成管理学
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级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3)01(b)-0228-01
高级技工院校近些年来在我国逐步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逐渐认可高级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高级技工院校也成为现在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新形势下很多企业都需要自己的员工要具有管理意识,现代企业里面共很多员工都不具备这样的管理知识,有些时候很难适应一些工作,而高级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主要面对企业进行培养,所以在这个办学理念的大方向指引下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1 从管理学的教学规律出发进行改革
在高级技工院校的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的管理品质与管理技能是首先要培养的,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机制,分别为
教化与内化。
教化就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技巧传授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内化就是社会环境
方方面面的事物在人的心理转化的一个过程。
教化的前提是内化,教化也影响着内化的发生,但这些都取决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发挥。
2 教学理念的改革
教学理念的改革也就是指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转变,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真正意义上在管理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其他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现如今管理学课程教学里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学生主体
教育的根本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管理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以学生日后工作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以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其相关教育行动都要严格遵循这一标准实施。
老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掌握,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从过去的读死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始终处于主动实践当中,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提高思辨、分析等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多探索发现,并自我归纳总结,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真正达到管理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要求。
2.2 能力主体
高级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学校就是专门面对企业,面对社会培养高级技术类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以培养能力为主,力度应该大于传授基础知识的讲解,并以管理能力、管理素质为主。
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该以管理学知识为基础更加注重的是实际应用,必须让学到的知识能通过实际工作得到良好的实践,总之就是该把技术放在第一位,改革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管理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相对技术性人才也更加需要,而技术型人才应当具备管的理素质即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变化,高级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3.1 教学实践性内容
现阶段高级技工院校在管理学课程授课时候所讲授的知识,都比较理论化,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理论性东西占绝大部分,而且不能充分让学生进行实践,不能深刻的抓住高级技术院校的办学理念,也不能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工作时候的需求,所以对教学内
容首先要改革,使其在丰富多彩在教学内容中学习,并多以实践为主。
3.2 教学技能性内容
技工院校在管理学上要体现学校的教育的特点,要以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应多举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自我分析,研究,实践,并且经常对学生是否达到相应要求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达到日后走到各自岗位的工作要求。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高级技工院校在管理模式上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在管理学课程改革后,对教学模式的更新就变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4.1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重在实践,而能让学生更好实践的地方就是企业,所以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就所学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及管理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多注重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为企业的发展提意见,达到学生在校期间能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从而收获更多的管理学知识。
4.2 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种案例来进行教学,教师提供一些有关管理学方面的案例,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理论性与真实性,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让同学对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分析案例的问题所在,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要在课上让同学们通过分析案例总结问题进行学习,课后收集案例有关资料,自我进行分析,将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自我
提高。
5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其管理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迫使
我们的高级技工院校在管理学的课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对管理学课程的改革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断的创新,不断完善高级技工院校的对管理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3):33-38.
[2] 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研究教研,2007(3):78-80.
[3] 潘虹尧.基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管理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