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7.1《风景谈》课件(共21张PPT)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矛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1940年,矛盾途径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记叙散文:写人记事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
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盾散文《风景谈》原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景谈》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风景谈》ppt课件
纵向关联
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 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 更伟大。” 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 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 了第二自然!” 第六个画面之后,“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 中之最伟大者!”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 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 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 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 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线 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 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
北国的山峰上,一个普通的 号兵和荷枪的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
晨景
战士
“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茅盾写景方法
选择一幅风景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 通过景色体现了怎样的人生状态?
写景技巧梳理: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 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④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风景谈》是一本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的书籍,书中以文字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各种美丽而壮观的自然风景,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风景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该书的相关参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风景的描述《风景谈》首先对各类自然风景进行了详细描述。
书中以诗意与艺术感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无论是山脉的雄伟、大海的辽阔,还是森林的神秘与安详,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作者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通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绘这些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二部分:风景对心灵的影响《风景谈》还深入探讨了风景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作者认为自然风景可以给予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平静的心灵。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迷失了与自然的联系,而风景正是一个重新连接的途径。
文中列举了众多科学研究,证明了大自然的美景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并带来平衡与宁静感。
第三部分:风景的文化意义《风景谈》进一步指出了风景在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景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成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赏析和保护自然风景,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同时,风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第四部分:保护自然风景的重要性《风景谈》强调了保护自然风景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自然风景的美丽和完整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风景,它们可能会被破坏或消失。
同时,自然风景的保护也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责任感,可以通过环保意识的普及、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式来实现。
第五部分:对风景的艺术表达《风景谈》还讨论了对风景的艺术表达。
作者认为艺术家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可以将自然风景展现得更美、更深入人心。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让观者可以重新审视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通过艺术的表达,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并欣赏自然风景。
总结起来,《风景谈》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自然风景的美丽和重要性。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风景谈》主要内容概述
1.《风景谈》的作者及背景
2.文章的主题与目的
3.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
4.文章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风景谈》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故事新编》中。
这篇文章写于 1933 年,当时正值国内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文章中,茅盾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达出风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论述在于强调风景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茅盾认为,风景之美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同时,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风景,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美好的家园。
《风景谈》的价值与影响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文章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使得它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更加珍惜的情感,同时也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
的向往。
总之,《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散文,通过茅盾的描绘与论述,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阅读理解《风景谈》附答案
风景谈(节选)茅盾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
半盘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
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
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
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
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
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经典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A.姿势 B.姿态体育老师耐心纠正同学们做操的()。
同学们斗志昂扬,准备以全新的()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②A.强烈 B.剧烈他扭伤了脚,感到一阵阵()疼痛。
()的光束可能引起烧伤。
2.隙: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3.文中描写的茶社里的桌面、几案、凳子分别是、、和。
4.“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5.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AB ②BA2.阝十3.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现成的大小石块4.疑问认为这里的风景值得留恋5.茶社单纯有那些简陋的物品构不成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了人们乘凉的活动才成了风景区,人是这里最美的风景,人类的精神活动使这里的风景变得生动,给人鼓舞及奋进的力量。
《风景谈》课文
《风景谈》是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六幅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赞美。
全文如下: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沙漠”,那不过是“一片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如果你在飞机上,从高空俯瞰,便会发现这“一片沙”的周围,居然是葱茏的草木。
沙漠为了自己的“扩大”而“拼搏”着,然而却总是走向失败。
这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的“报复”了:狂风呼啸着,沙粒在飞舞,沙丘在移动。
这便是“沙”的“进攻”与“反进攻”。
然而,大自然毕竟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这片沙上创造了“奇迹”。
你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的“鬟儿”,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情趣。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就像笼着一层薄薄的轻雾。
这时,你会突然觉得,这世界原来是这么恬静,这么美妙!于是你便从心里生出一种“敬慕”之感。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地方,这里的山是青的,树木,也多是青的。
两峰之间,往往挟持着一条溪流,溪水清可见底。
在这样的溪边,偶尔可以看见白帆点点,那是捕鱼的小船。
而在小溪的两岸,在绿树丛中,你会听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会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种境界,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也常常见到。
比如你在火车上,或者在汽车上,看着车窗外,掠过一些风景的时候。
或者,你站在某一个地方,极目远眺的时候。
或者,你从高楼上凭栏俯瞰的时候。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之《风景谈》
八、第四部分赏析:北国晨号
思考:这一部分突出地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有何表达效果?
这幅风景将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细致地描绘出两位士兵坚决果敢的形象,情 感表达直接大胆,拂去之前的含蓄,极大地 感染了读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可以 想见作者行文时的激动,具有“卒章显志”
的效果和作用。
——形散神不散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 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
(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 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情感基调始终是昂扬向上的, 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2.通过五处议论, 点明题旨,又成 为联结全文的纽带,逐层深入地把六幅 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
2.第一段描写了“沙漠驼铃”,揭示 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 一观点,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即以“最单调最平
板”的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 动而使这幅画面“完全改观”,从而揭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即先说沙漠的广袤、苍茫、寂静, 表 现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 再说驼队 (即人)在其中的活动使得这幅“风 景”“完全改观”, 进而突出“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们由衷的赞美。Fra bibliotek石 洞
桃林
七、第三部分赏析: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 思考:这一部分共同叙述的是人的精神活动,
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石洞共读”将公园常见的绅士淑女 谈恋爱的场景,与陕北石洞青年男女共读札 记的情景相对比,体现出革命青年崇高而丰 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将个人感情融入到大时
代中,更显健康严肃。 “桃林小憩”用简陋贫乏的环境映衬 出人们高贵的精神活动,即“以景衬人”, 如读书、交流、品茗等,强调和赞扬人们
《风景谈》特色备课
反衬 先扬后抑
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
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 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从理性高度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起到 升华意境,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后文定 下基调: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章。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
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
写得比较含蓄。
注音:
• 摇曳(yè) 妩(wǔ)媚
• 掮(qián)着犁 黑魆魆(xū)干坼(chè)
• 山坳(ào) 掬(jū)起水来 怡(yí)然自得 荷(hè)枪
百无聊赖: 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 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 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 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 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 什么?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 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 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 风景谈》课件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 “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 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 神境界。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 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 ”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作者简介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2)
(3-4) (5-6) (7-8)
北国晨号 (9-10)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沙漠驼队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 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高原归耕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议论性文字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深入探究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队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茅盾《风景谈》课件精选全文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 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 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 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 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 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刚性——坚硬的性质。
黑魆魆(xü)
形容黑暗。
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 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 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 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 伟大中最伟大者。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补充词语解释:
妩媚——姿态美好。 掮(qián)——背。 摇曳(yè)——摇荡。
静穆——安静庄严。粗朴——粗犷朴素。掬(jū)——用手捧东西。
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怜:爱。 称道——赞扬、称赞。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 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 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 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 织起来的?
《风景谈》主要内容
《风景谈》主要内容摘要:一、文章背景与主题1.《风景谈》的出版时间和作者2.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的主题思想二、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三、文章中的风景描绘1.自然风光的描绘2.人文景观的描绘3.描绘手法和特点四、文章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1.风景与生活的关系2.风景对人的精神影响3.风景的文化价值五、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启示2.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3.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正文:《风景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35 年。
这篇文章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文章背景与主题、结构与观点、风景描绘、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现实意义和启示等方面展开。
文章围绕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描绘各地风景名胜,展现了我国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文章中,茅盾先生强调风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美丽的风景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放松。
同时,他还指出,风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结晶。
在风景描绘部分,茅盾先生运用生动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如黄山、庐山、雁荡山等,以及人文景观,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美丽,还揭示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对风景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茅盾先生认为,保护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每个人的责任。
风景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风景,让后代也能享受到这些美丽的风光。
此外,茅盾先生还强调了风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意义,认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风景谈》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和阐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强调了保护环境、珍惜文化的重要性。
《风景谈》知识梳理
《风景谈》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虹》《腐蚀》《子夜》;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创作背景《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
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三.散文相关知识1、定义:散文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2、特点:①篇幅短小。
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典型、新颖、真实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
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四、字词知识1、字音癞( lài )头颀( qí )长掮( qián )客黑魆魆(xū)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浅濑( lài ) 札(zhá )记瞥( piē )见偎( wei )依半爿( pán )贻(yí)笑大方2、成语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贻笑大方:被见识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风景谈》课件
号 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对两个战士的描写。
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严肃、坚 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崇高精神,"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 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 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 迫的精神。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十自然段
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 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 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战士身上体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 的赞美之情,充分地得到表达!
驼铃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 特点:单调平板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探讨:这沙漠驼铃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
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完
沙 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
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
漠 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 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 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 的淳朴、愉快心情。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二自然段
3、第二幅画面描绘了什么景色。 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
风景谈茅盾【精品-PDF】《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
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作品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现主题。
全文由六幅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第一幅是沙漠驼队。
由影片《塞上风云》引出对一望无际的猩猩峡外的沙漠驼队的回忆。
先用全景式的描写:在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慢慢地由许多点连成线,由远至近,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渐闻柔声的驼铃丁当;然后推至近景,突现那整齐伟岸“昂首高步的骆驼”,以及领队驼的“猩红大旗”。
整个画面辽阔、粗犷。
并由此顺笔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可见,作家谈“风景”、描绘自然景象,主旨在于抒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把镜头的焦点移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上生活和斗争着的人。
紧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在同一背景下显现不同色彩的画面。
一幅是描写边区普通劳动者生活片断的“田园剪影”:月明之夜、蓝蓝的天、黑魆魆的山,几位晚归的种地人,用愉快的旋律唱着粗犷朴素的“信天游”。
人影由隐而显,渐远渐没,歌声缭绕不散。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另一个时间下的另一个生产晚归的画面,气氛更显得欢快、热烈:夹杂着“七八种方音”的“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唱着同一音调的雄壮的歌曲。
风景谈课文原文
风景谈课文原文风景,是一幅画卷,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美礼物。
它可以是高山巍峨,云雾缭绕;可以是江河湖海,波光粼粼;可以是田野牧场,金黄一片。
无论是哪一种风景,都有其独特之美,让人心生向往。
课文原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风景。
他说:“山,青山,绿树环绕着郭外的田野,一片绿色,绿得发亮。
”这句话中的“山”、“青山”和“绿树”等词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而郭外的田野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心情愉悦。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彩。
他说:“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云朵像一朵朵棉花糖,又像一朵朵小白花。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云朵的轻盈和柔软,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到它们的质地。
云朵的存在使整个风景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宁静和惬意的感觉。
课文原文中还提到了河流的美丽。
作者说:“河水清清的,有时泛起一丝丝波纹,像一条条白色的细丝在水面上飘动。
”这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河水的清澈和纯净,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了细丝般的轻柔感觉。
河水的流动给整个风景增添了动感和活力,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自然景观,作者还提到了人文景观。
他说:“人们在田野里劳动着,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拔葱。
”这样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让人感受到了农田的勤劳和丰收的喜悦。
人们的劳动为整个风景增添了一份温暖和生机。
总的来说,课文原文通过对风景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美丽和舒适的感觉。
它让人忘却烦忧,陶冶情操,使人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滋养。
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灵魂的寄托。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心灵得到宁静和满足。
《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景谈》是茅盾的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说人道事"。
文章阐述了作者对"风景"的独特理解,他没有局限于风景的表象,而是从风景中发掘出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深刻内涵。
作者以辩证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提出"风景用'我们的眼'"去发现、欣赏的观点,彰显了一种"境由心造"的风景观,体现了一个文学大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深入透彻,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接纳新鲜事物,但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作者笔下的某些历史情境可能缺乏认知基础。
因此,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其观点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思考、探讨,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地呈现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拓展学生视野,为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氛围。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把握段落大意。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领悟"风景"的内涵,理解"境由心造"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思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议论文的说服力。
(2)通过讨论交流梳理作者的论证过程,把握说理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理性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
(2)领悟风景与人生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体现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课文解读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 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 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 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 “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 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 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 “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 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 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 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 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 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①(《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 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 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 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 下笔,)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隐含了下文所写的 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内容 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 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 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 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 活和崇高的精神。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五句话: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五句话: 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 难道这不是“风景”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 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 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 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 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 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 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 ”“尤其伟大”“最伟大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 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 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 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 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 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 疆文学院任教。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 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 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 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 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2.作者描绘的第一幅“风景画”有 什么特点? 作者描绘的第一幅“风景画” 什么特点? 作者描绘的第一幅 其用意是什么? 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先写沙漠的自然景观。 茫茫一片”“纯然一 作者先写沙漠的自然景观。“茫茫一片”“纯然一 ”“ ”“不见有半间泥房 不见有半间泥房” 连一个‘坎儿井’ 色”“不见有半间泥房”,“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 驼马的枯骨”也只是“偶尔有些” 到”,“驼马的枯骨”也只是“偶尔有些”,突出了它的 贫瘠荒凉、人迹罕至,说明它是“ 贫瘠荒凉、人迹罕至,说明它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 的一面” 的一面”。 次写人的活动。 昂然高步的骆驼” 绘形), 次写人的活动。 “昂然高步的骆驼”(绘形), 腥红的大旗” 绘色), 谐和的合奏” 绘声), ),“ ),使 “腥红的大旗”(绘色),“谐和的合奏”(绘声),使 原本是“大自然的最单调钻平板的一面”的沙漠, 原本是“大自然的最单调钻平板的一面”的沙漠,顿时 改观” 显得庄严、妩媚起来了。 “改观”,显得庄严、妩媚起来了。 最后通过议论,表达“自然是伟大的, 最后通过议论,表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 这一观点。这样就巧妙地自然地“ 大”这一观点。这样就巧妙地自然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 中了” 中了”。
风景谈
茅 盾
别样风景 别样人生
我不追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华丽,自有袅袅炊烟紧相随; 我不爱恋“金玉珠宝绫罗衣”的富贵,粗布麻衣足蔽体;我不贪慕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貌,白头偕老、举案齐眉才是真境界;我 不奢望“琼楼玉宇立于地”的豪华,我只要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开篇阐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紧扣“别样”,为点名 开篇阐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紧扣“别样” 开篇阐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主题作铺垫) 主题作铺垫 很多时候,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追求不同,所以造就了他们人 生道路上的风景各异。(点出观点 点出观点) 点出观点 同是作家,史铁生看到了地坛永恒的风景,他在轮椅上将生命 演绎得多姿多彩;而海子却只看到那暂时黯淡的风景,他最终选择 了残忍的方式告别世界。同是一国之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 治”,将大唐社稷太平盛世的繁荣风景留给了历史;而南唐后主李 煜却满腔亡国之恨,低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转身的风景, 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怨和忧愁。(对比论证,意在突出前者别样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的人生观) 的人生观 如此看来,别样心情,别样风景,自有别样的人生!(强化主 强化主 旨)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 ):写猩猩峡外沙漠的 (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 :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 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 ):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 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 ):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 (北国晨号): 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 中最伟大者。 中最伟大者。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 安军民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因而是一 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 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 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 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 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 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 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 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 “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 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职,1981.3.27在北京逝世。
字音
颀qí长 黑魆魆xū 癞lài头 锄锹qiāo 甘坼chè(裂) 河水汤汤shāngshāng 浅浅jiānjiān 掬jū (两手捧) 浅濑lài 札zhá记 偎倚yǐ 石碣jié 贻yí 笑大方 万籁lài俱静 山岚lán 山垭yā 姗姗shānshān
词语
浅浅jiānjiān流水声 流水声 浅浅 汤汤shāngshāng 大水急流的样子 汤汤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 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一切都不感兴趣; 百无聊赖 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 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 安适、 形容安适、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 安适、愉 快的样子。 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遗留。大方, 贻笑大方 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见 识的内行人。 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俱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 声响。 声响。 姗姗: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姗姗 shānshān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舞者邰丽华在咙哑的情况下依旧看到了金碧辉煌的风 景,所以“千手观音”才会感人至深;贝多芬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依旧看到充满激情的风景,所以《命运交响曲》 才能振奋人心;徐本禹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依旧看到大山 深处充满希望的风景,所以眼泪最后变成了感动中国的财 富! 所以,无须抱怨,无须感叹,因为白天可观“清水出 芙蓉”,那是雅致;夜里也可赏“海上生明月”,那是深 沉;春天可感觉“润物细无声”,那是喜悦;冬天也可触 议论别样的人生价值) 摸“大雪压青松”,那是坚强。(议论别样的人生价值) 议论别样的人生价值 人生处处都有风景,将你看到的风景铭记于心,好好 感悟,再将其串联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你将会发现,风 景可以成就一种别样人生!(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李白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 雄壮风景,源自他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王勃看到了“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迷人风景,源自他那 积极向上的生命理想;王维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的边塞风光,源自他爱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正面 正面 论述,紧扣“别样” 论述,紧扣“别样”) 他们都看到了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因而他们的诗篇 都流露出催人奋进的情感,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必定是 非凡的人生。这就是智者,他们是善于从风景中悟出哲理 的圣人。(议论人生价值) 议论人生价值) 议论人生价值 但是,眼前的风景又都不一定都春光灿烂,这就需要 你用心去欣赏、去感悟、去发掘,才能看到黑暗背后的绚 丽,正如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 承上启下, 来寻找光明!”(承上启下,转入又一个“别样”) 承上启下 转入又一个“别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