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12451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4.png)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一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19ff6f04763231126edb1138.png)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0939c5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8.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学习课件】第1、2章绪论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学习课件】第1、2章绪论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2beabbf7c850ad02df80410d.png)
35
完整版ppt
36
完整版ppt
37
完整版ppt
38
完整版ppt
39
完整版ppt
40
完整版ppt
41
完整版ppt
42
完整版ppt
43
完整版ppt
44
完整版ppt
45
完整版ppt
46
完整版ppt
47
完整版ppt
48
完整版ppt
49
完整版ppt
50
完整版ppt
5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整版ppt
52
完整版ppt
53
完整版ppt
54
完整版ppt
55
完整版ppt
56
完整版ppt
57
完整版ppt
58
完整版ppt
59
完整版ppt
60
完整版ppt
61
完整版ppt
62
完整版ppt
63
完整版ppt
6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8
完整版ppt
19
完整版ppt
20
完整版ppt
21
完整版ppt
22
完整版ppt
23
完整版ppt
24
完整版ppt
25
完整版ppt
26
完整版ppt
27
完整版ppt
28
完整版ppt
29
完整版ppt
30
完整版ppt
31
完整版ppt
32
完整版ppt
33
完整版ppt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bd8da10fa26925c52cc5bfa0.png)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独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https://img.taocdn.com/s3/m/dc86626caf1ffc4ffe47acc0.png)
2、社会结构
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是在一
个母系氏族公社下,包含了几个女儿氏族, 女儿氏族人口繁衍增加到一定数量,又会分 裂出几个孙女儿氏族。几个氏族构成一个胞 族,几个胞族又组成一个部落,或由几个氏 族直接结成部落。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连结起来的。
父系氏族制度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若干人在家长父权下组成具有 独立性的经济单位——家长制家庭。 氏族组织和成员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合起来,氏 族公社仍有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后来又发展成部落联 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酋长,部落和部落联 盟有首领。(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 虞舜五帝 )
祖先崇拜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关于英雄祖先
的神话的出现。如传说炎帝是古羌人氏族的 始祖先和崇神,首创农业,号神农氏。黄帝 是北方一些氏族的祖先,是华夏族的缔造者, 车、屋字、衣裳、医药等文明器物都是他发 明的。这类神话的共同点是:认为当时各氏 族都分别出自一个才智超群、贡献巨大的男 性神话式先祖。
二是纺织、缝纫业
衣着就是用兽皮、毛布、麻布等裁缝而成 , 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 印迹等衣饰工具和材料。传世的许多陶器上 有绳纹、布纹的印痕。粗的每平方厘米有经 纬线11根,细的几乎与现代麻布一样了。
三是建筑业-------房屋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标志之一 人类居止经历了构木为巢、地穴、半地穴、 平地建筑、天然窑洞等,再到台基式居住环 境。
祖宗崇拜
祖宗崇拜与灵魂观念分不开。原始人对睡梦, 生死现象不能理解,误认为有梦乡——另一世界的 存在,并由此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有灵魂,在 人入睡或死后,它可以离开肉体,进入他乡,灵魂 是不会死的。先人和伟人的灵魂与生时一样具有高 超的本领。人们为了得到已死祖先灵魂的佑助,避 免受到危害,便产生了祖先信仰观念和各种崇拜, 主要是祭祀行为。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7ae606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4.png)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093120c02b160b4e767fcff9.png)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4149a30a216147917112849.png)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
中国文化生成背景课件
![中国文化生成背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76d7ba770bf78a65295496.png)
2.农耕经济土壤
周代以来,历代王朝都把重农作为治国之道。 以农立国的国策大大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 农业经济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土壤,所以农业 文化也就决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心理。
中国古代的人们渴望定安,厌弃战争,向往 太平,反对暴力。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 守田园是广大农民的统文化
讲授:肖芃
三、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 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的地理 环境﹑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殊 性,最终促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中国传统文 化。
1.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自古生存于东亚大陆。它东南是海 洋,北近冻土带,西是戈壁沙滩,西南为青 藏高原。其间地形复杂,流域繁复,气候类 型完备。地势是由西北黄土高原向东南依次 而低分布。有松花江、辽河、黄河、长江、 珠江等大江大河;山岭高峻,河流纵横;气 候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南经亚热带直至热带, 北至亚寒带。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从先秦到明 清,尽管社会形态有所变化,但以血缘 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结构却长期沿袭未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9a62fca98271fe900ef920.png)
有人问周公姬旦、姜尚如何治理国家,前者说 “尊尊亲亲”,即以礼治国;后者说“尊贤而尚 功”,即尊重人才开拓进取。
道德型的鲁人:二十四孝中有十个是鲁人,见 《中国人文化性格》 103页。
粗犷刚烈的齐人 齐鲁义匪
四、吴越文化 五、荆楚文化
六、巴蜀文化
蜀文化是“盆地文化 ”,巴文化是“山地文化”, 他们的代表就是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脾气 血型迥然不同:说气候,重庆湿热难耐成都凉 爽宜人;说地形,重庆山路不平,成都一马平 川;说性格,重庆人火暴耿直,成都人细致绵 软;就连饮茶也相反,重庆人喝的是浓烈苦涩 的沱茶,成都人却喜欢喝芬芳袭人的花茶。 “巴出将,蜀出相”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而踣仆。当清廷末季,中国方屏息与鞑靼 民族盘踞之下,挟其诗文美艺渡江而入仕
者,固有江南望族之子孙。”“北方人 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 创业帝王,几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 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 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实际上除却一 二例外,如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出自 甘肃北部,故有土耳族之嫌疑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7d0b60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4.png)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第一章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
![第一章中华文化生成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b5af3ee8960590c69ec376dd.png)
第一节 中环境 二、中华文化生成的边缘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生成的影响
(一)、使中华文化得以独立发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绵数千年,中国文化 始终没有发生断层,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始终呈放射 状影响周边的各族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既使是周边的少数民 族入主中原,也往往被同化
(二)、使中国人形成了狭隘的文化世界观
由于长期生活在狭隘、封闭的环境中,直到明代耶稣 会士东来之前,中国人的世界观极其狭隘。历代封建统治 者皆以天朝上国自诩,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并以 自我为圆心,将外部世界划分为两个同心圆:一个是朝鲜、 越南、尼泊尔等朝贡国家;一个是更为荒远难稽 、偏处化 外的夷狄。这种浅陋的地理知识,强化了“中国中心论” 的文化世界观,形成了民族畸形的对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10385ee87101f69e3195aa.png)
(3)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保护反应机
制”。中国文化对外族潜移默化,始终保 持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系统完整,延绵不绝, 是中国文化具有超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农耕型的经济模式
(1)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域辽阔,平
原肥沃,雨水充沛,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
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模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占卜);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 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幸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制主 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日本只有1。2亿人,姓氏超过12万。 在近代以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 姓氏只有上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 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 而取,随意性很大。
***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人喜欢家庭生活;家族本位
家族利益之上
2、亲属称谓发达;
3、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 情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 任
例如: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犯法株连九
4、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其突出“孝”的道德。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 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怀橘遗亲 埋儿奉母 扇枕温衾 拾葚异器 涌泉跃鲤 闻雷泣母 乳姑不怠 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第一章 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
![第一章 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114566da98271fe910ef921.png)
五、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正面意义: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正面意义: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负面意义: 负面意义: 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正是由此而形成的, 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正是由此而形成的,所谓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 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 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 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 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 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 性人格。 性人格。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 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 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 展。
第一章 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背景 一、历史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人口、民族、气候、行政区域] 地形、地貌、人口、民族、气候、行政区域]
二、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 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境的依赖性越大。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环境决定论 环境与文化的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两条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路]
二、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制止兄弟间 为争王位而残杀。 为争王位而残杀。 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 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 即分封制。 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 固政权的制度,周代创立。 固政权的制度,周代创立。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 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宗庙祭祀制。 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 奉祖先神位的场所。 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 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 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 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长期生活在狭隘、封闭 者皆以天朝上国自诩,认为中国是世界的文明中心,并以 自我为圆心,将外部世界划分为两个同心圆:一个是朝鲜、 越南、尼泊尔等朝贡国家;一个是更为荒远难稽 、偏处化 外的夷狄。这种浅陋的地理知识,强化了“中国中心论” 的文化世界观,形成了民族畸形的对外心态。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的影响是真实的。但究 竟影响到什么程度,则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密切相关。 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受 到诸多社会因素——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制度、人类本 身科技水平的高低等的影响和制约。在同样的地理环境 下, 今天,我们的民族却能以宽广博大的胸襟冲破封 闭的攀篱,致力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