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816df3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5.png)
各种刺激→组织细胞→应答反应↓适应生理病理刺激→组织细胞损伤→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答应反应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萎缩体积增大——肥大数目增多——增生形态改变——化生一、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一)、原因与分类生理性:胸腺、女性生殖器官萎缩。
病理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二)、病变肉眼:器官体积小、重量轻、颜色深、褐色萎缩。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量少、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左心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肥大。
三、增生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如红细胞增多。
激素性:如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如损伤修复增生。
激素性:如乳腺增生症等。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组织胃粘膜上皮——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又称间充组织,动物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
由许多星状多突的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注意:属适应性反应——上皮组织的可逆;间叶不可逆。
失去原有形态及功能。
只能在同源组织中进行。
化生的组织可能癌变。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概念: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超过了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原因损伤部位备注缺氧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最重要的因素生物因素①取决于病原的类型、毒力、数量、机体免疫力。
②最常见的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膜的通透性、酶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作用持续的时间和作用部位。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引起细胞结构、功能、代谢等异常。
其他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变性:可逆性损伤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组织细胞的损伤病理性钙化细胞坏死细胞死亡:不可逆细胞凋亡(一)变性因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e2b8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4.png)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损伤和修复是生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受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原因,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本文将解释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名词。
1.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是指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细胞和组织遭受破坏或改变的过程。
组织损伤可以是机械性的,如撞击、割伤或拉伤;化学性的,如酸碱等化学物质的侵蚀;或是生物性的,如微生物感染。
组织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并触发组织修复的过程。
2. 细胞损伤: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因素破坏的过程。
细胞损伤可以是可逆性的,如细胞受到轻微的热、辐射或化学物质刺激;也可以是不可逆性的,如细胞遭受严重的烧伤、缺血等。
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组织损伤后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当细胞或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的残留物,并为后续的修复过程提供必要的环境。
4.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指损伤组织重新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组织修复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再生和修复。
再生是指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受损组织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修复是指通过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填充损伤区域,形成瘢痕组织,但无法完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5. 细胞凋亡:当细胞受到不可逆性损伤时,会发生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程序性激活的细胞死亡过程,具有清除受损细胞和维持组织稳态的作用。
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细胞收缩、细胞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
6. 瘢痕组织:当损伤较大或再生能力有限时,修复过程往往会形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蛋白组成,具有嫩粉色或无色的外观,但不具备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7. 再生能力:再生能力是组织和细胞损伤修复的关键指标。
再生能力指的是细胞或组织在受损后能够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7b1d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d.png)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组织则是由细胞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在生物体内,组织和细胞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损伤,然而,生物体拥有一套精细的损伤修复机制,可以迅速启动并促进组织和细胞的修复过程。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从而导致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机械创伤、热伤、化学物质作用、病原体感染、辐射等。
当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以保护自身或启动修复过程。
组织损伤是指整个组织或其各个组成部分受到外界或内部因素的破坏或变化。
组织损伤可以是细胞损伤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在细胞损伤基础上引起的更大范围的损伤。
常见的组织损伤包括创伤性损伤(如刀伤、撞击)、烧伤、化学物质作用、感染、缺血和缺氧等。
组织损伤导致组织结构的解体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损伤修复是指生物体对组织和细胞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
损伤修复包括多个阶段,如炎症反应、再生和修复。
炎症反应是组织和细胞损伤后启动的一种生理防御反应,其特征是发热、红肿、疼痛和功能受损等。
炎症反应通过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凝固和白细胞浸润等一系列反应,为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和细胞通过分裂和增生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在组织损伤后,某些细胞,如干细胞和再生细胞,可以经过增殖和分化,替代受损的细胞,并重新建立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再生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修复是指组织和细胞在无法完全再生的情况下,通过产生瘢痕组织或纤维组织来填补受损区域,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当组织损伤严重或失去再生能力时,修复是一种重要的修复方式。
修复过程包括创伤面外伤血凝块形成、细胞增生和分化、细胞迁移和分泌基质、新生血管生成等。
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内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制,它保证了生物体的完整性和正常运作。
深入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3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caa1fb575a8102d277a22f2e.png)
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体积增大
增生 肥大
功能增强
细胞体积缩小
萎缩
功能减弱
变为另一种细胞
化生
丧失原有功能
萎缩
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细胞体积缩小称萎缩。萎 缩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所致,常伴 功能降低。
分 生理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
类 病理性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
压迫性萎缩
贫血性萎缩
一 侧 肾 萎 缩 导 致 对 侧 肾 脏 肥 大
肥大、增生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由于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引起的组织和器官体积 增大称为增生。
肥大和增生常同时发生,伴有功能增强。
化生
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已分化 组织的过程程化生。
化生在已分化成熟的组织间发生,未分化成 熟的组织不会发生化生。 两种已分化组织性质必须相似。 化生后,原组织的功能丧失。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
二 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组织破坏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口 对合严密,无异物的创口。遗留瘢痕少。
二期愈合:创口大,坏死组织较多,创缘不整, 无法整齐对合,伴有感染的创口。遗留瘢痕多。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青少年快,老年慢.
脂褐素
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碎片残体 黄褐色微细颗粒(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体)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心肌细胞、肝细胞
黑色素
黑色素细胞 胞浆中的酪氨酸氧化聚合产生 黑褐色细颗粒 肾上腺皮质功能↓,ACTH↑;黑痣、黑色素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
脂褐素沉积
黑 色 素 沉 积 ( 黑 色 素 瘤 )
病理性钙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cca670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4.png)
04
细胞和组织损伤、适应与修 复的关系
损伤、适应与修复的相互影响
01
损伤是适应与修复的前提
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适应性和修复反应,以恢复其
正常功能。
02
适应是修复的重要基础
在长期或反复的损伤刺激下,细胞和组织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代偿
机制,以减轻或消除损伤的影响。
03
修复是损伤和适应的最终目标
损伤的原因
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
如毒素、药物、重金属等。
生物因素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生理因素
如细胞老化、细胞凋亡等。
损伤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1 2
结构改变
细胞或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形态和功能异常。
功能失调
细胞或组织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
3
代谢紊乱
细胞或组织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异常。
通过有效的修复过程,细胞和组织能够恢复到损伤前的状态,或至少达
到一种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的稳定状态。
损伤、适应与修复在疾病中的作用
损伤与疾病的发生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关 ,如创伤、感染、化学物质或放射线暴露等 。
适应与疾病的进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和组织会通过适应来应 对损伤,但有时这种适应会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展 。
0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的定义与类型
适应的定义
细胞和组织对环境变化或损伤所做出 的反应性改变,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的稳定。
适应的类型
分为可逆性适应和不可逆性适应两种 类型。可逆性适应是指细胞或组织在 受到刺激时发生的暂时性反应,而不 可逆性适应则涉及结构和功能的永久 性改变。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cdd6dece2f0066f53322d0.png)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的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3、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肥大:由于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细胞水肿(水变性):由于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浆中。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
9、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蛋白蓄集。
13、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14、淀粉样变:细胞间质中出现淀粉样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淀。
15、粘液样变:细胞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集。
16、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的钙化,见于结核病、动脉粥样硬化。
17、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如一些骨肿瘤。
18.坏死(necrosis):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19.坏疽:坏死组织由于腐败菌的感染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改变。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变性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变性](https://img.taocdn.com/s3/m/2ac631e7fab069dc502201c0.png)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变性(degeneration)化生(metaplasia)虎斑心酶解组织坏死机化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坏死瘢痕组织(scar tissue)坏疽水变性肥大与增生再生Mallory body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核碎裂(karyopyknosis)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二、是非题`1.湿性坏疽属液化性坏死,而干性坏疽属凝固性坏死。
( )2.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 )3.不完全再生早期常以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
( )4.纤维素样变性实质上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 )5.肉芽组织及肉芽肿内均有较多的纤维母细胞。
( )6.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浓缩,核分裂和核溶解。
( )7.脂肪变性有时也可以见于细胞外。
( )8.气球样变性是脂肪变性的一种类型,制片过程中脂肪溶解,细胞呈气球样。
( ) 9.湿性坏疽是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 )10.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浓缩,碎裂和溶解。
11.脑组织坏死多属凝固性坏死。
( )12.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13.干酪样坏死的镜下特征是组织轮廓保持一段时间。
( )14.伴有腐败细菌感染的坏死称坏疽。
( )15.骨再生能力弱,因此骨折后须固定。
( )16.坏疽是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形态。
()17.萎缩的器官其体积均缩小。
( )18.变性是指细胞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增多。
()19.凡是组织器官的体积变小都称为萎缩。
( )20.气球样变、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均属可复性的病变。
( )21.结缔组织玻变在镜下可见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 )22.萎缩的肉眼观察可见体积缩小,外形发生改变。
( )23.生理性再生属完全再生,而病理性再生属于不完全再生。
( )24.外周神经纤维损伤时,如其相连神经细胞未受损,可完全再生。
病理学——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病理学——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310316f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e.png)
病理学——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机体细胞处于不断改变着的内外环境中,自然界和体内环境的许多因素会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其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损伤的严重程度。
如果致损伤因素轻微,作用缓慢,细胞可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果致损伤因素增强,在一定程度内出现可复性损伤,可表现为某些物质在组织和细胞中异常沉积;足够强的损伤因素或可复性损伤发展下去,则可出现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第一节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原因1、缺氧是引起细胞损伤的重要和常见原因。
缺氧可为全身性或局部性,前者如心肺功能障碍,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或丧失(如一氧化碳和氰化物中毒、严重贫血等);后者常见于动脉管腔血流受阻。
机体内各种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神经细胞缺血一般超过5~10分钟便难以恢复,而结缔组织细胞耐受缺氧时间较长。
2、物理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电流、放射线、机械损伤等因素。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或炭化。
低温使血管收缩、血流停滞、组织缺氧或使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形成冰晶而损伤。
强电流通过组织时造成局部烧伤,+并引起心脏传导障碍、心律紊乱而死亡。
放射线作用于机体,使水分子被激发与电离,产生大量具有强毒力的自由基,导致生物分子化学键断裂,分子结构破坏、机械损伤能使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破坏。
3、化学因素各种毒物通过不同途径造成机体损害,最常见是抑制酶的活性。
化学物质进入过多(如酒精等)或严重缺乏(如某些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可引起细胞损伤。
烟叶中因含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可造成多种器官损伤。
某些药物可出现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内耳、庆大霉素对肾的伤害)。
某些物质通过吸收、降解而使细胞损伤,如CCI4经肝代谢形成有强毒力的自由基CCI3及Cl·,破坏细胞的膜结构。
4、生物因素为引起细胞损伤的最常见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等,病毒寄生、繁殖于活细胞中,干扰细胞的代谢过程;或产生毒性物质;或通过病毒蛋白的抗原性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某些致癌病毒其核酸可掺入正常人体细胞的DNA中,改变人体遗传信息的表达,使细胞异常增生,甚至形成肿瘤。
病理学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病理学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09d210b2f5335a8103d220d4.png)
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肠型)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四、化生
2.结缔组织化 生:结缔组织 可化生为骨、 软骨、脂肪等 组织。
图示骨化性肌炎(骨化生)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和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 物质或原有物质异常增多。
(一)细胞水肿 是指细胞内水、钠比正常含量增多。 1.原因及发生机制:缺血、乏氧、感染、中毒等。 2.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损伤的修复
正常神经 纤维
神经纤维断 离,远端及 近端的一部 分髓鞘及轴 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 增生,轴突 生长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
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纤维结締组织。 1.肉芽组织的形态 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三、凋亡
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 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是一种单个细胞死亡,以凋亡小体形成为 特点,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是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 活化的细胞自杀,因此有人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从严格意义上讲 两者有所区别。前者强调形态学改变;程序性死亡是功能性名称。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
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
3.细胞内玻璃样变
性:常见于肾小球
肾炎或伴明显蛋白
尿的疾病,慢性炎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b18fb0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f.png)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生理反应过程。
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一般解释:
1. 细胞的适应
细胞适应是指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调整和变化,以维持正常功能并适应环境压力。
适应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取决于环境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常见的细胞适应形式包括增生(细胞数量增加)、肥大(细胞体积增大)、萎缩(细胞体积减小)等。
2. 组织的适应
组织适应是指组织对环境刺激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
组织适应可以包括细胞数量增加、细胞类型改变、基质合成增加等。
例如,肌肉组织在力量训练后适应增生,骨骼组织在负重运动中适应增加骨密度。
3. 细胞的损伤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损害或破坏,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物理创伤、化学物质暴露、感染、缺氧、炎症等。
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从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变化。
4.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是指细胞受到严重损害或死亡,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凝血、炎症、增生和重塑。
在修复过程中,损伤组织会通过再生(细胞增生)或瘢痕形成(纤维组织替代)来填补损伤区域。
修复过程旨在尽量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复杂生理反应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1cb9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f.png)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名词解释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是指当身体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导致其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变化时,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来修复受损组织和细胞的过程。
本文将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组织:组织是由一群相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当组织遭受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时,其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受到损伤。
2.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基本单位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量代谢、遗传信息传递和功能表达等基本特征。
细胞损伤与修复主要指细胞结构或功能受到损害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机制来恢复正常状态。
3. 损伤:损伤是指外界刺激或内部病理因素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变化。
损伤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病理性损伤等多种类型。
机体受损后,会启动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和修复机制来恢复受损组织和细胞的正常状态。
4. 修复:修复是指在组织和细胞损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使受损组织和细胞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再生和修补。
炎症反应旨在清除受损细胞和引起炎症的因子,创建良好的环境促进组织修复。
再生是指受损组织通过增殖和分化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
修补是指受损组织不再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而是以瘢痕组织替代。
5.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组织和细胞遭受损伤后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之一。
炎症反应的特点是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等。
炎症反应旨在清除损伤组织和细菌等致病因子,为修复过程创造有利条件。
6. 再生:再生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再生通常发生在具有高度再生能力的组织或细胞,如皮肤、肝脏、骨骼肌等。
再生过程中,干细胞或分化细胞能够重新进入细胞周期,通过细胞分裂来恢复受损部位。
7. 修补:修补是指受损组织在无法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以瘢痕组织替代的过程。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2327078f58f5f61fb6366610.png)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萎缩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体积缩小B.细胞数目减小C.细胞功能降低D.细胞适应减弱2.当尿路阻塞时,尿液在肾盂中潴留,引起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变薄,称为:A.变性B.肥大C.萎缩D.增生3.骨折时石膏固定后患肢可出现:A.营养不良性萎缩B.废用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D.神经性萎缩4.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着增多,称为:A.代偿B.适应C.变性D.坏死5.最常见的轻度变性是:A.细胞水肿B.脂肪变性C.玻璃样变性D.纤维蛋白样变性6.脂肪变性是指:A.脂肪细胞内出现了脂肪滴B.组织内出现了脂肪细胞C.正常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的细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D.脂肪组织中脂滴增多7.局部组织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是:A.变质B.变性C.坏死D.死亡8.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A.脾、肾、肺B.心、肝、肾C.心、肺、脾D.肝、肾、脾9.最严重的组织损伤是:A.水样变性B.脂肪变性C.玻璃样变性D.坏死10.血管壁的玻璃样变常发生于:A.细动脉B.小动脉C.大动脉D.小静脉11.下列哪种变性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A.玻璃样变性B.脂肪变性C.纤维蛋白样变性D.黏液样变性12.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哪项改变: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器D.细胞核13.坏死与坏疽的主要区别是:A.病变部位不同B.病变范围不同C.病变性质不同D.有无腐败菌感染14.干性坏疽多发生于:A.肢端B.肺C.肾D.脾15.下列各项无再生能力的是:A.神经纤维B.神经细胞C.平滑肌细胞D.原始间叶细胞16.完全再生是指:A.同种细胞的修复B.邻近细胞的修复C.纤维性修复D.手术修复17.肉芽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什么成份构成:A.炎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B.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C.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D.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18.坏死组织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B.机化C.钙化D.分化19.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为A.化生B.分化C.机化D.再生20.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化生:A.柱状上皮变为复层鳞状上皮B.胃粘膜上皮变为肠型上皮C.肉芽组织变为瘢痕组织D.纤维组织变为骨组织21.下述哪项病变不是出现在细胞内:A.细胞水肿B.脂肪变性C.玻璃样变性D.粘液样变性22.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存在为: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干酪样坏死D.凝固性坏死23.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较强:A.平滑肌B.心肌C.骨胳肌D.肝细胞24.肉芽组织填补创口将转变为:B.瘢痕组织C.脂肪组织D.肌组织25.凋亡是细胞的:A.液化性坏死B.干酪样坏死C.脂肪坏死D.固缩性坏死26.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属于:A.组织适应B.组织损伤C.损伤修复D.异常增生27.外伤性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是:A.正确复位固定B.合理用药C.预防感染D.防止活动28.有关坏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坏疽是一种坏死B.坏疽易见于肝脏C.坏疽局部颜色变黑D.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29.下列哪项不属于适应性反应:A.高血压时左心室肥大B.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萎缩C.支气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D.血管壁玻璃样变性(二)多项选择题1.细胞水肿在光镜下表现为:A.细胞肿胀B.胞质布满颗粒状物质C.胞质内出现空泡D.细胞核碎裂2.下列哪些属于凝固性坏死:A.干酪样坏死B.心肌梗死C.肾脾梗死D.脑组织坏死3.湿性坏疽好发于:A.肺B.肠C.子宫D.阑尾4.干性坏疽发生的条件是:A.动脉血流阻断B.静脉血液通畅C.创伤部位较深D.腐败菌感染5.再生能力较强的细胞有:A.上皮细胞B.神经细胞C.骨骼肌细胞D.骨细胞6.瘢痕组织特点是:A.成纤维细胞多B.纤维细胞多C.胶原纤维多D.毛细血管多7.一期愈合的条件是:A.组织破坏少B.边缘整齐、对合严密C.无感染及异物存留D.有大量肉芽组织充填8.下列哪些因素使骨折愈合延迟:A.断端固定不良B.断端有软组织嵌入C.局部血液循环不良D.有纤维性骨痂形成9.浊肿和脂肪变性好发的部位是:A.肝脏B.肺脏C.肠道D.肾脏10.坏死组织可出现哪些结局:A.化生B.机化C.分化D.钙化11.肉芽组织主要成份有:A.毛细血管B.平滑肌C.纤维母细胞D.神经组织12.肉芽组织的功能是:A.抗感染B.保护创面C.完全再生D.机化坏死组织和异物二、填空题:1.适应在形态上表现出、、、。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和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ec5cd7486c175f0e7dd1372f.png)
(3)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蓄积于细胞内的异常蛋白凝聚而成
镜下: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均质红染小 滴。 常见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心肌、 骨骼肌细胞。
4. 病理性色素沉着 内源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
色素、胆红素等 外源性色素:炭尘、煤尘、纹身色素等 (1)含铁血黄素 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铁蛋 白微粒聚集体 光镜:金黄色、棕黄色颗粒 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局灶性:心衰、组织内局灶性出血
镜下观: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石蜡切片HE染色为空泡,核可挤向一侧; 苏丹Ⅲ染色为橘红色,锇酸染色为黑色。 (心肌)肉眼观:
灶性: 中毒缺氧 “虎斑心” 弥漫性 :中毒或严重缺氧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脂肪组织
肌层伸入
Fatty infiltration (left) and fatty change (right) of the heart
(二)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 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有利面 : 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与坚固性
不利面 :器官硬化 瘢痕收缩 瘢痕性粘连 弹性降低 瘢痕疙瘩(keloid)
三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一)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 组织坏死、血管断裂、出血、炎症
反应 2.伤口收缩
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缩小创面 2-3天开始收缩,14天左右停止。 是伤口周围的肌纤维母细胞牵拉结果。
3.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
第3天开始生长肉芽组织;5-6天产 生胶原纤维;1个月左右瘢痕组织形成。
瘢痕组织能增强组织的拉力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24小时内,创口边缘基底细胞增生, 移向创口中心处,当彼此相遇时,停止 生长,形成被覆上皮。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70be2d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9.png)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修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组织则是细胞的有序结合体。
细胞和组织在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遭受损伤以及进行修复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自我保护机制。
细胞的适应能力是指细胞对环境改变产生的不适应反应进行修正和改善的能力。
当细胞面临不良刺激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来尝试适应新的环境。
例如,当细胞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细胞核能够合成更多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从而增加细胞的耐受力;当细胞缺氧时,细胞能够通过增加基因表达来增加氧摄取能力;当细胞面临氧化应激时,细胞会增加抗氧化酶的合成,以抵抗氧化损伤。
这些是细胞在适应环境改变时的常见策略。
然而,当细胞遭受到过度或持续的不良刺激时,细胞的适应能力会逐渐耗尽,导致细胞发生损伤。
细胞损伤可以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损伤。
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性的受到损害,但细胞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刺激消除后恢复正常。
例如,细胞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会降低细胞内的代谢活性,但当回到适宜温度后,细胞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遭受持续、严重的损害,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可逆转地发生改变,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例如,长时间、高强度的热或化学损伤都可能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变性、细胞膜的破坏甚至细胞溶解。
细胞受损后,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细胞,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细胞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瘢痕性修复两种方式。
再生性修复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细胞增殖和再生来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具有较好再生能力的组织,如表皮和肝脏。
当细胞损伤发生时,干细胞或成熟细胞会进行有序的增殖和分化,最终恢复受损组织的完整。
瘢痕性修复是指当受损组织无法通过细胞增殖和再生来修复时,机体会形成瘢痕组织填充受损区域,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神经组织和心脏等不能再生的组织。
细胞修复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如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纤维化等。
试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试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6750e91276c66137ee0619c5.png)
实验一、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
大体标本的观察首先要辩认器官组织,然后辨认病变:病变位置及分布,病变大小、颜色和质地,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标本1:肾体积、肾盂、肾实质,常见原因,后果是。
病理诊断:,临床诊断:。
病理性萎缩按病因分为、、、、和。
标本2:病理诊断:
器官体积肿大的特点是:
器官体积缩小的特点是:
变性是:。
常见的几种变性:、、。
标本3:注意观察扩张的支气管及周围组织的变化。
病理诊断:
临床诊断:
玻璃样变性是指:,常见的玻璃样变性有:、、。
标本4:描述:
该标本可有两个病理诊断:和。
标本5:描述:
病理诊断:
临床诊断:
标本6:描述:
病理诊断:
临床诊断:
标本5与标本6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
标本7:坏疽是:。
标本7属于坏疽,可能的原因是:,坏死部分呈黑褐色是因为。
还有哪些类型的坏疽?
细胞死亡分为 和 两种类型。
坏死有 、 、 、 ,其中干酪样坏死是 。
坏死组织的结局: 、 、 、 。
二、组织图片:
描述:
诊断:
标出病变特点: ① ②
① 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教研室
第一节 细胞与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一、萎缩
(一)概念: (二)类型及原因: (三)病理变化: (四)临床病理联系:
萎缩概念
已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称萎缩。
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 少引起。
病理性萎缩类型及病因
Na+
Na+—
水
K+泵
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质地变软,色 苍白,无光泽,似沸水烫过。
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红染颗粒。 严重时,细胞胞浆异常疏松透亮,肿胀如气球,又 称气球样变。
结局
去除病因后可恢复正常。反 之可导致坏死。
2、脂肪变性
概念
及好 发部 位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好发于肝、心、 肾。
(二)间叶组织化生
第二节 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 二、机制 三、形态学变化
一、原 因
(一)缺氧 (二)物理因素 (三)化学因素 (四)生物因素 (五)免疫因素 (六)遗传因素 (七)营养失衡
二、机 制
(一)ATP缺乏或耗竭 (二)自由基的积聚 (三)细胞内游离钙增高 (四)细胞膜完整性破坏 (五)不可逆的线粒体损伤
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一)变性
概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
念 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变性常见类型
(1)水变性
概念
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增多,导 致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于缺氧、中毒、感染等因素,使ATP活性 降低,钠泵功能发生障碍,钠、水进入细胞内。
Na+ K+
K+
湿性
部位 四肢末端 内脏或四肢
条件 A受阻,V通畅 A、V均受阻
病变 组织干燥,
组织肿胀,
特点 皱缩呈黑色 潮湿呈黑色
分界 清楚
不清
中毒症状 轻
重
气性
深部肌肉组织 深部创伤伴感染 组织肿胀,污秽
蜂窝状,捻发音 不清 很重(3)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 3)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 或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4)包裹、钙化:
2、细胞凋亡
概念: 是活体内细
胞在基因调控下 发生的主动死亡 过程。
(1)形态特点
凋亡小体形成,此过程中细胞 膜和细胞器膜保持完整,周围不 出现炎症反应。
(2)生化特点
三、增生
概念: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 器官体积的增大,称增生。 分类 (一)生理性增生 :
激素性增生、代偿性增生 (二)病理性增生
刺激性增生、修复性增生
四、化生
概念: 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化为另一种
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过程。 常见的化生:
(一)上皮细胞化生 1、鳞状上皮化生 2、肠上皮化生
融合,呈均质红染的索、片状结构。
类型
(2)血管壁玻变:
常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脾和视网膜细 小动脉。
蛋白渗入血管内膜形成玻璃样物质, 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闭塞,弹性降低。 镜下观同概念。
类型
(3)细胞内玻变:即细胞内出现异常蛋白质 而形成的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 如: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玻变。
浆细胞胞浆中的Russell小体。
好发部位: 可凝固蛋白少、脂质多(脑、脊髓)或蛋白酶多(胰腺)的器官。 特点:坏死组织液化成囊腔状。
3)特殊类型坏死:
①干酪样坏死(肉眼、镜下)
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由于坏死 组织彻底分解,镜下呈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质;肉眼质软、淡黄(含大量脂质)、状 如奶酪,故称之。
②脂肪坏死
分为酶解性和外伤性坏死。 酶解性坏死见于胰腺炎。 外伤性脂肪坏死见于乳房、臀部及躯
红色;锇酸染色呈黑色。
结局
1、可复性损伤,原因及时消除可恢复; 2、肝脂肪变性→脂肪肝→肝细胞坏死→肝
硬化。
3、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
概念
是指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玻璃样蛋白性物质(红染、均质无结构) 又称为透明变性。
类型
(1)结缔组织的玻变: 主要见于瘢痕组织。 灰白半透明,质韧。胶原纤维变粗、
肝细胞中的Mallory小体。
4、粘液样变性
概念: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疾病:
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AS的血管 壁、甲减等。
5、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物质沉积,HE呈淡红色均质状。
肾淀粉样变性
6、病理性色素沉着
含铁血黄素、黑色素、脂褐素和胆 色素等。
7、病理性钙化
(1)营养不良性钙化 (2)转移性钙化
病因和发病机理
感染 缺氧 中毒 营养障碍
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病机理
1、脂蛋白合成障碍。 2、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3、脂肪酸氧化障碍。
肝脏脂肪变性:
病
肉眼:肝体积增大、黄、软、油腻感。
理
变
化
病理变化
镜下: HE染色:肝细胞见大小不等近圆形
空泡,胞核被脂滴挤至细胞一侧。 特殊染色:脂滴经苏丹Ⅲ染色呈橘
(二)细胞死亡:
1、坏死: 2、细胞凋亡:
1、坏死
概念
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形态变化
(病1理)变形化态变化
(2)类型 特殊类型坏死
1)凝固性坏死 好发部位:心、脾、肾等器官。 特点: 坏死组织中蛋白质凝固, 水分减少,结构消失,呈灰白色干燥凝固体, 组织轮廓长期保存。
2)液化性坏死
干皮下。
③纤维素样坏死
发生于组织间质和小血管壁的胶 原纤维的坏死。
见于急性风湿病,结节性多脉管 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高血压 病。
纤 维 素 样 坏 死
④坏疽
概念: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 特点: 黑色(硫化铁)。 类型: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干性
(一)营养不良性萎缩: 1、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 2、 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萎缩
病理性萎缩类型及病因
(二)失用性萎缩: (三)去神经性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 (四)压迫性萎缩: 肾盂积水所致肾压迫
性萎缩 (五)内分泌性萎缩
镜下 1.实质细胞体积 2.胞浆中见脂褐素 3.间质组织增生
1.病理变化
肉眼 1.器官体积重量
2.颜色深(褐色)
3.质地变硬
2、结局
较轻者,去除病因后可恢复正常。 反之,则不可恢复正常,部分可坏死消失。
二、肥大
概念: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组织或器官 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分类: (一)生理性肥大 (二)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由相应器官功能负荷加重而引 起。如高心病左心室代偿性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