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巴山夜雨时

合集下载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_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义山诗集》。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现在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就是“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原文及赏析

《夜雨》原文及赏析

《夜雨》原文及赏析《夜雨》原文及赏析《夜雨》原文及赏析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这句诗是来自非常宋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下是有关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的全诗赏析:诗名《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朝代:宋朝全诗如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翻译如下: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

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

(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

(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

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

(4)何当:何时。

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

(5)却:回转。

话:谈论。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解释

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解释

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解释意思: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

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翻译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2、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泛指重庆一带的山。

重庆古代属巴国。

4、何当:何时能够。

盼望之词。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相当于“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5、却话:回头说,追述。

却,一说还,再。

《夜雨寄北》注释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秋夜,却已涨满秋池。

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夜雨寄北》赏析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古诗《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标签思念、写景、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爱情、高中古诗、写雨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文、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原文、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第1页。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先来看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就给人一种无奈之感。

爱人询问诗人的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这种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通过简单的七个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君问”表明了远方的牵挂,“未有期”则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和苦衷。

在这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对着远方的爱人,满心愧疚又满怀愁绪的模样。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将笔触转向了眼前的景色。

诗人身处巴山,夜晚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也因为雨水的不断注入而上涨。

这里的“夜雨”不仅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如这雨水般连绵不断。

而“涨秋池”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绪的积累和蔓延。

秋,本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伤感的季节,再加上这不停的夜雨和上涨的池水,更增添了几分萧瑟和哀愁。

“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凄苦景象一下子飞到了未来的美好憧憬中。

他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与爱人相聚,一起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温馨而又亲密。

这里的“何当”二字,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团聚的急切向往。

同时,“共剪西窗烛”这个画面温馨而美好,与前面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着相聚时与爱人回忆起如今在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这一句不仅巧妙地将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了一起,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尽管此刻身处困境,但他相信,未来与爱人分享这段经历时,会别有一番滋味。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时空交错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未来的想象相结合,把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对归期的迷茫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巴山夜雨全诗译文及注释

巴山夜雨全诗译文及注释

巴山夜雨全诗译文及注释: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我归期,归期实在难以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1)寄北:写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夜雨寄北》注释译文赏析原文: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寓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寓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寓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1、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7、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简介: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1: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2: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1、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3、却:还,再。

4、何当:何时能够。

5、池:水池。

6、期:期限。

7、君:指作者的妻子。

8、巴山:指四川的山。

9、秋池:秋天的池塘。

10、何当:哪一天?11、却话:回溯。

赏析1:《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一:《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诗词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

诗词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

诗词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何时我们才能相依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告诉你在巴山夜雨中我的凄凉和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思绪缠绵。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赏析】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赏析《夜雨寄北》原文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时”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话巴山夜雨时
本报讯(记者黄惠)继“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之后,为给福州茶人与日本茶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作为“首届海峡茶道用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的后续,易安居特别邀请了日本宇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等院“福凤庵”主任茶道师村井利子,以及日本京都府宇冶国际文化中心理事长、京都佛教大学教育部讲师伊势村纪久子两位日本茶界专家前来福州,与福州茶人共话两国茶道文化,并于11月18日晚在易安居表演日本抹茶茶道。

日本茶道表演重现榕城
当晚,清雅的秋风中伴着西湖斑驳的水纹,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场中日茶道交流的盛会正在易安居茶道会所进行着。

作为开场表演的是中国茶道,随后是日本茶道表演。

在日本抹茶茶道表演的现场布置了精美的日本茶席,茶席上摆放着香炉、花瓶等装饰道具,釜(煮熟汤用的容器)在风炉(煮熟汤用的炉子)上烧着。

只见日本茶道师右脚先跨入茶席,走到风炉前坐下,向茶席内跪行一礼,而后右手拿起茶碗移至左手,取茶巾放在釜盖上,用右手拿柄勺舀起热汤倒入茶碗,过洗一下茶筅,随后再将茶碗的汤倒入建水(放清洗茶壶、茶碗的废水容器)中。

随后,日本茶道师用右手取茶巾清洁茶碗,后将茶巾放在釜盖上;用右手取茶勺,同时左手轻轻点住榻榻米,意为招呼客人“请用点心”。

紧接着,日本茶道师用茶勺从茶入(放抹茶的陶瓷小罐子)中取出少许抹茶,投进洗净的茶碗,注入汤,并用茶筅将茶和汤击打成水乳交融状。

之后,右手拿起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自己方向转两圈,将正面朝向客人,放在缘外。

此时,另外一位日本茶道师则将准备好的茶汤送至宾客手中,待客人喝尽示意“承蒙招待”后,日本茶道师向客人回礼。

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表演的过程中,现场观众叹为观止,并不时发出“窃窃私语”声,他们分析着两国茶道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及所要表达的茶道精神。

他们希望能够在两国茶道文化上寻求一种切合点,一种殊途同归的唯美茶境界。

中日茶道均源于儒家思想
“日本茶道不同于日本煎茶道,更不同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是‘抹茶’。

抹茶是把茶的生叶蒸青之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脉,把经过筛选的叶肉片放在石磨上碾成极细的茶粉。

其中,使用较多芽原料所制成的抹茶称之为‘浓茶’,其余的抹茶称之为‘薄茶’。

在饮用上,抹茶是将末茶放入碗中,注入熟汤,以茶筅搅拌至茶水交融,即末茶很均匀地调和在水中,然后一起喝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客人在喝抹茶时要先食用主人事先准备好的点心。

”日本茶道师介绍说。

然而,尽管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中日茶道是否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据悉,中国最早将茶道的生活美学加以描述并传至后世的是西晋·杜毓《荈赋》,这篇
世界最早的茶赋体现了当时茶道生活之美。

然而,最早创立中国茶道的当属陆羽。

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百科全书,此后陆羽不断借助不同的场合阐述其“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及抱负。

千百年以后,中国饮茶之风超越前代,在饮茶中更增加了丰富性和国际性。

在现代的中国茶道礼节中,品茗环境、茶叶、茶具、服饰、仪态、茶会礼节十分讲究。

同样,回顾日本茶道形成的历程,日本茶道并不是在饮茶之初就存在的,而是在饮茶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生活需要上升为精神需要。

然而,日本茶道却可以回溯到中国茶道。

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当下中、日茶道的精神源泉,它融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

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本报讯(记者苏婷)
悠扬配乐中,茶道师
为了弘扬中国茶艺文化,培育武陵地域茶产业文化氛围,提升恩施州茶文化品位,即将于2011年1月19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的中国硒都茶城特别邀请了“巴山夜雨”茶道师前来恩施,于2010年12月28日晚在恩施朗曼大酒店进行一场15分钟左右的中国茶艺表演。

恩施市*****市长等嘉宾出席并观赏了本次表演。

四组茶艺表演研习
当晚,在朗曼酒店17层的会议厅,嘉宾们饶有兴趣的观看了动静皆宜的茶艺表演。

第一曲
茶道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据悉,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

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中国最早将茶道的生活美学加以描述并传至后世的是西晋·杜毓《荈赋》,这篇世界最早的茶赋体现了当时茶道生活之美。

然而,最早创立中国茶道的当属陆羽。

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百科全书,此后陆羽不断借助不同的场合阐述其“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及抱负。

千百年以后,中国饮茶之风超越前代,在饮茶中更增加了丰富性和国际性。

在现代的中国茶道礼节中,品茗环境、茶叶、茶具、服饰、仪态、茶会礼节十分讲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