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权威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

内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从小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原上。其《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主题和风格上虽有区别,但在荒原意象运用上具有“近似性”:荒原给人以孤寒、狂野、神秘的形象,与人物情节相互映照,也是作品主题的隐喻与象征,从中传达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宇宙观,使之具有“永不褪色”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作品思想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荒原《简・爱》《呼啸山庄》神秘象征自然观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1816-1855)、米莉(1818-1948)、安妮(1820-1849)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以其优秀的作品征服了各国的读者,她们创作的作品早已被世界读者所称赞。其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声誉最高。在英国北部哈沃斯荒原长大的三姐妹,有着自然荒原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品性,也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他们抓住的只是大地上某些跟她们亲身感受到或者转嫁在人物身上的东西非常近似的方面,因此,她们笔下的暴风雨、荒原、夏日的美好天气,都不是为了点缀一下枯燥的文字,或者显示作者的观察能力,而是用来贯通作者的情感,亮明书中的意图。”《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成为小说中最典型、最基本也最富象征意义的原始意象,尤其体现在《呼啸山庄》中,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营造了荒凉狂烈的氛围,呼喊出作家内心对自然和野性的回归之声,体现了两部作品在象征手法运用,宇宙观表达上的近似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创作上思想与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荒原生活积淀的荒原意象

勃朗特姐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牧师家庭。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在《夏洛蒂传记》一书中如此描写约克郡:这里是深褐色或紫色的大荒原,地势缓慢而升,最高处竟超出低处的教堂尖顶。

偏僻荒凉的哈沃斯荒原,草木稀疏,沼泽遍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勃朗特姐妹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荒原,几乎与世隔绝,把这里当做“人间乐园”,自然环境熏陶了她们自由不羁、坚韧强烈的天性,同时唤起写作灵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书里的荒原更不能经久、比那

‘久久哀号的狂风’更容易受到气流的支配而变幻不定了。同样,还有什么东西比这种兴奋状态更为短暂易逝呢?”《简・爱》中的荒原正是夏洛蒂生活的荒原,她将眼见之物放在小说中,感同身受:

只见远方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湿漉漉一块草地和受风雨袭击的灌木。一阵持久而凄厉的狂风,驱赶着如注的暴雨,横空归过。

作者缺乏细腻的文笔,而是“在一个野外的作坊里,用简陋的工具,对粗糙的材料进行加工凿成的”,荒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积累,也深刻影响了二人写作手法,显示出狂放自然,想象非凡的笔调,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人与自然无法分离,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将其生态美学融入作品中。

二.荒原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自然荒原与精神荒原

荒原就像一个难以捉摸的鬼魂或幽灵,散发着阴郁凄怆的气息,与附近的画眉田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希斯克利夫统治下的呼啸山庄成为荒原上最无情、严酷的地方。与外界的荒原相对的呼啸山庄,可以说是精神的荒原,充斥着人性的残酷、冷漠和变态。

希斯克利夫是造成悲剧的始作俑者。他一生的焦点在于复仇,从财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等方面,对两个家族实施无情的、没有怜悯和节制的报复。由于幼时无父无母,和老恩肖的偏宠,他的行为思想变得畸形扭曲,丧尽人格,将自己对凯瑟琳的爱情追忆偏执地建立在报复基础上。这正表现了呼啸山庄是人性的荒原,人为的荒原,通过自然荒原的映衬和象征,更具有不寒而栗的感受。

《简・爱》中,幼年简寄住在里德舅舅家以及在后来的洛伍德孤儿院,简经受了寄人篱下,冷酷无依的童年生活。这段生活夏洛蒂加入了大量对荒原阴雨天气的描写:“红房子里白昼将尽。时候已是四点过后,暗沉沉的下午正转为凄凉的黄昏。我听见雨点仍不停地敲打着楼梯的窗户,狂风在门厅后面的树丛中怒号。”展现了对人性荒原的揭示:批判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家庭,人性毫无温暖,自私冰冷,对宗教信仰的迂腐盲目崇拜。这一高于自然荒原的主题揭示映照了对英国19世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社会弊端,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人际关系冷淡疏远的现状。

(二)荒原是人类的自然栖息地

同时,荒原也是人际关系解冻和人性回归的标志。主人公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后,一路跋涉来到荒原庄,在陌生的荒原找到熟悉、亲切的感觉,回归最初的人性,她吐露了对大自然的感激与热爱:“我没有亲人,只有万物之母大自然。我会投向她的怀抱,寻求安息。”

在夏洛蒂看来,人与自然应当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人类应当回归荒原,拥抱自然。“自然给予人的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导人于至高幸福之境。”受家庭宗教观念影响,夏洛蒂把荒原当做精神的“伊甸园”,当做抚慰人心的栖息地。这一自然观体现了卢梭式“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

艾米莉笔下的荒原对于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童年的天堂,在这一栖息地上,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默契和感情,找

到生命的真谛,以致于凯瑟琳发出“我爱他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的告白,他们的相同性正在于对自然共同的依傍和信仰。“他们的恋情,与荒原上盛开紫花的石楠共生,浑然天成,粗犷奔放,顽强对抗虚伪的世俗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合一。”凯瑟琳嫁给代表文明社会的林顿是信仰的丢失,是对荒原本性的背叛,最终让狂暴的激情吞没了自己。荒原中包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生生不息。人一旦打破这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将会遭到命运的报复。这正是荒原意象深邃内涵所在。

(三)荒原意象对性格和情节的暗示

夏洛蒂和艾米莉将荒原意象与情节走向、人物性格浑然于一体,塑造了“最荒原”的人物,揭示了情节走向和矛盾爆发。每一次巨大冲突之前,都有荒原景物和意象变化作为暗示。如在老恩肖去世的那个晚上,“野风绕着宅子咆哮,在烟囱里怒吼,那声势就像一场暴风雨卷来一般”;凯瑟琳大病初愈,第一次走出卧房:看到山庄开的最早的金黄色报春花、温暖的阳光和快要消融的雪,预示了凯瑟琳欣喜的心情。荒原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或紧张激烈、或平和安稳的气氛,也揭示了人物心理对于重大矛盾或转折的揭示与深化有重要作用。在《简・爱》中,罗切斯特与简初次相遇的月色浓浓,简爱在暴雨之夜离开桑菲尔德去往荒原庄的的情节中也通过景物描写展露主人公的心情。

人物塑造方面,希斯克利夫和罗切斯特无疑是“最荒原”的人物。他们具有狂野,神秘、冷酷、热烈的性格,变化多端,行动独特,追逐一种自然本性的生活,是最能体现荒原本性的人物。

三.荒原与神秘哥特风格

两部作品弥漫着一种既暴烈又多变、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哥特式氛围。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后来发展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式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