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 • • • •
三、城市的特征 1、聚集性 2、创新性 3、市场性 4、开放性
第二节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 1、概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 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地
区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 2、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 标准为2000人。 •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 府为城镇) •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 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城市发展包括哪五个方面的发展?
城市发展包括哪五个方面的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
面的进步和改善。
以下是城市发展的五个主要方面:
1. 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包括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带来就业机会、
财富创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和有吸引力
的地区。
2.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生
活的重要基础,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设施。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求,提供
便捷、高效、可靠的服务。
3. 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通过控制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
良好和谐。
环保措施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4. 教育和文化发展:教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优质教育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提升人才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城
市的智力和创造力发展。
这些因素也为城市吸引人才和投资提供了
重要的竞争力。
5. 社会公平和福利:城市发展要追求社会公平和福利的提升。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提供基本服务,可以缩小
社会贫富差距,增强城市内部的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以上是城市发展的五个主要方面。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要素,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
第五章历史进程(上)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及中国城市 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起源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目前考古学证明最早的城市起源于美索不 达美亚平原。但是城市产生以后并不是从 一个地方传播的,而是从不同地域产生后
尼
罗
河 流 域
孟菲斯古城
孟菲斯位于埃及尼罗河三 角洲南端,今开罗西南23 公里的米特· 拉辛纳村,从 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 及最古老的首都,定都且 长达800年之久。据传公 元前三千年为法老米那所 建,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 谷当时名“白城”。曾作 为古王国的都城。为埃及 宗教、文化名城。公元七 世纪被毁,是当时全世界 最壮丽伟大的都市。
公元100年罗马控制地中海和西欧大部分
地区
– 建立公路系统 – 市场、行政中心、军事基地 – 罗马(80-100万人、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高达35 米的建筑)
米利都
以弗所
古罗马
Wheatley认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有七处:
美索布达米亚、 尼罗河流域、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中美洲、 中央安地斯山脉、 尼日利亚西南。
2.城市的主要功能为宗教、政治、军 事等文化要素为基础的社会功能中心 地。
3、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
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出现自治市(封建制的共和政体) 例: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 德意志的汉堡、科隆 大伦敦 纽约 自治市≠完全地方自治——同盟(汉萨同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引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重要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物质支撑体系,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交通运输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能力和吸引力。
在经济学中,城市基础设施是影响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1. 提供生产要素配置的便利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高效的物流系统,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配置和优化。
例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加快物资的流通,减少货物滞销的风险,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
2. 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高水平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交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例如,发达的科技园区能够吸引高科技企业的进驻,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如,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机场能够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流动和资本的集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往往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财务困难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2. 建设规划与管理不完善一些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规划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在道路建设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交通管理措施,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0204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
• 2.4.1 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 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 (或非基本)的二种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 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 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 通过基本经济部类输出产品和服务,城市从外部不断地获得 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城市自身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中的一 部分将由城市自身来提供,于是就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因此, 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的就业人数增加 将会带动从属经济部类的就业人数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增加又会 带动城市总人口的增加,而总人口的增加又会产生新的物质和服 务需求,由此又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形成一个循环和累 积的反复过程,被称为基本经济部类的乘数效应,即基本经济部 类对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带动能力。
•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依赖某个或某些具有 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 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 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 基本经济部类,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 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并不是 所有的城市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心城市。在区域性或 全球性竞争中,只有少数城市能够成功地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城市则会停留在前面几个发展阶段,甚至陷入衰 退的困境。 • 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 属于正在增长的产业,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就比较 乐观;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不仅是增长型的而 且是多样化的,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就会相当强劲 了。
•Leabharlann 可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发 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特别是作为出口加工基地的 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 产业已经占据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 中心城市。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却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 退远远甚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逆工 业化”过程。 • 19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跨国公 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日益 开放,使资本的流动性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日益增强,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促进了资本流动性。在新的世界经济 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 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 而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 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2、主导产业的特征 (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
地区的;
(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
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
(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能广泛吸收新技术,并 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 增长率; (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
以色列、荷兰农业启示
• 以色列和荷兰的自然条件并不好,荷兰 处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有近1/4的土 地是填海造出来的;以色列3/4的国土是 沙漠,严重缺水。但是这两个国家以市 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创出 了高效农业发展的典范。
第二节
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
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
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
1、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
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
的基础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为地球 峰会 Earth Summit)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 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世界各国政府共 同承诺和一致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发
展的基本战略。
199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 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劳动平衡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
(2)职工带眷系数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4);
(3)综合平衡法(递推法)(《城市规划原理》P184);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第5章城市化历史进程
4.城市内部还未出现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功能区分化现象 。如由于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产业职住未分离,还没有形成 明显的居住区和工厂区的分化。
5.城市街道、住宅区等基础设施分布无规则性,城市环 境恶劣。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注入了城市发展的新 活力。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 西洋沿岸。
后期的城市起源地
扩散路径
各大陆的城市起源地(多元学说)
Eridu
古代城市的发展
1)从公元前3000-1500年时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 期。
主要发源地为美索布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 、印度和流域、黄河流域。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王权制度和商业。
2)公元前1000年-公元5世纪
希腊、罗马文化的出现促进了这些地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出现了雅典、那不勒斯、叙拉古、罗马等。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 二、前工业化社会时期 三、工业化社会时期 四、当代或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4.城区面积逐渐扩张,城市功能区开始出现。
随着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汽车,有轨电车等交通 手段的出现,城区面积向郊区扩张。出现大面积 的工厂区和居住区。另外随着生产和经营在一处 的单一工厂型企业逐渐转变成生产和经营分离的 企业型工厂后,城市内部结构开始分化,即随着 生产和经营分离,出现工厂区和业务区,业务趋 向城市中心集中,工厂区趋向交通便利和易于获 得生产要素的地区。交通发达,居住区开始从工 厂区分离出去。
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城市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支撑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1.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使城市的发展有序进行。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用地功能的需要,避免土地的浪费和闲置,将土地资源用于经济活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各类基础设施设备。
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良好的交通系统可以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商品的流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城市产业布局城市的产业布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发展与当地资源和优势产业相关的产业,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这样,经济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支撑,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各类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供便利和保障,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吸引了人才的流入,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至关重要。
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城市,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096503051;106563051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与课程实践学时:6适用专业:地理学授课对象:本科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三、《城市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牢固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使学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数据。
;(3)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5)进行短期2-3天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有基本认识,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章难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二、主要任务三、主要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发展特点二、主要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章、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形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定义、定义城市的标准、城市的形成[[本章重点、难点]]:城市的形成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定义二、城市的特征第二节定义城市的标准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二、市带县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的经济基础二、城市的社会基础三、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城市化原理 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类型和调度,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本章学习中会出现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
市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8. 其他课题
(1)对地下水、振动等环境影响 (2)室内环境如空调、防排水、采光
(1)心理恐惧、不安 (2)压迫感
(1)规划开发 (2)各种行政问题
(1)向大城市圈的集中问题 (2)废弃土、砂处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厦门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起到防御作用。 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部分人防工事用于地下通道、库房、商业娱乐 等用途。 2000年,全国首座“海底车库”在厦门建成并投入使用。车库部分建筑在 海面以下,实行自动收费,并配有消防、监控系统。 目前,轮渡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净高3米,设小型汽车泊位 435个,是我国惟一的海底车库。 到2001年底,厦门市已建成人防工程面积约46万平方米。
1. 法律方面的问 题 2. 技术课题
3. 经济课题
4. 安全课题
(1)土地所有权的调整 (2)与公物管理权的关系
(1)地下构造调查 (2)地下空间构筑
(3)利用中的环境控制、防灾
(1)建筑费比例大 (2)经济性不明 (3)维修管理费偏高 (1)灾安全措施不充分 (2)灾害发生时避难困难
5. 环境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城市共同沟可容纳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管线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范畴
共同沟最早见于法国,为了改善城市环境,1833年即有系统的在城市道路 下规划建设规模宏大的下水道网络,同时开始兴建共同沟。由于下水道断 面相当大(宽约6.0m,高约5.0m),就在其中接纳了给水管、通讯电缆、 压缩空气管道及交通信号电缆等公用设施,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共同沟。
化设施等)
生产设施 (工厂、发电设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1. 基本活动:为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为城市 创造收入,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 -- 离心的基本活动 -- 向心的基本活动 2. 非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 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 满足基本部分的生产需要 -- 满足本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3. B/N比
新工厂的建立或 现有工厂的扩大 第一次乘数效应 (由新工厂的需求和 劳动力的购买力所 产生的新的地方需求)
发明或改革的 可能性扩大Biblioteka 各工厂之间 相互联系的 吸引力
新的建筑活动 第三产业扩大 (住宅、下水道 (新的零售业、 公用设施扩大 公路、生产性设施) 服务部门的扩大
后向联系
前向联系
第二次乘数效应(由非工 业部门的扩大所产生的投 资增加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 普查法:该法准确,但工作量大 2. 残差法:该方法的缺点是比较粗略 3. 区位商法:该方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 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 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区位商的计算
ei e i产业的地区就业份额 LQi = = Ei E i产业的全国就业份额
ei
—— i 产业的当地就业人数; —— 当地所有部门的总就业人数;
e
Ei —— 参考区域(如全国)i 部门的就业人数;
E —— 参考区域的总就业人数。
注意: 区位商的结果受参考区域的影响极大。一般,最好选取 经济比较完全(自足经济)的区域为参考区域,即越大的区域 (比如州/省和国家)越好。
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一、普查法
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 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 市的B/N比。这一方法虽然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整 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冗长和乏味。当城市规模较大时, 工作量浩瀚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 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成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 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3个门类:
(1)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 (2)工业; (3)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4)建筑业; (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6)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7)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9)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1)金融、保险业; (1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3)其他行业。
克服缺陷:
➢穆尔把城市按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等级的样本中, 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 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
EijaibilgPj
➢吉布森和沃登该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 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接近于普查结果。
四、正常城市法
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 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 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个10000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 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 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他经 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五个百分位(第43位)城市的 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 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位商法(也称宏观法)
这个方法的实质是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 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 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 比重时,认为此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 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 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
马蒂拉(J.M.Mattila)和汤普森(W.R Thompson)首先提出这种方法, 其数学表达式为:
目前中国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 气)和建筑业。 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各业都属第三产业,其中又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 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掌握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了解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掌握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乘数效应。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一、城市经济的部门划分
农业和非农业是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二、残差法
这是霍伊特为了简化直接调查的程序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方法。 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 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的区分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 本部分。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 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霍伊特具体假设 这部分职工中基本和非基本的比例为1:1。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 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 相互依存的(下图)。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 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成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 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3个门类:
(1)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 (2)工业; (3)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4)建筑业; (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6)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7)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9)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 (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 (11)金融、保险业; (1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3)其他行业。
每个物质生产部门可以用产值或净产值来衡量它们的经济活 动量,非形式的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的资料常常不容易收集。 考虑到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通过劳动力来进行,城市劳动力的 数量大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劳动力在各经济 部门的数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和城市经 济结构的指标。
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 的。然而这种分类只说明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 能说明这些产品和劳务消费在什么地方。
另一种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包含了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 消费的区位因素。这是研究城市经济活动更重要、更有效的一 种概念。
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第二节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一、普查法
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 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 市的B/N比。这一方法虽然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整 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冗长和乏味。当城市规模较大时, 工作量浩瀚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 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它服务的对象来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 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 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但细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的基 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另一种是向心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或接受医 疗、教育。
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 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 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 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 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 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 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这是一切城市成长发展的机制。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构成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 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 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然而
不应该把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非基本部分和基本、非基本部门等 同起来。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