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消化道出血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听到它,还会出现恐慌和担忧,其实消化道出血并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属于消化道疾病的症状。
人体的消化道指的是从食管到肛门这一全部通道,不论是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多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消化道出血时能够正确应对。
1.什么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具体指的是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其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类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食管、胆管以及胰管等部位的病变出血,还有为空肠吻合术引发的出血,若根据病因可以将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和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下的出血,其中至回盲部的出血称之为小肠出血,回盲部以远为结直肠出血。
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小肠出血已经逐渐从下消化道出血中独立出来了。
1.对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对于消化道出血会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将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慢性隐性出血、慢性现行出血和急性出血,短时间内患者的消化道大量出血,会导致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严重时身子会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数显需要排除凶险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于这类情况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需要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以免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失血性休克,这也是临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临床在处理消化道出血时需要对患者的出血的轻重缓解程度进行精准的判断,然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1.病因的判断不同部位发生消化道出血后,其处理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部位的快速判断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情况。
在判断患者出血部位时,除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还需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若时间比较紧迫,医生可能来不及作出判断时,需要先排除常见的凶险性出血,然后在逐个排查病因。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消化道黏膜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两部分。
首先,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
其中,呕血是指患者在嘴唇前端或口腔内突然喷射出鲜红色或咖啡色的血液,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而黑便是指患者大便呈现黑色、柏油样或血块状,通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便血则是指患者大便中带有鲜红色的血液,通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其次,检查结果也是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内镜检查、放射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消化道出血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和病变情况。
放射学检查包括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
通过这些检查方法,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两部分。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原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围。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成为下段消化道出血.临床根据失血与速度将消化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和急性出血。
80%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自限性,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占10%;主要是持续性出血和反复出血者;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占30%-50%;而下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病因和分类】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现按消化道解剖位置分述如下。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这些病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的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的化学性损伤.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杜氏病(Dieulafoy lesion)以及内镜诊断、治疗操作后引起的损伤.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
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蛔虫症、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肝脓肿或肝出血管病变破裂出血,由十二指肠乳头部流入肠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囊肿出血破裂、重症胰腺炎、胰腺癌等。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
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2.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低血容量状态、保持水电解负衡、纠正失血性休克等,以维持体内血流灌注。
3.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采用内镜疗法(如内镜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血管介入治疗(如经血管介入栓塞术)、手术治疗等方法,以尽早止血。
4.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可采用胃肠道保护药物、抗酸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以减少胃肠道损伤和控制病情发展。
5. 预防再次出血: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改善生活方式等,以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总之,对于消化道出血的诊疗原则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出血部位和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止血治疗、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情复发率。
2024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
2024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胃肠疾病,指的是胃、食管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发生溃疡、破裂或出血。
及时准确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处理对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指南。
1.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呕血、黑粪、黑便或血便。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嗳气、上腹胀气感、轻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以及低血压等系统症状。
2.病因分类:根据病因的不同,上消化道出血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和静脉曲张性出血。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指溃疡、糜烂、损伤性溃疡等黏膜破溃而出血的情况。
而静脉曲张性出血则是由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导致的出血。
3.评估与判别:临床评估包括评估病情和病因。
病情评估主要包括评估出血的程度、休克、心脏状况、休息状态、病史、体温、呼吸等。
病因评估包括评估出血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通过上述评估,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4.处理原则:根据出血的程度和病因的不同,处理原则也不同。
对于无危及生命的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如表面溃疡和糜烂,可以选择非手术处理方法。
对于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出血情况,常需要进行急诊内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出血部位并采取止血措施。
5.初步处理:初步处理包括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正确评估出血伴随的休克情况,限制液体输入,进行补液和输血等,以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同时,还需要采取止血措施,如使用硫酸铁、止血海绵等。
6.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或无法通过内镜处理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出血部位,修复黏膜破损,以控制出血。
7. 预后评估: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方法包括计算Blatchford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评分和Aims65评分等。
这些评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以便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治疗指南定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
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 黑便或便血(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
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
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
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 其他临床表现(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
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
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 ——概念
• 也有人利用新的内镜检查技术,不再以Treitz韧带为标志区 分上、下消化道,而改为上、中、下消化道 • 十二指肠乳头以上、胃镜可探及的范围称为上消化道;自 十二指肠乳头至回肠末端、胶囊内镜以及双气囊小肠镜可 探及的范围为中消化道;结肠至直肠,结肠镜可探及的范围
为下消化道。
消化道出血 ——概念
上消化道肿瘤
消化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服用NSAIDs
胆胰疾病 服用阿司匹林及 其他抗血小板药
1.邹多武等. 中华消化杂志; 2010; 30(12): 902-903
15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理
• 溃疡周围小血管充血破裂
• 胃粘膜充血、糜烂、炎症等损伤胃粘膜及毛细血 管
• 胃粘膜分泌量及粘多糖组成发生改变使胃粘膜对 酸和胃蛋白酶的抵抗力降低而被消化,损伤血管 • 脱垂的胃粘膜嵌顿于幽门管,痉挛致缺血坏死 • 肝硬化、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或门静脉受 邻近肿块压迫致门静脉高压
呕血与黑便
• 呕血前通常先觉上腹部不适、恶心。 • 呕吐物颜色:咖啡色—暗红--鲜红
• 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变成 酸性血红蛋白,呕出呈咖啡色 • 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Hb中铁与硫化物 结合生成硫化铁—柏油样便 • 出血量多而快--便血多--暗红—鲜红色
黑粪
• 柏油样:粘稠、发亮。高位小肠出血乃至 右半结肠出血,血在肠腔内停留较久亦可 呈柏油样。
胃间质瘤
胃底见一3X3cm的分叶状隆起,表面有糜烂, 活检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交界性恶性瘤
胃间质瘤
两例病人的胃底体交界处分别见一3X3cm隆起溃疡,病理为 恶性间质瘤。图1病变位于后壁;图2病变位于大弯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图文
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由许多原因导致,例如溃疡、炎症性肠病、癌症等。
能够对消化道大出血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鉴别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相关检查结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病史询问和体检医生会向患者询问一些症状、病史、用药史等等信息,以便确定可能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
医生也会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检查腹部、观察口腔和肛门等。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指标测量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失血的程度和该如何采取处理措施。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来确定患者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
例如,医生可以要求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结肠镜检查、胃肠管造影等造影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消化道大出血的源头。
处理原则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紧急处理,下面列出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的处理原则:保持呼吸和循环稳定消化道大出血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因此需要及时保持呼吸和循环稳定。
医生可能需要给患者输液、输血或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同时,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定治疗的效果。
找到并止血找到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源头后需要进行止血治疗。
医生可以进行内镜下的凝固、夹闭,或进行手术治疗等。
通常情况下,内镜下的凝固、夹闭等处理方法较为安全、有效。
给予支持性治疗在紧急处理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给予患者一些支持性治疗,例如疼痛管理、消炎、促进愈合等。
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制定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获得最佳治疗后,还需要注意身体恢复和预防复发。
对于身体状况较为脆弱的患者,如老年人和孕妇等,消化道大出血更为危险,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上消化道出血【病史采集】1.呕血或/和黑粪。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
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有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
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患有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物理检查】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
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持续3~5天。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辅助检查】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
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射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诊断要点】1.呕血或/和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证实消化系统有引起出血病变存在。
【鉴别诊断】1.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2.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补充血容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消化道出血
治疗
根据原发疾病不同、出血量及速度不同,治疗原则各异。
谢谢观病因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治疗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译为 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统称 为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以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为标志,被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以上)、“中消化道”(十二 指肠乳头至回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肠、结、直肠),不同部位出血,依次被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出 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 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临床表现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粪隐血(便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2.内镜检查:依据原发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胃镜(食管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结肠镜 以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线钡剂检查:仅适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病因诊 断。 4.血管造影:通过数字剪影技术,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外溢的部位。 5.放射性核素显像:近年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法来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其方法是静脉注射锝胶体后 作腹部扫描以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可初步判定出血部位。 6.其他:根据原发疾病的需要,可以选择CT、MRI、CT仿真小肠、结肠造影等协助诊断。
内科学 9版 第二十五章 消化道出血
• 内科学(第9版)
二、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消化道 检查方法
例举病变
上
胃镜
动脉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
胃溃疡
食管癌
胶囊内镜 中
小肠镜 回肠血管病变 小肠溃疡
小肠肿瘤
下
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息肉
结肠癌
痔
• 内科学(第9版)
三、UGIB的常见病因
A
B
C
D
E
F
G
A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B 十二指肠溃疡, C 胃溃疡,D 食管静脉曲张,E 胃静脉曲张, F 胃癌,G 食管癌
25μg~50μg/h,持续静脉滴注3-7天,通过其收缩内脏血管的作用而止血。 少量慢性出血,可皮下注射奥曲肽0.1mg,1~3次/d。
糖皮质激素及5-氨基水杨酸类 用于过敏性紫癜、克罗恩病等小肠出血。
内镜治疗 内镜如能发现出血病灶,可在内镜下止血,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器烧灼治疗或血管夹 可使黏膜下层小血管残端凝固或闭塞,适用于病灶较局限的患者;小肠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 血管介入 动脉性出血,药物及内镜不能止血时,可行肠系膜上、下动脉超选栓塞治疗。对于无法超选择性插管的 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经导管动脉内注入止血药物,使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目的。 手术指征 1)Meckel憩室,2)肿瘤,3)经内科、内镜及介入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 均可考虑紧急手术探查止血。
积;积极补充碳酸氢钠;补白蛋白。
输浓缩红细胞的指征:1)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2)心率增快(>120次/min); 3)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25%。输血量以使血红蛋白达到70g/L左右为宜。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1)呕血、黑便或便血次数增多,或伴有肠鸣音活跃;2)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又再下降;3)红细胞计数、血红 蛋白与红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4)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 增高;5)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紧急胃、肠镜检查(出血后24h-48h)是判断活动性出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和常规诊疗【概述】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Treitz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直肠疾患引起的肠道出血。
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少量显性出血和急性大出血三种类型,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型,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
在治疗上除了止血、补充血容量以外,寻找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疾病性质进行原发病病因治疗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1)显性出血表现:肉眼血便,呈鲜红或暗红色的血以及果酱样大便。
(2)黑便:如果病变位于小肠或者右半结肠,当出血量比较少出血速度比较慢,停留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所出血的红细胞破坏形成的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出现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关。
少量出血可因机体的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
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恶心、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4)隐性出血:无血便或黑便,但是大便潜血阳性或出现缺铁性贫血。
(5)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原发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是各种特异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下消化道憩室、息肉、肿瘤、痔、肛裂等,出血性疾病、结核病、系统红斑狼疮等各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出血量估计(1)每日出血量>5ml时,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2)每日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出现黑便。
(3)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无全身症状。
(4)出血量超过500ml时有头晕、心悸、乏力等循环障碍表现。
(5)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症状。
3.活动性出血临床表现(1)便血次数增加,颜色呈鲜红或暗红,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治疗后无改善。
(2)肠鸣音亢进。
(3)血红蛋白持续降低,治疗后不改善。
(4)血BUN升高,2~3天仍不恢复。
4.鉴别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1)下消化道出血病史中多伴有下腹疼或腹部有包块,排便异常伴便血史,出血前常有中下腹不适、下坠或便意。
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措施
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措施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身体健康方面引起了倍加的关注.其中掌握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对人类尤为重要,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及时抢救患者,提高治疗的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使患者获得健康的体魄。
标签:消化道出血;急救措施;临床诊断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为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急且诊断难,所以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为了尽早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康复,我们应积极的学习其急救措施并且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
1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观察临床诊断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2采取急救措施前应该准备的内容2.1对患者病因的评估详细询问患者后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作出初步估计,如食管疾病:食管炎性反应,食管癌,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门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门静脉阻塞;胃与十二肠疾病:消化性溃肠,炎性反应;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消化道出血治疗的临床表现
消化 道出血在内科 中属于 比较 多见的一种疾病 , 患者往往还会存在消化性溃 疡 的症 状。 对 于不 明因素引起 的消化道 出血, 我们主要是指上消化道 内镜 、 结肠 镜没有 找出结果的持续性 消化道 出血疾病 , 该类疾病在消化道 出血患者 中大约有 5 %发生率 。 对 患者 出血 的部位 和情况进行 准确 的判断 , 采取积极 的治疗措施是 挽救 患者生命 的基础 。 现在 , 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还不统一 , 此 次我院对 2 0 1 3 年1 月至 2 0 1 4年 7 月间的 4 8 例不 明原 因消化道 出血患者进行 了研 究 ,采取了一系列的止血治疗方 法,现有 如下报道。
内科应急预案的消化道出血危急处理
内科应急预案的消化道出血危急处理消化道出血是一种重要的内科急症,并且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因此,内科应急预案的消化道出血危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措施。
一、早期识别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早期识别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对于尽早采取危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常见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包括:1. 呕血:患者突然出现呕吐大量鲜红色血液,或者咯血、咳血,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2. 黑便:大量的消化道出血时,血液被胃酸分解后排出粪便,呈黑色或柏油样便,称为"黑便",是明显的出血表现。
3. 腹痛:有部分患者在消化道出血时会感到腹痛,以腹部下部或脐部疼痛为主,疼痛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二、紧急处理措施一旦遇到消化道出血,紧急处理措施的执行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危急处理措施:1. 立即停止进食和用药:将患者立即禁食,包括水和其他液体摄入,以减轻出血速度。
同时,应停止患者正在使用的所有非必要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 快速静脉置管:为了有效处理消化道出血,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开始输液。
静脉通道的建立有助于后续抢救措施的实施。
3. 维持血容量:由于大量的出血会导致血容量不足,需要给予适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补液。
补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压水平来调整,以避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过重。
4. 定位出血部位: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确定出血的具体部位。
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内窥镜、放射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5. 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对于确定出血部位后,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止血。
如内镜下止血、局部注射止血剂或使用止血带等。
6. 备选治疗方法:当机械或药物止血措施失败时,还可以考虑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措施除了紧急处理外,预防消化道出血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NSAIDs类药物、激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1.呕血和(或)黑粪;2.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3.氮质血症;4.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5.体征: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2.呕血和(或)黑便;3.出血不同程度时可出现相应的表现,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休克;4.发热;5.氮质血症;6.急诊内镜可发现出血源。
治疗原则:
1.积极控制出血。 2.治疗原发病。 3.必要时输血及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应根据不同原发病选用有效药物,如溃疡病、胃炎、急性胃肠粘膜病变所致出血,以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出血以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为首选。 2.氢氧化铝凝胶或硫糖铝胃内灌注适用于除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 3.有休克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尽快纠正休克可输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但注意肝硬化病人不宜用右旋醣肝,对有心肺疾患或老年患者输液应监测心肺情况和中心静脉压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4.大量输血时(600ml以上)要及时补充钙剂,否则出血不易停止。 5.治疗过程需注意电解质平衡、补充足够能量有助于机体恢复及止血作用。 6.口服或静脉用药效果欠佳时,可采用内镜下局部喷洒凝血酶、注射立止血或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止血或进行硬化疗法。 7.经内科积极治疗未能止血又有手术指征者应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近十几年来,由于急诊内镜、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99m锝(99mTc)腹部扫描的广泛应用,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
辅助检查:
1.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根据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检查专案以框限“A”为主,尤其及早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2.当出血严重且出血部位难以确定,特别是内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出血源,检查专案则包括框限“A”、“B”、“C”。
疗效评价:
1.治愈:活动性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大便潜血阴性;2.好转:活动性出血基本停止或仍有少量出血,休克纠正、大便潜血阳性;3.未愈:经内外科多方治疗,出血仍难以控制,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