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问仁ppt详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课件
什么用?”
-:
疏通文意
译 文 原 文 词 语 孔子说:“不 孔子曰:“不知 命:天命 命,无以为君子 懂得天命,就不能 无以:没有(什么)、 也;不知礼,无 做君子;不知道礼 以立也;不知言,没有(办法) 仪,就不能立身处 无以知人也。” 知:了解,分辨
世;不善于分辨别 人的话语,就不能 真正了解他。”
疏通文意
原
文
译
文
子曰:“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 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虑, 勇敢的人不惧怕。”
-:
• 补充: •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 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 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 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 “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 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疏通文意
原 文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 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 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 者远矣。”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 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
礼:在春秋时代,“” 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 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 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有子说:“礼的应
用,以和谐为贵。古代 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
PPT樊迟仲弓问仁(共32张PPT)
取是 别的孔推人孔子己 。价子思及所值的想人以语?“包“:仁句恕别罗””人万简还其与象包洁实自,括也己,博“就一大文己是样精所“是辞深不爱人,闲欲人,中,”因雅国勿之而文,施仁应化于。当意发人像蕴展”尊的的重丰忠所自厚恕有己之丰一。道富样。性地这特尊就重征
都可以从孔子孔子从未那给里找“仁到根”一源个。《固定论语不变》的集中定义地体,而现是了孔在不子同的场思合想,,针内 容十对分不广同泛对,象涉,及结人合类具社体会事生例活谈问论题“的仁各”个的方具面体,表对现中形华式民。族所的以心,理只 素质有及对道相德关行内为容起进到行过综重合大理影解响,。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 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 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返回
作者逸事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困, 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 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 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 ,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 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 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 “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 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都可以从孔子孔子从未那给里找“仁到根”一源个。《固定论语不变》的集中定义地体,而现是了孔在不子同的场思合想,,针内 容十对分不广同泛对,象涉,及结人合类具社体会事生例活谈问论题“的仁各”个的方具面体,表对现中形华式民。族所的以心,理只 素质有及对道相德关行内为容起进到行过综重合大理影解响,。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 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 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返回
作者逸事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困, 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 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 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 ,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 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 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 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 “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 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论语》导读第三讲————仁(共53张PPT)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从之,其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德
贯
配
古
天
今
地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
2019/11/19
6
一、孔子其人
2019/11/19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中的“仁”字共出现109次, 这里是“仁”第一次出现。
—— 孔子的仁
《论语》中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含义宽泛:
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
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 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 四同于“人”。
仁的根本——孝弟
学而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评析】 钱穆先生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为只要能 做到这样,便见天下全归我心之仁。
我们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是进入仁境的充分必要条件,故 “仁”为道德境界。
“仁”可指仁心施政。
子路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 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厌恶、 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是满乡 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从之,其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万
百
世
代
师
馨
表
香
道
德
贯
配
古
天
今
地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
2019/11/19
6
一、孔子其人
2019/11/19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中的“仁”字共出现109次, 这里是“仁”第一次出现。
—— 孔子的仁
《论语》中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含义宽泛:
一是孔子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
二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即仁人; 三是指仁爱之政,即仁政; 四同于“人”。
仁的根本——孝弟
学而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评析】 钱穆先生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译为只要能 做到这样,便见天下全归我心之仁。
我们可以理解为“克己复礼”是进入仁境的充分必要条件,故 “仁”为道德境界。
“仁”可指仁心施政。
子路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 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满乡村的人都厌恶、 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是满乡 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弟子问仁ppt1
练笔:写一段文字说说这些话语给你的启发。不少于500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子 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之达 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 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雍也》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 •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弟子问仁_课件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 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 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 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 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评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 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 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 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 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 “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
极的社会意义?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 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 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
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 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 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 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 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 和谐有序的社会。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 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 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 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 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 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 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 “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 “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 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 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评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 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 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 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 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 “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
极的社会意义?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 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 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
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 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 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 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 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 和谐有序的社会。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 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 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 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 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 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 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 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 “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 “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 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 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PPT优秀课件
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领导者实践仁的原则.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与前文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如果对百姓恭敬诚恳、慎重负责,自己不喜欢的,不
强加给百姓;
那么,无论在诸侯邦国做官,还是在卿大夫的封地里
做官,都不会招人怨恨,自己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这就达到仁的境界了。
12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司马牛问仁. 者:的人
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这就是仁。
[ 请用原文来回答第2问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他认为,实行仁,要靠自己自觉,不能靠别人。 他认为,约束自己的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 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 即管好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
13
吗?”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对此,司马牛是否 理解?孔子针对司马牛的反应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都要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都
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要好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严肃慎重
,勿施于人;在邦无 .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
怨,在家无怨。”仲 给别人;
弓曰:“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在诸侯的邦国做官无所怨恨;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 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11 但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回答仲弓的问题时用了“见大宾”“承大祭
” 这两个比喻旨在说明什么?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怎样理解?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前面两句有何联系
? 明确:用 “见大宾”这个比喻说明为政者对民众
要恭敬,
用“承大祭”这个比喻说明对百姓的事情要慎重。
高一语文弟子问仁(林)
司马牛 问 仁 (言须谨慎 行须慎重) 樊 迟 问 仁 (对人慈爱 明辨善恶)
仁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 的主张有何积
极的社会意义?
•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 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 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
• 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 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 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 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 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 和谐有序的社会。
断句训练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 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 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 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他比孔子年轻30 岁。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 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 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 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 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 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 样好学的人)了。”
斯语矣。”
斯:这
第三则 《颜渊》二
仲弓问仁。子曰: 如:好像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使:使唤,支配,这里是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治理的意思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承:承担 施:施加 于:给,介词
仁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 的主张有何积
极的社会意义?
• 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 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 言行谨慎,举贤任能,以正压邪;
• 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为人, 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 范;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 的伦理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 导人们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 和谐有序的社会。
断句训练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 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 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 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他比孔子年轻30 岁。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 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 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 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 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 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 样好学的人)了。”
斯语矣。”
斯:这
第三则 《颜渊》二
仲弓问仁。子曰: 如:好像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使:使唤,支配,这里是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治理的意思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承:承担 施:施加 于:给,介词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PPT学习教案
仁由己,而由
说,不合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
人乎哉?”颜
请让我去实践这番话.”
第7页/共28页
渊曰:“请问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 ?他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对实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 ?对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这就 是仁。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 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 的人,
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
使枉者直’,何谓也? 就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
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
深刻丰富呀! 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
选拔重用皋陶,不仁的人就
孔子认为,选拔重用正直的人,并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 上,能以正压邪,使其改恶趋善,这是实行仁的方法之一。
樊迟对孔子的两次回答都不理解,便请教子夏, 由此可知,他是个谦虚好学、执着认真的人。
子夏举舜和汤两个例子,说明选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治理 国家,能使政治清明,国富民安。
第17页/共28页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如:如同,好像 承:承办 欲:愿意 施:施加 于:给,介词 邦:诸侯国 家:卿大夫的封地
第9页/共28页
原文
译文
仲弓问仁。子曰: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见到任何人,
“出门如见大宾, 都要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都
使民如承大祭;己 要好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严肃慎重
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
疏通文意
【语文课件】论语·弟子问仁精品PPT 粤教版
司马牛问怎样做
子曰:“仁者,其 其: 他
才是仁。孔子说:仁
言也讱。”曰: 讱:说话谨慎
的人,他说话是谨慎
“其言也讱,斯谓 斯: 这
的。”司马牛说:
之仁已乎?”子曰: 已:同“矣”,表疑问 “说话谨慎,这就叫
“为之难,言之得 为: 做
做仁了吗?”孔子说:
无讱乎?”
得无:能够不
“做起来很困难,说
起来能不谨慎吗?”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弟子问仁》
·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与尹师鲁第一书》)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到,往) (如果) (好像) (比得上) (按照) (符合)
词句归纳
文言虚词
乎
(一)助词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比较《颜渊》一与《颜渊》二中孔子对“仁” 的看法的不同
• 之一:着重论述人的内在精神的修养(克己) • 之二:着重论述人的外在处事的修养(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 (仲弓是孔子的学生中被认为是帝王所器重的人,
所以这一章,便从为政者的角度来谈怎样实践仁德)
疏通文意
原文
词语
译文
司马牛问仁。 者: ……的人
《论 语》属语录体散 文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序言: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乃 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义,《论语》 有“东方圣经”之称,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 出现以《论语》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 势: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ppt精品课件3
原
文
词
语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 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知1:通“智”,名词 知2:了解,动词 达:明白 举:选拔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归纳:从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之中,可知他 主张的“仁”有哪些涵义?找出原文来回 答。 子 贡 问 仁 (推广爱心 推己及人) 颜 渊 问 仁 (克制自己 道德自律)
仁
仲 弓 问 仁 (处事谨慎 宽以待人)
司马牛 问 仁 (言须谨慎 行须慎重)
樊 迟 问 仁 (对人慈爱 明辨善恶)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
德?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 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 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
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
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为别人着想。
原
文
原
文
施于:对……施舍
子贡曰:“如有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济:救济
病:不足
立:站得住
达:通达,行得通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
近:自身
譬:比喻
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的做法
乡:通“向”,刚才
富:意义丰富 远:被疏远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第5讲 《弟子问仁》
直:正直人,形作名
错:通‚措”,安臵
乡:通‚向”,刚才
富:意义丰富 远:被疏远
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
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樊迟问什 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还不明白。孔子 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 样就能使邪者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 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变得 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 刻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重用皋陶,不仁 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提拔重用伊尹,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就达到仁的境界了。
原文4:司马牛问仁
•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 司马牛问仁。 者: ……人 仁。 子曰:“仁者,其 其:他 •孔子说:仁的人,他 说话是谨慎的。 言也讱。”曰: 讱:言语迟钝 •司马牛说:‚说话谨 “其言也讱,斯谓 斯:这 慎,这就叫做仁了 之仁已乎?”子曰: 已:通‚矣‛ 吗?‛ “为之难,言之得 •孔子说:‚做起来很 为:做 无讱乎?” 困难,说起来能不谨 得无:能够不 慎吗?‛
探讨2: 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
释?他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对实施仁提出了 什么看法?对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 和道德规范,这就是仁。如果做到的话,全天 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他认为,实行仁,要靠 自己自觉,不能靠别人。他认为,约束自己的 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事和 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自己的 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
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弟子问仁ppt 粤教版
司马牛问怎样做
才是仁。孔子说:仁
的人,他说话是谨慎 的。”司马牛说:“ 说话谨慎,这就叫做 仁了吗?”孔子说:
说话谨慎
斯: 这 已:同“矣”,表疑问
为: 做 ,言之得无讱乎?” 得无: 能够不
“做起来很困难,说
起来能不谨慎吗?”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对此,司马牛是否理解?孔子 针对司马牛的反应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得深刻认识的效果。排比句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词句归纳
一词多义 ①克 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能够) ·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弟子问仁》) (约束) ·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战胜) · 与克期俱至(《后汉书》) · 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 (约定) (成功)
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
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
疏通文意
词
语
原
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
如:如同,好像 使: 使唤 承: 承办 欲: 愿意、喜欢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施: 施加 于: 给,介词
邦: 诸侯国 家: 卿大夫的封地
·
·
·
·
词句归纳
文言虚词
乎
(一)助词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弟子问仁》)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弟子问仁ppt3
复:践行、恢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为:是
归:称许、赞许 焉:句末语气词 由:靠 目:条目、详情
敏:愚钝
事:从事、实行
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 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 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
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
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为别人着想。
原
文
克:约束、抑制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为:是
归:称许、赞许 焉:句末语气词 由:靠 目:条目、详情
敏:愚钝
事:从事、实行
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 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 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
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
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为别人着想。
原
文
克:约束、抑制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高中语文】论语·弟子问仁ppt精品课件1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 慎。 (3)斯:就。 • (4)得无:能够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思考:何所谓“仁”?
何所谓“仁”? “仁”的内涵:
• 答:课文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 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 爱人,知人。 • 这些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有崇高理想,有自我控 制能力,能够推己及人,乐于助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这对激励人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会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 但是因为要求过高或者不合实际显得空泛,就很可能成 为空话假话,结果反而对己对人产生伤害。比如“立 人”“达人”孔子自己都是很难做到,而且做到了还可 能像“为民作主”一样其实就是对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 种剥夺;又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怎样的欲望, 要符合怎样的“礼”都是很需要追问的,否则就可能变 成“吃己吃人”。
《论语》选读
弟子问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 (1)施:旧读shì ,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 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不足。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处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 慎。 (3)斯:就。
• (4)得无:能够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 这些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有崇高理想,有自我控 制能力,能够推己及人,乐于助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这对激励人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会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 但是因为要求过高或者不合实际显得空泛,就很可能成 为空话假话,结果反而对己对人产生伤害。比如“立 人”“达人”孔子自己都是很难做到,而且做到了还可 能像“为民作主”一样其实就是对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 种剥夺;又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怎样的欲望, 要符合怎样的“礼”都是很需要追问的,否则就可能变 成“吃己吃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二课 立身处世
子张问:“士何如斯(那么,就)可 谓之达(通达)矣?”子曰:“何哉,尔 所谓之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 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下于 人,谦虚,甘居人下);在邦必达,在家必 达。”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 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雍也》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论语》选读
弟子问仁
yangyumei88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 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不足。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 的意思。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 •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思考:何所谓“仁”?
何所谓“仁”?
“仁”的内涵:
• 答:课文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 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 爱人,知人。
第二课 立身处世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自 立),四十而不惑(通情达理),五十而知天 命(命运,规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用破)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夸大)善,无施(表白) 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使……安定)之,朋友信(使……信任)之,少 者怀(使……怀念)之。” 曾子曰:“可以托 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 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 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 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
第二课 立身处世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大,强)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以仁)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名望,名声,成就) 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知”通“智”;“错”通“措”,安置;“乡”通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
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解释: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 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 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 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chù)邪 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 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 人才,把皋陶(gāo yáo)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 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 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 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 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 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 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