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0东汉文人诗
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 。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
二、解释:1、《楚辞》 2、《离骚》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 、 、 、 、 。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 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
8、汉代文学从对 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 ,最后以对 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 到 、再到 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 楚地 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 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 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 》、班昭的《 》、 的《述行赋》、 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 ,或连其诗篇数称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哲理意蕴
第一,永恆与有限的关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回车驾言迈》)
第二,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冉冉孤生竹》
第四,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三、《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
第一,《古诗十九首》是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 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 而是委 曲宛转,反复低徊。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 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g东汉文人诗
迢迢牵牛星
• • • •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2、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与失意的苦闷哀愁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 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 •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回车驾言迈》) •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 言诗
• 东汉末年诗坛新风:对现实的猛烈批判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郦炎
• 五言体《见志诗》二首 • 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 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意蕴
• 二、赵壹
• 五言《疾邪诗》二首 • 以秦客、鲁生对唱形式出现 • 感情激烈,充满愤怒
• 三、蔡邕
• 寓言诗《翠鸟诗》 •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涉江采芙蓉
• • •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行行重行行
• • • • • • •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 一、班固
• 1、《咏史》: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 言诗。 • 描写缇萦救父的故事 • 按时间顺序,以叙事为主,不重议论抒情 。用词质朴。
东汉文人诗名词解释
东汉文人诗名词解释东汉文人诗,是指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批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崇尚古风、提倡文学修养的文人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东汉文人诗在形式上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不追求花哨华丽的修辞,而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以下是对东汉文人诗中几个常见词汇的解释。
1. 古风:古风,指古代的风韵和风格,是东汉文人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东汉文人诗追求古人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注重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文学修养,创作出具有浓郁古风的作品。
2. 五言:五言是指每句诗的字数为五个字。
五言古诗在东汉文人诗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行成句,句句平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3. 情感抒发:东汉文人诗主要通过诗歌的情感抒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文人们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经历为题材,通过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表达:东汉文人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文人们通过诗歌对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抽象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感悟。
5. 文学修养:东汉文人非常注重文学修养,他们深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崇尚古人的品格和思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诗歌形象和文学风格。
文人们追求纯粹的文学境界,讲究言辞的雅致和诗句的工整,力求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现得精细、完美。
东汉文人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
通过对古风的追求、五言的运用、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以及文学修养的追求,东汉文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个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4.杜甫5.大历诗风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五)宋代文学1.宋初文学2.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苏轼5.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6.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8.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9.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0.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12.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六)元代文学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关汉卿3.王实甫的《西厢记》4.白朴和马致远5.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6.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7.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8.元代散曲9.元代诗文(七)明代文学1.《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明代前期诗文4.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5.明代杂剧的流变6.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7.汤显祖8.《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9.《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0.“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1.晚明诗文12.明代的散曲与民歌(八)清代文学1.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2.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3.清初白话小说4.《聊斋志异》5.《儒林外史》6.《红楼梦》7.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8.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九)近代文学1.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2.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3.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4.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②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③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2.鲁迅(一)①《呐喊》、《彷徨》②《野草》、《朝花夕拾》3.小说(一)①“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②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③“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4.通俗小说(一)①通俗小说的基本情况②张恨水5.郭沫若①《女神》的产生和影响②郭沫若其他自由体诗创作概况③历史剧创作6.新诗(一)①新诗诞生的背景及五四新诗运动②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④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⑤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⑥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7.散文(一)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③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④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⑤“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8.戏剧(一)①文明新戏概况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③“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④田汉、丁西林对早期话剧文学的贡献(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③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2.茅盾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②茅盾的小说成就3.老舍①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③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4.巴金①巴金前期小说创作②《家》的杰出成就③巴金后期小说创作5.沈从文①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②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③文学理想的寂寞6.小说(二)①“左联”和左翼小说②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③海派小说7.通俗小说(二)①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②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8.新诗(二)①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②后期新月派的创作③现代派诗人的创作9.鲁迅(二)①鲁迅杂文②《故事新编》10.散文(二)①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②左翼作家的散文创作③“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④报告文学与游记11.曹禺①曹禺现代名剧②曹禺剧作的命运12.话剧(二)①“广场”戏剧概况②“剧场戏剧”创作(三)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①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2.赵树理①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②赵树理小说创作3.小说(三)①暴露与讽刺②体验与追忆③通俗与先锋④现实与民间4.通俗小说(三)①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②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③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5.艾青①艾青的历史地位②艾青的诗歌创作6.新诗(三)①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②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7.散文(三)①报告文学的勃兴②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③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8.戏剧(三)①“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②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③沦陷区戏剧第三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一)50-70年代的文学1.文学的“转折”2.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3.矛盾和冲突4.隐夫的诗人和诗派5.诗的几种体式6.小说的题材和形态7.农村小说8.对历史的叙述9.另一类小说的处境10.在主流之外11.散文12.话剧13.走向“文革文学”14.重新构造“经典”15.分裂的文学世界(二)80年代以来的文字1.80年代的文学环境2.80年代文学概况3.80年代初期的小说4.80年代的诗5.新诗潮6.80年代后期的小说(一)7.80年代后期的小说(二)8.女作家的创作9.散文创作10.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东汉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东汉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起源于西汉末年,兴盛于东汉时期。
它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丰富了我国诗歌的种类和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汉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五言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起源于西汉末年,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对文化艺术的推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至东汉时期,五言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投身于五言诗的创作,使其逐渐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东汉五言诗的高度艺术价值,成为了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三、东汉五言诗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东汉五言诗在艺术特点上,以质朴真挚、寓意深刻见长。
它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说教意味,以整齐的句式、对仗的词语、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五言诗的独特审美价值。
同时,东汉五言诗还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在吟咏中更具韵味。
四、东汉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东汉五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还对后世唐诗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深受东汉五言诗的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五、当代对东汉五言诗的研究与传承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东汉五言诗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角度挖掘其内涵。
同时,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各类关于东汉五言诗的选本、注释、研究专著纷纷涌现,使东汉五言诗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之,东汉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东汉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 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 无常的感情。我认为,这三类感情都是人 生最基本的感情,或者也可以叫作人类感 情的“基型”或“共相”。因为古往今来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 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 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会对人生的无 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而《古诗十九首》 就正是围绕着这三种基本的感情绕圈子。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 五行志》引西汉民谣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பைடு நூலகம்
——西汉· 李延年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 《古诗十九首》之名,始见于梁昭明太子萧 统所编的《文选》。它是东汉一群无名作家 的作品,都是完整的五言诗,代表了汉代文 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 沈德潜《说诗啐语》:“《古诗十九首》不 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 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游子思妇和伤时失意两类, 情调以感伤为主。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 长于抒情 1、擅长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 境界;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回车驾言迈》) 2、善于运用比兴来抒发感情 “兔丝附女萝” (《冉冉孤生竹》) “胡马依北风,月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 (《行行重行行》)
• 语言浅近自然、明白晓畅、意蕴丰厚。 1、明· 谢榛《四溟诗话》:“《古诗十九首》 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 说家常话。” 2、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观其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 之冠冕也。” 4、明· 胡应麟《诗薮》:“随语成韵,随韵成 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 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文人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文人诗教学篇目安排一、梁鸿《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二、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司马迁《项羽本纪》、《报任少卿书》。
三、曹操《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曹丕《燕歌行》、《杂诗》(漫漫秋夜长)、曹植《白马篇》、《美女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杂诗》、《赠白马王彪》四、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课前测试二、解释:1秋风肃肃晨风颸,东方须臾高知之。
2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代文人诗一、项羽《垓下歌》与汉高祖《大风歌》二、汉武帝《秋风辞》与李延年《佳人曲》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李延年《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三、旧题李陵《送苏武诗》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李陵《送苏武诗》考证:1《文选》编入,题为李陵《与苏武三首》、苏子卿《诗四首》,以为即李陵苏武作。
后人多疑非李陵苏武作。
2怀疑原因之一:西汉时无此成熟的五言诗,五言诗自班固《咏史》方有作者;3怀疑原因之二:苏武诗第三首与苏武事颇不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练习—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一、背诵默写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二、解释:1、《古诗十九首》2、“苏李诗”三、填空1、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的《》,他的其他五言诗则收录在《》和的《》篇中。
另外,他的《》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
赋末附诗,当始见于。
2、张衡的五言诗《》描写了一新婚女子,它明显借鉴了的表现手法。
张衡的《》是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另外,附于《》结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诗。
3、班固、张衡对诗都有所继承,不过班固诗继承了的风格,而张衡诗则继承了的特点。
二人诗班固长于,张衡则长于。
从张衡起,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为主的基本走势,的《》三首,成为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4、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向、由到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
诗人们表现的是的之美。
5、时期、、的五言诗具有典型乱世文学的特征。
他们的代表诗歌分别是《》二首、《》二首和《》,其中后者又是一篇诗歌。
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在《》之中,它代表了的最高成就,产生的年代大约不晚于时期。
7、《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
四、简答1、简述班固五、七言诗及其艺术特点。
2、简述张衡五、七言诗及其艺术特点。
3、简述东汉灵帝时期诗坛的新变及其表现。
4、简说《古诗十九首》及其作者。
五、论述1、试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东汉文人诗创作出现新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赋末附诗,始见于东汉。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一、班固。
(一)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咏史》,内容是缇萦救父事。
按时间先后道来,以叙事为主,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
(二)《竹扇赋》今存残篇,是完整的七言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
(三)班固很大程度上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
他的五、七言诗和系于《东都赋》的五首四言及骚体诗有质、文之别,前者质朴,后者典雅。
原因在于对于五、七言诗比较生疏,还处于模拟阶段。
二、张衡。
(一)《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借鉴民歌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二)《四愁诗》是经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
除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外,其余全诗皆为七言句。
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三)《思玄赋》结尾的七言诗。
(四)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明显较班固高。
班固五、七言诗继承质朴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以抒情为主的倾向。
三、秦嘉《赠妇诗》3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一)《赠妇诗》在时间上有连续性。
第一首写秦嘉赴京之际遣车迎妇;第二首写秦嘉要前往徐淑处面叙;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徐淑。
(二)在抒发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的矛盾。
(三)都用对车驾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复杂心情。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传达的是失望之情;“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表现的是临路怅惘、徘徊不定;“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暗示车铃催促启程,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
《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教学目的:了解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概况,了解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及七言诗的特点。
重点:《古诗十九首》的成就难点:七言诗抒情言志的特点。
一、导入东汉文人尝试写五言诗的热情大增,因之,五言取代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
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但多附于赋尾,作为赋的一个部分。
东汉文人诗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二、班固、张衡、秦嘉的诗汉初诗坛较为冷落,原因之一是诗体的守旧,缺乏创新。
当时文人写诗,主要因袭《诗经》以来的四言体或模仿楚辞体。
新颖、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民歌中产生。
在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此诗写法质朴。
内容有关西汉孝女缇萦救父之事,作者只是隐括本传,缺乏文采和形象性。
但因为是开创之作,成为“咏史”诗歌正体。
班固的《竹扇诗》是完整的七言诗,但原系于赋尾,作品未能独立。
此诗描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及形制、功用,风格质朴。
张衡《同声歌》是描写清丽、细腻的五言诗,多用比喻、排偶,措词奇妙,兴寄高远。
其《四愁诗》为骚体七言诗。
全诗四章,章七句。
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
因此还算不上完整的七言诗。
诗写欲报美人之赠而不可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
一般认为,此诗有政治上的寄托。
在诗史上,开七言歌行先声。
张衡还有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因附于《思玄赋》而未能独立。
诗文抒写人生有限而河清之世难待的苦闷。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诗文抒写爱情,情感真挚。
秦嘉夫妇因为“少小罹茕独”,共同的遭遇使两人婚后相互培加珍视。
面临离别,痛苦怅惘难以排遣。
语朴情真,十分感人。
二、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三人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有乱世文学的特征。
蔡诗的忧患意识,郦、赵的批判意识,都很突出。
三、《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桓、灵时期,是一组无主名的文人五言抒情诗。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2、张衡的《同声歌》
张衡的《同声歌》是一首文人五言乐府 诗,诗以女子的口吻,抒发新婚的快乐和与 丈夫永结同好的心愿。
8
同 声 歌 张衡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
恐傈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18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它
一、关于古诗的概念 “古诗”一般是指流传已久,没有题目, 没有作者姓名的东汉文五言诗。
二、《古诗十九首》名称的由来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最早收 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一书。
19
三、《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 《古诗十九首》作于东汉末期,一般认 为最迟不晚于汉桓帝(公元147-167在位) 时期。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作者是东汉末期的一批没有留下姓名的中 下层文人。
20
四、《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 相思离别与宦游感叹
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多为游子代言)。 所抒情感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一是中 下层文人宦游生涯中的各种人生感叹。
21
写相思离别之苦的诗歌,无论是从游 子的角度,还是从思妇的角度着笔,都充 满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夫妻的相思之情。尤 其是那些思妇诗,展示了复杂多变的心理 状态。
14
三、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具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征。
15
1、郦炎的《见志诗》 郦炎(150—177),字文胜,范阳 (今河北涿县)人。今存《见志诗》二首。 第一首抒写自己高远的志向,并以陈平、 韩信等历史人物自励自勉。第二首用比喻寄 托的方式 ,抒发生不逢时、难展抱负的感慨 忧怨。 两首诗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意蕴深刻高 远。
13 东汉文人诗
郦炎、赵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期,具 有典型的乱世文学的特 征。蔡邕的《翠鸟诗》流露出 深重的忧患意识,诗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提心吊 胆 地生活。郦炎、赵壹的四首诗都以揭露、批判社会的 黑暗和腐朽为宗旨,表现 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 争意识,汉代作家独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诗人 的境遇是不幸的,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批判也更能切 中时弊,触及要害。郦炎、 赵壹的作品不再像前期文 人诗那样蕴藉含蓄,缓缓道来,而是大声疾呼,锋芒 毕 露。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 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 露端倪。
二、郦炎的诗:
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 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第一首诗通篇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第二首诗的 格调不如前篇高昂,显得有些低沉。 两首《见志诗》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 有深刻的意蕴。
三、赵壹的诗
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 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
长夜不能眠伏枕四蔡邕的诗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基调变化不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周琳 1505417509@
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 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 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 始产生。 东汉文人诗多数独立成篇,还有一些附 在赋的结尾,作 为赋的一部分而保存到今天。赋末附诗,始见于东汉, 后代多有仿效。 东汉文人五言诗,有的作者明确,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著 录作者姓名,或虽 标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颇多,后二者 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 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 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 动魄,可谓几 乎一字千金”。
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
第四章东汉文人诗1 、五言诗与七言诗:从模仿到成熟1.1 班固五言诗最初兴起于民间,东汉开始有文人仿作。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全诗如下: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缇萦救父故事,只在最后两句发表议论。
语言也很质朴。
锺嵘在《诗品·序》中,就说它“质木无文”,反映出文人初习五言诗还不够熟练。
班固也有七言诗,今存《竹扇赋》残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原来应该是附在赋的正文后面的,现在赋文散佚了,只留下诗,遣词造句也是质朴无华。
1.2 张衡张衡的五言诗,模拟民歌的色彩也很明显,不过风格和班固不同。
先读《同声歌》: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
思为莞(wǎn)蒻(ruò)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d ī)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鞮芬以狄香:鞮芬、狄香为同一物,西域所出之香料也。
通篇设为新婚女子口吻。
先写其惊喜羞涩之情,再以铺陈手法表达对丈夫的爱恋。
最后写房中之乐,大胆而直率。
吸收民歌的成分,主要是铺陈的手法;文辞则华丽绮艳,表现出文人化的倾向。
旧注每谓寄寓臣子事君之意,恐怕是站不住的。
张衡又有《四愁诗》,借与美人的阻隔,寄托政治上受排挤后的思慕和向往。
以美人喻君王(或君子)的手法,显然受楚骚影响,诗体也是骚体。
它还是七言诗的雏形,成为后代七言歌行体的先声。
从班固到张衡,虽然拟作的痕迹还很明显,但文人化的程度提高了。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辞华美;二是从叙事转变为抒情。
从此以后,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又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
一、东汉文学的背景与概述
1.东汉文学发展的背景
2.东汉文学的主要特点
3.东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东汉文人诗的特点和类型
1.东汉文人诗的特点
2.东汉文人诗的发展历程
3.东汉文人诗的主要类型
三、东汉文人诗的代表作及其思想特点
1.陈蕃《东篱乐府》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2.张衡《竹林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3.贾谊《揖让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4.杨修《五言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四、东汉文人诗的成就与影响
1.东汉文人诗的创作成就
2.东汉文人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东汉文人诗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五、结语
以上便是对东汉文人诗的一次全面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东汉文学背景、文人诗的特点和类型、代表作及其思想特点、成就与影响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汉文人诗的价值与意义。
东汉文人诗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文人诗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的文学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 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
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 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
兄弟班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 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
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 。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 《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 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 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很可能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他感 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 累及其父的凄怆? 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 体”之先河。 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 “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
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 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
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 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 泣下。
《诗经·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hōng)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 无庶(shù)予子憎。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东汉文人诗
秦汉文学·第 十 讲
主要内容
1 东汉文人诗的发展历程 2 五言诗 3 七言诗
1、东汉文人诗发展历程
(1)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完整的七言 诗篇也开始产生。
(2)诗歌多数独立成篇,部分赋末附诗 。
(3)诗风历程: 温柔敦厚 细致缠绵 锋芒毕露
2、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班固:咏史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小结:
主要内容:以新婚女子的口吻,表达对 新婚的激动之情,并展望婚后的生活,表 白对夫君的体贴等等。
以抒情为主。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言诗甚至整个中
国的五言诗创作都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传 统。
(3)秦嘉:《赠妇诗》三首
之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 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咏史》: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 五言诗。
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 先驱者之一;
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 古之第一人。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 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 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 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 扬激声。
”
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 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 早,坐而假寐”即是。
《诗经·齐风·鸡鸣》
“公鸡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员已到啦。” “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曚曚已亮啦,官员已满朝堂啦。” “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虫子飞来响嗡嗡,乐意与你温好梦。” “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秦嘉伏枕辗转,彻 夜难眠。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 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 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 寄款诚。
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 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 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 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 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 叹。泪下兮沾衣。
小结
一、秦嘉客死他乡,徐淑兄逼其改嫁 ,遂“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守寡 终生。
二、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
细致缠绵 暂略
(4)古诗十九首
(5)东汉中后期的文人五言诗
郦炎:《见志诗》二首,怀才不遇 家庭出身:文学世家,秦汉之际策士
郦食其之后嗣。 主要经历:
小结: 以史家笔法写诗,
以叙事为主, 质实朴素,温柔敦厚。
(2)张衡: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莞(guan,1)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chou,2),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di,1)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诗经·秦风·晨风 》 鴥(yu,四声)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 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 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di,四声),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 我实多!
《咏史》
/question/27583652.html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 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 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 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之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 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 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 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 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 始。恩义可不属。
之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 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髣髴 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 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 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 报。贵用叙我情。
主要内容
共三首,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 愦。不如一缇萦。
死者不可生
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 ,
“愿入身为官婢, 以赎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 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 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