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12、湖心亭看雪(朗读节奏)译文

12、湖心亭看雪(朗读节奏)译文
12

1、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yān)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课文赏析
原文: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
①及:等到。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舟,子痴:迷船于夫世。俗之外的
③喃喃:小声嘟囔。
④莫:不要。
⑤相公:旧时闲对情士人雅的致尊的称高。度评价,⑥巧更妙:地还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主旨探究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 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 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①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②!”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了作者的“喜”。但作者并不
①大:很,非常。
②焉得更有此人:说哪自能己还喜有,这反样写的二人客呢“!见意余思大是想喜不”到,还“会湖有中这焉样得的更人。
焉得,哪能。更,有还此。人!”,这一惊叹虽发自于二客,实为作者的
译文:
心声。运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足见其用笔之独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
里的酒正在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
的人呢!”
课文赏析
原文: 拉余同饮。余强①饮三大白②而③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④此。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背诵资料及过关练习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背诵资料及过关练习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背诵资料及过关练习班级姓名学号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ɡēn 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 ɡ)沆砀(hànɡ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思维导图】【中心概括】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2)数词和量词的巧妙运用。

(3)善用对比手法。

(4)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简练传神,笔调淡雅流畅,却又耐人寻味。

过关练习一、重点字词句归纳1.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客.此原意为:客人,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欣赏“痴景”
6、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 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 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 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 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疏通文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此: 这样。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 闲情雅趣)的人呢!”
欣赏“痴景”
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 “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有的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 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 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按 照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 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 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 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 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 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 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 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 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2课《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2课《湖心亭看雪》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 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
《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 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 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 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 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 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 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了 这种效果。
(四)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 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 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 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 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 涯遇知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上下 一白 (shàngxi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báisè)
代指酒
见余大惊喜(jīngx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 大
第十九页,共四十二页。
二、词类(cílèi)活 用
1.大雪(dàxuě)三日
名词作动词(dòngcí),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第三十页,共四十二页。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yī piàn)的冰雪世界, 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 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他乡遇知己(zhījǐ),天涯遇知音。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写法探究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fùyǒu)诗情画意。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
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 (xīnshēng)。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 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 “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3.记叙、议论、抒情(shūqíng)融于一体。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细读感悟
这篇课文(kèwén)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jiā kè)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二页。
再读课文(kèwén),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diǎn mínɡ)看雪的年月、地点、环 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 景(xuě jǐnɡ);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 抒发感慨。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jǐ bǐ)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是人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三个角度:(1)未写西湖时,概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XXX。

”(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縹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XXX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僚”,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与“客”“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序笙歌,另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XXX亭立湖心,XXX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XXX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工钱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XXX点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 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
抓关键词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 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 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 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 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 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 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 要。)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 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 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 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 抒情性)。 3、疏通文意: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 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 及网站 ,对疑读部分 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叙事 写景
抒情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 境、自我揣摩。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 “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 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 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 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2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2湖心亭看雪

三、知识链接 古代建筑
(1)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2)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3)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4)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 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5)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 的大厅。
第三单元 12* 湖心亭看雪
一、主题解说 作者通过追忆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 致的特点,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 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品质以及孤芳自赏的情怀,隐含着作者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 悲。
二、背景链接 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开始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 湖梦寻》即写于此时。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 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莲花洞①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 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 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 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 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⑥, 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 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又如紫阳宫的 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唉!怎么能得到传说中的 五丁神将,(让他们)把钱塘江的水牵引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 使山下面的石头全部显露出来,其中的神奇隐秘该是怎么样的情形 呢?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翻译及原文,欢迎来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12《湖心亭看雪》课件

12《湖心亭看雪》课件

5.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 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 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 否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忽视,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 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 存在,这反应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 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活动四 探究写法赏析文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 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 静。不事科举,不求做官,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绩最 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 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 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 逾陶庵"。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 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 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乐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 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工夫颇深;好收藏,具备 特殊的鉴赏水平;精戏曲,追求至善至美。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 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 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
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 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 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
數学月标
|・ \ ----------- - --------------
1 •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张岱(1597 —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
1 •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奏划分思考
“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
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若不在“拥”字后面停顿,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导学目标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疑问探究: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请结合资料做大胆猜想!(展示资料链接)字源演变
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白■
3•请同学翻译全文。

4 •下面一段翻译,时有争论,请说说你的意见。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一:雾气中的松树白汽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译文二: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面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小草的小船,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明确:译文一的翻译略显“顾名思义”,未注意名词活用,而译文二则注意到此点,翻译显得准确通畅。

目标导学四:解读痴人,品味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

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

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第1—3 句,读出张岱的“绝”的心情,“独”的心境。

目标导学五:欣赏雪景,品味文本艺术特征
1.阅读第一段第4、5 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雪景的。

明确: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了一个“上下一白”的全景,十分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特写一个个诗意盎然的镜头,写长堤,“长堤一痕”;写湖心亭,“湖心亭一点”;写小舟,“余舟一芥”;写人,“舟中人两三粒”。

2.作者写雪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明确: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教学提示】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3.写景句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三个“与”字,是否显得重复拖沓?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
【教学提示】
可去掉三个“与”字,再请同学朗读,感受和不去掉“与”字时的异同。

目标导学六:深度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主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中作者“痴”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七: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芥:小草,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文中代指酒。

今义:白色)3.是.日更定矣[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教学提示】
三、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白描手法
人:遗世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