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衬托、烘托

合集下载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 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 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 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 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 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 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了。
• 1、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 (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 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 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 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 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 动静相衬。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 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 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 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 南宋· 范成大《鹊桥仙· 七夕》: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 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 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 新愁归去。 • 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 “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牛郎织 女相会的美好) 。 •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 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 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 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和衬托、对比的区别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
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话题:伏笔和铺垫的区别心理活动现代散文贴梗海棠物象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与伏笔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 正衬,一种是反衬 反衬例子 反衬。 例子: 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例子: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蝉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酒肉臭”反衬“冻死骨” 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 即是。 巧”即是。
•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明突出。 •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 映衬” 又称“衬托”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 “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 象。 • 映衬 衬托 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 正衬(烘托) 反衬 对比) 衬托=正衬 反衬(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用天台 山“一万八千丈”的高峻来衬托(正衬)天姥山 “连天向天横”的高峻。②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 “鸣”反衬春山“夜静”。
渲染与烘托区别和联系: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 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 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 我们说,渲染气氛(物的特点正面营造的),烘托情感 (人的情感侧面表现的)。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 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 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登高》先渲染 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 围烘托内心的或情,前后相 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 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 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 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 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对周围人物或环境)进行描写,使对 象鲜明突出。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 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 是指通过正面(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以突出 形象。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 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正 面极力描写秋寒,渲染思乡的悲哀和前途的迷惘。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 凉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通过这个景象 的衬托、氛围的渲染,把“我”悲凉的心情烘托、体现了出来。
衬托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 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 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
烘托
四、渲染


渲染和烘托一样,原也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 术语。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 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而渲染则 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显示其凹凸效果。 这就不难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见于第二 层面“物象外廓”对第一层面“物象”的明显、突 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面“物象外廓”上层层着 墨,其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层面“物象”更加明显、 突出。而渲染则是在本层面“物象”上,用水墨 或颜色烘染,以显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 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 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 效果。

马致远 《天净沙》:
西风 瘦马 古道
西阳西 下— —
断肠 人
昏鸦
枯藤
老树

蒲松龄写厉鬼出场┄┄ 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 ┄┄ 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 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 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 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 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 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 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 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 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 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 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 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 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使物象明显突出。它是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 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 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 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 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 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 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 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衬托 对比 烘托

衬托 对比 烘托

衬托对比烘托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衬托、对比和烘托这三类表现手法常常会被混淆。

如何准确辨析呢?现试析如下:一、衬托与对比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唐代赵嘏有一首《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

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点。

不同点:1.作用不同: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不同方面。

2.所举事物的地位不同:(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系。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列的关系。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

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

这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

所以,表现手法是对比而非衬托。

二、衬托与烘托相同点:二者所举事物之间都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都是为了使主要事物和其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当所举事物为多个时,二者是相同的。

如在前文所举的白居易的《夜雪》中,所用手法是衬托,也是烘托。

不同点:衬托可以列举多个也可以列举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教师重点讲解集中写法的作用以上这几种写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初中教材中50%以上的课文都使用了以上写法。

如《听潮》《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海燕》《故乡》《犯进中举》《沁园春•雪》《口技》《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人类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等他们的共同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

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构成了正衬关系。

因此,考查对比、衬托、烘托、比较的作用就成了中考和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题1:《海燕》这篇文章索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答案:意在领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哦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试题:人教社第一册《看戏》一文,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而剧情却十分概括,这是为什么?试题2:人教社第三册《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神态?以上两题的答案基本一致: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艺术家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平。

试题3、纪念白求恩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96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我们知道对比的作用是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这道题就可以这样答:通过对比,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有利的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

系 , 次 要事 物作 陪 衬 来 突 出主 要 事 物 , 用 包 括 正衬 和 反衬 。 正 衬 是 利 用 事 物 间 的 近 似 关 系 来 衬 托
种 手 法 能 突 出 事 物 的 特 点 , 人 以 鲜 明 的 给 印 象 。 代 有 很 多 表 现 百 姓 苦 难 生 活 的 诗 古 歌 往 往 采 用 对 比 手 法 。 如 宋 代 梅 尧 臣 的 例
维普资讯
. 文漫谈 . J 语 I
r I '
历 史上 的经典 遗 言
河北 辛集 中学 薛吉辰
风 萧 萧兮 易 水寒 。 士 一 去 兮 不 复 壮
还 ; 虎 穴兮入 蛟 宫 , 天呼 兮 成 白虹 。 探 仰
靳 固之 , 广 陵散 》 《 于今 绝 矣 ! 这是 晋 代 文人 嵇康 临 刑前 说 的话 。嵇 康 擅 长 弹 琴 , 刑 前 从 容 地 弹 奏 了一 曲《 陵 临 广 散 》 弹完 后 感 叹 这 首 曲 子将 从 此 绝 世 。 ,
主 要 事 物 。 如 李 白《 游 天姥 吟 留别 》 例 梦 中
的:
《 者》: 陶
陶尽 门前 土 . 上 无 片 瓦 。 屋 十指 不 沾泥 . 鳞 居 大厦 。 鳞

天 姥 连 天 向 天 横 , 拔 五 岳 掩 赤城 。 势 天 台四 万八 千丈 . 此 欲倒 东南倾 。 对
反 衬 是利 用 事 物 间 的 对 立 关 系来 衬 托
而 无 获 的 辛 酸 . 辣 地 讽 刺 了 不 劳 而 获 的 辛
剥削 者 。

突 出主 要 事 物 。例 如 杜 甫 的《 句 》 绝 :
江碧 鸟 逾 白 . 山青 花 欲 燃 。 今 春 看 又过 , E是 归 年 。 何 l 前 两句 写烂 漫的春 天景 色。 “ 碧 ” 用 江 衬 托 “ 白” 用 “ 青 ” 托 “ 红 ” 后 两 句 鸟 , 山 衬 花 。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让人头痛的几个术语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5、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6、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7、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正衬(“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⑵对比。

⑶白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4)以动衬静:用动态的事物来写静态的事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事物相结合来塑造意境。

《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8、修辞手法:(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雎鸠)引起所咏之物(淑女)。

(他物+咏物)(2)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拟人。

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4)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

如谐音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语意双关《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根生”的明指萁豆同一根生长,暗指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何必互相残杀。

(6)用典。

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借代:如“巾帼不让须眉”(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

精品课件
11
2.衬托 《搭把手不孤独》
郭冬临:她不漂亮吗? 冯巩:她漂亮,是因为你在旁边衬托的。
精品课件
12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 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分正衬和反 衬。 正衬:用相同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 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即“绿叶衬红花”。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以丑衬美,即 “鲜花插牛粪上”。
——诸葛亮《出师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俗谚
精品课件
6
【经典例题】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
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南方的雨,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
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
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
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找出上面文段中的衬托,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精品课件
15
作用: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精品课件
16
3.烘托 画: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精品课件
17
Hale Waihona Puke 衬陪衬陪衬陪衬 主要内容

烘托对比衬托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渲染

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 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 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 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 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 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 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 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 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内心的 离愁别恨。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 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 一种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 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 师表》诸葛亮。 例子3:失败乃成功之母。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
•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 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 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 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 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 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 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 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从 正面着笔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夜的深和夜的静。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 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 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 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 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 调。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基本概念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
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以人烘托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也就是说只写一种事物。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