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作者作品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句。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作者观点,树立尊师好学的思想。

3.分析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作者观点,树立尊师好学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体知识、作者常识。

2、初读课文,厘清字词读音与断句。

3、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和作者观点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说能从中读到了什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作者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

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正音断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矫正读音和停顿。

2、教师展示难读字词:

句读(dòu) 庸知(yōng) 嗟乎(jiē) 近谀(yú)老聃(dān) 以贻(yí)之郯子(t án)苌弘(cháng) 李蟠(pán) 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3、学生再读课文,强化认读能力。

(五)把握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1、学习第一段

问题:

分析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可以分为四层,划出来,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总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这一段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2、学习第二段

思考: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出来,说说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三方面对比,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采用对比的目的是韩愈剖析当时士大夫“不从师”的症结,批判当时以从事学习为耻的风气,强调从师学习的不要性。

展示图表:

3

思考:

本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

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再用孔子的言论“三人行”,作理论支撑。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思考: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明确: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4、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展示结构图:

从师的必要性

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态度:无论少长贵贱

(立) 古今对比 批判耻师 父子对比 (破) 贵贱对比 圣人无常师 孔子从师而学(言、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句。

2、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翻译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句。 1、自读自译课文,划出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再同桌讨论交流,教师解疑答惑。 3、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4、教师展示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讨论讨论后,再归纳展示。 一词多义

〖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③做“以……为师”讲。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师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