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句式
必修三文言句式
必修三文言句式一、被动句1、为巡船所物色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3、若属皆且为所虏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5、不能容于远近6、而君幸于赵王7、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1、吾属今为之虏矣1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3、予羁縻不得还14、公之逮所由使也1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二、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以其无礼于晋4、拜送书于庭5、得复见将军于此6、得双石于潭上7、而大声发于水上8、盛以锦囊9、肇锡予以嘉名10、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告以成功13、具告以事三、宾语前置1、恐年岁之不我与2、以为莫己若者3、予自度不得还4、古之人不余欺也5、君不之信6、我之谓也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夫晋,何厌之有?9、技经肯綮之未尝10、何以知之?11、何以知燕王12、籍何以至此13、余是以记之14、客何为者?15、沛公安在?16、谁为哀者?17、以亏人自利也18、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四、定语后置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求人可使报秦者3、客有吹洞箫者4、四海之大5、苟以天下之大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凌万顷之茫然8、闻道百9、玉斗一双,白璧一双五、省略句1、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2、从而誉之,谓之(为)义3、为(之)击破沛公军4、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5、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7、相如闻,不肯与(之)会8、赵王以(之)为贤大夫9、(蔺相如)为赵宦者令妙缪贤舍人10、遂与秦王会(于)渑池11、敢以烦执事12、晋军(于)函陵13、来吾道夫(于)先路14、断头置(于)城上15、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6、行(于)城子河,出入(于)乱尸中六、固定句式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孰与君少长?。
必修三语文特殊句式word版本
必修三课文特殊句式:《指南录后序》: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动句)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状语后置句)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判断句)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状语后置句)5、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6、将以有为也(省略句)7、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8、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10、避哨竹林中(省略句)11、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省略句)12、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13、将藏之于家(状语后置句)14、使予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句)1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状语后置句)16、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被动句)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6、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句)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9、断头置城上(省略句)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1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17、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句)18、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19、谁为哀者(省略句)2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句)《离骚》:1、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2、纫秋兰以为佩(省略句)3、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4、敢以烦执事(省略句)5、君知其难也(判断句)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8、君之所之也(判断句)9、许君焦、瑕(省略句)《谏太宗十四疏》: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判断句)3、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句)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6、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7、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8、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9、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10、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1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判断句)12、传以示美人(省略句)13、大王见臣列观(省略句)1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省略句)15、乃设九宾礼于廷(状语后置句)1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17、为一击缻(省略句)1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1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鸿门宴》:1、沛公军霸上(省略句)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3、此天子气也(判断句)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5、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6、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状语后置句)8、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9、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11、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13、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14、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15、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1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17、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18、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秋水》: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攻》:1、今至大为攻国(判断句)2、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状语后置句)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省略句)。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文言句式: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2、雍水暴益(同“溢”,涨水).3、理解下列词语:《祝福》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惴惴不安: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天有不测风云:(谚语)比喻世事吉凶难以预料。
4、要项伯(同“邀”,邀请).5、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6、河:黄河。
江:长江7、一词多义: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8、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高祖还乡》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睢景臣。
9、对偶的作用: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10、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1、太尉:军事首脑。
12、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1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14、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17、且贰于楚也。
有贰心(名作动)18、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9、【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2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典、正式、简洁正式: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较为庄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文字间带有一种隆重的气氛。
简洁:文言文倾向于用简洁的表达方式,往往只用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意思。
2.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主谓宾结构为主,以及主谓补、呼应句、倒装句、把字句等。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型是主谓宾结构,主语放在句首,谓语动词放在句中,宾语放在句末。
主谓补结构:文言文中常常用主谓补结构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常见的结构有主谓宾结构+补语、主谓双宾结构等。
呼应句:文言文中的呼应句是指前后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意思相呼应,如正反加以呼应、先后加以呼应等。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句子的一些成分,在倒装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换。
把字句:文言文中的把字句是指使用“把”字来引出后面的宾语,表示把事交给别人或者承担一些责任。
3.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通过比较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以产生其中一种效果,比如夸张形容容貌的好坏、美丑。
象征:用一些事物代表另外一个事物,通过象征来传达其中一种含义。
排比: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并列起来,增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通过两个意义相对立的内容来强调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达到修辞的效果。
反问:通过质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讽刺:通过讽刺来揭示其中一种问题或者现象的不足之处。
4.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借代:用一些词语来替代另外一个词语,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叠词:通过多次重复同一个词语,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拟声:通过文字模拟出一种声音的效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假借:通过将一个词语的意义转换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义,以形成一种修辞效果。
衬托: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另一个相对突出的事物之前,以起到突出和衬托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选读》是高一语文必修的一本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言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一、全文通读《语文高中必修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整理,为大家提供一份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假设句假设句是一种表达条件假设的句子。
它由“若”、“如”、“虽”、“即”等词语引导,句子结构比较简单,要注意表达的条件是否合理。
例如:“若夫日出而极目,云收而山现,则百蛮朝服而朝发矣。
”2.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而成的句子。
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并列词,如“而”、“乃”等。
例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3.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把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这种句式多用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的安排上。
例如:“此间乐,不思量,自难忘。
”4.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句子。
比喻句虽然说的是一件事,但是说的却是另一件事,常常用于修辞手法和形式表达上。
例如:“窈窕之章,俊秀多奇。
”三、文言文常见词汇1.《语文高中必修三》中常见的词语和短语:气魄、才情、遥远、泥沙俱下、承载、渐入佳境、首屈一指、北上广等。
2.名词的分类:名词主要有人名、地名、物名、义名四类,其中人名和地名属于专有名词,物名和义名是普通名词。
3.动词的分类:动词主要有实义动词、虚义动词两种,实义动词表示实际的动作和状态,虚义动词则表示形式上的动作。
4.形容词的分类:形容词主要有基本形容词和派生形容词两种,基本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特征和质量,而派生形容词则是在基本形容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四、文言文常用词汇解释1.志:意向、志向。
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2.凝重:庄严、严重。
如:“由是观之,凝重而为之,则罔极物。
”3.澹泊:淡泊、不追求名利。
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澹泊之心,盪漾于江湖。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1. 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取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文言句式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2、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成语积累: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2《寡人之于国》(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行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而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斗(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凹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3过度法--言传身教。
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学问或初步把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牵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结实把握。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置。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疑问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
”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
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
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
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
”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
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
”君曰:“诺。
”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
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
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被动句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被动句1. 高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文言句式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2、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3、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4、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5、日本:川端康成,日本作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雪国》6、词义-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7、通假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非”)8、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9、沁人心脾:形容诗歌或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10、词类活用一般动词的使动: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11、谤: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2、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13、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14、文言虚词: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固定句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归纳整理。
1. 主谓结构:- 主语 + 动词:如“吾思博学之,而不能明也。
”(《论语》)- 主语 + 动词 + 宾语:如“人皆有不好之处。
”(《论语》)2. 主谓宾结构:- 主语 + 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如“吾乎,吾之知也少矣!”(《庄子》)-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补语: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论语》)3. 主谓补结构:-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宾补:如“吾日三省乎吾身。
”(《论语》) - 主语 + 动词 + 补语: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4. 并列结构:- 并列句: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也。
”(《论语》)- 并列分句:如“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5. 状语结构:- 状语 + 主语 + 谓语: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木兰诗》)- 主语 + 状语 + 谓语:如“天寒地冻,人心难热。
”(《史记》)6. 倒装结构:- 宾语 + 谓语 + 主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 状语 + 谓语 + 主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旅夜书怀》)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掌握了这些句式之后,可以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结构。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练习,我们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文言句式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2、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主簿:秘书。
4、桃李:学生。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6、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9、语文基本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环滁皆山也。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004上海高考题)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A.1、7/2、6/3、5/4/8/9B.1、4/2、3/5、6/7/8/9C.1、2/3、4/5、8/6/7/9D.1/2、3、4/6/7/8/9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和(),()和()。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齐人勿附于秦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
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18、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9、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舍簪笏于百龄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童子何知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2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
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
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
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
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大义B.激于义而死焉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谁为哀者?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大王来何操?()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5、战于长勺()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30、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32、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33、惟余马首是瞻。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A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
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答案〕A11 〔答案〕A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004上海高考题)〔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
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A)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BD)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E)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E)17、(C)。
18、(A)。
19、(D)20、(C)21、(D)22、(D)。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这道题目有点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
我个人认为ABCD都是被动句。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
C.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
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答案,就选D,“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周公逮捕就是他指使的。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B)2、(C)3、(C)4、(C)5、(B)6、(C)7、(B)8、(C)9、(A)10、AE)11、B)12、C)13、(B)14、(B)15、(C)16、(C)17、(E)18、(D)19、(D)20、(A)21、(A)22、(E)23、(E)24、(G)25、(F)26、(D)27、(E)28、(A)29、(D)30、(E)31、(D)32、(E)33、(C)(218.89.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