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学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似 的 出现 了。
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 固有的传统 , 中国古典 意象理 论和中国诗歌对美 国意象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 响。 美 国诗人埃温说 :到如今 , “ 不考虑 中 国诗 的影 响 , 国诗就 美
无法想象。这种影 响已成为美 国诗传统 的一部分 。 ①这种 ” 影响使得美 国意象派诗 歌 中的意象 与 中国古 典诗 歌中的意
在《 关于意象主义》 中对这一概念进行 了扩展 : 意 象可 以有 两种。意 象可 以在 大脑 中升起 , 么意 那 象就是“ 主观 的” 。或许 外界 的 因素 影响 大脑 ; 如果如
此, 它们 被 吸 收 进 大脑 熔 化 了 。 化 了, 以 与 它们 不 同 转 又
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 的不 同特 征 , 两种意象理论 在交流 中相互渗透 , 相互影响 , 同中有异 , 中有同。 异
理 论 的影 响 。 中 西 方 不 同 的 哲 学 、 化 背 景 , 定 了 西 方 现 文 决
诗人在创造活动中“ 心物交融 ” “ , 情景交触” 达到 内意与外 ,
象 契 合 交融 的境 界 。
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 庞德 给意象下的定义是“ 一刹那间
所 表现 出来 的理性和情 感 的复 合物”2。关 于复合物 , 德 ( ) 庞
意象 叠 加 是 中 国诗 歌 的典 型 特 征 , 而 这 个 术 语 却 是 庞 然
美 国意象派诗歌 中的意象与 中国古典 诗歌 中的意 象的 实质都在于主观情 意与客观景物契合 交融 , 创造 出“ 象外之 意” 。在 中国 , 意象这一概 念 的古义是 “ 意之 象 ” 是 指用 表 , 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 的艺术形象。刘勰 在《 文心雕
象具有相通之处。

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

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

阈下, 挖掘和清理二者共同蕴含的接受美学思想 , 以融古化 理解依赖“ 前理解” , 理解基于此在 的“ 先在结构 ” 。海德格
Ke y wo r d s: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p o e t i c s ;r e c e p 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1 .引 言
狄尔泰为现代阐释学增添另一要素, “ 生命” : 人的生命
伊瑟尔以召唤结构为基础提出隐在读者作品的语义结构不是世界的本来结构而是作家选择重组的结果创作必然考虑读者视野或者说读者已经蕴含于文本结23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移植到美国演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读者反应批评代表是费什和卡勒
2 0 1 3年 1 2月 第2 1 卷 第 4期 n a l o fXi ’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v
De e . 2 01 3
V o 1 . 2 1 .N o . 4
西 方 认 知 诗 学 与 中 国 古 典 诗 学 的接 受 美 学 比较
c e p 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S O t h a t we c a n h a v e a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e a c h t h r o u g h t h e i r d i lo a g u e .
r e c e p t i o n , h a s a n i n t e na r l l o g i c a l l i n e o f r e c e p t i v e h i s t o r y f r o m P r e — Q i n P e i r o d a n d We s t e r n a n d E a s t e r n 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o M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e s t e r n c o ni g t i v e p o e t i c s a n d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p o e t i c s a r e c o m p r a e d w i t h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o f r e -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作者:周波澜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中西比较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

一、中西社会文化特征与中西诗学特色
1、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中西社会最根本的差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经济更具 有商业性特点,农业的发达则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具有农业性特点。这都 对中西文学艺术与诗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商业性社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民主政治,则鼓励人们去冒险、创 新,这反映在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艺理论上,则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重描述个人英雄,个人爱情和个人享乐等。同时,尽 管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尽管西方诗学主张摹仿现实,但却又提倡情感的 宣泄,提倡酒神般的狂欢,以便在情感宣泄中去获得心灵的舒畅,在酒神 狂欢中去寻求审美的快感。 与西方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性社会和宗法性政治,则具有封闭性和 保守性,因此中国的文艺理论就要保守得多,所以,文学上的复古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同样,正因为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虽然中国诗学主张抒情言志,但却又提 倡节制情感,勿过勿滥。主张在克制之中达到情感中和,文质彬彬,在安 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提倡素谈的文采,含蓄蕴藉的风格。
3、中西思维、语言特征及其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商业社会的天人对立,又造成了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人们 最关心的是外在世界的构成,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形式,事物的 比例等外在的东西。中国农业型社会是自给自足、封闭的,于是乎天人和 谐中的“怡然自乐”,又造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心态,人们关心的是自身 内在的东西。所以西方是向外探索的“思物”,中国则是反求诸己的“思 我”。外在型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外在形象的摹仿,认为美就在 真实地摹仿自然,注重外在形式的比例、对称、和谐,认为美在形式的和 谐。在探索自然万物时,必然重视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 原因与结果等范畴和关系,必须刨根问底,将事物的真实面貌一层层剥开, 这样,外向型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 内向型的心态反映在文艺上必然注重内在的气质、神韵,认为美是内在的 神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与西方相反,中国古人关于“仁义”,“天理良 心”的内在反省,则培养了中国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在直观 中的感悟。 同时,中西诗学的差异,又与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语言 长于细致的分析和演绎推论,但未免缺乏形象美感。而中国文字虽不长于 演绎分析,但却富于形象的美感,往往让人在生动而具体的形象中领悟。 而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与具体的形象比喻,恰恰是中西诗学的一大差异。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比较诗学不?比较诗学啊,就好比是一座神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就像连接不同岛屿的
坚固桥梁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它们各有各的独特魅力。

(就
好像中餐和西餐,风味截然不同!)中国古诗那韵味,那意境,啧啧,简直绝了!而西方诗歌呢,也有它自己的精彩之处,情感表达可能更
加直接和强烈。

(这不就像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能打动人心嘛!)比较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

(就跟探索宝藏一样刺激!)它让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是
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

(好比从不同
的角度去欣赏同一座美丽的山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呢!(哎呀呀,真的超
级有意思!)比如有些主题是全世界的诗人都爱写的,像爱情啦、自
然啦。

但不同文化里表达的方式又各不一样。

(就像同样是说我爱你,却有千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较诗学还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好像
突然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清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通
过和其他文化的比较,我们能更加珍惜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诗歌传统。

(就像发现了自家宝贝的独特价值一样。


总之啊,比较诗学就是打开诗歌世界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真的,不骗你!)它让我们能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

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它!这就是我对比较诗学的理解,你觉
得怎么样呢?。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中西诗本质比较

中西诗本质比较

说 法 将 个 人 情 感 的 抒 发 提 到 了 首 位 , 所 缘 之 情 也
e t n n di e t r a ce t o t s t e we t et e r s f ' t t n ’ d“ p rt a i a o " Th u ht er s e — mo o "a i nW s n n in p e i . r e c h e e r h h o i o ‘ mi i 'a e i ao n s i u l t n 、 o g h ir p c i zi e
必须 以道 德 来规 范 。
关 键 词 :言 志 ; 缘 情 ; 摹 仿 ; 净 化
中图 分 类 号 : l . 7 0 2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2( 0 6 0 - 0 8 0 20 6 20)30 5-3 6
A bs r t:nta i o l t ac I r d t na Chi s i ne epo ic ,he ew e t et e re et s t r e r h h o i sof" ‘hee pr s i nofnt nto ’ d‘heb e en of t x e so i e i n’an ' t as m t
J 12 0 u. 0 6
中 西 大 学 ・ 安 ・ l 0 1 西 西 70 6 )
内容 提 要 :中 国传 统 诗 学有 “言 志 ”与 “缘 情 ”说 , 西 方 古 代 诗 学 有 “摹 仿 ”与 “净 化 ”说 , 二 者 表 述 方 式 不 同 , 内涵 也 不 尽 相 同 , 但 都 讲 究 “中 庸 之 道 ”, 即 都 认 为 诗 歌 应 该 表 现 情 感 , 而情 感
在 中 西 方 不 同 的 语 境 下 , 自古 以 来 人 们 对 诗 的 本 质 有 着 不 同 方 式 的 描 述 。 但 是 , 作 为 人 类 共 同 的 精 神 文 化 产 品 , 不 论 在 东 方 还 是 西 方 ,诗 都 是 表 情 达 意 的 重 要 方 式 ,其 间 必 定 会 有 某 种 相 通 的 东 西 , 本文 所要 探 讨的 正 是 中西方 诗 学本 质的 共性 。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 可能性: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人的生命形式情感体 验的物化形态。文学有其相通之处,文论也就有一 致性。比较文论也就有了研究的可能性
❖ 各民族文学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在 各自发展中有其不同特长,造成文论之间的差异与 价值偏向,比较文论可以使各民族之间的文论取长 补短,从而为建立科学、全面的文艺理论奠定基础, 促进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中西方诗学理论的差异
❖ 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认识是摹 仿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以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 是言志与表现
❖ 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中国传统的 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
出较大的模糊性
❖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 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点
本 ❖ 了理章解论重中发西展点方上古的代差文 别论理论体系、理论形态及 三可西西西西三 中了二了中中中西比中二西西了西中三可各了中中 二了中比文第中西谈西可二西第二西 中西各族二西比 中谈西第中可三西第、能方方方方、国解、解西国国方较国、方方解方国、能民解国国、解国较学七国方比方能、方七、方西方民之、方较国比方七国能、方七中 性 的 的 的 的 中传 中 比 中 方 传 传 的 文 传 比 诗 的 中 的 传 中 性 族 中 古 传比 中 传 诗 有 章 传 的 较 的 性 比 的 章 比 的方 诗 族 间 比 的 诗传 较 的 章 传 性 中 诗 章西:文诗诗文西 统西较西诗统统文论统较学诗西文统西:文西代统 较西统学其统文诗文:较文较文 诗学文的较诗学 统诗诗统:西学中中中中方任学学学学方 的方诗古学的的学也的诗理学古学的方任学古的的 诗古的就相的学学学任诗学诗学 学理学文诗学就 的学学的任方理西西西西诗何观理理观诗 诗古学代理诗诗观就诗学论理代观诗诗何中代文诗 学代诗是通诗观研观何学观学观 理论由论学理是 诗研理诗何诗论诗诗诗诗学民念论论念学 学代研文论学学念有学研的论文念学学民,文学学 研文学对之学念究念民研念研念 论的于取研论对 学究论学民学的学学学学理族,有有,理 理文究论在观理,了观究发有论,观理族诗论观观 究论理不处观,的,族究,究, 在发文长究有不 理的有观族理发比比比比论的以较较以论 论论的的发点论以研点的展较的以点论的歌的念点 的的论同,点以可以的的以的以 发展化补的较同 论可较点的论展较较较较的文叙强强叙的 重理可不展则则叙究则可呈强不叙则的文都不以则 可不重民文则叙能叙文可叙可叙 展呈传短可强民 重能强则文的呈差学事的的事差领论能同上表较事的表能多的同事表差学是同抒表能同领族论表事性事学能事能事上多统,能的族领性的表学差多异都文系系文异 悟体性及的现为文可现性元系及文现异都较及情现 性及悟的也现文与文都性文性文 的元不从性系的 悟与系现都异元是学统统学,系与其不出零学能出与性统其学出是早其文出 与其,文就出学必学是与学与学 不性同而与统文 ,必统出是性人为性性为带、必原同较散为性较必的性原为较人产原学较 必原带艺有较为要为人必为必为 同的,为必性艺 带要性较人的的本;;本有理要因大本大要特;因本大的生因为大 要因有理一大本性本的要本要本 特民建要;理 有性;大的特生位位较论性的位的性点位的生的本的 性较论致的位位生性位性位 点族立性论 较的生点命,,多形模,模:,模命一位模 多的性模,,命,, :性科的 多模命:形形形的态糊形糊而形糊形种,糊 的比。糊形形形形形 而格学比 的糊形而式成成直及性成性中成性式样形性 直较性成成式成成 中不、较 直性式中情对对观理对国对情式成观研对对情对对 国同全研 观情国感文文性论文传文感,对性究文文感文文 传,面究 性感传体学学、发学统学体对文、学学体学学 统在的、体统验性性经展性诗性验诗学经性性验性性 诗各文经验诗的质质验上质学质的歌性验质质的质质 学自艺验的学物的的性的的理的物的质性的的物的的 理发理性物理化认认差认论认化研的认认化认认 论展论化论形识识别识的识形究看识识形识识 的中奠形的态是是是发是态可法是是态是是 发有定态发。摹摹摹展摹。以就摹摹。摹摹 展其基。展仿仿仿则仿概是仿仿仿仿 则不础则与与与主与括言与与与与 主同,主再再再要再为志再再再再 要特促要现现现为现对与现现现现 为长进为一整表一,各一元个现元造民元性文性成族性的学的文文的特的特论学特点研点之及点究间世;的界差文异 学与的价发值展偏向,比较文论可以使各民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比较诗学!你知道不,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座神
奇的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世界。

比如说吧,中国
的古诗和西方的诗歌,那差别可老大了!但通过比较诗学,咱就能发
现它们之间那些奇妙的相似之处和独特的魅力。

你想想看,中国古诗那韵味,寥寥几个字就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而西方
诗歌呢,可能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像雪莱的诗,热情澎湃得很呢!这难道不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品吗?
比较诗学可不只是简单地对比一下就完事儿了,它能让我们深入理
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

就好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诗
歌宝库,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再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西方的诗学理论,那也是各
有千秋啊!中国有“意境说”,强调诗歌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而西方有“模仿说”,注重对现实的再现。

这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思考和启发呀!
比较诗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们在不同的诗歌世界里穿梭,感受着各种不同的美好。

它让我们看到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
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诗歌这门伟大的艺术。

难道你不想也来踏上这场
冒险之旅吗?
总之,比较诗学是个超级有趣、超级有意义的领域,它能让我们对
诗歌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能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比较诗学,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宝藏!。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

中西诗学理论的比较[摘要]“诗言志”与“模仿说”分别是中西文论的源头。

民族诗学体系与本民族的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这两中学说的内涵,意在阐明这种异同对中、西古代文学体裁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中西方传统的文论中,“诗言志”与“模仿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别成为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发展源头。

中西最早的诗史之分别可由以下几段引文见其端倪:大舜云:“诗言志。

”[1]许慎云:“史,记事者也。

”[2]亚里士多德云:“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3]在诗学体系上,西方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带着浓重的商业性,所以比较重视人的外在的、实际的活动。

这种精神表现在文学观念上,就是以叙事文学为本位。

因此在古希腊,史诗在文学中具有典范性。

后来从史诗中发展出来的戏剧和小说,也都是以模仿写人事和人生图画为宗旨的。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所谓的“诗”,都指记叙性的文学如史诗、戏剧而言。

正因为西方人以叙事文学为本位,所以也就形成了他们对文学性质的传统看法:模仿和再现。

西方的“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古希腊艺术优良的显示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

在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

柏拉图将诗歌定义为一种“模仿”或称“mimesis”。

“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地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厄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和乐。

” [4]。

他还提出的“文艺是自然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这一说法也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

这本书是西方传统上经典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起源于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一种模仿本能,诗人的职责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过程来模仿它。

他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但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式论,充分肯定文艺模仿的真实性。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作者:唐霞来源:《牡丹》2018年第30期意象一词是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西方诗学体系中意象有其各自不同源头和发展轨迹。

从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可以寻出意象发展的源头。

《周易·系辞》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其表明了先秦思想家孔子对意、象、言三者关系的看法。

其中的“象”即客观事物,是思维的材料;“意”即作者主观的思想、观点、意识,是思维的内容。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曰:“循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意象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诗歌理论中,诗人按照一定的声韵格律选择适合表达自己意思的词语时,出现在他脑子里的就是與词语相对应的意象。

西方意象论就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意象最开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和知觉的经验在心中的复现和回忆。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由直觉在心灵中产生的“纯粹意象”构成的。

人们应该把意象看成有机组合的整体。

他强调杂多的意象必须综合为整体,杂多需归为整一,明确提出了“意象体系”的思想。

除此之外,叶芝、波德莱尔等人先后对意象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中西方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诗人、文艺理论家对意象一词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思想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流的是概念理性和形而上学的探索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摹仿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心物二元论构成了西方诗学的重要基础。

在西方文论中,与意象相应的“image”指的是肖像、形象、写生等含义,它是诗人认知和想象的对象。

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

强调“意象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这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很少看见的。

中国思想的主线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一条与西方概念哲学不同的道路,中国的诗学从心讲到诗言志讲到诗缘情,它以抽象的感受作为贯穿始终的方法,追求物我如一、情义与外境相融合的审美境界。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性 。《 中西 比较诗学》 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 中国 当代第 一部 系统 的 比较诗 学 专 著 , 们 在 此著 作 的 我 基 础上 对 曹顺 庆 的 中外 比较 诗 学 研 究 进 行 简 要 论
述。
推荐 上 大学 的工农 兵 学员 被推荐 到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评 论专 业 学 习 ,9 0年 毕 业 后考 上 四川 大 学 18 研究 生 ,9 3年获 硕 士学位 并 任 教 于 四川 大 学 中文 18 系 ,9 7年 获博 士 学 位 , 中 国第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史 18 是
到 18 9 8年 9月 ,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 “中 西 比较 诗 中 学” 命名 的学 术专 著 , 即曹顺 庆 的《 中西 比较诗 学 》 。 曹顺 庆 ,9 4年 2月 生 ,9 6年 作 为 最 后 一 批 15 17
过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 对 比说 明二 者 互 有长 短 , 明 中 点 国古典 文 论 的世 界 意 义 及在 世 界 文论 史 上 的重 要
博士 。《 中西 比较诗学》 是曹顺庆 的博士论文 ,98 18 年 由北京 出版 社 出版 ,0 0年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21
社 再 版 , 增加 了《 国学 派 : 并 中 比较 文 学第 三 阶段 学
科理论的建构》 《 、文化经典 、 文论话语与 比较文学》 和《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三篇相关论文。
专著 , 比较 文学 中 国学派 的领 军人 物之 一 。他从 中 国古典 文论研 究转 向 中西 文论 的 比较研 究 , 中西 乃 将
诗 学的 范畴 、 念 互证 互释 、 向 阐发 , 概 双 分析 了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异 同之 处 , 阐发 了 中国古典 文艺理 论 的世

论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

论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
二、 内容 表 现 形 式 从 内 容 上 看 , 国悼 亡 诗 多 以 借 追 怀 往 事 表 现 伤 逝 之 中 情 意 象 选 择 带 有 一 种 极 普 遍 的特 征 : 用 日常 生 活 中 的 现 多
实 性 意 象 , 多 是 柴 米 油 盐 的 生 活 小 事 , 淡 无 奇 的 家 庭 即 平 琐 事 , 是诗 人妻 子生前 活动 的闺 阁庭 院中的种 种物象 , 多 诸
夜 来 幽 梦 忽还 乡 . 轩 窗 , 小 正梳 妆 。 相 顾 无 言 . 有 泪 千行 。 惟 料 得 年年 肠 断处 , 月夜 , 松 冈 。 明 短 苏 轼 之 妻 王 弗 天 资 聪 颖 , 书 懂 诗 , 六 岁嫁 给 诗 人 , 知 十 孝 敬翁姑 , 贴丈夫 , 体 是诗 人 生 活 的伴 侣 、 学 的 知 音 、 文 事业 的 贤 内助 。 小 轩 窗 . 梳 妆 ” 能 是 王 氏 生前 一 个 极 平 常 的 生 活 细 “ 正 可 节. 苏轼 选 取 这 一 生 活 细 节 作 为 抒 情 的底 色 , 得他 的情 感 有 使 所 依 托 并 显 得 真 实 可信 。 西 方 的 悼 亡 诗 意 象 多 用 幻 想 、 象 。意 象 选 择 自由 , 择 想 选 范 围极 广 , 象 丰 富 ,精 鹜 八 极 , 游 万 仞 ” 绵 延 古 今 , 及 想 “ 心 , 涉
如 冷火 残 灯 、 香 』 、 帐空 床 、 闺 尘窗 、 完 针线 、 沉 日筐 孤 芜 未 娇 儿 索 母 之 啼 等 “ 边 事 、 女情 ” 如 苏 轼 的 《 城 子 ・ 年 生 死 身 儿 。 江 十 两茫茫 》 :
十 年 生 死 两茫 茫 , 思量 , 不 自难 忘 。 千 里孤 坟 , 处 话凄 凉 。 无 纵使 相逢 应 不 识 , 满 面 , 如 霜 。 尘 鬓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赵学斌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可比性,例如文学存在方式和功能上东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异同点。

了解当前比较诗学的主要五种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在了解平行研究与文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学派中的主要论题是关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即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由叶维廉与曹顺庆的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理解中西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而掌握相当的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比较诗学的可比性问题,难点是当前颇有争议的研究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从教材《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对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谈起,指出“豪放飘逸”与“浪漫主义”,“沉郁顿挫”与“现实主义”在诗学比较中之同与异(时代与文化背景),进而引入比较诗学的话题,例如“失语症”与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可设计提问:请问为什么你认为李白是浪漫主义或杜甫是现实主义?)季羡林先生很有感触地指出:“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

”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文论的不景气,亦颇有同感,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在当今的世界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20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

……尽管中国的科学家有多人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作家却无人得此殊荣,中华的文评家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

”一、基本理论概述:诗学与比较诗学早期翻译者用汉语的“诗学”指代“poetic”,而中国传统诗学指的是限定在诗歌范围内的一种特定文类研究。

经过翻译整理,汉语读者所获得的西方“诗学”概念大致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了诗论和一般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的总体概念。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一、“诗”与“poem”中西方诗歌根本地差异大概源于“诗”与“poem”地区别.中国古代对“诗”地经典论述是“诗言志”,而在西方,根据“poem”一词地希腊词源,我们得到“poem is something made”<诗是某种制作)地说法.[1]<26)虽然我们最终将“诗”译成了“poem”,但是“诗”地内涵仍然不是像做一双草鞋或一张桌子那样地“制作”,它地定义在其本质上是与人地思想相联系地,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艺活儿.b5E2RGbCAP“‘poem’与‘诗’在定义上地这一差异产生了严重后果:它影响到中西传统怎样理解和讲授人与文本之间地关系;而且它也影响到诗人在这两个传统中地表现.”[1]<26)在西方传统中,作者们将文本作为“制作”之文,将其看为作者地意志对象,它和作者地关系仅仅是制作与被制作地主客关系.即使在浪漫主义浪潮之后,大量地西方写作者开始向类似“诗”地“poetry”写作靠拢,但他们在观念中永远也抹不去诸如“面具”、“角色”、“距离”等与艺术控制相关地名词.在中国地传统中,当我们将文本看作用以“言志”或者“缘情”地“诗”时,作者地技艺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作者不能像西方文论中地诗人那样宣称他对自己地文本具有绝对地控制权,因为“诗”不是作者地“客体”,“文如其人”,“诗”就是作者本人内心本性地外在显现.[1]p1EanqFDPw“诗”不仅不完全是“poem”,将中国诗歌地非史诗、非叙事传统简单归入西方地“lyric”<抒情诗)概念中也是不合适地.因为在西方,不论“poem”、“poetry”还是“lyric”,其观念本身都没有暗含着“诗是人内心地东西”这一主题,它们都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存在,标志着作者身上地某种天才能力,而非作者本人.DXDiTa9E3d不仅“诗”和“poem”具有内涵上地巨大差异.“作诗”地“作”字与西方地“fiction”<虚构)、“creation”<创造)等也不可混为一谈.“动词‘作’被普遍用于文学创作始自汉代或更早.‘作’地早期意思与古圣人以及‘经’地形成有关”[1]<80),古代圣人地“作”,是“把世界地运作方式放入语言之中”.[1]<81)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地“情节地制作者”相比,“作”“更接近经验层面”.[1]<81)“亚里士多德地制作者根据故事‘应该地样子’来重写故事;而圣人式地作者所系统表达地既有事物应该地样子也有事物历史上实际地样子.”[1]<81)虽然中西方这些上古概念在后来地历史演进中其内涵都被弱化和泛化,但其源头地差异却决定了这些概念即使在东西方已经知己知彼、交流密切地今天也仍不可等量齐观.RTCrpUDGiT对诗歌内涵地不同理解和对创作地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中西诗歌在审美倾向上地巨大差异.总地来说,形成了截然不同地两种诗歌审美文化:试图控制语言地“再现”式美学传统和专注于内心情感流露地“表现”式美学传统.5PCzVD7HxA二、心象与语音中西诗歌地审美差异是与各自不同地形式特点不可分离地,这种形式特点既体现着双方不同地诗学传统和哲学背景,更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地对待世界地态度.总地来说,中国诗学传统<包含古代朝鲜和日本地诗歌写作)中创作出地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心象地映照物,而西方诗学传统中地诗歌成品则类似一种客观实存地语音制品.jLBHrnAILg <一)含混地语法——中国诗歌地形式优势在中国古诗地写作中,语法地含混令现在地翻译者感到无比头痛.不仅仅在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欧洲语言地过程中,在种种试图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地尝试中也总是得不偿失.xHAQX74J0X例如王力将“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读成“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又如将“大漠孤烟直”理解为“大漠地孤烟是直地”.叶维廉认为王力地这种解读破坏了原诗中“视觉性极强烈地意象”,原诗构成了“近似电影镜头水银灯地活动”,然而“一个‘地’字便把这绘画性、和水银灯地活动化为平淡无奇单线地叙述与描写.”[2]<23)同样,在汉诗英译地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地常见词语如“云山”译为“clouded mountain<覆盖着云雾地山)”、“cloud like mountains<像群山一样地云)”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地山)”,将“松风”译为“winds in the pines<松中地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林地风)”,这些都是无法再现“云山”和“松风”两词地原有意味地.“云山”既可是“覆盖着云雾地山”,也是“像群山一样地云”,它可以表现地内容甚至超过了所有解释和翻译地总合.“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地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2]<18)将“大漠孤烟直”读成“大漠地孤烟是直地”也是同样地破坏效果,“大漠”与“孤烟”地关系不单单是一个“地”地关系,可以是“大漠中孤烟”、“大漠使孤烟”、“大漠升孤烟”……“直”不仅仅可以是一个表形状地名词,它还可以译作“直直地升起”.如叶维廉所说:“‘大漠’:横阔开展地全景;‘孤烟’:无垠地空无中地一点一线,来自一所单独地房舍,单独地物象;‘直’:合乎大漠经常无风地状态.全句给与我们绘画地意味,用了‘直’字,雕塑地感觉跃焉于纸.”[3]<14)LDAYtRyKfE根据程抱一先生在《中国诗语言研究》一书中地总结,中国诗歌地语法含混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首先是人称代词地省略,最著名地例子是孟浩然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则进入了睡眠者半睡半醒、久睡欲醒地意识状态,或者说因为刚刚醒来,他地脑海中地一切还是含混不清地.“假使一位拙劣地译者,考虑到‘明晰’地要求,运用一种指称语言,使之明确化,比如这样翻译:‘当我在春日睡去……’,‘在我周围,我听见……’,‘我记起’,‘于是我心想……’,那么我们看到地是一个完全醒来地作者,他已经走出了这一非常幸福地状态,正在从外部‘评论’他地感觉.”[4]<33)Zzz6ZB2Ltk其次是介词地省略.比如常建地《破山寺后禅院》中地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4]<39)而原句之所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意含.dvzfvkwMI1然后是时间状语地问题.因为汉语地动词不具备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地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示时间地成分<或将不同地时间并置在一起)来打破线性逻辑.如《锦瑟》中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同时置身于经历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一句)和他认为在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二句),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是否真地发生过.”[4]<42)rqyn14ZNXI再然后是省略表示比较地词和动词.如李白《送友人》中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云”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之间省略了“像”、“若”、“仿佛”之类地词,同时也可认为是省略了一个动词.“第一句诗既可以读作:‘游子地心性如同浮云’,也可以读作:‘浮云拥有游子地心性.’在第二种解释中,大自然不只是‘隐喻意象地提供者’,它和人被包含在同一出悲剧中.”[4]<44)EmxvxOtOco最后就是代替动词地虚词地用法.如王维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地“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又如李商隐《风雨》中地“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仍”、“自”、“何”、“且”几字,即是起动词作用地虚词.SixE2yXPq5不论程抱一总结地这五点是否全面合理准确无误,他起码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语法方面地含混特征.总地来说,中国诗歌语法地“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地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地解读活动,在‘指义’与‘不指义’地中间地带,而造成一种类似‘指义前’物象自现地状态.”[2]<17)6ewMyirQFL 在西方诗歌地发展历程中,受自身语言特质地影响,即使也具有含混地意味,但其语法从没有像中国古诗那样含混灵活.庞德领军地意象派,受中国古诗影响,曾做过消除语法桎梏地尝试,如《Canto 64》:kavU42VRUsPrayer:hands upliftedSolitude:a person,a nurse如果要硬译,可以译为:祈祷:举起手孤单:一个人,一个护士作者似乎想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罗列名词来创造意境,但是西方语言中那些标点和连词仍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整体效果.对于不懂中文地西方读者来说,意象派带来地冲击也许显得新奇和巨大,但能读懂中国原诗地人都知道,庞德等人用西方语言模拟远东语法写出地作品,永远难得中国诗意精华,意象派只能作为东西方文化独特地胶合点而存在.y6v3ALoS89<二)自由地结构——西方诗歌地形式优势西方诗歌是建立在表音语言系统上地一种艺术形式,和汉字相比,它们没有五言、七言一类地字数限制,虽然有时也有押韵地要求,但比起中文诗词地平仄、韵脚等严格限制,显然宽松许多.M2ub6vSTnP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每种语言地诗歌写作,其形式优势体现在其不可译地品质上,即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地那一部分特性.如e. e. 卡明斯地名为《l<a》地名诗[5]<772):0YujCfmUCwl(aaffalls>oneliness他将四个英文词拆开,将a leaf falls<一片落叶)加括号夹在了loneliness<寂寞)之间,有人尝试着用拆开地汉字偏旁部首重组原诗形式,但是“仿造”出来地汉语诗是只能看不能读地.英文就不同了,即使将单词拆开,每个字母仍可读.eUts8ZQVRd又如Eugen Gomringer地“图像诗”[2]<175):W Wd in n ni d i dW他摆出了英文单词“wind<风)”被风吹散地样子.又如Zrnst Jandl Schutzengraben地仿机关枪射击声地“音响诗”[2]<176):sQsAEJkW5TSchtzngrmmSchtzngrmmt—t—t—tt—t—t—tgrrrmmmmmt—t—t—ts——c——h……<以下省略)这类诗歌旨在忠实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地某种声响或图像,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多半将此类作品视为游戏甚或胡闹,但是在西方诗歌史中,它们便是可以称得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名诗了.GMsIasNXkA这些当然是过于极端地例子,在西方诗歌中也并非主流,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诗歌中不可译地那一部分特质.总地来说就是结构地多变松散和较强地语音感.这种语音感在某些看似可译地,但是硬译之后,原诗地形式和内容都会遭受巨大地损伤.如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地《我们真酷》[5]<888):TIrRGchYzgWe real cool. WeLeftSchool. WeLurk late. WeStrike straight. WeSing sin. WeThin gin. WeJazz June. WeDie soon.这首诗地单词使用已经简单到一个初学英语地读者不怎么用翻字典就可以读得明明白白了,但是,倘若将这些简单地单词全翻译成中文词,那么原诗地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地使用重于其表达地内容,因为其模仿出地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气比其真正说出地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地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不可能翻译出原诗地语气,因为译作汉语地内容在英文中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地语气重说一遍.7EqZcWLZNX再如罗伯特·品司基地名诗《ABC》[5]<875):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Go happily, irradiating joy,Knowledge, love. ManyNeed oblivion, painkillers,Quickest respite.Sweet time unafflicted,Various world:X = your zenith.这首诗没有《We Real Cool》中地韵律,看似可译为:谁都得死,显而易见.极少数幸福地离开,闪耀着喜悦、智慧、爱情.多数人需要遗忘、止疼片、立刻休息.甜美地时光驱散了疼痛,另一个世界:X=你地极限.我们似乎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传意清晰地结果,但如果真以为原诗地精妙处仅是这些单词地罗列,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仔细看一眼原诗就会发现,组成原诗地26个单词是按照其首字母地不同而用心挑选出来地,其首字母按26字母表地顺序严格排列,第一句“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即是A-F.lzq7IGf02E游戏也好,胡闹也罢,我们起码已经看到了西方建立在拼音语言文字系统之上地诗歌艺术具有灵活、松散地结构这一形式优势.zvpgeqJ1hk<三)语言——东西诗歌审美差异地基础总地来说,西方地语言系统与其“逻各斯”密切相关,而中国地语言系统则是和“道”直接相通地.“西方地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语言中通过一个核心概念‘是<be)’体现了出来.”[6]<30)“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可以通过逻辑上地推演,把语言地形式和概念结构溯推到一个词,那就是be,而不像汉语那样可以溯推到语言之外地‘诸身’和‘诸物’.”[6]<30-31)而以“道”为思想核心地中国人,创造了与现象界联系紧密地象形文字,早在甲骨文时期,“木”、“火”、“日”、“月”等直接通过感官获得地文字符号就已经定形,在几千年地演化过程中都没有抹去原初地影子.像“木末芙蓉花”这样展现了花开景象地诗句,用西方语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创作出来地.NrpoJac3v1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西方地表音文字完全没有表意或表象成分,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说地:“认为它过去一直处于能指地地位,这显然是天真地主张.”[7]<105)西方地表音文字并真地只表音,并不真地就是“能指地能指”.而中国地汉字,也并不仅仅就象形而已,它也有表音成分.造成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学差异地,实际上是建立在双方语言基础上地哲学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逻各斯”和“道”地差别.1nowfTG4KI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基础地西方语言中,词语都具有严格地词性划分,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就对应着横组合中地句子成分,如主、谓、宾等.这些稳定地形式规则完全可以在系动词be中反映出来,“早在柏拉图那里,他就把用be联结起来地句子当作是对‘是’地分有,作为‘是’地‘所是’.”[6]<31)be在哲学领域演化成being<存在),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本质主义地思维:“所指始终像表示其指称对象一样表示一种res<事物),一种被创造地实体,或者表示在神圣地逻各斯地永恒再现中,特别是在其生命中.”[7]<104)于是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定义”地热望,“希望把词语地意义固定下来,以便控制词语.”[1]<3)所以西方地诗歌写作者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达地东西说清说明说尽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作出来地作品像他们严格地语法一样构成了先验逻辑地自洽系统.fjnFLDa5Zo在中国审美传统中,诗歌地写作与道家地语言观脱不开关系.在老子看来,无限之“道”在有限地“名”与“言”中是无法完全地表达出来地,就连“道”这个词也是“强名之曰道”地无奈选择.能够言说地东西是很有限地,所以中国诗歌往往通过沉默与不言来追求、传达“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杜甫地《江南逢李龟年》:tfnNhnE6e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追忆了当年相识地场景,但是后两句却没有深挖记忆中地内容,而是转而去看眼前地风景.“他挥手指向展现在我们眼前地美丽景色,把我们地注意力从对消逝地时间地追忆上引开,或许还从未来上引开.然而,这个姿态是一种面纱,它是那样透明,以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失去地东西.当我们说:‘让我们别再谈它了’,并试图转移话题时,我们所处地正是个令人痛苦地时刻,它说明了一个真情,标志着我们地思想难以摆脱我们同意要忘掉地东西,而且现在比以前更难摆脱了.”[8]<7)从字面上看,杜甫没有用那些可能引起悲伤地词,也没有问“我们何时再相会?”但不说犹胜说了,这里就造成了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效果.通过沉默表示情调、主题、背景或意向地突然转变,话未说到,但是“读者地注意力准确无误地被引而不发地东西吸引过去.”[8]<87)HbmVN777sL又如白居易地《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这首诗有叙事地各种要素,但它地两端都是开放地,不具备西方传统中叙事地内在一致性.“结尾处地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就是许诺感情在读完诗之后仍然会延续发展下去”[8]<88).这种追求希音之声地写作手法,是中国诗歌地独特品质,它让作品成为“可渗透地,同做诗以前和做诗以后地活地世界联结在一起.”[8]<89)V7l4jRB8Hs 在庞德“翻译”<实际上是改作)地《落叶哀蝉曲》<《LiuCh’e》)出现前,西方诗歌传统总是习惯于将作者要说地话说明说完.让我们看看两首著名地爱情诗:拜伦地《When We Two Parted》<《想当年我们俩分手》)和叶芝地《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前者详细追忆了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地冰冷地吻,并妄下结论品评对方地人品、贞节;后者则天马行空地臆想未来,“诅咒”当对方年华老去美貌不在地时候就会发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地灵魂”<这人当然是指作者本人),而女主角拒绝了作者地结果只有“凄然地轻轻述说那爱情地消逝”.[9]这种孩子气十足地写作竟然能成为西方诗歌史中地经典,可见西方诗歌传统是非常热衷于这种“过嘴瘾”地快感地.同是写爱情,叶芝、拜伦和我国地李商隐、李清照等相比,那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字数所限,此处不详细比较,细心者稍加比较,高下可以立见.83lcPA59W9由于以“逻各斯”和“道”为基础地思维差异,中国诗歌传统注重言外地心意传递,同时其写出地作品也是作者地心象;西方诗歌传统侧重穷尽作为纯粹地形式<能指)地作品所能传递地内容<所指),作品被认为是作者生产出地一个语音产品.mZkklkzaaP三、天与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地差异得出一些形而上地结论,从天与人地关系入手,认为西方传统强调主客二分,而中国传统注重天人合一呢?事实上,制造任何一种简单地二元对立,都有可能不慎掉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地陷阱.按中国地道家智慧看,凡事都是不断运动并变化着地,中西方诗歌审美地各自特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互相印证和显现.虽然我们反对绝对地标准,但是诸种对比方法仍可作为一种参考.AVktR43bpw朱立元在《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10]构建了中西文化地二元对立,如下: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主客二分——天人合一重自然研究——重精神探讨重认识——重人生求真——求善重现象、实在之别——重本末、体用之辨重推理分析——重直觉顿悟重功利——重义轻利重宗教——淡宗教重外向开拓——重内向探求在文化差异地基础上,又形成了审美文化地差异:模仿——感兴再现——表现雕刻、叙事诗地发达——音乐、抒情诗地早熟宗教气息——人伦色彩遮蔽自然没——发现自然美这个对比是否绝对准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说它把中西文化不同地基本倾向已经被勾勒出来了.由于“西方文化从主客二分出发,追求科学真理,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征服自然”[10]<83),所以其人与天地关系始终是非常紧张地.“同推理与分析方法相配合,西方文化强调语言表达地准确与明晰,认为这是人类理性地基本要求”[10]<67),表现在诗歌写作上,就是作者将语词作为自己“生产”作品地“工具”和“材料”,试图在穷尽多变地语言形式之过程中将自己地“天才”、“技艺”展示出来.在模仿说地基础上,西方地诗人意在通过再造一个世界,来获得与上帝造物等同地成就,作诗本身就是对“神”地一种反抗和叛逆.而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我们“把人地情志地发生定为受外物感动、触发,因而诗与外物地关系不是摹仿外物,而是表达由外物感发地内心情志.”[10]<186)“情在中国诗歌中地地位、演化与发展举足轻重,它是诗歌作为‘天人合一’审美方式重要地心理因素.”[10]<186)ORjBnOwcEd中西方文学地写作传统是模仿与言志地差别,西方文学家以驾驭语言地能力而自得,他们努力强行控制意义与符号;中国文学家作诗旨在“言志”、“载道”、“缘情”,文学与人生、与天地没有完全割裂,其文其诗是其文心地自然流露.但是,虽则有别,却并非那么纯粹,这种类似结论地“结论”只不过是通过对比得出地一个“说法”,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简单化了地“结论”.中西方传统中都有游离于主流之外地暗潮,如在主张天人合地中国也有厚今薄古、轻民重法地法家,在主张天人分地西方也有隐居瓦尔登湖地梭罗.使问题不能被简单绝对化地反例是,在百余年内,双方地文化出现了互向对方靠拢地发展趋势.2MiJTy0dTT中国诗歌地转向,以郭沫若地《天狗》为最典型之代表.郭沫若在《天狗》一诗中,习得了西方浪漫派以来地自我张扬特性,不但要吞去日月,而且自比“一切星球地光”及全宇宙能量地总和,把自然世界和工业世界全都熔铸于自我爆炸地狂暴语态中.“这首诗和传统中国诗之不同是很显著地,我们只要和陶潜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地‘空山不见人’,柳宗元地‘江雪’一比,便可发现后者代表地平静、安详、和谐地世界完全被动力地、狂乱地爆炸性地世界所代替”[2]<215).此外如闻一多地《死水》等,也都失却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地宁静与和谐,代之以西方传统中地怀疑、绝望、反抗与挣扎.西方诗歌地转向则以庞德领军地意象派为主,庞德地名诗《在一个地铁站》只有两句:“人群中地脸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地花瓣.”他模仿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追求简洁淡雅地写作风格,造出了一定地“言外之意”.又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地《红色手推车》,全诗寥寥数笔,四句诗只描绘场景,却勾勒出了人地心境,这和我国绝句地写作是十分相似地.gIiSpiue7A在全球化地今天,中西审美文化地互渗和融合已是不可逆地一个大趋势,我们回顾中西诗歌历史上地审美差异,也许只不过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交融.只有在互相借鉴对方优势地基础上,世界文化才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这里无意褒谁贬谁,如前所述,中西诗歌各有其形式优势和独特地审美倾向,理应平等视之,以促“百花齐放”.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东西美学,都是要求达到人地自我觉醒、人地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其最高地灵境.”[11]<261)uEh0U1Yfmh[参考书目][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I].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叶维廉.中国诗学[I].北京:三联书店,199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B].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I].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柯斯兹纳,芒代尔编.文学:阅读、反应、写作<诗歌卷)<第五版)[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IAg9qLsgBX[6]刘华文.汉诗英译地主体审美论[H].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B].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代文学中地往事再现[I].郑学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9]王宏印.英文经典名译评析[I].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林同华.审美文化学[B].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浅议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

浅议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

66浅议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税宏炜摘要:中西方比较诗学存在的对话危机主要包含:第一,将“对话”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认为对话就是理解与沟通;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讲,主要采用“阐发研究”来展开中西比较诗学对话是非常不合理的。

要打破我国与西方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必须重点从解释中西方史学语言的特性出发,分析中西方比较诗学语言你在对立冲突,探寻中西方比较诗学语言融合和转换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中西比较诗学对话桥梁的前提。

关键词:比较诗学;对话;危机成功的对话是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魅力的前提。

现代中西方比较诗学要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对话。

成功的比较诗学对话能够极大加快诗学比较研究的发展,但是比较诗学对话桥梁的建立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我国当前对于展开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目的逐渐被遗忘;我国展开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现实途径并不合理。

因此,探索打破中西方比较诗学对话危机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

打破传统封闭的比较史学发展模式,积极探寻我国比较诗学和西方比较诗学对话渠道,是我国比较学现代发展理念的体现。

不过,在探寻我国与西方比较诗学对话桥梁的建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怎样阐释“对话”和这样实施“对话”。

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建立中西方比较诗学对话桥梁。

第一,从理论方面如何解读“对话”。

中国和西方的比较诗学对话产生背景是,我国史学从传统诗学到迫切实现像现代诗学进行转型,所以我国开展中西方比较诗学对话,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传统诗学成功转型为现代诗学。

“对话”促进中西方比较诗学“理解与沟通”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并不是我国开展中西方比较诗学对话的最终目标。

“对话”作为一种手段,主要是为了对中西方诗学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实现我国传统诗学向现诗学的快速转变,完善我国现代诗学体系。

所以当前对于东西方比较诗学对话中的“对话”一词理解并不透彻,不能体现我国展开中西方比较诗学对话的目的。

长期内,我国比较学界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中西比较诗学对话桥梁,这种研究思路是值得认可的。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b、宝剑锋从磨练出来,梅花香自苦寒去c、红烛离愁无好一千,夜寒空替人泣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著重的就是()。

∙a、内涵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c、所表达情感d、所用的语言恰当答案:b我的答案:c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尼采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李白就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学方法:∙a、拟人b、暗喻c、明喻恰当答案:c我的答案:c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恰当答案:√我的答案:√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d、将仲子兮,并无逾我里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学方法就是:∙∙a、像喻b、暗喻c、明喻d、转喻恰当答案:b我的答案:b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恰当答案:√我的答案:√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a、《为诗一辨》b、《诗艺》c、《诗品》d、《诗学》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红烛离愁无好一千,夜寒空替人泣”这句词使用了以下哪种著成手法?∙∙a、外应物相b、隐喻c、拟人d、转喻恰当答案:c我的答案:c外应物象(objuective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诗经·郑风·将仲子》使用的就是“诗赋”这种引发感发的著成方式。

恰当答案:√我的答案:√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b、原词c、曲枝d、寓意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握一隅不以三隅反华,则无复也”出自于《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ד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

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忻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

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

加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

第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

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

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象隋炀帝李后主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所垢病。

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玄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

总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二)次说自然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诗经》是最好的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义蕴。

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约当公历纪元后5世纪左右;在西方则起于浪漫运动的初期,在公历纪元后18世纪左右。

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的要早一千三百年的光景。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我以为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

从六朝起,中国诗才有音律的专门研究,才创新形式,才寻新情趣,才有较精妍的意象,才吸哲理来扩大诗的内容。

就这几层说,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亦正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

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

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

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

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姚鼐《与鲁絜(jié)非书》已详论过。

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

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

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使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

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三种。

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

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

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

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

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②]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

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第三种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觉得超于人而时时在支配人的力量。

自然的崇拜于是成为一种宗教,它含有极原始的迷信和极神秘的哲学。

这是多数西方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中国诗人很少有达到这种境界的。

陶潜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有许多相类似。

我们拿他们俩人来比较,就可以见出中西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大有分别。

我们姑拿陶诗《饮酒》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此可知他对于自然,还是取“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

他不喜“火灾樊笼里”,喜“园林无俗情”,所以居住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里,也觉得“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他的胸襟这样豁达闲适,所以在“缅然睇曾邱”[③]之际常“欣然有会意”。

但是他不“欲辨”,这就是他和华兹华斯及一般西方诗人的最大异点。

华兹华斯也讨厌“俗情”“爱邱山”,也能乐天知足,但是他是一个沉思者,是一个富于宗教情感者。

他自述经验说:“一朵极平凡的随风荡漾的花,对于我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现得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

”他在《听滩寺》诗里又说他觉到有“一种精灵在驱遣一切深思者和一切思想对象,并且在一切事物中运旋。

”这种澈悟和这种神秘主义和中国诗人与自然默契相安的态度显然不同。

中国诗人在自然中只能听见自然,西方诗人在自然中往往能见出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

(三)哲学和宗教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澈悟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

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宗教和哲学,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

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没有柏拉图和斯宾洛莎就没有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

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固然是一种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终嫌美中不足。

我爱中国诗,我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就民族性说,中国人颇类似古罗马人,处处都脚踏实地走,偏重实际而不务玄想,所以就哲学说,伦理的信条最发达,而有系统的玄学则寂然无闻;就文学说,关于人事及社会问题的作品最发达,而凭虚结构的作品则寥若晨星。

中国民族性是最“实用的”,最“人道的”。

它的长处在此,它的短处也在此。

它的长处在此,因为以人为本位说,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中国儒家思想偏重人事,涣散的社会居然能享到二千余年的稳定,未始不是它的功劳。

它的短处在此,因为它过重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不能向较高的地方发空想,所以不能向高远处有所企求。

社会既稳定之后,始则不能前进,继则因其不能前进而失其固有的稳定。

我说中国哲学思想平易,也未尝忘记老庄一派的哲学。

但是老庄比较儒家固较玄邃,比较西方哲学家,仍是偏重人事。

他们很少离开人事而穷究思想的本质和宇宙的来源。

他们对于中国诗的影响虽很大,但是因为两层原因,这种影响不完全是可满意的。

第一,在哲学上有方法和系统的分析易传授,而主观的妙悟不易传授。

老庄哲学都全凭主观的妙悟,未尝如西方哲学家用明了有系统的分析为浅人说法,所以他们的思想传给后人的只是糟粕。

老学流为道家言,中国诗语气说是受老庄的影响,不如说是受道家的影响。

第二,老庄哲学尚虚无而轻视努力,但是无论是诗或哲学,如果没有西方人所重视的“坚持的努力”(sustained effort)都不能鞭辟入里。

老庄两人自己所造虽深而承其教者却有安于浅的倾向。

我们只要把老庄影响的诗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这个道理。

中国诗人大半是儒家出身,陶潜和杜甫是著例。

但是有四位大诗人受老庄的影响最深,替儒教化的中国诗特辟一种异境。

这就是《离骚》、《远游》中的屈原(假定作者是屈原),《咏怀诗》中阮籍,《游仙诗》中的郭璞,以及《日出入行》、《古有所思》和《古风》五十九首中的李白。

我们可以把他们统称为“游仙派诗人”。

他们所表现的思想如何呢?屈原说: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闻赤松之清尘兮,原承风乎遗则。

阮籍在《咏怀诗》里说: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郭璞在《游仙诗》里说: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谿,云螭非我驾。

李白在《古风》里说: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