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学中源”说的形成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06-第六讲 西学东渐与社会

06-第六讲  西学东渐与社会

“离凡世则谓离凡世者不是身离,而是心 离。他以藕根喻身,须在泥中,以莲化喻心, 开虚空之美。所以得道之人是身在尘世,心 游圣境。这便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业。” ——余英时文集卷三,P252。
这与中国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论是相通的。
“有儿开商店,胜过做知县” ; “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 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 方使之读书应试。” ——清朝山西知县刘于义语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
四、明清士人对西学之回应

(三)、中体西用说
“远西学人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
——方以智
西学中源说是对“器”层面之科学的态度,中西 会通则是对“道”层面之西方宗教文化的态度,还 有一种可能就是把道与器分离,即取其器而拒其道。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期
晚清的冯桂芬、张 之洞等也主张“旧学为 体、新学为用”。 一面坚守三纲五常 之儒学为体,一面引入 西方的造船炮、修铁路、 开矿山、架电线之自然 科技,以及商务、教育、 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 科学为用。
欧美
“天职” (calling)的观 念
日本
涩泽荣一
(1840~1931)
山本七平
(1921~ )

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 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川时代:铃木正三(1579~1655),石田梅岩 (1685~1744)

宗教改革:路德(1483~1546),加尔文(1509~ 1564) 启蒙运动: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 (1694~1778),卢梭 (1712~1778)
第六讲 西学东渐与社会
武汉大学马院 主讲:陈世锋 E-mail:njchshf@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1.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楚辞B. 《易经》C. 《诗经》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2.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A.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B.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3.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A. 《老子》B. 《庄子》C. 《论语》D. 《周易》4.()属于唐代官修史书。

A. 《史通》B. 《通典》C. 《晋书》D. 《隋书》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 西汉时期B. 两汉之际C. 秦汉之际D. 先秦时期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8.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丽人行》B. 《将进酒》C. 《蜀道难》D. 《梦游天姥吟留别》9.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C.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D.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B. 儒学的繁荣C.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D. 玄学的兴起11.“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A. 中国B. 印度C. 南亚D. 西藏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B.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C.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D.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1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黄金时代B. 鼎盛时代C. 轴心时代D. 蜕变时代16.“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历史2024.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尚书·周书》主张“厥民刑,用劝。

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

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

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这反映出西周()A. 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B.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C. 以“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D. 敬天保民的思想主张2. 程颐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

其意在说明()A. 士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B. 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范畴C. 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D. 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3. 天坛,原名“天地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以下关于天坛的解读合理的是()A.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B. 蕴含了“人定胜天”的思想C.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信念D. 折射了“以农为本”的观念4. 北宋欧阳修说:“族有谱牒,则人知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同异而已也。

”据此可知,族谱()A. 促进家族繁衍和人口增殖 B. 体现儒家思想观念C. 意在维护别亲疏的宗法制D. 确立四民社会结构5. 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

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新课练0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解析版)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新课练0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解析版)

新课练0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答案】D【详解】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项正确;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说法错误;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2.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答案】C【详解】王守仁认为“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58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58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第58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2023重庆一模)鲁国定公执政,公室益微弱,定公患之,问政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也曾回答他人对于“臣”的疑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行则止”。

这表明,孔子推崇的君臣之道是()A.尊君卑臣B.各尽其分C.君弱臣强D.公平共治2.(2023江苏南京三模)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始终庇佑其统治。

周初则赐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庇佑的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

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A.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B.强化政治的集权颜色C.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D.彰显西周政权的正值性3.(2023重庆二模)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4.(2023吉林延边一模)西周时期,统治者把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服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

这种思想()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B.催生了朴实唯物主义萌芽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5.(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章,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反四时则生祸。

君王要按季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

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崇德尚贤B.道法自然C.顺应民意D.以农为本6.(2023重庆三模)传奇中的伏羲氏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某某、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明代前期的“台阁体”诗歌紧密结合理学,反映上层官僚的审美情趣。

明代后期,出现了倡导个性自由,要求摆脱礼教束缚的诗歌。

下列与明朝诗风转变存在关联的是A.专制制度削弱 B.心学影响扩大C.西学东渐 D.商品经济繁荣2.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④实施了“863”计划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李鸿章、曾国藩 B.康有为、梁启超C.孙某某、黄兴 D.林则徐、魏源4.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某某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这主要说明了( ) A.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5.“奉天承运”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最早从秦朝开始使用,明朝正式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可见,这一词语主要体现了古代帝王A.宣扬迷信思想 B.祭祀天地神灵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6.摇滚乐最早、最著名的偶像是( )A、“猫王”艾维斯·普莱斯利B、甲壳虫乐队C、勋伯格D、披头士乐队7.“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这一主X来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8.下图是对我国古代哪项科技发明的记载?印刷术B.造纸术C.丝绸织造D.瓷器制作9.《十日谈·第四天·一对父子的故事》中,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而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1):西学中源说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1):西学中源说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1):西学中源说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近世以来国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纵观世界各大文化体系,无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没有一种文化永远处于领先地位,长盛不衰。

在古代,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及近世,西方文化在工业革命带动之下,短短几百年,同样创造了辉煌绚丽的西方工艺文明。

随着西学东渐之势渐起,西学对中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与诱发,促进着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调整和更新。

当然,这一过程的反复性、曲折性自不待言,而其中所衍生出的中西文化论争则对今日国人文化观念的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借鉴。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从文化保守主义到全盘西化,从中西会通到拿来主义,近代国人在这种文化论争的此消彼长中,经历了艰难迷茫的心理选择。

回头来看,我们乐观地认为这未尝不是一次中国文化的凤凰涅槃,未尝不是中国文化复兴乃至重新光耀世界的契机!因而,我们需要探讨一下这些论争的历史过程,以为国人反求诸己,继往开来。

今天先来了解一下“西学中源”说。

明末清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手捧圣经,一心想把上帝传布给中国人,但“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倡言“中学西源”,如利玛窦就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五行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并认为儒释道的某些教义实为西方哲学和基督教的变种。

而与利玛窦并称于世的中国开明士大夫徐光启则抱着“见贤思齐”的态度,积极吸取西学,提出“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的主张,渴求“中西会通”。

不过,徐光启的这种会通态度并未让绝大部分士人信服,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渐而滋生出士人们华夏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天朝上国,声威远被。

因此,与传教士“中学西源”说针锋相对的,中国的士人们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西学在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等人眼里成了“剽袭中国之余绪”、“皆圣人之所已言”。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 南亚B. 印度C. 中国D. 西藏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A. 蜕变时代B. 鼎盛时代C. 黄金时代D. 轴心时代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A. 秦汉之际B. 西汉时期C. 两汉之际D. 先秦时期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B. 《本草纲目》C. 《康熙字典》D. 《四库全书》7、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梦游天姥吟留别》B. 《将进酒》C. 《丽人行》D. 《蜀道难》8、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9、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B)A. 宋诗的浅易B. 宋文纡徐委备C. 宋画的淡远D. 宋词的俚俗10、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C)A.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D.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武器D. 印刷术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儒学的繁荣B.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 玄学的兴起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D)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6、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1、中体西用的来源“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 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名词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形而上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用”,即具体的措施(形容下的东西)。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西学中源”说浅析

“西学中源”说浅析
理论 广 角
I ■
‘ 学 中 源 ’ 浅 析 ‘ 西 ’说

( 天津师 范大 学) [ 摘 要 ] 西学 中源 ”说对 克 服传 播 西学 的阻 力 捍卫 中 国本土 文 化 的地 位 , 观上 曾起 了积 极 作用 但 它模 糊 了西 学和 中学的 本来 面貌 , “ 客 使人 不 能正 确 认 识西 学和 中学, 极影 响 也很 明 显 。 消 [ 关键 词] 西方文 化 中 图分 类号 : G 中学 西 学 传 播 文献标 识码 : A
及。
局 。入清 以后 , 熙初 年 进 行的 一 场新 旧之 争较 之 明末 的 一场 更 具政 治色 康 彩 。以杨光先 、吴 明垣 为一方 , 若望 、南怀 仁为 另一 方。清初 , 汤 汤若望主 持 钦天监 。康熙 三年 杨光先 上书 力攻汤 在历法 推算 上 的种 种错 误 以及 时宪历 书 封 面题 “ 西洋新 法 ”五字 意有不轨 。 熙 四年遣汤 若望 , 依 康 新法遂 罢 。 杨光 先 主持钦 天监 , 但杨 “ 知推 步之理 , 知推 步之数 0于是 又起 用南怀 仁 治历 。 但 不 康 熙七 年, “ 南 劾奏 钦天 监监 副吴 明炬所造 的康 熙八 年七政 民历 内, 闰十二 月 应 为九 月正 月, 又一年 两春 分两秋 分, 种种 误差 ”康熙 八年命 大臣二 十员至 观 。 象 台实测 , 结果 “ 其 南怀 仁逐款 皆符, 明炬 逐款 皆错 ” 吴 。同年授 南怀 仁为监 副, 以西 洋人任 汉监 正改称 监修 。 又 这场 斗争 以西学 的胜 利告终 。 在这 种形势 下, 西 学 中源 ”说收 到了预 期 的效果 。 “
1“ 西学 中源 ”说 的 历 史 发 展 “ 学 中源 ”说 一度 在 中 国士 大 夫 中 间广泛 流 行 。所 谓 “ 学 中源 ” 西 西 。 即认 为西 学的源 头在 中学, 它不 过是 中学在 西方 的发展 和流变 的结 果 。 西学 “ 中源 ”说 主要是 就天 文历 法而 言 的。 因为 数 学与天 文历 法关 系密 切, 也被涉

晚清“西学中原”说再认识

晚清“西学中原”说再认识

的“ 夷夏 之辨 ” “ 、 以夏 变夷 ” 念 在 这种 文化 氛 围 里 观
依然十分活跃 , 深人封建官僚士大夫身心。这给西 学东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如何寻求中西文化
二 者整台 的楔人点 ?“ 西学 中源” 即为解嵌 这个 问 说 题提 供 了某 种理 论 依 据 。也 就是 说 , 当时浓 厚 的 在 排 外气氛 中 , 中西 文化 同源 恰能 为西学 在 中国辟 以 出一席之地 。 由此而 减 少 阻 力 , 少 因变革 现 实 带 减 来的震动力 , 康有 为 所 说 :布 衣 改制 , 太骇 人 , 即 “ 事 故不 如与之先王 , 不惊人 , 既 自可 避祸 ” 【( 因为 。] 2 西学 既然也是祖 宗 所 发 明的 ,以夷 变夏 ” “ 合 古 “ 、不 训” 类罪名 便不能 成立 , 回祖宗之学 也是理 所 当 之 学 然的事情 .如 以为 西 学 为不 必 学 . 岂中学 亦 不必 学
维普资讯
晚 清“ 学 中源 " 再 认 识 西 说
成 晓 军 武增锋 李 龙 跃

要: 以往的论者们 多因晓清“ 学中谭” 的消极性而对 其加以圭盘否定 , 实, 西学 中浑” 西 说 其 说更 多地起 着
消除人们 心 日中的抵触情培、 睁开眼睛了解 西方世界等积极作用。其在近代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演变过程 中占有特
… …

“ 西学 中豫” 在 近 代 中西 文l 交 流 史上 确 说 化
有积极 作 用。
第一 , 西学 中源 ” 有 利 于西 学在 近代 中国 的 说 传播 。 因为 , 这种 说 法 的提 出 给 了 中西 文 化 关 系一 个定 位 , 使西 学在理论 上成为 中学 的一部分 , 从而 有 利于 异质 的西 方文化流播 于 中国 。 首先 ,西 学 中源” 赋予 西学 在 当时 中 国人 的 “ 说 文化 观念 中有 一 个存 在 的 合理 地位 。我们 知 道 . 晚 清 时代 , 中国传统 文化在 人们 思想 观 念 中仍 旧根 深 蒂 固 ,学者 张皇过 甚 , 暇深考 中算源流 , 以世传 “ 无 辄 浅术 , ……株 守 旧闻 , 斥西 人 为异 学 。L( 传 统 遽 ”J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20110510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20110510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变化
▲从文化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角度‚20世纪‛:起于1895年止于
1989年。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从‚自改革‛全面‚向西转‛。 1989年西方落入‚无物之镇‛中国‚文化热‛,其实是‚主义‛向 ‚利益‛的过渡。‚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了,文明的冲突开始了。‛ 90年代‚思想家淡出‛和‚学问家凸显‛。(王国维、陈寅恪)
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 ▲ 国家:国家是被语言建构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 传统:传统是被语言、愿望、观念建构起来的的现实的需要。 现代:地方性让位于全球的普世性;功利性的计算取代感情与崇拜; 社会单位不再是家庭、宗族,而是个人;人和人的关系立足现实选择; 人定胜天取代天人合一。 以理性的怀疑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个人和自由的精神反对宗教信 仰和神圣崇拜。(经典是精英的全部思想?思想与臸度一致吗?臸度一定 影响生活吗?社会生活和精英的思想契合吗?)
▲阐发‚西学中源‛说的著述,还有袁祖志的《淡瀛录》,张自牧的《蠡
测厄言》、《瀛海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汤震的《危言》,陈炽的 《庸书》,薛福成的《庸庵文集》,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黄遵宪的 《日本国志》,以及郭嵩焘、曾纪泽等人的出使日记。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3.保守与激进、救亡与启蒙的二元激荡历程。
宋代的殡葬文明,清代,而今,将来。(火葬,土葬,火葬,天 葬,海葬)。 了我们,不想告诉我们的就遮蔽起来了。
▲ 现在我们知道的历史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历史想告诉我们的告诉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年鉴学派的来龙去脉
▲ 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出版,费弗尔, 布洛赫,布罗代尔、杜比等。 ▲第一阶段:20年代到1945,从阁楼到地窖;第二 阶段:二战后到1968年,辉煌时期;第三阶段: 1969之后,分化、变异与回归时代。 ▲兰克史学: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档案文献特别是官 方档案文献为主要资料;方法标榜科学、客观而专业; 旨在论证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

“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

内容摘要:明清之际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之时,曾出现过一种“西学源出中国”的论点。

此说虽属牵强附会,与历史事实不符,但影响于清代学术甚巨。

近年来,一些学者探讨此之由来及其历史作用等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注一)。

但是,迄今为止,论者多以为清初遗民学者如黄宗羲、王夫之和方以智等始倡此说,又往往视不同时代的“西学中源”说为一成不变之论,而过分强调此说对传播西学知识的消极作用。

覈之史实,似非尽然。

故笔者不揣浅陋,对“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流传和演变再略作考察,以求澄清其历史的真相。

鄙见不当之处,谨请识者指正。

一自孔子作“春秋”,严夷夏之防(注二),夷夏之辨,即严格区分华夏与外族,成为儒家正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儒者以中国为世界的中心,文明之所系,视外族为野蛮低等民族,因此,在对外关系上,“用夏变夷”(即以中国文明同化外族)是天经地义的,而“用夷变夏”则是不可思议的。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注三),就是这种思想的经典表述。

两汉以降,夷夏之辨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注四)。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利玛窦(m. ricci, 1552-1610)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教时,面对的正是这一思想传统。

利氏记其观感说:“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

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

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则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注五)利玛窦注意到中国人对他们的戒心、疑心是其传教事业的最大障碍。

因此,耶稣会士不大张扬其西来之由,而竭力将西教、西学与儒家学说相比附。

从利玛窦开始,他们就从中国经典中寻句摘字,以天主教之“天主”附会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天”和“上帝”,以此向中国人表明天主教与中国思想是相通的(注六)。

中国儒学发展及各时期代表人物

中国儒学发展及各时期代表人物
春秋时代乃中国文化之轴心时代,原初儒学应运而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儒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性伪之分乃荀子理论之支柱。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起伪,积善不息,可以通于神明,参于天地。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以礼释仁,隆礼重法。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法者,治之端也。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不乱。与天人合一相违异,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著《荀子三十二篇》。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著有《大同书》。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义行仁。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著《孟子七篇》。

儒家各派及释 道

儒家各派及释  道

宋元明清儒家学派的类型作者:蔡德贵儒家学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就宋元明清四朝而言,儒家内部的分野相当明显,有学派一百多个,注重音韵训诂的汉学系统和注重义理发明的宋学系统,泾渭分明。

而从学术流派的归属上来看,四朝的儒家学派大致可分为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现对这四种类型分述于后。

一、独尊儒术型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虽也有差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荀子大醇而小疵,也离孔子相去不远。

但汉代以后,真正恪守儒家一派思想的,并不多见。

即使如董仲舒,虽被称为汉代大儒,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其思想中显然已杂有阴阳家的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事实。

到宋代,真正独尊儒术型的儒学家已经很少,大致看来,仅安定、泰山、横渠、涑水四派而已。

安定学派由胡瑗所创。

该派以仁义礼乐为学,创以经术教授吴中的‚苏湖教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

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该派以‚明体达用之学‛,‚以为政教之本‛,提倡‚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

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

‚进退周旋,皆合古礼‛。

所以宋神宗称赞该派‚得孔、孟之宗‛。

泰山学派以宋初孙复为代表。

该派与安定共同初创宋代理学体系,建立了宋代理学的重要原则和概念。

其学上承唐代名儒陆淳,教学与著书以治经为先,发明治道,强调以尊王为本,主张‚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严其终者,必正其始‛。

孙复宣扬道统论,推尊儒家道统人物,认为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等人‚始终仁义,不叛不杂‛。

该派提倡独尊儒术而反对佛老各家,治经时注重探寻义理,不惑传注,开宋代用义理解经的风气。

全祖望评论该派为‚高明‛、‚刚健‛,与安定相比,各有千秋,‚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封建社会是全能文化,既有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也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儒家文化被打倒以后这两个功能全部否定。

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依然存在,并没有过时。

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儒家文化,仅仅是重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并不是走复古主义道路重启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西方文化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1840年之前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相对于1840年之后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即西学而称之为国学,相对于目前的现代文化而称之为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过,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房舍的话,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厢房。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从民间流行文化提升为国家正统文化,从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学术思想,上升为独尊儒术的国家指导思想。

从此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长达两千零四十五年(公元前134——公元1911年)以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为标志,儒家文化划分为汉前儒家文化与汉后儒家文化两种类型:1、什么是汉前儒家文化?汉前儒家文化——就是公元前134年汉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仁者爱人”为精髓而依次展开并递进的三句人文主义光辉思想:第一、国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