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学案
学案8: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重点:王安石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难点:宋神宗启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① ____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王安石给_______ 呈递了《____________》,要求变法。
③_________ 年,宋神宗即位,希望改变 ___ 的局面。
2、标志: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主持变法。
二、内容: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_______的局面、调整,和的关系,发展生产。
(2)、措施:① __,目的在于使农民在 __两季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② _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③ __ ,又称________。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民户的摊派“_______”,雇人应役,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④ ___ ,政府在 __设 _______ ,出钱收购__________ ,市场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⑤,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_____、_____也不例外;⑥ __,目的:为了供应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消费需要,政府采购物资,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_____ 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采购物资。
【合作探究】1: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变法学案引言王安石变法,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为王安石创制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所组成。
这一学案旨在探讨王安石变法的起因、内容、影响以及相关问题。
王安石变法虽然经历了诸多波折,但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之一,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王安石变法的起因王安石变法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农村问题。
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职权失控,导致政治制度的内部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经济上的财政危机、军事失利等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王安石作为当时的宰相,深感国家的危机,并决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拯救国家。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包括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到财政、军事、教育、人才选拔等多个方面。
在财政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财政收入。
青苗法通过对农田征收苗谷,解决了财政不足的问题;均输法通过统一征收、储备和分配粮食,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实行了军队改革,包括强化边防部队、提高士兵待遇、加强军队组织建设等,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维护国家安全。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推行了“新学”,鼓励科举考试,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
他还创立了国子监,改革了旧有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人才选拔方面,王安石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通过选拔忠良之风的官员,建立了一支对他忠心耿耿的官僚队伍,推行他的改革措施。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其任内遭到了许多反对,但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内容教案5篇
王安石变法内容教案5篇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让学生猜测人物,并提问:为什么王安石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顺势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北宋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政治效率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军事上与辽.西夏多次发生战争.教师补充:当时的北宋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进行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学生分析回答:庆历新政主要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但是最终在反动派的攻击下,以失败告终.教师总结: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但是给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可能性.(二)措施教师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的介绍王安石.学生介绍: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又称临川先生._岁中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端有诸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多获称赞.并且王安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企图挽救北宋的危局,但最终失败,被罢职.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王安石变法主要涉及到哪几个方面?他的原则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目的是富国强兵.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节选,提问: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在富国方面,采用青苗法,即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募役法,减轻农民差役负担;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强兵方面,采用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到达兵农合一的目的;将兵法,固定将领对士兵进行训练.(三)结果教师提问: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失败了.教师追问:这次变法产生了什么效果?学生回答:变法虽然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进行小组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教师根据小组代表回答进行总结: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激烈争议,并且变法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最终导致变法失败.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思考从王安石变法失败中得到什么启示?下节课分享交流.四.板书设计王安石变法内容教案3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主张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他提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在王安石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亲自撰写了《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王安石变法内容教案4经济.农业上: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积贫的局面.一.机构改革制置三司例司熙宁元年(1_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市易法熙宁五年(1_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保甲法熙宁三年(1_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_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_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三.新修水利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四.军队改革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保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军器监法熙宁六年(1_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五.改革科举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_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_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编辑本段变法结果成效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_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结果熙宁六年(1_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_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_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失败原因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列可就四方面论之:(一)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二)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三)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治平四年(1_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_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_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_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_27).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626_964757a6869646_fe78988e69d833_33264663736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王安石一.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熙宁元年(1_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市易法熙宁五年(1_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保甲法熙宁三年(1_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_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_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三.新修水利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四.军队改革裁兵法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保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军器监法熙宁六年(1_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五.改革科举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_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_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王安石变法内容教案5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复备人教学目标 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重点难点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2.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
学案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王安石各项变法法令的具体成效。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学习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学习难点:1.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的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变法。
2. 王安石的态度:提出精神,坚持变法。
3. 的态度:动摇。
4. 结果:宋神宗死后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富国之法的措施产生的成效。
(1)法:广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和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2)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政府收入增加;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3)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4)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5)法和法:打破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
2.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改善积贫局面。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1)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治安。
实现了,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监:使用武器的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法:是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得到改观。
【合作探究】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 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守旧派三不足宋神宗司马光二、农田水利法农业灌溉方田均税法青苗免役市易均输大商人财政收入三、保甲兵农合一军器质量保马将兵兵将分离合作探究1.提示:(1)原因①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②宋神宗的动摇。
③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④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⑤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苏版历史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苏版历史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要紧内容,评判其作用。
【知识梳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初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统治显现危机1、阶级矛盾尖锐(1)缘故:[1]土地兼并严峻(要紧缘故);[2]人民赋税负担繁重;[3]战事连年不断;[4]自然灾难频繁。
(2)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1)缘故:辽和西夏始终威逼着北宋的安全。
(2)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二)北宋加强专制集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贫积弱全然缘故:北宋初期,统治者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治。
2、积弱缘故:北宋初期,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采取了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等措施,导致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使得军队斗争力弱,行政效率低下,显现“积弱”局面。
3、积贫缘故: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显现“积贫”局面。
(三)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加剧,改革的呼声强烈;(四)宋神宗即位后期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的要紧内容1. 目的:(1)直截了当目的:缓和矛盾,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2)全然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要紧内容(1)富国之法:(目的:为了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进展生产)2、强兵之法(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1. 改革的性质(实质) :北宋政权为了爱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或者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2.历史作用(1)通过富国之法,开垦了大量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进展;促进了商业的进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2)通过强兵之法,减少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斗争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第三讲 王安石变法学案
第三讲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重点与难点:1、重点: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课前阅读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祐年间(1049年-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初”,导致冗官、冗费激增。
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而“班仅庶僚,非有殊迹,亦被横赐”,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土地兼并令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
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
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
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岁入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很明显是入不敷出;使得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沉重。
真宗朝有李顺、张余等领导益州贼乱,之后持续爆发小规模的匪乱,“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北宋岁入岁出表(单位:匹贯石両)年岁入岁出1021(天禧五年)150,850,100 126,775,2001048(庆历八年)103,596,400 89,383,7001049(皇祐元年)126,251,964 126,251,9641065(治平二年)116,138,405 131,864,452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4.2王安石变法学案(人民版选修一)
第2课王安石变法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探究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强国之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认识变法措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自主预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府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收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写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王安石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初年的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北宋中起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但是,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的序幕,在此基础上,王安石为了彻底扭转北宋极品积弱的局面,开展了变法运动。
那么,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运动呢?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富国【探究目标】了解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及其作用。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地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触及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顽固派竭力反对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主干知识: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思考与探究】材料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王安石《河北民》这首诗道出了河北民的苦楚,其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苦楚的原因有哪些?带来什么社会影响?表现:赋税苦、边患苦、饥馑苦、徭役苦、流亡苦。
原因:(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2)连年战事与自然灾害。
影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冗官——原因:加强专专制集权,增设官僚机构冗兵——原因:扩充军队冗费——原因: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后果:积贫——冗官,冗兵,冗费积弱——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归纳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3)“庆历新政”的失败(1043),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云南省高一历史《王安石变法》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及其变法失败的原因。
4、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问题2:请分别指出北宋的内忧外患分别指的是什么?例1: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从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以上材料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例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材料3:请思考:(1)材料1、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3:针对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例3:材料一: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材料二: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请思考:从中你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
问题3:针对危机,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但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呢?既然庆历新政昙花一现,那么还应不应该继续实行改革?问题4: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延伸一:王安石变法的变法的命运是什么?分析导致王安石变法结局的原因有哪些?新法一出台就遭到在执行过程中,各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抵制新法。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虽遭到各方的指责,但神宗依然坚持变法。
延伸二: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结局给我们 延伸二: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结局给我们的教训;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延伸三: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延伸四: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延伸五: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二)、目标检测(基础题)1、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A. B. C. D.防止武将专权2、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学案10: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
2.难点: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
【自主学习】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1) 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主持变法。
二、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雇人服役。
(4)市易法:政府在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6)均输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图解历史】富国之法的“致富经”三、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局面。
2.内容(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十户为一保。
保丁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同时实行,同保之人要相互监督、检举。
(2)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4)设:监督制造兵器。
四、取士之法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唯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拓展提升】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①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王安石变法学案
选修1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一、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变法前的社会背景: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灾害频繁,战事连年。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北部和西北分别受到辽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主阶级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收回军权;选地方精壮充实中央禁军;推行兵将分离制度,把调兵全与领兵权分离;推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在地方:派文官做地方长官,通判负责监督,使其相互牵制。
在中央: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
(二)变法的过程及措施1、改革的序曲————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2.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使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
(2)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面对北宋的积弊,王安石不畏权贵,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
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变法失败的原因(1)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3)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5)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专题4王安石变法 学案 (4)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学案【教学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
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
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学案】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一、变法的原因(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1.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
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导学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张吉炎一、导入:回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合作探究1: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在回顾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反响。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并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二、过程: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合作探究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改革者及改革的结果,有人借用“鱼死网破”这个成语来形象比喻,并将其结果从好到坏分为四种类型,即“鱼”不死“网”不破型、“鱼”死“网”不破型、“鱼”不死“网”破型和“鱼”死“网”破型。
如果按照这种分类,那么王安石变法属于哪种类型呢?(说明:一般“鱼”指改革者,“网”指改革。
)提示:对于王安石及变法的结果,史学界较盛行的看法是王安石被罢官,变法总体上失败。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
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
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
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图一百姓的反对图二司马光等的激烈反对保守派抵制新法图三图四皇后、太后的“哭诉”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归纳汇总)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在指导思想上,偏重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实行过于急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能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①均输法(就近采购,节约开支增加收入);② 市易法(政府参与商业活动获得部分利润);③募役法(按户等征收募役钱);④青苗法 (政府给农民的贷款获得利息),⑤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保证了 税收来源)。(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保证政府赋税收入的根本措施,但是 间接措施)
(提高抗灾能力、大片薄地变良田) 1.【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 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答案】(1)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任意三点 3 分) (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2 分) 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新政危害百姓(1 分) (3)理由: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任意两点 2 分) (4)因素: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 人得当等。(任意两点 2 分) 3.【答案】(1)原因:性格缺陷;用人不当。(2 分) (2)原因:背离主流思想。(2 分) (3)措施:青苗法、市易法等;(2 分) 原因:眼界超前,措施激进。(2 分) (4)不同:材料一:个人因素,材料二、三:思想因素。(2 分)
(2)根据所学指出,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初衷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 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3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分)
3.(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
局面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抑制了官僚地主的
行为;
(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增强了军事力量,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
3. 改革的失败: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原因:①主要:变法触犯了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阻挠和破坏;
②
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
③变法过程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统治(根本)
思考:北宋中期为什么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一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什么表
现?
1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高二历史备课组
三、指导思想:
1.依据:王安石认为国贫是因为
过少;民穷是因为官僚地主
和政府征收的
繁重;
2.指导思想:“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节流理财富国之道是积极
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
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因
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 分)
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
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
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3 分)
④指 导思想偏重 、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手段积累财富,违背了客观
经济规律;
⑤新法实行过急,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
◆根本原因:没有对
和
进行任何调整,没有解决
当时引起
的关键因素→
问题,仅仅是对封建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思维拓展 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2)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分)
(3)举两例说明王安石变法中“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的措施。材料三认为王 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何在?(4 分)
(4)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认识视角有何不同?(2 分)
6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高二历史备课组
同:①主要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支持;③变法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分)
2.(2015·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 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
而不是消极 (以理财为核心、以开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关键)。
四、 变法的主要措施:富国、强兵、育才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
谷物给农民,收货后归还
本息
鼓励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兴修水利
改变积
贫局面
纳钱代役
经济
上
在东京设
改变积 弱局面
军事 上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 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 近易远” 把农民编为保甲
7
⑵明显触犯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①市易法(打击官僚地主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的投 机活动);②青苗法(打击官僚地主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③募役法(官僚地主若不服 役需交纳代役钱);④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和隐田漏税行为)。
⑶最能反映变法本质的措施:保甲法(变法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保田 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又减少了军费开支→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
”的基本国情
1.政治危机:北宋中期,
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边疆危机:
矛盾激化, 、
严重威胁北宋政权。
3.财政危机:
、
、
以及对辽和西夏的“
”使北宋财政负担沉
重。
4.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5.
支持变法,重用
。
二、目的:克服统治危机(直接)、改变
局面、富国强兵(主要)、巩固封建
鼓励百姓养马
在各路设“将”
监督制造兵器
政治 上
培养变 法人才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 科;设明法科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 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 学校 重改革、破成规
2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五、 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性质: 阶级为
而实行的
高二历史备课组
的
改革。
2.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高二历史备课组
限时训练 4(班级:
,姓名:
)
1.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 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 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 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 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 出了怎样的丰张?(4 分)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高二历史备课组
知识预备
一 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 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 新统一全国;
二 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 经济方面: 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 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 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 政治方面: 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 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 文化方面: 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 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 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遭到激烈反对;④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异:①背景:商→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封建王朝中期统治危机四伏之机;②
根本目的:商→废除旧的奴隶制度、确立新的封建制度,王→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③
性质:商→全面调整生产关系的封建化运动,王→部分调整生产关系的封建自救改革;④
结果:商→成效巨大,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王→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
三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