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由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推行,旨在解决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3.变法时间:始于1069年,宋神宗时期。
4.变法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科举改革: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5.变法评价:积极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消极方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6.变法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斗争、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王安石变法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被认为是失败了。
7.历史影响:虽然变法在当时未能完全成功,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8.相关人物:除了王安石,还有宋神宗、司马光、苏轼等人物与变法有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学生对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小试牛刀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是否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是否打击了既得利益者2.如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两浙路租税额绢37.39 48.48 23.28 轴38.06 50.42 25.01 丝绵35.55 52.64 21.71 绫79.63 20.09 —上供额绢27.11 72.16 30.79油18.32 81.21 26.46丝绵 5.12 94.88 68.17锦绮类24.75 0.09 —绫49.10 18.80 4.51A.政府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丝织业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经济成效D.经济重心南移助推南方经济发展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4.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导学案)【导语分析】本专题学习中国古代第三次重要变法,即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同于前两次的是这次变法发生在封建王朝中期,是一次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
结合导语,需明确以下三个方面:一、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晚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元朝重新统一全国;二、宋朝时期的历史特征:经济方面:①经济重心南移、改变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②商业取得重大突破,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③棉纺织业兴起、棉布开始成为重要衣料;政治方面:①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形成三冗、国家积贫积弱;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文化方面:①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成就、影响深远;②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树统治地位;③世俗文学艺术勃兴、诗词戏剧成就斐然。
三、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宋仁宗任用范仲庵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及结果;2、掌握积北宋中期贫积弱局面的表现及成因;3.理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与积贫积弱局面的联系;4.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基础梳理】一、兵虚财乏→形成“三冗”局面、加剧财政危机1、形成根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许多弊端。
原因:①晚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和分裂混战,给了北宋统治者深刻教训;②北宋政权是武将发动兵变而建立,为避免兵变重演、急需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防止地方割据和分裂;表现: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归中央;结果:一方面基本铲除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的基础、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种下积贫积弱祸根。
2、弊端表现:形成“三冗”局面⑴集中军权造成“冗兵”:①国家每逢灾年就将编入军队(“募兵养兵”赈灾安民);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______(“强干弱枝”);③在边防大量屯兵以防止_____和____ 的侵扰。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二节王安石变法学案设计(无答案)
【学习目标】
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具体内容、结局和历史作用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不同阶层利益的再分配,充满着矛盾和风险,应该学习王安石不畏强权的精神。
[学习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班姓名: 2010年4月上旬一、背景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问题探究一:阅读教材思考,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 2、高利贷和赋税繁重 3、连年战争 4、自然灾害影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威胁北宋统治。
【学以致用】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材料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思考:(1)材料1、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答案: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2)从材料3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封建土地私有制(4)思考: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答案: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5)、以上材料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对北宋的带来什么影响?答案: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探究问题二: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积弱的原因: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结果: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积贫原因: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积贫积弱根本原因: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治【学以致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烂,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廿二史札记》材料2: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导学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王安石上台的社会背景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关系(重点)。
(2)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的目的、内容、效果难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变法,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及变法的主要措施、目的(2)分析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目的,培养阅读、归纳、概括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针对时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
并认识到改革过程的艰难。
预习案一、变法的前提——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上《言事书》:在___________更加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给___________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没引起重视。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①宋神宗希望克服统治危机②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摧制兼并”等解决办法③宋仁宗很赞赏他的主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起用的标志:___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__,主持变法。
3.变法目的和性质:①目的:。
②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改革。
二、变法的具体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目的:改变,调整。
2.具体内容:(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或谷物给,使农民免受盘剥。
作用:(积极)增加;限制,一定程度。
(消极)强制;利息偏高,农民(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和。
作用: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利于和;耕地面积;促进(3)免役法:又称。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收取,雇人服役。
作用:(积极)保证,促进;增加了(消极)对贫苦人是,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打破了;增加了(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和肥瘠收取赋税,、也不例外。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知识梳理教材回扣自主学习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 □1__________矛盾尖锐。
(2) □2__________局面形成。
2.庆历新政□3__________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
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
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1) □4__________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5__________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6__________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7______。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8__________,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 □9__________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10__________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6)□资。
2.强兵之法11__________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
保丁农闲(1)□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
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12__________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1人。
“将”成(3)□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13______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高考历史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备战2013】高考历史第4课时王安石变法学案【预习提纲】一、背景:1.财政危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弊端及积贫积弱局面。
2.政治危机:(1)宋初不抑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社会动荡。
(2)民族矛盾激化:辽和西夏的威胁。
3.目的:为改变两积局面(直接),实现富国强兵(主要),巩固封建统治(根本)。
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1)内容: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2)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2.强兵之法——军事:(1)内容:精简军队,裁汰冗兵,减少开支;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2)作用:有效控制地方,维持治安,节省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军战斗力。
3.取士之法——选官: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克服“恩荫”制度的弊端。
三、历史影响:1.使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增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2.王安石面对社会积弊,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精神值得肯定。
四、失败原因: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和反对(主要原因)。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宋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氏启用司马光等;废除新法;哲宗时变法变质。
五、认识:1.改革是艰辛的,充满阻力,改革者需坚定信念。
2.改革也要讲究策略,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3.注意用人要恰当。
【知识结构】三冗问题积贫积弱王安石变理财强兵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遭到反对危害上层蔡京恢复新〖举一反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煨,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
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1)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2)认识变法各项措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知识导学】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2、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
(边境危机——外患)3、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政治危机——内忧)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
中心问题。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根本目的:。
5、性质:在不触动的前提下,对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1、均输法:①措施: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采购。
②作用:物资需求和物资供应得到配合;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节省,增加财政收入。
2、市易法:①措施:政府设立“”,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时再卖。
商贩向缴纳抵押品,可成批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利息。
②作用:限制对市场的控制,增加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①措施:各州县在每年时,两次或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利息。
②作用:使农民免受,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免役法:①措施:废除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充役,征收募役费用。
②作用: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了,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①措施:规定各地兴修,其工料由当地居民高下分派。
②作用: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6、方田均税法:①措施:政府重新,根据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1、将兵法:①措施:A.对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②作用:改变了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导学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张吉炎一、导入:回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合作探究1: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在回顾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反响。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并进行体验。
1.假如你是个大地主或富商,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2.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有直接利益关系?(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3.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4.假如你当时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二、过程: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合作探究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改革者及改革的结果,有人借用“鱼死网破”这个成语来形象比喻,并将其结果从好到坏分为四种类型,即“鱼”不死“网”不破型、“鱼”死“网”不破型、“鱼”不死“网”破型和“鱼”死“网”破型。
如果按照这种分类,那么王安石变法属于哪种类型呢?(说明:一般“鱼”指改革者,“网”指改革。
)提示:对于王安石及变法的结果,史学界较盛行的看法是王安石被罢官,变法总体上失败。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
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
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
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
图一百姓的反对图二司马光等的激烈反对保守派抵制新法图三图四皇后、太后的“哭诉”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归纳汇总)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在指导思想上,偏重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且实行过于急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精品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过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冗官(2)冗兵(3)冗费2、“积贫积弱”局面及形成的原因:(1)积贫(2)积弱3、庆历新政(1)内容:(2)结果4、“拗相公”(1)王安石的志向和担任地方官的经历(2)《言事书》和宋神宗支持变法(3)百折不挠的变法精神二、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词,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想一想:结合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什么?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历史局限性:想一想,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如何?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课时训练】(独立完成,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材料三(仁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食货志》材料四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回答:(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四中的“盗贼”指什么?(3)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是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官僚机构膨胀,材料二反映出军费开支过大,材料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起义军(3)因果关系。
官俸、军费取之于民,土地集中使农民少地、无地,为了生计只有起义。
王安石变法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变法背景:三冗和积贫积弱——三大危机。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形成。
(1)财政危机: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费、冗兵问题,造成积弱局面;(2)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3)边患危机: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2、“庆历新政”夭折,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二、变法概况: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三、变法内容:1、理财(富国)措施——中心措施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积极:政府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配合,纳税户负担减轻,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④免(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
B. 消极: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总评: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①将兵法:精简禁军,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各路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作用:改变了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最新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 精品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
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变的措施极其影响。
二、预习内容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教材第56页和第57页,完成下列表格表格1:积贫局面的改表格2:积弱局面的改变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
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变的措施极其影响。
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的命运;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运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学习过程:(一)变法的命运探究问题:阅读教材,思考:1、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具体表现在:2、如何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我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什么精神?(二)积贫局面的改变探究问题: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的内容?阅读教材,结合变法内容来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三)积弱局面的改善探究问题: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内容。
结合变法的军事措施理解“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四)反思总结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五)当堂检测1、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
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3、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层次:教师评价:学科组长评价:检查时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教材P40—P43,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
2、完成聚焦课堂P15。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教材P44—P47,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通过阅读“短暂的变法”一目,学会全面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2、完成聚焦课堂P17
三、重难点解读: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课,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从而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1、根据导学案中的重难点,依托聚焦课堂,课前先做好自主预习,把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结合“学习思考”阅读教材。
3、认真阅读教材P39“导语”部分及“学习建议”。
五、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P40—P43,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阅读教材P47,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六、预习问题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②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严重的社会危机
(1)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增设官僚机构-----冗官
扩充军队------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积弱局面行政效率低下
(2)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锐意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
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
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参考答案:
1、(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
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1)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