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对新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的物理大楼差远 了; 里夫 人工作 过的大楼 很破 旧 , 居 走 在 楼 梯 上 会 吱 吱 做 响 ; 桥 、 津 处 处 是 古 老 陈 旧 的 建 剑 牛 筑 。[(2 1) 这 没 有 妨 碍 这 些 大 学 成 为 世 界 知 名 大 学 。 . ]1-3 但 9 P9 0 1
Vo . 2 NO 2 13 .
J n 2 1 u .0 1
对 新 时期 建 设 世 界 一 流大 学 的几 点 思 考
杨 碧 晶
( 闽江 学院 教务 处 , 建 福 州 3 0 , 离不开教 育 经 费、 实验 设 施 、 学积 累等诸 多外 在条 件 的 支 办
条件 相对 较差 的情 况 下 , 同样 能 产 出重 要 的成 果 。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杨 福 家 就 指 出 : 日本 东 京 大 学 的 物 理 楼 , 当年 复 旦 “ 比
学 、 加 哥 大 学 、 伦 比亚 大 学 等 校 的 在 校 生 数 一 般 在 1 芝 哥 ~2 万 之 间 , 西 根 大 学 、 州 大学 系统 的伯 克利 、 杉 矶 分 校 则 密 加 洛 分 别 达 3万 以上 。但 同为 一 流 大 学 的普 林 斯 顿 大 学 、 特 茅 达 斯 学 院 、 斯 大 学 在 校 生 只 有 40 0余 人 , 州 理 工 学 院 则 赖 0 加 仅 20 0 左 右 。 ] 国 巴 黎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同 样 是 一 所 规 模 0 人 _法 3 很 小 的大 学 , 培 养 了 1 诺 贝 尔 奖 得 主 、 却 O位 6位 费 尔 兹 奖 得 主 、 位 总 统 、 位 总 理 以及 大 量 精 英 , 它 每 年 招 生 才 几 百 1 2 而 人 , 有 几 万 考 生 申 请 入 学 。 可 见 , 学 规 模 之 大 小 同 世 界 却 大
双一流建设的有关见解,汇总整理一份简报申论
双一流建设的有关见解1.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双一流建设是指高等教育实力强、学科领域优势明显的大学,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国内高校在全球的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快推动我国向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双一流建设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和困难双一流建设涉及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因此必然面临着多方位的挑战和困难。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评台和学科优势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高校建设长期稳定的规划和投入。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校在国际化办学、学术交流等方面有更多突破,这对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声誉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我对双一流建设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双一流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将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但双一流建设也需要高校在资源整合、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这需要我们面对现实,勇于创新。
4. 总结双一流建设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它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编写:[您的名字]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途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双一流建设涉及到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这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评台和学科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加强对科研评台和实验室的建设,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试论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自进 入知识经济时代 以来 , 国家间 的竞 争 已重点 表现为 人才 资源的竞争。大学作为培养高级 人才的场所 , 也 更受人 关注 。创建世 界一流 大学不 仅是 一个 国家 高等教 育发 展 的 标志, 也是 国家综合 国力 和核 心竞争力 的重要体 现。为 了更 有效 地在我国创办一流大学 , 我们 首先必须 从我 国为什么会 和世 界上的一流大学拉开差距上去 寻找原 因 , 从 而来寻求建 立一流大学的有效途径 。 1 我 国大 学 与世 界 一流 大 学 差 距 形 成 的 原 因 1 . 1 我 国高校发展 的历史远 远短 于世 界一流 大学发展 的历
多年的历史 。相 比于欧美大学数百 年的沉积 和发展 , 我 国的 大学在其较短 的发展 历史 上还 远远没 有达 到世 界一 流大学
的沉积度 。
要的经济利益 。这种在 我国高校中司空 见惯 的现 象 , 究 其背
后的原 因, 主要 是功利主义的思想 在作怪 。扩招和大力 发展 成人教育 的主要 目的其实 就在 于给学 校搞 创 收。但是 高校 特别是重点高校 的主要 目的是在做好基 础科学研 究 , 如果各
政治运动也对高 等教育 的发 展产 生 了不 利影 响 。我 国解 放
后的一些政治运动 , 不 但打 击 了知识分 子科 研 的积极 性 , 还
破坏 了科学 的学风 , 其 影 响也是 深远 和难 以消 除的 , 也进 一 步拉大 了我 国与世界学术水 平的距离 。
1 . 3 我 国现 阶段 的 经 济 基 础 制 约 了对 高校 的 经 费投 入
J a n . 2 0 1 4
Vo I . 2 7 NO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6 3 4 1 . 2 0 1 4 . 0 1 . 0 2 7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环境分析作者:杨梅王小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0期[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所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进行了许多实践。
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本质,分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进行探讨,有助高等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整体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国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在教育界和知识界兴起。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历史无论长短、规模无论大小、性质无论公私、学科无论多寡、道路无论异同,均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那些处在深层的、居于支配地位的固有的、根本的特征,这才是大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因。
”[1]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包括优良的学术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出顶尖创新人才、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世界领先的学科优势、国际化的高水平教育。
潘懋元先生提出,“一流大学的特征是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要有名师;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为社会所承认。
”[2]刘念才的《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提及到世界一流大学的9大基本特征:“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科研经费充裕,研究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杰出校长掌舵;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经费投入巨大,办学设施优良。
”[3]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宏伟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国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世界一流大学”解析
“世界一流大学”解析【摘要】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世界一流"大学概念,从学理角度挖掘并总结出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共性、规律性特征,以利于提高我们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性认识水平,为后续的实践行动做好理论先导工作。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提出背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三个方面,共提出了五个观点。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第一部分: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高校发出科教兴国动员令。
从此,一个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向着"世界一流大学"挺进,拉开帷幕。
观点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提出具有政治背景、教育背景和行动历程,是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结合的产物。
第一政治背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科教兴国战略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在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建立紧密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教育背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自身发展和外部挑战的重要举措,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内在要求的体现。
建设一批质量高的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中起引领示范作用成了一种需要,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第三行动历程:"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开展具体推动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也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济的视角
不 允许合作 和鼓励交 流 ,则 会产生有 局
限性 的成果 。所 以 , 这种学术评 价体制 需 要尽 早修正 。
资金投入体 系 ,这种庞 杂的体 系有着 各
种 不同的 目标 ,因而全 国各地 的这种体
系像 撒胡椒 面一样将科 研资金撒 向科研
者 ,最 后必然导 致资金 管理的混 乱和使 用效率 的低下 。同时 , 各种科研基金管理
中国家 , 成为学 术强国 , 有很长 的路 要 还
要走 。而一旦 中国的经 济强大了 , 世界一
流 的大学便会 涌现 ,原 创性 的成果也 会
旧标 准 , 更有甚者 , 有些高校 干脆只承 认
独著的学术成 果 。这是 一种不鼓 励合 作
从 这些 大学 的科 研 队伍 中不 断产 生 , 到
两个领域来分析 。尽管我们知道 , 自然科
目前 为 止 其 实才 培 养 了 两 代这 样 的 队 伍 ,比如我们可 以将 现在 高校里 的科研
学和社 会科学是 相通的 , 是相对 而言 , 但
社 会科学 的发 展 可能 还 要受 到历 史 、 思 想观 念 、 治 、 化 等众 多 因素的 影 响 , 政 文 因而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 。做 了上述 区分
袋发热式的抱怨 。
中国真 正 自己开 始大规模培 养高 等教育 人才是 17 年 恢复 高考之后 的事情 , 98 如
果 我们 以此 为时 问点 ,并假 设培养 一代 科 研人 才 队伍 需要 l 5年 , 么 , 国到 那 中
对于“ 中国没 有原 创性 成 果 ” 我 们 , 最 好将问题 切割成 自然科 学和社 会科 学
也 谈 中国建设 世 界一流 大学 : 发 展 经 济 的视 角
坚持世界一流的理念
一 流大 学
世 界教 育 信 息
坚持世界 一流 的理念
清 华 大学 副校 长 袁 驷
在办 学 实践 中 , 清华 大学 围绕 “ 什 么 是 世界
一
步放在首位。我们既要追求世界一流的水平 , 又
要 同时顾 及 到 国家 战略 的需要 。我 们要 有两 个
第一 , 从 责任 与作 为 来讲 , 一 流大 学 要 培养 精 英 人才 。清华 大 学 的 目标 是培 养具 有 国际视 野、 卓 越 领 导 能 力 的创 新 型 优 秀 人 才 。学 校 实
战场 , 我们要双肩挑 , 两手都要抓 , 两手都要硬。 清华大学积极探索协 同创新机制 ,与世界 名校 、 研究机构 、 跨 国公 司建立 了战略联盟 ; 大
* % ∞
第二 , 一流 大学要 服务 国家 战略 。清华 大学
一
明的重要载体 , 同时又具有 引领和创新文化 的
能力 。中国一流大学需要具备开放 的胸怀 、 多
元 化视野 , 以及 学 术 独 立 和 文 化 担 当 , 还 要 积
极开展深度 的国际合作 , 推动文化交流。
清 华大学 一直坚 持世界 一流 的理念 , 吸纳世
问过东 北 大学 。今 天在 座 的很 多 中 国大 学 的校
长也曾经访 问我们学校。
近期 , 日本 政 府 正 在 主 导开 展 “ 全球 3 0 ” 项
目, 其 目标是加强 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 通过 提供对外 国留学生具有 吸引力 的教育 服
务, 营造 日本 学生 与 国 际学生 共 同学 习 的氛 围 , 培 养高 素质 的 国际人才 。“ 全球 3 0 ” 项 目指 定 1 3 所 重点 大学 吸引更 多 的留学生 ,每年 共投 人 2 3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第一篇: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之一。
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先进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作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创新型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建设创新型大学,前提是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支撑。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高校应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培?B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应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
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政策环境。
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程、成果及问题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程、成果及问题作者:陈立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7期摘 ; ;要:本文梳理我国近十几年来发展世界一流大学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国家政策和战略发挥了较大作用;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少数精英大学的集中资助;中国的做法仍然受到西方和国际排名的影响。
因此,我国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模式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 ; ;研究型大学 ; ;高等教育一、引言我国高等教育自规模扩大以来,在数量上剧增,质量提高更快,很多中国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上稳步增长。
我国出现了一批研究型大学,其中一些研究型大学正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之一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因为一百多年来,它们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培养出了大批创新人才,创造了高深知识,发表了学术界很多前沿科研成果,以自己的学术方式改变世界。
因此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努力保持卓越地位。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种定义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然而,对于当今世界几个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采用的重要标准基本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九点:最优秀的教师,有才华的学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领域,经费充足和获得大量的捐赠,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一流的软硬件设备、享誉全球的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历届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具有若干学术大学和国际学术领袖[1]。
“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种定义是看其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的地位。
最常见的排名有ARWU、THE、QS三种。
这些排名采用来源于学校和公共资源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数据评估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而判定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高校的排名。
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四是进一步改进国家和社会的投入方式。现在,许多人认为我国在建设一流大学方面投入太多,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除了资金投入外,国家还需在政策方面为大学松绑。我国大学现在基本上还处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投入和收费是计划性的,但所有支出都是市场化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大学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注什么
"QS排名"是通过6项指标对世界大学进行评估,包括学术同行评比(40%权重)、雇主评比(10%权重)、师生比(20%权重)、师均论文被引用次数(20%权重)、国际学生比例(5%权重)和国际教师比例(5%权重)。其中,"学术同行评比"和"雇主评比"是指声誉调查,前者指被调查者认为其研究领域内最顶尖的数所大学,后者指招聘人员最愿意雇用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师生比"主要评估学生个人是否能够从大学的教学资源中得到足够的关注,"师均论文被引用次数"主要评估大学研究的影响力,"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师比例"主要评估大学的国际吸引力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程度。
二是培育我国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近年来,我们对大学的创新精神强调得比较多,事实上,创新精神只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当以学术自由、理性批判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形成以后,大学的创新精神将会自然显现。因此,当前要重点培育我国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形成呵护、培育、激发大学自由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的制度文化,彰显大学文化和精神的魅力。为此,既要鼓励教师的科研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又要尊重学术自由和个人兴趣偏好;既要注重提高教师收入,又要为教师创造学术自由、民主治校、激情燃烧的工作环境和平台,更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追求真理、勇于批判、向善求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国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不断增加。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象征和发展动力。
本文将提出一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案,包括建设目标、核心策略和具体举措。
1. 建设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 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和影响力; - 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2. 核心策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核心策略: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
我们将引进国内外顶尖的教授和研究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激励他们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2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是提高大学综合实力的关键。
我们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学科和传统学科,并且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优秀学者和科研团队加盟。
2.3 推进国际化发展打破国界限制,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教育界和科研界合作,推动国际化办学。
我们将吸引国际学生和教授来校交流、讲学和合作研究,积极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
2.4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大学一流发展的动力。
我们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2.5 优化管理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强化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和自主权。
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
3. 具体举措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优秀教师引进计划,引进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经费,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教学团队;•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项目,提高教师的学术影响力。
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
第 1 卷 第 6期 1
20 0 9年 l 2月
J r a o h Ch n n v r i fTe h o o y ou n lofS ut i a U i e st o c n l g y
VO1 1l . N O. 6
末 ,我 国在 开 展 “ 1 2 1工 程 ” 设 的 同时 ,启 动 了 建 “8 9 5工程 ” 设 ,国家投 入 巨额 专 项 资金 对 若 干所 建
名牌大 学进 行重 点建设 ,旨在 加 快 我 国创建 世 界一
流大学 的进 程 。经过 两期 “ 8 9 5工 程 ” 建 设 ,这 些 的
、
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的制 约 因素
客观 地说 ,中国的 大学 在创 建世 界 一流 大学 的 “ 硬件 ” 面 已经取 得 了相 当大 的进 步 ,然 而 在 “ 方 软 件” 面 ,即 办 学 理 念 、大 学 制 度 和 培养 方 式 等 方 方
面 ,还存 在着 一些 制约 因 素。
明显缺 陷 、适 应 能力 和 创造 能 力 较差 等 。另外 ,这
作 者 简 介 :姜 建 明 (9 6一) 16 ,男 ,副研 究 员 , 学 博 士 ,苏 州 大学 人 事 处 处 长 ,主要 从 事 高等 教 育 管理 研 究 。 法
① 参 见 刘 念 才 ,刘 莉 , 莹 等 :《 9 5工 程 ” 设 使 我 国 名 牌 大 学 与 世 界 一 流 的 距 离 明 显 缩 小 — — 加 快 建 设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系 列 研 究 之 程 “8 建 七 》,载教 育 部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编 《 家 建 议 》, 0 3年 第 5期 。 专 20
以改革开放精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以改革开放精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者:闵维方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08期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与之相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这不仅是一个呼唤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的时代,更是以时代的强音呼唤着代表中国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
自1978年底开始的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使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不可阻挡地走近中国,使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其关键是靠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具有世界一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改革开放时代最重要的强国战略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涉及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一竞争中,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学。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在国际竞争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素,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等都是跨国界地流动着、组织着的。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非常深远。
可以说,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其学术优势和科技优势为基础的。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美国真正的实力并不在于造了多少汽车和飞机,而在于她是一个大学林立的国家,具有四千多所高等院校和上百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2002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一次谈话中,也强调了美国大学在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转载)施一公清华大学饶毅北京大学重要国策及艰巨任务我国决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局限于教育界的一个重大举措,而是带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性决策。
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艰巨任务,才可能在它尚未成功的时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考虑中将其列为重要国策,并在多个层次予以高度重视,激励多方面努力发挥作用。
历史必要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一个根本前提。
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
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超前于大国的全面崛起。
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虽然不是大国全面崛起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其必要条件。
英国、美国及其它世界强国的近代史是这一结论的最佳佐证。
英国大学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对于它领先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使它以一个人口不多的岛国成为几乎统治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也使它今天仍然超越了许多人口和本土资源比它更为丰富的国家,仍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全世界凡受过现代教育的大众仍念念不忘剑桥大学的牛顿、麦克斯韦,潜意识里对英国有发自内心的尊敬甚至崇拜。
德国十九世纪初开创的研究型大学,为德国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辐射全世界。
虽然二十世纪上半叶纳粹主义流行曾经部分抵消了德国大学带来的促进作用,但德国实力雄厚的大学在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下,聚集力量促进二战后德国再次崛起。
日本十九世纪建立了多个大学,如1858年的庆应大学、1877年的东京大学、1882年的早稻田大学、1897年的京都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奠定了日本与中国、俄国的竞争中获胜的基础,也为日本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人们常注意到二战后科技人才大量涌向美国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给我们的启示
设置次数 29 26 26 25 24 23 22 18 17 16
设置频率 100% 90% 90% 86% 83% 79% 76% 62% 59% 55%
世界一流大学工学院内学科设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学系名称 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系 电力/电子/通信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工程系 航空航天工程系 生物工程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 了巨大变化,一批著名大学的办学水平日渐提高, 在自身努力与国家支持下,有望建成世界一流大 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
2、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教 育部在98年决定在推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简称“985工程”,揭开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 的序幕。多年来,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许 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二是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聘请 全球最优秀的教授。1998年以来,该校 就有5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案例之四:香港科技大学
历史概况:为应对世界经济转型腾飞和 科技发展浪潮,香港政府于1991年10月2日 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其使命是“通过教学 和研究以促进学习,追求知识,特别是注 重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商业课程以及 研究生培养,并促进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
1. 创新举措
一准确定位:放弃大而全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发 展特色和地区特点,定位办小而精的名校,成为“一 所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服务于地方的一流大学”;
二从全球聘请最优秀的教师。到2004年,聘请了1 位沃尔夫奖得主,2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位美国 国家工学院院士,2位加拿大院士,6为台湾“中央研 究院”院士,1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几乎所有 教师都拥有世界名校博士学位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一批中国高校建设成为国际上具有一流学科和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学生,也有幸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下面是我对双一流建设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双一流建设强调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高校的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科方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奋斗。
只有学有所专,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通过参与各种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双一流建设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
培养一流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我们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双一流建设需要强调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没有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
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争取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机会。
通过和国际优秀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还需要重视创新与实践。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引领时代的发展。
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最后,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校内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作为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和创新实践,同时也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
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作者:刘沛清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10期一、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自古以来,大学一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风向标。
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的演变告诉人们,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大学这种智力机构。
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以及现在的美国都是如此。
中世纪大学(如牛津大学,1167年建校)在英国兴起的时候,英国很快就成为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位于法国大巴黎的名校则为拿破仑的武功文治、革命大业、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技术和艺术的支持。
19世纪研究型大学(如柏林洪堡大学,1810年建校)的观念从德国萌发的时候,德国接着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国家。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把英国的教化型博雅学院、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专业学院三者融合一体后,世界大学进入了所谓的“美国时代”。
现代大学的兴起带来了国家的昌盛,这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
在亚洲,日本的东京大学(原名“东京帝国大学”)是最著名的大学,它是明治维新的产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是白种人国家之外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我们更不要忘记,北京大学也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其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使中国迈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由此可见,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哪里就有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对20世纪作了深刻而又生动的描述:“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
在本世纪前期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5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引发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5期编者按:当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各方共识。
那么,什么是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新冠肺炎疫情下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有哪些新认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建?人民论坛邀请长期奋战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一线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支撑要素有哪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支撑要素是“人、财、力”。
所谓“人”,主要指学科与科研领域的一流人才。
如今,各个大学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不遗余力的吸引人才,对优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也愈加频繁。
优秀人才不仅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对于潜在的优秀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更具卓越的专业眼光,还能以自身的感召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
所谓“财”,主要指大学的经济实力,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环境与设施的一流,科研经费与科研条件的充分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收入的大幅提高。
高校的经济实力确实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新建立的民间性质的西湖大学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人才荟萃、成果累累,其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力”,在企业叫生产力,在高校则叫教学力和科研力。
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是否突出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高教学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这就是所谓名校效应也即名师效应。
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教学力”的教师队伍是必备要素。
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高低与否,参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接近或比肩世界一流大学。
因此,高校应重视科研工作,注重一流科研团队的建设,尤其是肩负建設世界一流大学使命的高校更应将科研摆在重要位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钱民辉◎世界一流大学,核心价值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科学研究就难以进步。
这是基本前提,人文社会科学尤其要强调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过去的近60年时间里,我们培养了多少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多少人文大师?多少科学大师?存在哪些成功经验和教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办学理念上,我们应该探讨如何形成更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土壤,我们不但要能够吸引人才,而且要让人才能够成长并开花结果,不断产生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果。为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使得我们的大学能够对人类的思想进程,对国家的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无论是英国、德国、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大学的发展都是与一定的国家政策取向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大学在总体上成为世界一流还是在二战以后。1900~1930年间,世界上9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美国只有4人。到1941年底,全世界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只有10%左右在美国。而二战以后这几十年来,大部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都是在美国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例如,从1989到1998这十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学者占了三分之二(欧洲学者13人,美国学者26人)。这与美国的国家科技政策与高等教育政策密切相关:即把一流大学的建设同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紧密地结合起来。美国通过其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世界上大量的优秀人才。
统计资料显示,1972年美国工程技术领域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授只有10%是外国人,而到1985年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55%,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人所占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在这些来自国外的工程技术专家中,有75%的年轻教授都在申请美国的公民权。这是美国工程科学院1986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这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国政府在制定移民法规的时候一定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跨越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美国这么有经济实力的国家,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国是通过对教育的大量投入才实现今日美国大学的一流地位的。1862年《莫里尔法案》使得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了很多。到1900年实现第一个40年跨越式发展告一段落之后,从1900到1940年的40年中,美国的大学还没有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大学真正取得世界一流地位还是在第二个跨越时期,即二战以及二战以后的时期,而且第二步跨越是很要紧的,是与国家战略有密切关系的。这种跨越不仅是投入和硬件建设,不仅是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更重要的是办学思想、理念、体制上的跨越。
同样,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一流大学发展的国家行为特征。美国是第一个把国家安全同大学建设联系起来的国家。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的最有深远影响的法案之一是1958年《国防教育法》。该法的历史背景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动,美国做出的反应之一就是把国家安全与加强高等教育联系起来。《国防教育法》中有这样的话:“国会在这里宣告,国家安全要求充分发展全国青年男女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目前的紧急状况要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美国国防取决于掌握由复杂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取决于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这一段话,体现了他们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一种国家战略、国家行为,必须由国家重点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也应该是一种国家战略、国家行为,必须由国家重点支持。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很明白这个道理。他曾经比较含蓄地表达这样一种看法,就是当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的时候,也是德国的国势在世界上最强的时候。我想他是指1870年前后那几十年,在那几十年中德国的大学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接着他说:“显然,如果我们的大学停留在二流或三流的水平,德国就无法取得绝对一流的研究成就。现在德国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能够与斯坦福、哈佛或美国、日本的其他一流高校抗衡。从世界水平对比来看,现在德国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拥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甚至魏玛时期德国高校那种声望。我们的高校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际学术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观点是,在学术上光有民主还不行。民主的原则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在学术上一边是九个人一个观点,另一边是一个人一个观点,可也许最后证明那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他拿诺贝尔奖,别人却拿不上。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是很多的。所以,要保护学术自由,给学者以探求真理的空间,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种大学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来做好这件事情,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我们为何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真正的实力并不在于造了多少车飞机,而在于它是一个大学林立的国家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涉及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竞争中,影响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学。因为在国际竞争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素——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特别是各个学科的拔尖创新领军人物等,都是跨国界流动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非常深远。
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功能之一就是汇聚各方面的杰出人才,探讨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前沿。美国以其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从全世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仅从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拔尖人才,也从其他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据统计,欧洲国家每年去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中,有一半的优秀人才留在了美国。2001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中英大学联席会议,就连一些英国的大学校长也抱怨人才外流,流到了美国。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汇聚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各方面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措施。
因此,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哪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根本利益的关键战略问题。要真正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到更重要的高度来认识。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国家开始实施的“985工程”,使得中国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式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和体制机制上,还要体现在大学日常活动的操作对象上,即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这在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中比比皆是,那些产生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都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和跨越的结果。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
对一流大学应有的良好学术风气、学术精神、大学文化应予足够关注
一流大学在管理风格上差别也很大。在哈佛,学校的各个学院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而“哈佛”就像一个品牌商标贴在各个学院之上。商学院和医学院筹款的钱,学校是不能调到法学院或教育学院去用的。哈佛在管理上更多地是学院分权制,也就是说,学院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要比在其他大学大得多。但是,在斯坦福、耶鲁和普林斯顿,校级行政管理机构会发挥很大的管理决策和整体协调作用。英国大学的管理模式与美国大学有相当大的区别,而欧洲大陆的大学又同英国大学很不同。所以,不要力求寻找一种统一的最好的一流大学管理模式。要根据学校各自的历史传统、学科结构、校园文化等特定情况进行管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就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
任何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任何一流大学不一定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校情,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异军突起,彰显个性,办出特色。
学科是大学的构成要素,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而世界上各个一流大学的学科特点是很不一样的。斯坦福大学掌握时代潮流,独辟蹊径提出“专家社区思想”,创立与工业密切结合的科技园区,造就了“硅谷”奇迹,也使斯坦福大学成为“新思想、新建议、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源泉”,学校因此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只有几千学生的较小大学,但它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艺术学科等几个较少学科的独特优势而扬名世界。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曾做过一个很好的发言,他说任何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任何一流大学不一定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的确,即使是哈佛这样的著名大学,其工程技术学科在美国名牌大学中也不是名列前茅的。芝加哥大学历任校长的理念是,要办的学科就一定是一流的。
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更应体现在办学思想、理念和体制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达国家的大学也在建设、发展、前进。我们计划用20年达到一个什么标准,但是他们20年后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要想真正赶上去,就必须比别人发展得更快,通过改革创新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耶鲁大学的亨利·汉斯曼教授曾经撰文讲到,作为西方文明珍珠的欧洲大陆的大学在二战后的一个时期由于体制问题而“令人惊讶地衰落下去了”。剑桥大学校长艾里克·布劳厄斯前几年到北大演讲,他说他自己在美国工作了18年,他认为现在英国的大学在某些方面比不上美国最好的大学。他卸任后,美国耶鲁大学的副校长理查德到剑桥大学当了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当然都有一流的学术声誉。大学应该有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得人们能够在这里对真理进行庄严无畏的追求,使大学能够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目前,我们对硬件建设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但对一流大学应有的良好学术风气、学术精神、大学文化的关注还不够。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杨振宁和黄昆在西南联大学习的材料。杨振宁讲,即使在办学条件很艰苦的年代里,在西南联大的六年学习生涯对他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众所周知,包括当时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的校长们都有非常广阔的学术视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都对大学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努力在学校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和造就人才,发挥人才的潜力,培养年轻一代追求科学、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