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课评课(合集五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财富。
学校在这一方面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教师就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教材里收录的都是经典的千古流传的诗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诗歌,并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欣赏其他诗歌。
今天观看了张海岩老师的教学录像,我感触很深,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时,更多的代替学生分析诗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内容。
自己的教学还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
张老师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
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从吟诗中体会是诗人的'情感。
还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扫除诗歌字词上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寻找。
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正在受益。
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觉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可实际操作起来事与愿违,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或者说得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脑的讲出来痛苦。
这种困惑时常伴随我,也想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张老师的录像,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以后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二4月一qi号,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一位优秀的同仁郭xx老师执教的《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
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郭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郭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
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专题范文]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
[专题范文]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一):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评课是一种有效监控和改善教学质量的常规手段,历来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指导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其中评课是常用方法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评课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篇一教学过程:1、结合大明湖畔的辛稼轩纪念祠导入。
问:同学们有谁到过辛稼轩纪念祠?它就在我们身边啊。
2、自由朗读全词,把不理解字词划出来。
学生问:封\狼居胥(停顿);“寄奴”何意?(注释)“风流”何意?(前一句是何意?分析一下什么人与事——英雄业绩)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望”什么?“记”什么?(这个环节很好,就是要让学生说话,听听学生到底什么地方不明白。
)3、词释:风流、赢得、可堪(怎能忍受)4、悲愤: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5、讨论用典:(四人成组)5个用典:“佛狸祠下”不理解。
6、你选择其中一个典故来说用意。
(学生读,教师范读)怀古————伤今屏幕展示:孙权尘逝江南寄奴成功此伐(伤今)元嘉仓皇此顾佛狸神鸦社鼓(讽今)廉颇忠勇遭弃(怨今)7、总结:用典——悲愤——爱国8、结束:假如你送一束鲜花给辛弃疾祠,你将送什么呢?为什么?学生答:梅花(傲骨)、太阳花(衷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紫丁香9、让学生最后诵读。
过程思索:1、让学生发现发问很好。
2、干净、利落。
语音高而无韵味,无婉转之意。
整体点评:一是全文有设计,特别是开端与结局,开端结合济南的稼轩词导入,结局用鲜花展示学生的感受,开合有度,很有创意。
二是声情并茂。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说,要把情感融进诗里。
这句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学生读后,教师范读很有特色,值得肯定。
三是分析深入。
对5个典故分析点评层层深入,由怀古——伤今——讽今——怨今,分析真是深邃。
有一点不足是把用典单列让学生分析,与文本全文分开分析,是不太适当的。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篇二教学过程:1、导入:秦阿房宫(随堂点评:板书字太大。
)2、目标:整体感知文本,勾画读不懂字音。
3、字词:鼎铛、妃嫔4、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难点。
高中语文评课稿6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6篇高中语文评课稿1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__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
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__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
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
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
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篇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悉心领会、积极实践,以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下面我谈一下习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
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和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共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范文(共9篇)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语文评课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徐银花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
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
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
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
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
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
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
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
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针对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不足,平时也很少有意识的加强相关知识特别是外国小说的积累,本着与大纲接轨,课内外融合,丰富阅读面的原则,两位老师选择高三教材中的《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可谓匠心独具。
她们事先认真解读文本,找到了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难点,教学中深入浅出,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符合中学生发展心理,其精彩丰富的言语、深厚的文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本堂课上得到充分体现,给了我们兄弟学校老师很多感悟。
下面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事件,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评课。
学生对于小说还是有较浓兴趣的,相比于古文课堂,应该更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会出现难点,作品淡化了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情节,打破学生看小说只看情节的误区,而是从叙述角度和故事入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揭示小说主题。
蒋老师一开始用课前准备好的战争音乐和图片帮助引入,以自己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去感悟战争这一话题,从而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重在点拔、启发。
把离高中生相对较远的问题变得具体可感,真正做到了深文浅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比如在使学生掌握叙述的视角即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蒋老师通过与另外一个片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区别及如何转换。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立足文本,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语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自主意识;掌握小说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及区别,冰山理论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
可以说这两堂课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些教学目标,文本解读的好坏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两位老师不求面面俱到,通过分角色朗读找关键字句来指导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如在分析老人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中,理解到造成老人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于战争。
高中语文优秀评课稿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稿(全)精编版(优秀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4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4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一、如沐春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听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
在20年前,作为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
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
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
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
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
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
而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
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
老师没有用扩音器,声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为同行和听课学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师的语文功底。
而那些X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由举手发言。
整个课堂的氛围如此轻松,师生关系融洽。
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
为此,我深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多么重要。
回想前两天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有无限遗憾和苦恼。
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种树和养民均需顺应天性,便可发展其天性。
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能得到激发,只是被动地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谈不上对文本进行赏析。
此种情况下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相违背的。
一方面,强调顺应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违背人的天性,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我无比汗颜,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二、巧妙设计,搭建对话平台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地位的平等,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内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优秀9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一、如沐春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听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
在20年前,作为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
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
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
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
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
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
而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
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
老师没有用扩音器,声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为同行和听课学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师的语文功底。
而那些X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由举手发言。
整个课堂的氛围如此轻松,师生关系融洽。
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
为此,我深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多么重要。
回想前两天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有无限遗憾和苦恼。
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种树和养民均需顺应天性,便可发展其天性。
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能得到激发,只是被动地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谈不上对文本进行赏析。
此种情况下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相违背的。
一方面,强调顺应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违背人的天性,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我无比汗颜,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二、巧妙设计,搭建对话平台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地位的平等,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内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共10篇)
篇一:高中语文评课稿教研组评课教研组评课稿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篇一这次的远程研修,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内容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专家指导老师也给与及时点评,把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天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说,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远程研修也给我很大启发,以后要加强学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顺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几点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各门学科的目标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做准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
这种培养目标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强化。
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是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种。
种弊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很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已远远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
充分利用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几种学习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度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转变教学方式:传统历史课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即教师是主讲,而学生是主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关注。
专题范文精编: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一):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高中语文评课稿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评课稿1日前,下班级听了东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蔡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两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两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两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两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东老师的激情创境,蔡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东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两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两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蔡老师充分“多媒体”教学,东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两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蔡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东老师的“葬词、演讲稿、散文的特点”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高一语文评课
高一语文评课第一篇:高一语文评课高一语文评课今天上午听了杜慧敏老师执教的复习课——《必修一文言单元检测》练讲课,觉得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该老师教学态度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备课认真。
课前杜老师通读了必修一文言单元的所有课文,疏通了文言基础知识,对多音、多义词进行了仔细查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做了多方面的预设,并诚恳地征求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博采众长。
二、课堂上体现了“生本”“学本”的理念。
遵从学生学习新知识——遗忘——复习——提高的认知规律。
将课堂分成了自主学习——共同研讨——教师引深拓展三个阶段。
显示了较清晰的教学步骤。
分小组完成任务,节约了时间;各自展示作题思路和结果,又挖掘了课堂学习的优势,达到了互相启迪、共同提高的效果。
作为一节复习课,本节课借助学案,来完成对文言单元知识的复习、巩固任务,教学内容较单一,限制了执教者对课堂的崭新设计,这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造成的局限。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这堂课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梳理特殊句式及标志,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评课人:李老师 2015-1-30第二篇:高一英语英语评课稿高一英语第10周评课授课人:王志生评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二节课评课地点:高一英语备课组评课人员:高一英语备课组全体老师主评人:杨文龙智晓娟:王老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采取“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自始自终,学生表演、提问和回答积极、主动,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
王卫巍:这节课的导入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观看完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反映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后,一个问题:What’s your feeling about a terrible earthquake and flood?不仅成功地导入了本节课的话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听课评课(合集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听课评课我觉得夏老师的这堂课有三个特点:一、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上节课夏老师让学生自学,并疏通文意,而这节课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遇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学生总结出的问题,进行第二次的探究讨论。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
夏老师先让学生自学,朗读并疏通文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讨论,接着总结课文中演的文言知识,最后在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
这个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渊深,增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强。
这堂课可以看出夏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
学生讨论的如火如荼而没有脱离教学的主旨,是因为有夏老师的引领。
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夏老师会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而不是放任自流。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不拘一格,第二篇: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语文听课评课稿语文评课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徐银花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
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
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
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
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
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
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
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
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
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
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
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
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
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
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
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
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
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
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
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教师,则是创设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责任人。
是的,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味,也就不会有跌宕的精彩,雨后的彩虹。
那我们就不谈遗憾,不怕遗憾,而让遗憾成为我们闪亮以后的铺陈和蓄势。
篇二:高中语文说课稿(全)精编版(优秀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
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②叠词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