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An l s s o பைடு நூலகம் v r iy o g e u a i n Re o r e a y i f Di e s t f Hi h r Ed c to s u c s Alo a i n Am o r o s Re i ns l c to ng Va i u g o
r ・
Ke r s r g o a i h r e u a i n;r s u c s a l c to y wo d : e i n lh g e d c to e o r e l a i n;d v r iy o i e st
我 国幅员辽 阔 , 口众多 , 人 改革 开放 和市场 经 济 的发展 , 我 国 区域 经济 发展 不 平 衡 的 特征 逐 使
而导 致 我 国 的高 等 教 育 也存 在 着 明显 的 区域 差 异 。本文 拟对 区域 高等 教育 资源配 置 差异性 进行 分析 , 在 此基 础 上 提 出促 进 我 国 区 域高 等教 育 并
资源 优化 配置 的策 略 。
1 区域高 等教 育 的内涵
区域 高 等教 育 包括 两层 含义 : 一是 高 等教 育 系统 作 为 区 域经 济 发展 整体 的有 机 组 成 部分 , 为 区域 的经 济 发展 服 务 ; 是 区域 既享 有 高 等教 育 二
Z a g l g,F n o g e g h n i n e g Z n fn
( o o c M a a me tCo lg ,H a bn En n e i g Un v riy,H a b n 1 0 0 , i a Ec n mi n ge n l e e r i gi e rn i e st r i 5 0 1 Ch n )
Vo . 2 No 4 I2 .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的实证研究”成果公报

至 在 全 国的 平 均 线 以下 ,一 直 处 于被 抑 制 状 态 ,只 是
“ 文革 ” 后 华 东 的 发 展 势 头 才 开 始 强 劲 。 在 高 校 数 量 差 异 上 ,院 系 调 整 等 对 平 衡 各 大 区 的
应 该 看 到 ,高 教 与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联 系 正 在 加 强 ,地 方政 府 发 展 高 等 教 育 的积 极 性 也 正 在 提 高 。
维普资讯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教 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当代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 的实证研究’成果公报 ’
全 国教 育 科 学规 划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
E ■ 1
由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蒋 纯 焦 副研 究 员 主 持 的 全 国教 之 所 以 研 究 区 域 差 异 ,也 有 四 点 缘 由 : ( ) 我 1
水 平 增 长 了 2倍 多 , 而 京 沪 两 地 的 增 长 不 足 0 5倍 , .
“ 延 式 ” 路 线 ,以建 立 和 完 善 高 等 教 育 为 开 端 ,逐 下
步 建 立 新 学 制 ; ( ) 中 国 共 产 党 建 立 的 革 命 根 据 地 3
在 办 教 育 上 也 是 首 重 高 等 教 育 ,狠 抓 干 部 培 训 ;
一
的经 济 发 达 省 份 的高 等 教 育 相 对 其 经 济 发 展 要 薄 弱得 多 ,这 主要 是 因 为高 等教 育 管 理 体 制 的改 革 与经 济体
制 改 革 存 在 距 离 ,集 中控 制 的模 式 没 有 根 本 打 破 。但
直高 于经 济 基 础较 好 的 华 东 ,而 华 东 的 发 展 速 度 甚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摘要】中国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着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本文对“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促进“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三大区域、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与挑战、发展建议、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地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根据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代表着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这三大区域中,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资源配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在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通过深入挖掘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成因,研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深入解析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省际差异及其破解

特别指 出,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 明确 以提高质 量 为核 心 的发展 思路 ,坚 定地 走有 特 色 、高水
D M U i ( i _1 , 2, …, n ) ,每个决策单元 D M U有 m
项 输 人 ,用 x表 示 ;s 项 输 出 ,用 Y表 示 。对 每 个 输 人 、输 出赋 予 适 当 的权 重 ,例 如 ,x j 的 权 重
2 . 指 标 设 立 及 数 据 来 源 。根 据 D E A方 法 的 运 行 原 则 ,在 评 价 各 省 市 及 自治 区 “ 十 一 五 ” 阶 段
为v j ,y J 的权重 为 u j ,把权 向量作为未知 量 ,在 分析 过程 中根据某 种原则 来确定它们 ,称第 j 个 决策单元 的效率评 价指数为 :
o p m e n t A n a l y s i s ,D E A ) 是1 9 7 8 年 由美 国著名 运筹
学家 A : C h a me s 和 W. W. C o o p e r 提 出的 。D E A方 法
是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 为工具 的一种评价方法 ,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 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 效率 ,对评价对象做出 评 价 。根 据 李 晓亚 和崔 晋 川 ( 2 0 0 7 ) 的研 究 ,
总 的来看 ,学者们对于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作 用 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已基本达成一致 。然而 ,上 述 研 究 大 多 数 还停 留在 全 国整 体 分 析 层 面 ,基 本
没 有 涉 及 对 各 地 区高 等教 育 资源 配 置 的研 究 。基
于 以上 思考 ,本 文 运 用 D E A方 法对 “ 十 一 五 ”期
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论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和对策2019-08-22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并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也是贯彻《教育法》的必然要求。
教育不公平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并⼒争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地区之间的不公平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教育资⾦的⽀持,⽽且就⾼考的分数线制定来说,不同的省份就有很⼤的差异。
虽然现在全国统⼀出题的省份还是很多,但在录取时对内对外的分数差别很⼤,有的甚⾄达到50分左右。
这也造成了中国独有的⾼考移民情况出现。
(⼆)城乡的之间不公平城乡之间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导致两者之间有很⼤的不同,⽬前全国通⾏的统⼀⼤纲、统⼀教材和统⼀标准完全依据的是城市学⽣的学⼒,完全⽆视城市和农村⼉童在教育环境和资源上的巨⼤区别,农村学⽣和城市学⽣仍然在不公平的规则下竞争。
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流失辍学居第⼆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压⼒),是由于教学难度过⾼,许多学⽣难以胜任,于是选择逃离校园。
(三)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公平全国各地区都有所谓的“重点”学校或“优质”学校的存在。
全国各个地区在省直及各市、县、区设⽴各种实验⼩学、中学。
虽然也有教育的实验项⽬,但办起来确实成为社会印象中的“重点校”,在⼀定程度上被政府默认。
学校因为占有⼤量优质教育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导致升学率⾼,⽽⾼的升学率更吸引了家长的眼光和地⽅政府的倾斜性⽀持,形成⼀种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恶性不公平现象。
这种“马太效应”,使原本脆弱的农村教育如履薄冰、雪上加霜,更加⼤了学校间的鸿沟。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核⼼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的外在表现有万千种形式,但就其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分配不公平,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教育不公平;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巨⼤的教育差异;不同学校占有不等量的教育资源,就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式的结果;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就导致了内部的不公平,学习好的学⽣就受到⾼待遇,学习差的学⽣就受到类似歧视性的待遇。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改革也逐渐深入。
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进步,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动,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一方面,教育资源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度集中,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相对匮乏。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障碍。
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较大,城市学校的教育条件更好,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生的教育机会相对有限。
其次,当前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层次,而这些层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例如,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前缺乏必要的基础教育。
另外,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当前教育中的一大短板。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只追求分数,忽视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过度依赖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导致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体制的僵化也是教育中的一个短板。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对教学的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
同时,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于新技术和新教育理念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这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教育质量与时代要求脱节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我国各省区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状况分析

te u e o h r cp e c mp n n n l s s meh d F n l , h s h s ft e p n i l o o e ta a y e t o . i al t i i y
t ess d s us e t e rl to s i bewe n t e uc to a h i ic s s h eai n h p t e he d ai n l
年 各级 各类 学 校 每 十万 人 口中在 校 生数 来 反 映各 地 区 教育 发展 水 平 这 个 指标 虽 不能 全 面 反 映各 地 区
p n il c mp n n a d te e o o c v r b e b t e  ̄ cp e o o e t n h c n mi a a ls y h i r i
之 间 的差 异 是 否 显 著 :利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对 各 教 育 指 标 进 行
教 育发 展 区域差 异 状况 进 行分 析 ,为 教育 政 策 的制
定 提供 科学 的依 据和 参考
1 研 究 思 路
以各 省 为单 位 f 、澳 、台 除外1 港 ,以《 国统 计 中 年 鉴 2 0 ) 的教 育相关数 据为 依据 ,利用 动态 聚类 05 中 ) 法 对 各省 教 育 发展 情 况 进行 类 型划 分 ,并进 行 总 体
育 发 展情况
各教 育 指 标变 量 为 :每 十 万人 口中幼儿 园在 校 生数 ) 、每 十万 人 口中小 学 在 校生 数 数 4 1 、每 十万 人 口中高 等学 校在 校生 数
22 经 济 指 标 .
0 前 言
随着 我 国教育 体 制 改革 的不 断深 入 .各 级各 类 教 育 获 得 了 全 面 快 速 的 发 展 . “ 及 九 年 义 务 教 普 育 ” 已经基 本 完 成 .高 等教 育 也 已 经步 人 大 众化 阶 段 ,我 国教 育 整 体进 入 了一个 全 新 的发 展 阶 段 但 纵观 我 国教 育 的整 体 发 展情 况 .教育 均 衡 发 展 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一、引言2018年,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战略部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结构逐步优化,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即将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师资与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但在国家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造成高等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的深入研究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李晶、何声升(2017),武明(2018)等通过不同方法验证了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存在事实;吴景松(2010),马力、张连城(2017),郑凯茹(2017),周文韬(2018)等侧重研究了高等教育与相关因素的互动影响。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省级和区域层面展开研究,多用其他相关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关于地区差异的存在性研究较多,研究侧重存在性研究、高等教育与单个因素的互动影响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对地区差异的普遍性原因及主要因素剖析较少。
据此本文在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计量回归分析,从经济支撑、教育资源投入、产业结构等层面去思考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据此为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回归分析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经整理得出本文研究所需指标。
研究方法: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所学进行模型设计、参数估计、模型经济意义及统计意义的验证,根据结论提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先确定能反映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被解释变量,后确定能反映影响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再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确定有意义的解释变量。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并经过对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筛选及考量,用平均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来直观反映各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便于消除地区间人口差异的影响,简单直观地反映了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制度分析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差异

与经济 、社会条件相适应相协调 .实现 资源配置的 效 率 目标 基 于 区域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不 平 衡 性 。有 学 者 提 出 了与 中 国区域 经 济 相 适 应 的 高 等教 育 发 展 布 局 的理 论 设 想 ,以及 增 长 点 型 、发 展 极 型 、重 点 发展 区域 型 等 三种 区域 发展 模 式 [:也 有 学者 认 为 ] 根 据不 同 的劳 动 分工 条 件 . 区域 间 高等 教 育 的人 才 培养 也要 分 工 合作 .差 异 化发 展 [ 其 三是 政 治 层 面 的公平 标 准 。伴 随着 战后 教育 民主化 思 潮 的发展 , 高 等教 育 开 始 由原来 的 “ 数 人 的 特权 ”变 为 “ 少 有 资格 者 的权 利 ” .并推 动 各 国高 等教 育进 入 到 大众 化 阶段 “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成 为各 国公共 高 等教 育 投 资 政 策 的价 值 目标 .高 等教 育 成 为 一 种 “ 公 共产 品 ” 准 。基 于这 种 观 念 .一些 学 者 认 为 高 等 教 育 在 区域 间 的 差 距或 不 均 衡 程 度 应控 制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或应 逐 步 缩 小 如果 区域 差 距 或 不 均衡 程 度 过 大 .就会 影 响 高 等 教育 公 平 目标 的 实 现 .这 就 要 求 政 府采 取 一 定 措 施 进行 干 预 .逐 步缩 小 区域 间高 等教育的差距 ] [ 3 高等教育 区域差异的三种价值判断标准孰重孰 轻?哪个应更优先?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选择 。
政 治层 面的公 平标 准 。 中 国高等教 育制度 变革 的价值 选择 偏 好 导致 “ 势 ”与 “ 强 弱势 ” 区域 分化 加剧 . 以公 平 为 价值 目标 的社 会 制度 改 革滞后 又造成 高等教 育弱 势 区域 的 双 重束缚 。 因此 。发 展 和 完善 现代 大学制 度 、公 共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显。
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1. 区域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不同,因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区域差异。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优质师资力量,这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
2. 资金投入不均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设施建设、师资培养、科研项目等。
由于各地经济能力和财政实力不同,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也存在差异,一些贫困地区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学生人数不平衡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城市的高等教育机构普遍招生人数过多,而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很难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规模过小,难以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
二、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对策与建议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调节者,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推行优惠政策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推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吸引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3.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高校间应该加强合作,开展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传递到每个角落。
同时,应该加强高校间的师资培养和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4. 提高高校规模和水平通过扩大高校规模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可以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
政府应该鼓励优质高校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校或者合作办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三、结语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

阳,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 高等教育》 编辑部编辑 江苏 徐 州 2 10 208
本 文 所 论 及 的 高 等 教 育 的 区域 问题 既 包 括 了 区域 同 高 等 教 育 的差 异 、 作 与 交 流 问 题 , 包 括 合 也
行 大 学 区制 , 把 全 国分 成 若 干 个 学 区 , 个 学 区 即 每 都 拥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高 校 。 解 放 后 , 照 行 政 区 划 按 分 的 教 育 区域 ,0年 代 进 行 的 “ 系 调 整 ”, 大 跃 5 院 “ 进 ” 时期 建 立 的 地 方 院 校 , “文 革 ”时 期 的 院 校 下
它 的 主要组成 部 分 。
一
放 , 至整个 9 以 0年 代 的 全 国 高 校 共 建 、 并 、 制 合 转
等 , 带 有 明 显 的 政 治 或 行 政 色 彩 。 我 们 从 这 一 都 过 程 中 可 以发 现 , 目前 用 行 政 干 预 高 等 教 育 的 区 域 分 布 的 目 的 已 不 仅 仅 是 想 改 变 高 校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的地 理 分 布 , 体 现 了 高 等 教 育 为 政 治 、 济 服 它 经 务 的 职 能 , 然 其 中 不 乏 盲 目 的 成 分 , 同 时 也 注 虽 但 意 了 重 课 程 建 设 、 模 效 益 等 符 台 教 育 内 部 规 律 规 的因素 , 其是 2 尤 0世 纪 的最 后 1 0年 。 ( ) 济 因 素 。 高 等 教 育 的 第 三 种 职 能 是 3 经 “ 接 为 社 会 服 务 ”, 中 重 要 的 一 点 是 为 所 在 区 直 其 域 的 经 济 建 设 服 务 。 大 多 数 的 中 城 市 如 省 会 和 t 5 直 辖 市 , 是 行 政 中 心 又 是 经 济 中 心 , 是 奉 区 高 既 也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不公平、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就业难度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
本文将逐一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教育不公平1. 学科分化,人文类学科有利于情商及人脉的构建,理工类学科基础较深,进入门槛高。
2. 区域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严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学生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家庭背景影响,由于经济及文化因素,一些出身贫困的学生难以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了教育不公的问题。
解决方法:1. 改进高考制度,把高考分数作为主要录取标准的同时,增加多元化评价机制。
2. 加强高校间协作,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带来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3.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捐赠等方式筹集经费,为贫困地区提供学习资源。
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1.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成果不丰硕、课程设置不科学以及强调知识指导而不是素质教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表现普遍较低;2. 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接受不足,性格鲜活的学生较少,学生素质整体上表现不够高;3. 传统教育方法缺陷,无法满足个性化发展,缺乏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难以培养学生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
解决方法:1. 改进课程设置,加强素质教育。
通过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赋予学生创造性的实验与训练机会,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揽优秀的教授和教师,提供更具育人效应的课程与环境。
3. 弱化成绩排名和分数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层次评价。
实现教育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
三、就业难度大1.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与社会现实需要有差距;2. 专业差异较大,一些专业就业难度较大,导致学生自卑抑郁;3. 信息不对称,学生就业需求信息无法及时了解,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及其对策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高校的发展也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高等学校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高校扩招与堪忧的财务状况之间、高校发展东西部严重不平衡、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五大矛盾。
关键词:高等学校;矛盾;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外高等学校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抢夺中国的生源,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建立和谐的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有利于高校轻装上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从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一、中国高等学校发展存在的五大矛盾(一)高等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更承担着基础教育缺失的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这对于高校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即为了考上大学,因此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入高等学府之后,学生往往有一种失落感,因为进人高等学校并不表明自己的未来有了保障。
在经历的大学一年级的喜悦、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困惑之后,四年级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迷茫。
所以,大学校园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人去打工、找工作,很大一部分则选择考研究生。
作为学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在大学生没有美好前途的时候,高等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社会、大学生指责的对象。
(二)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矛盾。
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中的人员以专门利益为中心,行政体系中的人员则以组织利益为中心,两类人员的价值体系截然不同。
在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中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行政人员。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改革政策都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定量指标体系,而对行政人员则只规定了一些定性的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专职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冲突。
因此,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并且在高等学校改革中占据有利位置,专职教师往往热衷于担任行政职务。
区域高等教育贡献及其差异的实证研究

教育的社会贡献, 必须重视对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的研究。区
域高等教育④ 的贡献可以划分为外部贡献和内部贡献。外
这三个方面人手 , 即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年限来考察高
等教育为提升国民素质所作的贡献 , 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部贡献是指区域高等教育发挥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所 作出的贡献, 包括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两部分; 内部贡献是 教育功能的完善、 发展潜力的增强等方面。关于区域高等教
来考察高等教育在普及受教育权利方面所作的贡献, 用科技 成果来考察区域高等教育在社会进步方面所作的贡献, 最后
区域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是指某一区域高等教育所作
指区域高等教育为自身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包括区域高等 用社会贡献率来考察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
育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鲜而有之, 关于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和 社会贡献 占全部高等教育社会贡献之比。如果我们将 区域 内部贡献的实证研究仍是“ 空白” 。本文着重探讨区域高等 高等教育在提升整个 国民素质和普及高等教育权利以及促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 学一般 课题“区域高等 教育 差异发展问题研究”I 编号 :I 0 o 3 。 B A 9o 8) 作者简介 : 庆年 , 南理工大学高教所研究 员 , 赵 华 教育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评 价 与 战略 研 究 。 主
6
z ——某一地区专科生毕业人数( ; 人)
L——专科生教育年限( ; 年)
Y ——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 ) 人 ; B ——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 ; 人)
z ——全国专科生毕业人数( ; 人) H ——某一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 ) 人 ; H ——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 ; 人)
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性问题

中国教育的不平等性问题
一、表现
1.基础教育的不平等:
(1)城市与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包括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
(2)同区域同类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很多地区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两者的教育经费存在很大差距。
2.高等教育的不平等:
(1)表现在高校招生数量和录取分数的不平等,存在很大的地域差距。
(2)招生的性别差异,一些专业只招男生,歧视女生。
二、成因
1.受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影响,一般好的学校都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技术来发展教育。
2.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性,比如按地域招生,招生数量的不平等。
3.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会,家庭成员的数量,户口所在地,居住的位置等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4.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剧了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三、措施
1.国家教育的经费应该进行合理分配。
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调拨,而中央政府的资金应更多地投入到经济落后的地区。
高等教育的经费应主要由中央财政负责。
2.保障基础教育体制的结构合理与公正。
废除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制度,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应做到城乡均衡,使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受到同等水平的基础教育。
3.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分析

t ,te r ig v lct fte b a c n e l b lw h ti t e s e d o arwig rgo a ie e c n i me h i n eo i o a n e id xwi e s ,ta s h p e fn ro n e in ldf rn e i s y h l l o , f
Re i n lDif r n e i i a sHi h r Ed c t n De e o me t An l s n r d c i n g o a fe e c n Ch n " g e u a i v l p n : a y i a d P e i t o s o
摘要 : 文章 介 绍 了赫斯 特指 数 的计 算 方法 , 用 变异 系数 测量 指 标分 析 了我 国 19 至 20 采 90年 09年 间 高 等教 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在此基础上 , 运用分形理论 中的 RS分析法预测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 水平地 区 / 差异 的动 态趋 势 。结论如 下 :119 ( )9 0年 至 2 o 间 ,我 国 高等教 育发展 水 平的地 区差异 总体 上在 缩 小 。 0 9年
h g e d c t n d v l p n l d o . ih re u a i e eo me t l r p o wi Ke r s Hi h r E u ai n L v l fDe e o me t Re i n fe e c ; V; / ay i y wo d : g e d c t ; e e v lp n ; go a Di r n e C R S An ss o o l f l
复旦教 育论 饭
21 年第 1 卷第 4 02 O 期 1. o1 .o d ao u . 4
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性

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摘要:本文基于毕业生数、生师比、每十万人中平均在校生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人数、高级职称占教职工人数比例、专任教师、生均教育经费、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等9个指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对各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划分,从而能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聚类分析;高等教育;地区差异;因子分析一、文献综述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呈现非均衡态势的原因。
赵宏斌(2009)基于泰尔指数比较高等教育规模省级区域分布差异性,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侯龙龙,薛澜(2009)的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行政区内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城市化率与泰尔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潘璐璐等(2005)运用gini模型得出我国东部高等教育明显强于西部。
薛颖慧,薛澜(2002)则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
李建宁(2007)选取各地区21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市高等高于水平划分为三大类。
二、指标选择本文将所指标划分为四个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四个层面分别是:高等院校学生指标、高等院校教师指标、经费投入指标、高等院校规模指标。
其中,高等院校学生指标包括毕业生数、生师、每十万人中平均在校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院校教师指标包括教职工人数、高级职称占教职工人数比例、专任教师;经费投入指标包括生均教育经费;高等院校规模指标包括各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数。
数据来源除生均教育经费来源于《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其余均来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分析3.1因子分析为检验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对数据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771大于0.6;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做因子分析。
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的演进和解释--针对人口比重的MLD指数分解和shapley值分解

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的演进和解释--针对人口比重的MLD指数分解和shapley值分解张鹏;于伟【摘要】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
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
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
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
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Based on rural higher education relative population,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re is"pursue effect"between lagging areas and advanced areas in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2002-2011. The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 presents inflection point in east area, the same with middle area and west area. The inequality among areas is the main part of total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of eight areas shows there is significant gap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regions.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urbanization, education funding, per-farmer cultivated land and rur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ap among the provincial rural higher educatio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rate with weakened tren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urbanization and per-farmer cultivated land raisegradually,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education funding and rur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decrease. Industry transferring, more education funding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lagging areas are the ways to decrease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空间差异;sharpley值分解【作者】张鹏;于伟【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和破解“三农”难题的基本方略之一。
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几点比较

师
范
院
语
言
院
财
经
院
政 体
法
院
己
柬
院
民
蕉
院
育
院
区
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棱
校
棱
校
校
校
l 5
校
7 4
棱
2 5
校
l 4
校
2 9
校
l 2
} 国 17 7 2 8 4 - 7 全 01 4 6 7
18 2 7 】 2
广 彖 、广 两和海 南 1 2个 省 、 自治 和 直辖 市 : 丽 部地 区包 括 重庆 、 四 一 、贵 ”l l l 、云 南 、西 藏 、陕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和 新 疆 1 个 省 、 自活区和 直辖 市。 0 )鉴 于东 、西 部地 区 面 积 , k口均 不等 c 国东 部地 区 面积 小 , 九 我
主要 体 现 在 如 下方 面 L 见表 1 : )
作 者 简介 :彭 泽 平 ( 9 4 , 男 .苗 族 .贵州 天柱 人 .西南 师 范 大 学 教育 科 学 学 院讲 师 ,华 东师 范 大学 教 育学 1 7 -)
系博 士 研 究生
维普资讯
我 国 再地 的 高等 教 育事 业虽 然 都 取 得 了长 足 的进 步 ,但 是 必 顽 看到 ,在 各地 区 高 教 事 业持 续 、快速 的发 展过 耗 中 .仍然 存 在 着地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问题 由于 自然 的 、历 史 的 、社 会 的 和 经 济 及 教育 内部 自身 存 在 的原 固 , 当前 我 国 教 事 业 发 展 的 区域 差 异 问 题 越 来 越 突 出 ,并 已经 述 到 了严 重 失 衡 的程 度 它 仪 直接 造 成 了 各地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在分布上存在
明显的区域差异。
这种区域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和教育机构都带
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并
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分布差异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招生人数:在招生计划上,一线大城市、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的
高校拥有更大的招生规模,而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高校相对较少。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学生面临竞争激烈的局面。
2. 学科专业:一些高校在特定学科和专业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例如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在理工科和社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而
农林类、矿业类专业的优势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3. 教育质量:一些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出众,这些高
校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具有更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在整体教育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具备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投入,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
这样的优势使得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的高校更容易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2. 地理位置:区域差异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沿海地区拥有更好的
交通和经济条件,能够更快地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
而中
西部地区的高校则面临交通和资源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3. 政策扶持:国家的政策扶持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校在当地设立分
校或研究机构,从而提升地方的教育水平和知名度。
三、影响与建议
区域差异对于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改进
和发展的机遇:
1. 人才流失现象:由于区域差异,一些地方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较为欠缺,导致优秀的学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好的高校就读。
为了
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应该采取措施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水平和
声誉,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2. 资源共享和合作: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的
共享和互利共赢。
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进行校际
合作,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援助,帮助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提升教育质量。
3. 政策倾斜和投入增加:政府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对中西
部地区的高校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以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鼓励发达地区的高校积极扩大教育资源输出,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合作和投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公平。